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碎补总黄酮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概况 被引量:38
1
作者 李晋玉 赵学千 +5 位作者 孙旗 郑晨颖 白春晓 刘楚吟 李亚芳 贾育松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57-1364,共8页
骨碎补总黄酮作为从中药骨碎补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及临床研究。特别是在骨质疏松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从分子通路,如BMP-Smads信号通路、Wnt/β-catenin通路、MAPK信号通路、CTSK信号通路及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等,到... 骨碎补总黄酮作为从中药骨碎补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及临床研究。特别是在骨质疏松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从分子通路,如BMP-Smads信号通路、Wnt/β-catenin通路、MAPK信号通路、CTSK信号通路及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等,到体内雌激素水平、体外细胞、骨组织及临床研究等,从不同的层面论证了骨碎补总黄酮抗骨质疏松的作用。骨碎补总黄酮还可以治疗骨折、骨缺损、膝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骨牵张技术等。骨碎补总黄酮在治疗各种不同骨科疾病时,可通过相同的分子蛋白通路发挥作用,从微观角度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特点。虽然骨碎补总黄酮在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应用广泛,但是其作用机理仍有待探究,不同分子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进一步明确。另外,骨碎补总黄酮仍然属于混合成分,其中柚皮苷的作用较为突出,但是并不能完全代替骨碎补总黄酮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分离提取,更精准地找到治疗不同骨科疾病不同靶点的有效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总黄酮 骨质疏松 信号通路 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碎补总黄酮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清滢 章轶立 +4 位作者 谢雁鸣 姜俊杰 魏戌 王洋 李晋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5-471,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骨碎补总黄酮(强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VIP、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是自建库以来至2017年11月3日,按照纳排标准,收集强骨胶囊治疗PMO... 目的系统评价骨碎补总黄酮(强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VIP、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是自建库以来至2017年11月3日,按照纳排标准,收集强骨胶囊治疗PMOP的临床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version 5.35)质量评估,并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篇文献,8个研究。在有效率[RR=1.50,95%CI(1.04~2.17),P=0.03]和提高股骨骨密度[MD=0.04,95%CI(0.02~0.06),P=0.0002]方面,强骨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可能优于单独常规治疗;在提高腰椎骨密度[MD=0.02,95%CI(-0.01~0.05),P=0.28]、髋骨骨密度[MD=-0.05,95%CI(-0.09~0.00),P=0.05]、改善血钙[MD=0.01,95%CI(-0.06~0.08),P=0.77]、血磷[MD=0.02,95%CI(-0.05~0.09),P=0.58]、血碱性磷酸酶[MD=4.28,95%CI(-6.98~15.54),P=0.46]等指标方面,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骨胶囊的不良反应包括便秘、口干、恶心、胃肠道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缓解,不需停药。结论强骨胶囊在改善患者症状及股骨骨密度方面,可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而在改善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血骨钙素等客观指标方面,可能无明显优势,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总黄酮 强骨胶囊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薇乔缝线对脊柱后路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孙旗 陈江 +5 位作者 李晋玉 郑晨颖 白春晓 张帆 于琴生 贾育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53-1056,共4页
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由于骨科手术中骨及骨髓组织在术中显露以及骨科内植物的广泛使用,SSI时有发生。感染一旦发生,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据统计,虽然骨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与其他专... 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由于骨科手术中骨及骨髓组织在术中显露以及骨科内植物的广泛使用,SSI时有发生。感染一旦发生,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据统计,虽然骨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与其他专业相比并不高,约为O.6%~1.8%,但在脊柱融合术中的发生率却相对较高,达到4.1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切口感染 预防作用 脊柱后路 感染发生率 缝线 抗菌 术后并发症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