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脾主运化”的生化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熊海
张澄波
+1 位作者
金敬善
汤汉芬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19-22,共4页
给大鼠喂饲大黄造成动物的脾虚,比较脾虚大鼠与正常大鼠的糖、蛋白、脂类的消化吸收功能,发现脾虚动物3类主要营养物的消化吸收速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动物。观察了健脾益气药物对脾虚动物糖的消化吸收功能的改善作用,证明健脾益气药物对脾...
给大鼠喂饲大黄造成动物的脾虚,比较脾虚大鼠与正常大鼠的糖、蛋白、脂类的消化吸收功能,发现脾虚动物3类主要营养物的消化吸收速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动物。观察了健脾益气药物对脾虚动物糖的消化吸收功能的改善作用,证明健脾益气药物对脾虚症确有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
脾主运化
大黄
健脾?气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麝香酮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及其表面ICAM-1、VCAM-1和CD44表达
被引量:
25
2
作者
何秀娟
李萍
+3 位作者
邱全瑛
盛巡
王芳
娄金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8-150,155,共4页
目的:从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角度探讨麝香对创伤愈合的作用基础。方法:以TNF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模型,应用MTT法、虎红法、荧光免疫组化法研究麝香酮对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与HUVEC黏附及HUVE...
目的:从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角度探讨麝香对创伤愈合的作用基础。方法:以TNF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模型,应用MTT法、虎红法、荧光免疫组化法研究麝香酮对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与HUVEC黏附及HUVEC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TNF处理HUVEC12小时,能明显增强PMN与HUVEC黏附(P〈0.01),并能明显促进HUVEC表面ICAM-1、VCAM-1和CIM4表达(P〈0.05)。75~150ml麝香酮作用于TNF活化的HU-VEC,明显抑制PMN与HUVEC黏附(P〈0.01),仅150μg/ml时降低HUVEC表面ICAM-1表达(P〈0.05),37.5μg/ml和150μg/ml时减少其表面VCAM.1表达(P〈0.05),75-150μg/ml时抑制其表面CD44表达(P〈0.05或P〈0.01)。结论:麝香酮通过降低HUVEC表面ICAM-1、VCAM-1和CD44表达而抑制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可能是麝香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酮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
黏附分子
创伤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诊治经验
被引量:
38
3
作者
危北海
《中医药学刊》
2006年第7期1189-1194,共6页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学说
理论探讨
临床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脾主运化”的生化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熊海
张澄波
金敬善
汤汉芬
机构
首都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
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研究所
出处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19-22,共4页
文摘
给大鼠喂饲大黄造成动物的脾虚,比较脾虚大鼠与正常大鼠的糖、蛋白、脂类的消化吸收功能,发现脾虚动物3类主要营养物的消化吸收速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动物。观察了健脾益气药物对脾虚动物糖的消化吸收功能的改善作用,证明健脾益气药物对脾虚症确有疗效。
关键词
脾虚
脾主运化
大黄
健脾?气汤
Keywords
'spleen deficieney'
rhubarb
digestion and absorotion
Jian Pi Yi Qi decoction
分类号
R255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麝香酮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及其表面ICAM-1、VCAM-1和CD44表达
被引量:
25
2
作者
何秀娟
李萍
邱全瑛
盛巡
王芳
娄金丽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研究所
北京中
医药大学微生物免疫教研室
出处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8-150,155,共4页
基金
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No.JJ2003-13)
文摘
目的:从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角度探讨麝香对创伤愈合的作用基础。方法:以TNF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模型,应用MTT法、虎红法、荧光免疫组化法研究麝香酮对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与HUVEC黏附及HUVEC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TNF处理HUVEC12小时,能明显增强PMN与HUVEC黏附(P〈0.01),并能明显促进HUVEC表面ICAM-1、VCAM-1和CIM4表达(P〈0.05)。75~150ml麝香酮作用于TNF活化的HU-VEC,明显抑制PMN与HUVEC黏附(P〈0.01),仅150μg/ml时降低HUVEC表面ICAM-1表达(P〈0.05),37.5μg/ml和150μg/ml时减少其表面VCAM.1表达(P〈0.05),75-150μg/ml时抑制其表面CD44表达(P〈0.05或P〈0.01)。结论:麝香酮通过降低HUVEC表面ICAM-1、VCAM-1和CD44表达而抑制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可能是麝香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
麝香酮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
黏附分子
创伤愈合
Keywords
HUVEC
PMN
Adhesion
Adhesion molecules
Wound healing
分类号
R285.5 [医药卫生—中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诊治经验
被引量:
38
3
作者
危北海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北京中医医院
北京中
医
研究所
出处
《中医药学刊》
2006年第7期1189-1194,共6页
文摘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关键词
脾胃学说
理论探讨
临床经验
分类号
R223.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脾主运化”的生化研究
熊海
张澄波
金敬善
汤汉芬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89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麝香酮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及其表面ICAM-1、VCAM-1和CD44表达
何秀娟
李萍
邱全瑛
盛巡
王芳
娄金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诊治经验
危北海
《中医药学刊》
2006
3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