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转诊肺结核患者到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安德 王晓才 +3 位作者 陈燕力 李靖宇 王玲璞 黄象安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588-591,共4页
目的 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综合医院)转诊肺结核患者的到位情况。方法 追踪调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东方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患者中,临床诊断为“肺结核”的156例患者,全部给予转诊和网络上报,采用电话追踪询问的方式,询... 目的 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综合医院)转诊肺结核患者的到位情况。方法 追踪调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东方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患者中,临床诊断为“肺结核”的156例患者,全部给予转诊和网络上报,采用电话追踪询问的方式,询问患者去结核病防治所或胸科医院的转诊到位就诊和追踪到位就诊情况。以患者转诊到位率为分析指标,收集不同年龄段、性别、有无医保、免费治疗是否知晓、有无稳定收入、是否担心社会偏见、就诊时间是否超过7d、转诊科室是否为呼吸科等情况,使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处理,分别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56例患者中到结核病防治所就诊者106例,在胸科医院诊治者29例,回原籍诊治者6例,失访者15例。转诊到位者96例,到位率61.54%(96/156);追踪到位45例,追踪到位率28.85%(45/156);总体到位率90.38%(141/156)。住院患者的转诊到位率明显高于门诊患者,分别为90.00%(27/30)vs 54.76%(69/126) (χ^2=12.712,P<0.01);不同性别、有无医保、有无稳定收入、是否知晓免费医疗、转诊科室是否为呼吸科等因素的转诊到位率分别为94.85%(92/97) vs 83.05%(49/59)、98.09%(103/105) vs 74.51%(38/51)、97.37%(111/114) vs 71.43%(30/42)、 96.21%(127/132) vs 58.33%(14/24)、98.70%(76/77) vs 82.28%(65/79)],上述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87、19.34、20.87、29.31、12.10;P值分别为<0.05、<0.01、<0.01、<0.01、<0.01)。结论 东方医院转诊肺结核患者的总体到位率较高;不同性别、有无医保、有无稳定收入、是否知晓免费医疗、转诊科室是否为呼吸科等是影响转诊到位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预防和控制 转诊和会诊 医院 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对肺结核患者发现状况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安德 王晓才 +4 位作者 孙利红 李靖宇 王玲璞 王彤 黄象安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575-577,共3页
目的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综合医院)对肺结核患者的发现状况,及其临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调查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东方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患者中,临床诊断为"肺结核"的患者96例,全部给予转诊和网络上报。对96例患者... 目的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综合医院)对肺结核患者的发现状况,及其临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调查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东方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患者中,临床诊断为"肺结核"的患者96例,全部给予转诊和网络上报。对96例患者以进行电话追踪询问的方式,询问患者去结核病防治机构或专科医院就诊情况及诊断结果。结果 96例患者转诊到北京胸科医院诊治27例,转诊到北京5家区结核病防治所诊治65例,转回原籍诊治4例。经追踪,最终明确诊断62例,诊断符合率72.09%(62/86),误诊18例,未明确诊断6例,追踪失访10例。结论综合医院仍是结核病患者首诊的重要场所,需进一步提高综合医院医生的结核病诊断水平,提高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肺/预防和控制 病人转诊 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介入术联合香贝散治疗难治性乳腺癌肝转移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贾智 刘传波 +3 位作者 周琴 李依聪 陈涛 安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4,共4页
乳腺癌肝转移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肝转移患者可无明显阳性体征,其化疗效果差,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女性,70岁,经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辅助放化疗结合内分泌治疗后3年发现肝转移,继采用多种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方案,... 乳腺癌肝转移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肝转移患者可无明显阳性体征,其化疗效果差,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女性,70岁,经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辅助放化疗结合内分泌治疗后3年发现肝转移,继采用多种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方案,期间出现Ⅱ度神经毒性和Ⅲ度骨髓抑制,患者无法耐受,且肝转移灶不断增大。2023年3月入本院行肝动脉介入化疗术联合内分泌治疗,同时予以中药汤剂香贝散加减口服治疗,治疗4周期后,复查CT提示肝转移灶缩小近75%,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该例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为难治性乳腺癌肝转移及其他难治性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肝转移 中医药 绿色治疗 肝动脉介入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管电压联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降低下肢动脉CTA辐射剂量 被引量:10
4
作者 华海琴 康德强 +6 位作者 徐晓娟 王岩 彭楠 刘冰 李超 王玲璞 郭鹏德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66-370,共5页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结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实现下肢动脉CTA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3组行下肢动脉CTA检查,A组管电压12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50~250mA;B组管电压10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50~350mA;C组管电压80kV,管电流...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结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实现下肢动脉CTA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3组行下肢动脉CTA检查,A组管电压12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50~250mA;B组管电压10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50~350mA;C组管电压8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100~350mA;获得腹主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CT值、图像噪声、SNR、扫描长度(SL)、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3组间腹主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CT值、图像噪声、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S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DIvol、DL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图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50±0.51)分、(2.44±0.63)分及(2.41±0.5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管电压结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可在获得符合诊断要求图像的同时,降低下肢动脉CTA扫描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低管电压 管电流自动调节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病程发展MRI评估及应用价值 被引量:7
5
作者 石冬 李杰 +5 位作者 杨东奎 潘征 刘志 杜天会 蔚巍 郑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5-537,558,共4页
目的通过MRI影像学表现,评价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处于病程的早期、进展期、愈合期,指导临床对该病治疗手段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确诊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对处早期、进展期、愈合期... 目的通过MRI影像学表现,评价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处于病程的早期、进展期、愈合期,指导临床对该病治疗手段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确诊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对处早期、进展期、愈合期患者的影像学征象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MRI显示椎体、椎间盘、椎旁及腰大肌内的异常信号时,椎间隙正常,为病变早期;在病变早期的基础上合并椎间隙狭窄,则为病变进展期;椎体信号为T1短T2信号或椎体信号与正常椎体一至,并椎间隙狭窄,为病变的愈合期。结论根据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在病程发展中的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可对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进行分期评估,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菌病 脊柱 磁共振成像 影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管电压结合自动毫安技术对降低头颈部数字减影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华海琴 康德强 +7 位作者 徐晓娟 赵晶 彭楠 王玲璞 李超 刘冰 刘明 王志群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81-785,共5页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结合自动毫安调制技术降低头颈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将36例患者分为3组进行头颈部DSCTA检查。A组:平扫管电压80kV,增强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固定为400ITIA;B组:平扫管电压8...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结合自动毫安调制技术降低头颈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将36例患者分为3组进行头颈部DSCTA检查。A组:平扫管电压80kV,增强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固定为400ITIA;B组:平扫管电压80kV、增强扫描管电压120kV,使用管电流调制技术,实际管电流为150~400rnA;C组:平扫管电压80kV、增强扫描管电压100kV,使用管电流调制技术,范围为150~400mA。记录3组的辐射剂量,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01)、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吸收剂量。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及主观分析,客观分析包括测量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基底动脉中段的cT值、信噪比,主观分析包括对血管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并结合横轴面图像进行评分。结果:三组间cTDlvol、DLP及ED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指标值均为A组〉B组〉C组。对DSCTA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结果显示,三组间双侧颈总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强化值、图像噪声及信噪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管电压蒙片结合自动毫安技术能明显降低头颈部DSCTA检查的辐射剂量,并能保证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低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管电压扫描条件下个体化对比剂用量方案在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康德强 赵晶 +3 位作者 华海琴 彭楠 王玲璞 李胜鳌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9期616-620,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中以体质量指数(BMI)与体表面积(Suf)作为个体化分类标准,联合100kV低管电压扫描,降低对比剂用量、提高造影效率和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入组患者17.0≤BMI〈26.5,分为120kV组(A组)与100kV组(B组),各100例。...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中以体质量指数(BMI)与体表面积(Suf)作为个体化分类标准,联合100kV低管电压扫描,降低对比剂用量、提高造影效率和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入组患者17.0≤BMI〈26.5,分为120kV组(A组)与100kV组(B组),各100例。A组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600mA;对比剂0.8-1.0ml/kg(总量约65ml),生理盐水50ml,注射流率均为5.0ml/s。A组检查完毕后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对比剂用量与BMI、Suf关系,制成量化速查表。B组扫描管电压100kV,管电流600mA;对比剂根据上述速查表采用35-65ml,生理盐水30-50ml(对比剂总量×80%),注射流率均为5.0ml/s。结果两组对比剂用量、主动脉强化值、左心室强化值、图像噪声、辐射剂量指数、有效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较A组对比剂用量下降28.16%、主动脉强化值提高21.58%;辐射剂量指数下降39.54%、有效剂量下降40.83%、噪声值升高27.1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B组优于A组(P〈0.01)。结论以BMI、Suf作为个体化分类标准,可降低检查中对比剂用量、提高造影效率;结合100kV低管电压扫描,能在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改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疗效 被引量:4
8
作者 庞冉 姜敏 +3 位作者 刘明 王玲璞 刘冰 赵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21-1225,共5页
目的探索能谱CT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接受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3例(30次),于术前及术后(1~3个月)行GSI模式增强CT扫描,测量/计算手术前后病灶最大面积(S)、最... 目的探索能谱CT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接受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3例(30次),于术前及术后(1~3个月)行GSI模式增强CT扫描,测量/计算手术前后病灶最大面积(S)、最大径(L)、强化区最大径(LE)、中心区和边缘区CT均值及碘含量均值变化率;分析WHO、RECIST、mRECIST标准及CTm-rec、Im-rec标准下,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情况稳定(SD)、病情进展(PD),有效(CR+PR)、无效(SD+PD)患者的1年期生存率及整体生存期(OS)差异。结果 WHO、RECIST、mRECIST及CTm-rec标准下,1年期生存率随疗效变差而下降。RECIST标准下PR、SD、PD患者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RECIST、mRECIST标准下SD与PD患者、CTm-rec标准下PR与PD患者、Im-rec标准下PR与SD患者的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4、0.03、0.03)。CTm-rec及Im-rec标准下有效与无效患者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3)。结论 Im-rec标准更敏感,CTm-rec标准可对术后病灶复发进行预测。能谱CT多参数联合应用有助于对非小细胞肺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后疗效的早期、全面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非小细胞肺 氩氦刀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曝光控制双因子模式对胸部DR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徐晓娟 华海琴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在相同管电压条件下,采用自动曝光控制(AEC)技术,选择kV与kV-mA两种不同模式对胸部数字X线(DR)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114例受检者分为A、B两组,两组管电压均为125kV,均采用AEC技术,A组59例,采用单因子控制技术(kV... 目的:探讨在相同管电压条件下,采用自动曝光控制(AEC)技术,选择kV与kV-mA两种不同模式对胸部数字X线(DR)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114例受检者分为A、B两组,两组管电压均为125kV,均采用AEC技术,A组59例,采用单因子控制技术(kV);B组55例,采用双因子控制技术(kV-mAs),分别记录mA、mAs、ms、剂量面积乘积(DAP)和基于信号的曝光指数(EI-S),mA按照公式mA=mAs/s计算,并由两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和主观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受检者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曝光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客观图像质量和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mAs、ms、D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EC技术条件下,选择双因子控制技术较单因子控制技术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并能保证胸部DR的影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数字化X线摄影 胸部 自动曝光控制技术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弥散及动态增强多参数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楠 刘慧敏 +2 位作者 王伟新 刘明 王志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6±11.60)岁,所有患者均行乳腺...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6±11.60)岁,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常规磁共振扫描(T1WI、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32例患者扫描的磁共振图像,包括病变位置、DWI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病变强化形态及特点、动态增强曲线类型,计算信号增强比率(signal enhancement ratio,SE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SER值的鉴别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变主要发生在外上象限,共16例(50%),其次发生在内上象限,共7例(21.9%),乳头后方5例(15.6%),内下及外下象限3例(9.4%),不同区域多发1例(3.1%)。23例DWI信号升高,不均匀或环样升高7例,轻度升高2例。ADC值平均(0.910±0.231)×10-3mm2/s,与患者对侧乳腺组织比较显著减低(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D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最佳诊断界值1.178×10-3mm2/s,灵敏度81.3%,特异度90.6%。30例为肿块或结节样强化,可见分叶或毛刺征,2例为非肿块样强化。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缘向心性强化或多发小环状强化30例,中心强化1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增强曲线表现为流出型26例,平台型5例,渐进型1例。ROC曲线分析显示SER值的AUC为0.912,最佳诊断界值0.857,灵敏度96.8%,特异度83.9%。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灶多发生在两上象限,以结节或肿块型为主,多见分叶及毛刺,DWI信号不同程度增高,ADC值减低,病灶早期强化明显,强化以边缘或多发小环形强化为主要特点。增强曲线以流出型最多见,SER值显著增高,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磁共振 动态增强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上纵隔小细胞癌1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明 赵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1期1778-1778,共1页
关键词 小细胞癌 纵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脑灌注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志群 李坤成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0-644,共5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以认知和记忆能力下降为主要特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AD的早期阶段,AD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AD有关的神经影像学研究,通过应用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包括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弥散张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以认知和记忆能力下降为主要特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AD的早期阶段,AD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AD有关的神经影像学研究,通过应用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包括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弥散张量成像、脑灌注成像,有助于我们从功能、结构和灌注的角度更深入理解AD的病理生理机制。本文对此做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功能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脑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脑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3
作者 郭爽 李清 +5 位作者 吴芳 刘佳宾 李岩 杜祥颖 卢洁 李坤成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3-177,共5页
目的探讨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鉴别早期脑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血管内治疗并于术后24 h内行双能CT扫描患者。由双能扫描获得单纯融合图像(mixed energy images,MIX),虚拟平... 目的探讨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鉴别早期脑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血管内治疗并于术后24 h内行双能CT扫描患者。由双能扫描获得单纯融合图像(mixed energy images,MIX),虚拟平扫图像(virtual unenhanced non-contrast,VNC)及碘叠加图像(iodine overlay maps,IOM),经综合分析确定诊断。术后72 h行常规平扫CT随访。以术后72 h结果为标准评价双能CT鉴别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在MIX图像上测量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高密度区的CT值,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获取鉴别出血和对比剂外渗的cutoff值并评价其准确性。结果共60例患者接受双能CT检查,其中30例各图像均未见脑内高密度。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2.4±10.1)岁]MIX图像见高密度,其中双能CT图像综合分析诊断出血15例,对比剂外渗14例,出血合并外渗1例,与术后72 h CT随访对照,双能CT识别早期脑出血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率为100%、阴性预测率为86%、准确率为93%。MIX图像上出血平均CT值为(56.6±11.7)Hu,碘对比剂外渗平均CT值为(90.9±39.9)Hu,ROC分析显示对比剂外渗与出血鉴别的最佳cutoff值为74.0Hu,CT值测量鉴别出血与对比剂外渗的AUC值为0.781(95%CI:0.611~0.950),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0%、92.9%(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应采用双能CT鉴别早期脑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在不具备双能扫描条件的情况下,单纯CT值测量能够鉴别大部分出血与对比剂外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脑出血 碘对比剂渗出 双能CT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CT引导下氩氦刀治疗肺癌时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胜鳌 李琦 +6 位作者 曹春婕 董洪瑜 李杰 张秋奂 王京源 华海琴 王志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CT引导下氩氦刀治疗肺癌时减少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取52例行氩氦刀手术的肺癌患者,分低剂量组(A组)和常规剂量组(B组);A组(22例)扫描方案为120 k V、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utomatic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CT引导下氩氦刀治疗肺癌时减少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取52例行氩氦刀手术的肺癌患者,分低剂量组(A组)和常规剂量组(B组);A组(22例)扫描方案为120 k V、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ATCM)(15~60 m A),B组(30例)扫描方案为120 k V、ATCM(50~600 m A);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肺纹理、纵隔结构、肿瘤形态、冰球形态)、辐射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肿瘤CT值、图像噪声SD值。结果辐射剂量指数CTDIvo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较B组的辐射剂量指数下降80.90%;氩氦刀治疗前后两组肿瘤的CT值、图像噪声S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肺纹理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B组评分优于A组;其余两组间的各项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氩氦刀治疗肺癌时应用低剂量扫描不影响术中穿刺定位的准确性、安全性及术中术后对冷冻效果的评估,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 肺癌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氩氦刀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峰度成像评估血压控制正常高血压患者脑实质微结构改变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伟新 刘明 +4 位作者 张秋奂 杨柳青 陈虹 李杰 郭鹏德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4-227,共4页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评估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脑实质微结构改变的价值。方法对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及健康志愿者19名(对照组)行MR DKI检查,测量并比较2组各脑区平均扩散峰度(MK)、峰度各向异性...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评估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脑实质微结构改变的价值。方法对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及健康志愿者19名(对照组)行MR DKI检查,测量并比较2组各脑区平均扩散峰度(MK)、峰度各向异性(KA)、轴向峰度(AK)及径向峰度(RK)。结果观察组右额叶、右内囊膝及右小脑MK值均低于对照组,右顶叶MK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脑桥KA值低于对照组(P<0.05);左顶叶、右苍白球AK值低于对照组,左红核、右小脑及脑桥AK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右内囊膝、右小脑及左枕叶RK值低于对照组,右壳核RK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DKI能够评估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脑实质微结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弥散峰度成像 磁共振成像 脑实质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成像在多系统萎缩C型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秋奂 王伟新 +3 位作者 刘明 陈云翔 李春龙 王志群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脑灌注成像探讨多系统萎缩(MSA)-C型患者与正常人全脑灌注血流量(CBF)的差异。资料与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MSA-C型患者25例和正常对照21例,两组均行磁共振3D-ASL检查。选取双侧额叶、颞叶、尾状核... 目的应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脑灌注成像探讨多系统萎缩(MSA)-C型患者与正常人全脑灌注血流量(CBF)的差异。资料与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MSA-C型患者25例和正常对照21例,两组均行磁共振3D-ASL检查。选取双侧额叶、颞叶、尾状核头、壳核、苍白球、背侧丘脑、小脑中脚、小脑下脚、小脑半球和脑桥区域为感兴趣区。分析两组不同脑区CBF值之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BF对MSA-C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MSA-C型组在脑桥区域及双侧小脑中脚、小脑下脚、小脑半球的CBF值分别为(34.76±6.47)ml/(100 g·min)、(35.66±7.37)ml/(100 g·min)、(35.15±5.20)ml/(100 g·min)、(35.27±9.99)ml/(100 g·min)、(35.79±8.75)ml/(100 g·min)、(34.95±10.12)ml/(100g·min)、(34.77±10.33)ml/(100 g·min),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脑桥、双侧小脑中脚、双侧小脑下脚及双侧小脑半球的CBF值对MSA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右侧小脑下脚是最重要的标志物,其敏感度为72.0%,特异度为95.2%。结论 CBF值在MSA-C型患者的诊断和鉴别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可作为MSA-C型诊断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系统萎缩 磁共振成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脑血管循环 血液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评估下眼睑增龄性改变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凯敏 李敏 郭鹏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0-683,共4页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评估眼轮匝肌厚度与眼眶脂肪脱垂长度的增龄性改变。方法将148例接受头部多层螺旋CT患者分为青年组(18~44岁)54例、中年组(45~59岁)30例和老年组(≥60岁)64例,于斜矢状位图像上测量右眼眼轮匝肌厚度、眼眶脂肪脱垂长...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评估眼轮匝肌厚度与眼眶脂肪脱垂长度的增龄性改变。方法将148例接受头部多层螺旋CT患者分为青年组(18~44岁)54例、中年组(45~59岁)30例和老年组(≥60岁)64例,于斜矢状位图像上测量右眼眼轮匝肌厚度、眼眶脂肪脱垂长度,分析年龄、性别、眼轮匝肌厚度与眼眶脂肪脱垂长度的关系。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眼轮匝肌厚度分别为(3.15±0.53)mm、(2.82±0.45)mm和(2.09±0.61)mm,眼眶脂肪脱垂长度分别为(4.98±1.13)mm、(6.20±1.72)mm和(8.09±1.88)mm,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6.49、55.68,P均<0.001)。随年龄增长,眼轮匝肌厚度逐渐变薄(r=-0.73,P<0.001)、眼眶脂肪脱垂长度逐渐增加(r=0.68,P<0.001),眼眶脂肪脱垂长度随眼轮匝肌变薄而增加(r=-0.49,P<0.001)。青年组男性眼轮匝肌厚度大于女性(t=5.38,P<0.001)、眼眶脂肪脱垂程度高于女性(t=2.85,P=0.006);中年组男性眼轮匝肌厚度大于女性(t=2.65,P=0.013),眼眶脂肪脱垂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男女眼轮匝肌厚度、眼眶脂肪脱垂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有效评估下眼睑相关结构增龄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 年龄因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眼袋 眼轮匝肌 眼眶脂肪脱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管电压扫描技术用于CT引导下冷冻消融治疗肝癌的可行性
18
作者 王伟新 郭鹏德 +4 位作者 张秋奂 李琦 李杰 刘明 彭楠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57-760,共4页
目的观察低管电压扫描技术用于CT引导下冷冻消融治疗肝癌的可行性。方法以21例接受常规CT扫描(管电压120 kV)引导下冷冻消融的肝癌患者(A组),前瞻性对23例肝癌患者行低管电压(100 kV)CT引导下冷冻消融(B组)。对2组均于消融治疗前、后以... 目的观察低管电压扫描技术用于CT引导下冷冻消融治疗肝癌的可行性。方法以21例接受常规CT扫描(管电压120 kV)引导下冷冻消融的肝癌患者(A组),前瞻性对23例肝癌患者行低管电压(100 kV)CT引导下冷冻消融(B组)。对2组均于消融治疗前、后以自动管电流模式(50~450 mA)行CT扫描,并以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重建百分比均为40%)重建图像;对比2组治疗前、后CT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结果,以及疗效和患者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组间CT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结果及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后A组患者CTDIvol均显著高于B组(P均<0.001)。结论低管电压扫描技术可用于CT引导下冷冻消融治疗肝癌;联合ASIR算法可在保证图像质量和不影响评估冷冻消融效果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冷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图像评价枕外隆凸分型与性别、年龄差异
19
作者 孙凯敏 李鸿康 +2 位作者 刘冰 张秋奂 郭鹏德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27,29,共4页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VR)图像评价枕外隆凸分型的一致性,探究枕外隆凸分型与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2021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共604例(男、女各302例)患者头部多层螺旋CT资料,VR后处理图...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VR)图像评价枕外隆凸分型的一致性,探究枕外隆凸分型与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2021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共604例(男、女各302例)患者头部多层螺旋CT资料,VR后处理图像评价枕外隆凸影像学类型,比较不同枕外隆凸分型间的性别、年龄差异。结果基于VR后处理图像评价枕外隆凸分型一致性较高(Kappa=0.847,P<0.001)。不同枕外隆凸分型间的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949,P<0.001)。枕外隆凸I型中,女性例数约为男性的2.42倍(160例比66例);枕外隆凸III型中,男性例数约为女性的4.40倍(110例比25例)。不同年龄组间枕外隆凸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47,P=0.697)。结论多排螺旋CTVR图像可以评价枕外隆凸分型,枕外隆凸分型与性别存在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外隆凸 性别 年龄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