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使用决策树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判断缺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17-1319,共3页
关键词 中风病 证候 神经功能缺损 决策树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毒损脑络”理论的老年性痴呆中医病机探讨 被引量:38
2
作者 苏芮 韩振蕴 范吉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3-94,共2页
中医认为痴呆的基本病机为脑消髓减,神机失用。历代医家已经认识到了肾精亏虚,痰浊瘀血在痴呆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认识,以及"毒损脑络"理论,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病理产物β-淀粉样蛋白具有损伤脑... 中医认为痴呆的基本病机为脑消髓减,神机失用。历代医家已经认识到了肾精亏虚,痰浊瘀血在痴呆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认识,以及"毒损脑络"理论,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病理产物β-淀粉样蛋白具有损伤脑髓的特点,属于内生浊毒范畴,浊毒损伤脑髓也是该病发病的重要机制。肾精亏虚是AD发生的前提,脑髓失养与内生浊毒导致脑消髓减、神机失用是AD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肾精亏虚 脑髓失养 浊毒内生 败坏脑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素对多巴胺、硝酸甘油诱发的血管舒缩异常模型大鼠神经肽、一氧化氮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章正祥 曹克刚 +2 位作者 王春丹 高永红 范吉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7期1514-1517,共4页
目的:探讨天麻素对血管舒缩异常大鼠模型神经肽、一氧化氮系统的影响。方法:大鼠分5组:溶媒组、多巴胺组、模型组、盐酸氟桂利嗪组、天麻素组,在造模后2h取腹主动脉血测CGRP、ET、SP、β-EP、NO、TNOS、iNOS及cNOS;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中... 目的:探讨天麻素对血管舒缩异常大鼠模型神经肽、一氧化氮系统的影响。方法:大鼠分5组:溶媒组、多巴胺组、模型组、盐酸氟桂利嗪组、天麻素组,在造模后2h取腹主动脉血测CGRP、ET、SP、β-EP、NO、TNOS、iNOS及cNOS;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中脑c-fos mRNA。结果:与溶媒组比较,模型组ET含量降低,β-EP及SP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盐酸氟桂利嗪组、天麻素组ET表达均升高;多巴胺组、盐酸氟桂利嗪组、天麻素组β-EP含量均降低;盐酸氟桂利嗪组SP含量降低。各组CGRP、TNOS、iNOS、cNOS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NO较溶媒组表达增多,天麻素组较模型组表达降低。模型组中脑c-fos mRNA较溶媒组和多巴胺组表达增多,天麻素组和盐酸氟桂利嗪组c-fos mRNA表达较模型组均降低。结论:天麻素治疗偏头痛作用可能与增高ET表达、降低β-EP与NO的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素 血管舒缩 神经肽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的中医诊治规律初探 被引量:24
4
作者 章正祥 曹克刚 范吉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4期717-719,共3页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的疾病,在《甲乙经》中首先被提出,现代中医基本确立了偏头痛的诊断、证候分类和疗效评价标准。一般认为风、寒、火、痰、虚、瘀是偏头痛发病的病理基础。偏头痛治疗主要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的分期治疗。...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的疾病,在《甲乙经》中首先被提出,现代中医基本确立了偏头痛的诊断、证候分类和疗效评价标准。一般认为风、寒、火、痰、虚、瘀是偏头痛发病的病理基础。偏头痛治疗主要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的分期治疗。发作期多以祛邪为主,重在祛风、清热、化痰、活血、平肝;缓解期多以补虚为主,重在益气养血、滋阴补肾。偏头痛在上述治则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头痛部位和经络循行路线,加用不同的引经药物和虫类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中医 诊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缺血性卒中后锥体束急性沃勒变性1例报道
5
作者 张之婕 马大勇 +2 位作者 卫景沛 钱勋琦 张华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3,共6页
缺血性卒中后沿同侧锥体束的DWI高信号是沃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WD)主要的影像学表现之一,但在临床上易被漏诊或误诊为新发梗死。本文报道了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周后所发生的锥体束急性WD,分析其头颅核磁影像中DWI与弥散... 缺血性卒中后沿同侧锥体束的DWI高信号是沃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WD)主要的影像学表现之一,但在临床上易被漏诊或误诊为新发梗死。本文报道了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周后所发生的锥体束急性WD,分析其头颅核磁影像中DWI与弥散张量成像的变化,并通过纤维追踪技术重建锥体束模型,实现可视化分析,以期为疾病诊断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沃勒变性 锥体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息态网络神经精神类疾病的脑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肖娟 常静玲 高颖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3-747,共5页
大脑是人体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同功能区域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执行人类的各种简单、复杂活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脑在静息状态下即存在多种脑功能网络,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日臻成熟为脑功能网络研究带来契机,现已被广... 大脑是人体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同功能区域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执行人类的各种简单、复杂活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脑在静息状态下即存在多种脑功能网络,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日臻成熟为脑功能网络研究带来契机,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类疾病的脑机制研究中,为神经精神类疾病的诊治及评估提供了崭新的方法与思路。本文着重对基于静息态网络的脑机制研究方法及其在神经精神类疾病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态 脑网络 功能磁共振成像 神经精神类疾病 脑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整体观下中医卒中后失语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研制 被引量:17
7
作者 舒鑫 董兴鲁 +9 位作者 郝晓晖 卫冬洁 黄幸 李晓琳 徐敏杰 李昌明 孔乔 黄佳钦 刘孟宇 常静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56-1364,共9页
目的研制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的卒中后失语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方法根据PRO量表研制规范,参考中医整体观,构建理论模型;通过病例回顾法、患者访谈法、专家问卷调查法、共识会议法,建立并优化条目池,编制量表。结果围绕生理、心理、社... 目的研制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的卒中后失语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方法根据PRO量表研制规范,参考中医整体观,构建理论模型;通过病例回顾法、患者访谈法、专家问卷调查法、共识会议法,建立并优化条目池,编制量表。结果围绕生理、心理、社会领域,构建基于中医整体观的条目池。通过对条目池整理,形成专家评议表。结合专家调查和会议讨论结果,最终筛选出40项条目,形成中医卒中后失语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第一版)。结论构建了基于中医整体观的中医卒中后失语患者报告结局量表,可供进一步临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卒中后失语 中医 整体观 患者报告结局 量表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0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中医病位与伦敦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宋玥波 芮一峰 +2 位作者 韩奕 冯路达 高颖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9期2988-2994,共7页
目的:探索肌萎缩侧索硬化中医病位与伦敦分期的相关性,借助伦敦分期辅助明确中医病位演变规律,以进一步优化该病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方案,提高疾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集240例病例资料,首先通过专家经验辨... 目的:探索肌萎缩侧索硬化中医病位与伦敦分期的相关性,借助伦敦分期辅助明确中医病位演变规律,以进一步优化该病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方案,提高疾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集240例病例资料,首先通过专家经验辨证归纳中医病位及相应症状群,其中,症状群以词频-逆向文档频率的统计方法提取;其次以四诊信息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聚类得出症状群;结合上述专家经验辨证及四诊信息聚类分析2种方法得出的症状群,归纳本病中医病位;并以中医病位、伦敦分期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索二者相关性。结果:专家经验辨证和聚类分析均大致将本病中医病位分为脾胃、肝肾、心肺3组病位,关联规则分析示伦敦分期3期与脾胃病位正相关,其次为2期b;4期b与肝肾病位正相关,其次为3期,再次为2期b;4期b与心肺病位强正相关。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中医病位在脾胃、肝肾、心肺,其中脾胃虚弱为本病早、中期的重要病理基础,肝肾亏虚为本病中、晚期的常见证候,宗气不足患者病情常已发展至病程末期。提倡在伦敦分期早期即接受中医药治疗以延缓病位演变进程、改善预后。在具体治疗措施上,应重视本病起于脾胃、上至心肺、下至肝肾的传变规律,遵循中医整体观及治未病的理念,调理本脏时及早顾护它脏,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运动神经元病 病位 伦敦分期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定性研究方法在中医方案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梓寒 徐敏杰 +12 位作者 刘孟宇 李颖 黄佳钦 雷晓菁 周雨帆 谭逸海 赵蕊 唐璐 崔方圆 董兴鲁 白晶 史楠楠 常静玲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0期2930-2935,共6页
目的:在定量研究“益髓醒神”针刺方案取得疗效证据的基础上,率先开展结合定性研究的方法,以优化“益髓醒神”中医针刺方案,取得综合循证证据,促进中医方案临床应用与推广。方法: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进一步对医师个人技能... 目的:在定量研究“益髓醒神”针刺方案取得疗效证据的基础上,率先开展结合定性研究的方法,以优化“益髓醒神”中医针刺方案,取得综合循证证据,促进中医方案临床应用与推广。方法: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进一步对医师个人技能和经验、患者的价值观和选择以及中医治疗方案潜在的干预成分进行研究,运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结果:共访谈10名医师和8例患者。访谈结果显示:医师认为本方案选穴常规,操作简单容易上手,无不良反应,是治疗失语的一个基础处方,在临床上可根据辨证或患者症状加减使用;治疗效果除改善患者语言外,还对改善认知、情绪、构音功能有治疗效果。患者对于本方案接受度高、依从性好,认为方案除了改善语言症状外,还对认知、精神状态有改善效果。结论:运用定性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对“益髓醒神”中医针刺方案干预措施影响因素的认识,完善了方案的结局指标,为中医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性研究 半结构化访谈法 中医方案 优化 中风后失语 针刺方案 益髓醒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概述与问题探讨 被引量:22
10
作者 于波 张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75,共3页
近期的流行病学研究[1]显示,目前中国有将近700万的中风病存活患者,其中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障碍。作为导致残疾的第一大疾病,中风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同时也成为重大... 近期的流行病学研究[1]显示,目前中国有将近700万的中风病存活患者,其中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障碍。作为导致残疾的第一大疾病,中风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同时也成为重大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2]。如何提高中风病的康复治疗疗效,降低中风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当前中风病的研究重点之一。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历代医家在应用中药、针灸和推拿等中医疗法干预治疗中风病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综合康复疗法 治疗疗效 中风病 公共卫生问题 功能残疾 生存质量 流行病学 精神痛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足下垂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艳丽 刘兰群 +1 位作者 徐基民 王海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6-692,共7页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足下垂领域内的研究动态和前沿趋势。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4年1月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中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2和VOSviewer 1.6.19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490篇文献。1...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足下垂领域内的研究动态和前沿趋势。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4年1月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中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2和VOSviewer 1.6.19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490篇文献。1992年以后发文量逐年增加,2020年最多。研究机构以美国的机构为主。文献聚焦于医学、医疗和临床领域,康复学文献最多,达到230篇。高频率关键词有康复、偏瘫步态、电刺激、足下垂和脑卒中等。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形成关于运动康复、神经康复技术、步态分析、功能性恢复技术、康复治疗效果评估等10个主要聚类。结论 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康复研究正朝着技术与治疗方法相融合、注重运动功能评估和治疗效果证据,以及个体化康复方案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足下垂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通里、悬钟穴对1例皮质下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和fMRI改变的作用 被引量:34
12
作者 常静玲 高颖 +2 位作者 张华 谭中建 蒋根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7,I0002,共6页
目的:通过对1例皮质下失语症患者针刺通里、悬钟前后的语言学评估,观察此穴位配伍的语言学疗效及探索语言功能的改善与皮质激活效应的关系和意义。方法:试验1:对1例皮质下失语症志愿者在针刺通里、悬钟前后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进行... 目的:通过对1例皮质下失语症患者针刺通里、悬钟前后的语言学评估,观察此穴位配伍的语言学疗效及探索语言功能的改善与皮质激活效应的关系和意义。方法:试验1:对1例皮质下失语症志愿者在针刺通里、悬钟前后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进行语言学评价。试验2:分别电针左、右通里、悬钟,试验采用组块设计模式,静息阶段与刺激阶段交替;运用fMRI中的BOLD技术及SPM2软件分析方法来显示脑皮质功能区的激活情况。结果:电针左侧通里、悬钟后出现右侧颞上回、颞横回、额下回、岛叶、海马旁回、中央前后回、小脑扁桃体等部位的激活,电针右侧通里、悬钟后左侧颞上回、颞下回、海马旁回、角回、岛叶、顶上小叶、顶下小叶、中央后回等脑区出现激活;其中电针左侧的通里、悬钟后出现双侧颞叶的皮质激活效应。结论:针刺通里、悬钟可以激活脑语言功能区,从而证实针刺此组穴位可以改善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通过观察针刺单侧穴位后的侧别交叉激活和双侧皮质激活推测语言功能的双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通里穴 悬钟穴 失语症 语言功能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脑梗死后痉挛期患者脑功能重塑作用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34
13
作者 董培 崔方圆 +3 位作者 谭中建 蒋根娣 张华 邹忆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7-513,共7页
目的:观察健康人及脑梗死后左侧偏瘫患者执行左侧上肢运动及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后的激活区分布特点,初步探讨脑梗死后痉挛期脑功能重塑的特点及针刺阳陵泉对其影响的机制。方法:观察8例健康人及5例脑梗死后左侧偏瘫患者。试验1:分别对正... 目的:观察健康人及脑梗死后左侧偏瘫患者执行左侧上肢运动及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后的激活区分布特点,初步探讨脑梗死后痉挛期脑功能重塑的特点及针刺阳陵泉对其影响的机制。方法:观察8例健康人及5例脑梗死后左侧偏瘫患者。试验1:分别对正常组及偏瘫组进行左侧上肢运动。试验2:分别对正常组及偏瘫组针刺左侧阳陵泉穴。两个试验均采用组块设计模式,运用BOLD-f MRI技术及Brain Voyager软件分析方法显示激活情况。结果:正常组执行运动任务出现右侧初级感觉运动皮质及双侧小脑的明显激活;正常组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出现左侧小脑、两侧中央后回和顶下小叶的激活;偏瘫组执行运动任务,双侧大脑皮质均有明显激活,包括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质(SM1)、运动前区(PMC)和次级运动区(PPC)、双侧丘脑、小脑蚓部、双侧小脑、右侧岛叶、壳核,以及健侧苍白球;偏瘫组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出现中脑、左侧大脑皮质的运动前区和次级运动区的激活。结论:脑梗死后痉挛期脑功能重塑的机制在于通过功能区的转移和次级功能区的功能代偿,而针刺阳陵泉穴主要作用于锥体外系,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的释放,缓解痉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功能重塑 针刺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解庆凡 王爱平 +2 位作者 史艳 杨丽红 邹忆怀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26-228,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方案。于干预方案实施第1、3个月后进行综合...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方案。于干预方案实施第1、3个月后进行综合效果评价。结果两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和评分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综合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继发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可明显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护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配合语言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 被引量:18
15
作者 常静玲 高颖 +7 位作者 李胜利 汪洁 曹克刚 马斌 周莉 卫冬洁 张庆苏 秦江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期58-59,共2页
目的比较针刺加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和单纯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的疗效。方法4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疗程为3个月。分别在入组当天,治疗后1个月、3个月... 目的比较针刺加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和单纯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的疗效。方法4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疗程为3个月。分别在入组当天,治疗后1个月、3个月进行评价。结果针刺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在听理解、说、出声读、听写、描写方面,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加语言康复训练治疗方案的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性失语 针刺 语言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在治疗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宇 郭楠 +3 位作者 孔令博 姜尚上 张华 杨保林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9期2166-2170,共5页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80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调控血压...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80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调控血压、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和保护脑细胞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100 m L/d,输液泵泵入,20 m L/h,共14 d。治疗前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测2组病变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可明显改善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内分水岭脑梗死责任动脉远端的血流速度及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狭窄 内分水岭脑梗死 参附注射液 经颅多普勒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临床疗效观察 血流速度 低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的功能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勇 付彩红 +2 位作者 任毅 谭中建 邹忆怀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4年第5期396-400,共5页
偏头痛是一种以疼痛反复发作为特点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学者应用功能MRI技术对偏头痛进行了大量研究,作者拟从偏头痛的疾病机制、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异常和中医针刺干预等三个方面对偏头痛的功能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偏头痛 磁共振成像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阳陵泉对脑梗死患者白质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华 司卫军 +2 位作者 谭中建 袁永娥 邹忆怀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55-959,共5页
目的研究针刺阳陵泉穴后脑卒中患者白质结构的变化。方法 6例脑卒中恢复期左侧偏瘫的患者,以假穴为对照,在针刺左侧阳陵泉前后对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采用西门子1.5T磁共振仪采集数据,应用FSL软件包中的基于传导束的空间统计(... 目的研究针刺阳陵泉穴后脑卒中患者白质结构的变化。方法 6例脑卒中恢复期左侧偏瘫的患者,以假穴为对照,在针刺左侧阳陵泉前后对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采用西门子1.5T磁共振仪采集数据,应用FSL软件包中的基于传导束的空间统计(TBSS)方法对针刺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针刺阳陵泉穴对脑白质各向异性(FA)的影响强于假穴的区域包括左侧中央前、后回,颞中、下回,辅助运动区,额下回,内囊,穹窿和双侧顶下回。这些区域中走行的纤维束有锥体束、弓状束、胼胝体纤维和皮层间联络纤维,涉及运动代偿、体感、语言和记忆等多个功能网络。结论与假穴相比,针刺阳陵泉可使脑梗死患者的白质超微结构出现变化,主要的变化区域出现在健侧半球,与多个脑功能网络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阳陵泉穴 针刺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病慢性疼痛患者的默认网络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华 王昊 +3 位作者 李多多 贾宝林 谭中建 陈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研究颈椎病慢性疼痛患者静息态默认网络的变化。方法健康人8名,患者10例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采用独立成分分析分离基于皮层的默认网络,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找出区别正常组和患者组的成分脑区。结果慢性疼痛患者默认网络... 目的研究颈椎病慢性疼痛患者静息态默认网络的变化。方法健康人8名,患者10例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采用独立成分分析分离基于皮层的默认网络,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找出区别正常组和患者组的成分脑区。结果慢性疼痛患者默认网络多个脑区连接强度均与对照组有差异。结论颈椎病慢性疼痛患者的默认网络连接强度与正常人不同,可能与疼痛患者的感知觉加工、情绪和记忆功能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慢性疼痛 默认网络 支持向量机 独立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皮层下运动通路脑功能连接变化特点的fMRI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姜思竹 谭中建 +4 位作者 陈颖 唐璐 王芳 邹忆怀 崔方圆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7期1495-1499,1503,共6页
目的:利用静息态f MRI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基底节核团的脑功能连接变化特点,为优化卒中后偏瘫的康复方案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纳入脑梗死左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21例,招募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静... 目的:利用静息态f MRI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基底节核团的脑功能连接变化特点,为优化卒中后偏瘫的康复方案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纳入脑梗死左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21例,招募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核磁扫描,选取7对皮层下核团为种子点,比较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种子点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度差异。结果:与健康受试者比较,患者功能连接下降主要为左侧尾状核与右侧额内侧回、颞叶、小脑后叶和尾状核,左侧额上回、顶叶和颞叶;右侧尾状核与左侧额中回、额叶、扣带回、小脑后叶、丘脑,右侧额中回;左侧壳核与右侧扣带回和丘脑;右侧壳核与左侧扣带回和丘脑;左侧丘脑与右侧额叶、颞叶和扣带回;右侧丘脑与左侧海马旁回、扣带回,右侧顶叶、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强主要见于右侧尾状核与右侧顶叶;右侧伏隔核与右侧苍白球;右侧苍白球与右侧顶叶和壳核;左侧苍白球与左侧枕中回。结论:处于恢复期的左侧肢体偏瘫患者双侧大脑皮质功能减弱与增强并存,皮层与基底节之间的功能连接变化呈现双侧大脑半球间减弱而半球内连接增强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皮层下 运动通路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