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刘淑清 马学红 +6 位作者 刘晨 王玉 图娅 姜会梨 李秀芳 夏歆轶 张宇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3-1318,共6页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改善膝骨关节炎(KOA)的炎症水平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艾灸组和针灸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均按照改良Hulth法建立KOA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进行干预,艾灸组和针...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改善膝骨关节炎(KOA)的炎症水平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艾灸组和针灸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均按照改良Hulth法建立KOA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进行干预,艾灸组和针灸组取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3穴位,分别给予艾灸、针灸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6 min,1次/d,共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运动能力进行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qPCR)以及蛋白质印迹法等技术分别检测各组的炎症水平、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运样蛋白1(Bmal1)、昼夜节律输出循环钟基因(Clock)及Toll样受体4(TRL4)、核因子κB(NF-κB)、髓系分化初级反应蛋白88(MyD88)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中大鼠的步态、爪压评分较假手术组升高,而在艾灸和针刺组中,步态和爪压评分较模型组下降;模型组中的炎症介质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上升,Bmal1、Clock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降低,TLR4、NF-κB、MyD88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也表现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针刺组的相关指标均显著性逆转,且针灸组的改善效果均优于艾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灸治疗可能通过抑制TRL4/NF-κB信号通路降低KOA的炎症介质水平,上调Bmal1、Clock的表达,进而缓解KOA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炎症反应 针灸 作用机制 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运样蛋白1 昼夜节律输出循环钟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针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2
作者 郑入文 任毅 胡慧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1期1535-1537,共3页
目的:对温针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将患者采用随机区组化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法,1次/d;对照组采用毫针法,1次/d,疗程均为20 d。结果:治疗前后2组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VAS疼... 目的:对温针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将患者采用随机区组化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法,1次/d;对照组采用毫针法,1次/d,疗程均为20 d。结果:治疗前后2组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VAS疼痛指数、手肿程度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2组间治疗前后的FMA差值及VAS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前后的手肿程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结论:温针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有效的,特别是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卒中 温针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前列腺增生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76
3
作者 任毅 王瑶 郑入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9期2372-2376,共5页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其临床表现有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尿路刺激症状,尿线变细、尿流中断、进行性排尿困难的梗阻症状,其症状严重影响中老年男性的生命质量,给患者本人和家庭带来生活压力及负担。本文结合近10年国内外...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其临床表现有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尿路刺激症状,尿线变细、尿流中断、进行性排尿困难的梗阻症状,其症状严重影响中老年男性的生命质量,给患者本人和家庭带来生活压力及负担。本文结合近10年国内外文献,从BPH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BPH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病因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调带脉法针刺治疗腹型肥胖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立红 梁翠梅 +2 位作者 王海英 孙颂歌 胡慧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5-46,50,共3页
目的总结腹型肥胖患者通调带脉法针刺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56例腹型肥胖患者行通调带脉法针刺治疗,同时加强通调带脉法针刺操作前后护理,加强生活方式指导。结果干预8周后,显效31例,有效18例,无效7例;干预后患者体质量较干预前平均降... 目的总结腹型肥胖患者通调带脉法针刺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56例腹型肥胖患者行通调带脉法针刺治疗,同时加强通调带脉法针刺操作前后护理,加强生活方式指导。结果干预8周后,显效31例,有效18例,无效7例;干预后患者体质量较干预前平均降低2.05 kg,腹围缩小7.25 cm;干预后患者体质量、腹围、BMI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肥胖相关生活方式评分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腹型肥胖患者行通调带脉法针刺治疗及护理,有助于改善腹型肥胖患者生活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型肥胖 代谢综合征 通调带脉法针刺 健康教育 生活方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眠患者脑结构异常的磁共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周平 闫超群 +2 位作者 张帅 霍建伟 刘存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3-548,共6页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疾病,是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精神系统疾病的高危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失眠患者的大脑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失眠异常脑区和潜在神经机制进行梳理...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疾病,是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精神系统疾病的高危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失眠患者的大脑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失眠异常脑区和潜在神经机制进行梳理和总结,了解失眠患者脑区改变的原因将为进一步探索失眠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脑结构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理气法内服联合外用中药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肖旸 陶琳 吴希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3期598-601,共4页
目的:探究健脾理气法内服中药汤剂配合外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口服吗丁啉治疗)41例、中药组(口服中药汤剂治疗)40例、中药联合穴贴组(口服中... 目的:探究健脾理气法内服中药汤剂配合外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口服吗丁啉治疗)41例、中药组(口服中药汤剂治疗)40例、中药联合穴贴组(口服中药汤剂联合外用穴位贴敷治疗)40例,治疗28 d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1)3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症状积分中药联合穴贴组明显低于中药组以及西药组(P<0.05);2)中药联合穴贴组总有效率为92.5%,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2.5%,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0.5%。经组间两两比较发现,中药联合穴贴组临床疗效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理气法内服中药汤剂配合外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能较好的缓解临床症状,且疗效优于西药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理气法 餐后不适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疼痛相关脑网络的f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宁艳哲 邹忆怀 +3 位作者 刘宏伟 张勇 郑入文 任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4-206,共3页
偏头痛是一类以疼痛反复发作为表现的慢性功能障碍疾病。近年来学者应用功能磁共振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对偏头痛进行了大量研究,作者拟从偏头痛疼痛相关脑功能网络异常和中医针刺干预两方面的f MRI研究... 偏头痛是一类以疼痛反复发作为表现的慢性功能障碍疾病。近年来学者应用功能磁共振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对偏头痛进行了大量研究,作者拟从偏头痛疼痛相关脑功能网络异常和中医针刺干预两方面的f 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功能磁共振 疼痛相关脑网络 针刺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足临泣对偏头痛低频振荡振幅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宁艳哲 郑入文 +3 位作者 吕亚楠 付彩红 刘宏伟 任毅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0期3131-3137,共7页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明确针刺足临泣对无先兆偏头痛脑功能区域低频振荡振幅的特征性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明确针刺足临泣对无先兆偏头痛脑功能区域低频振荡振幅的特征性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在针刺前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匹配的18例健康受试者进行一次无针刺的功能磁共振扫描作为对照。分析偏头痛患者和正常受试者脑功能区的低频振荡振幅值差异以及患者针刺前后低频振荡振幅值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海马、海马旁回、右侧颞上回等脑区,显著减弱的脑区为左侧楔叶、顶上回等脑区;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后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右侧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显著减弱的脑区为右侧楔前叶、额中回等脑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足临泣穴后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右侧的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等脑区,显著减弱的脑区为左侧楔叶、楔前叶等脑区。结论:针刺足临泣穴对无先兆偏头痛多个脑区的功能活动异常的起特征性调节作用,这可能为针刺干预的疗效机制提供功能影像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足临泣 无先兆偏头痛 低频振荡振幅 脑功能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机制 神经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皮质分析睡眠剥夺后针刺神门穴对大脑局部一致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冯思同 贾竑晓 +5 位作者 郑思思 姚昊 冯正田 刘鑫子 蔡永丽 宁艳哲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7-392,共6页
目的基于皮质分析方法探究针刺神门穴对24 h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后大脑神经活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影响。方法对30名健康受试者进行24 h SD,随后进行针刺双侧神门穴,应用3.0T磁共振分别在24 h SD前后... 目的基于皮质分析方法探究针刺神门穴对24 h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后大脑神经活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影响。方法对30名健康受试者进行24 h SD,随后进行针刺双侧神门穴,应用3.0T磁共振分别在24 h SD前后以及针刺神门穴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基于皮质分析方法采用DPABISurf软件计算每个被试24 h SD前后和针刺后脑区的ReHo值。结果与SD前相比,24 h SD后左侧第二视皮质、左侧中央前回和左侧颞横回等脑区的ReHo值显著增高;双侧后扣带回、双侧角回和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等脑区的ReHo值显著降低。与SD后相比,针刺神门穴后仅引起了左侧大脑半球多个脑区ReHo值的异常改变,包括后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和角回ReHo值显著降低,而颞中回ReHo值显著增高。而与SD前相比,针刺后各个脑区的ReHo值无显著性改变。结论针刺神门穴改善SD后脑功能损害的中枢效应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相应脑区的神经活动,从而降低个体觉醒、改善情绪和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 针刺 神门穴 睡眠剥夺 局部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