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桥梁高桩承台体系推倒分析侧向力分布模式 被引量:5
1
作者 袁万城 杨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67-1472,共6页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侧向力分布模式,并针对高桩承台体系的等效固结模型,通过改变承台质量,对几种分布模式的推倒分析曲线与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承台质量较大时,上述模式均低估了承台的惯性力作用,并且时程分析得到的体系抵...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侧向力分布模式,并针对高桩承台体系的等效固结模型,通过改变承台质量,对几种分布模式的推倒分析曲线与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承台质量较大时,上述模式均低估了承台的惯性力作用,并且时程分析得到的体系抵抗不同地震波的能力差异较大,而上述模式对应的能力曲线却没有体现出这种不同.考虑到高桩承台体系承台惯性力较大的特点,借鉴墩顶集中力分布模式,提出了双集中力分布模式.以一飘浮体系斜拉桥的高桩承台模型为例,进行常见模式以及新模式下纵桥向的推倒分析,并将推倒分析曲线与非线性时程分析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新模式的结果与时程分析的结果吻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桩承台 推倒分析 侧向力分布模式 桥梁 双集中力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梁结构地震损伤评估简化分析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孙立 霍立飞 周锡元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48-1052,共5页
为了更好地解决如何衡量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遭受的损伤程度的问题,文章对滞回模型屈服后刚度系数和P-Delta效应的对动力响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用残留位移作为评估桥梁结构损伤的附加指标.对典型桥梁结构进行实例分析.在桥梁抗震性... 为了更好地解决如何衡量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遭受的损伤程度的问题,文章对滞回模型屈服后刚度系数和P-Delta效应的对动力响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用残留位移作为评估桥梁结构损伤的附加指标.对典型桥梁结构进行实例分析.在桥梁抗震性能评估中考虑P-Delta效应的分析中引入残留位移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损伤 地震 评估 P-DELTA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体内部病害情况下顶管施工引起的路面沉降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郭亚娟 李宏哲 蔡海波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139-143,共5页
结合某顶管穿越道路项目,采用三维数值方法分析理想情况下顶管施工对地表沉降影响的总体规律。结合地质雷达对施工影响范围内土体中可能存在的空洞、疏松等病害探测结果,建立考虑土体内部病害的三维数值模型,对比分析理想情况与考虑土... 结合某顶管穿越道路项目,采用三维数值方法分析理想情况下顶管施工对地表沉降影响的总体规律。结合地质雷达对施工影响范围内土体中可能存在的空洞、疏松等病害探测结果,建立考虑土体内部病害的三维数值模型,对比分析理想情况与考虑土体内部病害情况下顶管施工引起地表沉降规律的异同。结果表明:①理想土体情况下,顶管施工引起地表下沉量总体较小;②考虑土体内部病害后,无论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规律还是最终沉降量,都与理想情况下差异不大。测点沉降变化规律与数值分析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数值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分析认为,如果顶管施工过程控制理想,对周围土体扰动较小,即使土体局部存在空洞、疏松等病害,施工引起的该区域地表沉降与不考虑病害情况下无显著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顶管施工 土体病害 地表沉降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桩承台体系桥梁MPA目标参数的选取方法
4
作者 曹飒飒 袁万城 杨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5-512,共8页
基于Chopra解决逆转现象的方法提出了最优目标控制参数概念,阐述了最优目标控制参数的理论意义和选取原则.以某上海长江大桥高桩承台体系为研究对象,实施了选取最优目标控制参数分析过程,并对该高桩承台体系进行一阶模态推倒分析、多模... 基于Chopra解决逆转现象的方法提出了最优目标控制参数概念,阐述了最优目标控制参数的理论意义和选取原则.以某上海长江大桥高桩承台体系为研究对象,实施了选取最优目标控制参数分析过程,并对该高桩承台体系进行一阶模态推倒分析、多模态推倒分析(MPA)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选取最优目标控制参数可有效解决高桩承台体系在MPA分析中所遇到的逆转现象,采用最优目标控制参数进行MPA分析得到的位移响应与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精度接近,远优于一阶模态推倒分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高桩承台体系 逆转现象 最优目标控制参数 多模态推倒分析(MPA) 侧向力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改性沥青贮存稳定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7
5
作者 陈鹏 邹玲 +3 位作者 庄明 侯洪超 仲丁 张文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1期13505-13509,共5页
为了研究基于动态剪切流变(dynamic shear rheological,DSR)试验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tyrene-butadiene-styrene block copolymer,SBS)改性沥青贮存稳定性的评价方法,通过选择SBSΙ-D改性沥青为研究对象,测试其在163℃下不... 为了研究基于动态剪切流变(dynamic shear rheological,DSR)试验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tyrene-butadiene-styrene block copolymer,SBS)改性沥青贮存稳定性的评价方法,通过选择SBSΙ-D改性沥青为研究对象,测试其在163℃下不同贮存时间的离析软化点差,基于相对应的复数剪切模量、相位角以及车辙因子,提出了以复数剪切模量离析参数、相位角离析参数、车辙因子离析参数以及三个参数与温度所形成的线性斜率为参数的SBS改性沥青贮存稳定性评价指标及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的离析软化点差随着高温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两者基本呈线性关系;离析后SBSΙ-D改性沥青上部1/3的弹性成分、抗变形能力及高温性能明显大于下部1/3;基于DSR试验的SBS改性沥青贮存稳定性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与基于离析软化点差所获得的评价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S改性沥青 贮存稳定性 动态剪切流变(DSR) 离析软化点差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山铅锌矿对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张弛 高东升 +2 位作者 赵明哲 朱米家 姚俊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16年第6期814-819,共6页
本文以银山铅锌矿为研究对象,土样采自三个不同功能区(主采矿区,酸性废水沟附近,农田土壤),每个功能区采集3个不同深度的剖面样品(0~20cm,20~40cm,40~60cm),利用内梅罗土壤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样品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 本文以银山铅锌矿为研究对象,土样采自三个不同功能区(主采矿区,酸性废水沟附近,农田土壤),每个功能区采集3个不同深度的剖面样品(0~20cm,20~40cm,40~60cm),利用内梅罗土壤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样品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显示:主采矿区由于长期重金属开采污染情况较严重,内梅罗指数范围为3.75~6.17,达到了中度污染以上水平。其他地区污染相对较轻,除了农田土壤20~40cm土样外,基本都处于轻度污染或安全水平。应用微量热法和脲酶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发现,微生物代谢活性受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抑制,主采矿区土壤中总放热量Q和生长速率常数k均为三个地区最低。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生长速率常数k,总放热量Q与内梅罗指数有显著的相关性。生长速率常数k为微生物代谢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 土壤污染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公路隧道科学养护管理的思考 被引量:17
7
作者 何杰 高斌 +1 位作者 薛陶 白玉冰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51-57,共7页
论述我国公路隧道建设的规模、技术难度、设计理念及养护管理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公路隧道建设技术和理论水平发展迅速,已逐渐步入"绿色建设期",但距离科学养护管理仍然差距较大,存在"建管养"分离、检测养护难度大、... 论述我国公路隧道建设的规模、技术难度、设计理念及养护管理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公路隧道建设技术和理论水平发展迅速,已逐渐步入"绿色建设期",但距离科学养护管理仍然差距较大,存在"建管养"分离、检测养护难度大、基础数据混乱、评定系统不完善和维修加固体系不完善等挑战。针对以上挑战,从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引入全寿命周期建设理念,论述了全寿命周期成本、养护便利化和标准化施工等理念对于隧道"建管养"的重要意义;2)建立隧道建养信息化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及BIM信息技术,为隧道建立信息档案;3)完善养护技术体系,对现有隧道检测、维修加固技术手段进行梳理,总结一套隧道检查、管养技术体系。以期为公路隧道科学养护管理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科学养护管理 全寿命周期 建养信息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填充类含菌复合材料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腾 李大军 侯洪超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44,51,共6页
现有建筑填充材料主要通过烧结、蒸压、水化等工艺制成,整个生命周期消耗能源、污染环境、难以降解,由菌丝复合生成的填充类材料可替代现有建筑填充材料。基于此对新型建筑含菌复合材料的塑造试验进行了设计、筛选、测试、分析,比选出... 现有建筑填充材料主要通过烧结、蒸压、水化等工艺制成,整个生命周期消耗能源、污染环境、难以降解,由菌丝复合生成的填充类材料可替代现有建筑填充材料。基于此对新型建筑含菌复合材料的塑造试验进行了设计、筛选、测试、分析,比选出真菌类生物复合材料的成型试验方案。试验表明,试件变形量为10%时,培养期在2、3周时的试件抗压强度分别可达到0.73、1.69 MPa;试件尺寸为5 cm立方体比7 cm立方体强度提高了30%~50%,透气性可明显提高菌丝生长和试件强度;增加材料的含砂量可提高试件强度,但过高的含砂量反而降低了掺合料之间的黏聚力,使其强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菌丝 建筑填充材料 菌丝砖 真菌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