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弥散及动态增强多参数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彭楠
刘慧敏
+2 位作者
王伟新
刘明
王志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6±11.60)岁,所有患者均行乳腺...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6±11.60)岁,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常规磁共振扫描(T1WI、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32例患者扫描的磁共振图像,包括病变位置、DWI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病变强化形态及特点、动态增强曲线类型,计算信号增强比率(signal enhancement ratio,SE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SER值的鉴别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变主要发生在外上象限,共16例(50%),其次发生在内上象限,共7例(21.9%),乳头后方5例(15.6%),内下及外下象限3例(9.4%),不同区域多发1例(3.1%)。23例DWI信号升高,不均匀或环样升高7例,轻度升高2例。ADC值平均(0.910±0.231)×10-3mm2/s,与患者对侧乳腺组织比较显著减低(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D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最佳诊断界值1.178×10-3mm2/s,灵敏度81.3%,特异度90.6%。30例为肿块或结节样强化,可见分叶或毛刺征,2例为非肿块样强化。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缘向心性强化或多发小环状强化30例,中心强化1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增强曲线表现为流出型26例,平台型5例,渐进型1例。ROC曲线分析显示SER值的AUC为0.912,最佳诊断界值0.857,灵敏度96.8%,特异度83.9%。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灶多发生在两上象限,以结节或肿块型为主,多见分叶及毛刺,DWI信号不同程度增高,ADC值减低,病灶早期强化明显,强化以边缘或多发小环形强化为主要特点。增强曲线以流出型最多见,SER值显著增高,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磁共振
动态增强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弥散及动态增强多参数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彭楠
刘慧敏
王伟新
刘明
王志群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放射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病理科
出处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0-194,共5页
文摘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6±11.60)岁,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常规磁共振扫描(T1WI、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32例患者扫描的磁共振图像,包括病变位置、DWI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病变强化形态及特点、动态增强曲线类型,计算信号增强比率(signal enhancement ratio,SE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SER值的鉴别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变主要发生在外上象限,共16例(50%),其次发生在内上象限,共7例(21.9%),乳头后方5例(15.6%),内下及外下象限3例(9.4%),不同区域多发1例(3.1%)。23例DWI信号升高,不均匀或环样升高7例,轻度升高2例。ADC值平均(0.910±0.231)×10-3mm2/s,与患者对侧乳腺组织比较显著减低(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D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最佳诊断界值1.178×10-3mm2/s,灵敏度81.3%,特异度90.6%。30例为肿块或结节样强化,可见分叶或毛刺征,2例为非肿块样强化。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缘向心性强化或多发小环状强化30例,中心强化1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增强曲线表现为流出型26例,平台型5例,渐进型1例。ROC曲线分析显示SER值的AUC为0.912,最佳诊断界值0.857,灵敏度96.8%,特异度83.9%。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灶多发生在两上象限,以结节或肿块型为主,多见分叶及毛刺,DWI信号不同程度增高,ADC值减低,病灶早期强化明显,强化以边缘或多发小环形强化为主要特点。增强曲线以流出型最多见,SER值显著增高,有助于鉴别诊断。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磁共振
动态增强
弥散加权成像
Keywords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ging
dynamic enhancement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分类号
R737.9 [医药卫生—肿瘤]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弥散及动态增强多参数定量分析研究
彭楠
刘慧敏
王伟新
刘明
王志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