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S共掺杂磁性生物炭对水体Cu(Ⅱ)和四环素的协同吸附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曾湘楚 莫镇榕 +1 位作者 银秀菊 武哲 《化工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04-7017,共14页
含重金属、抗生素的水环境协同污染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磁性生物炭(Fe-BC)对水体多种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是原生生物炭的结构限制了其性能。而杂原子(N、S等)的掺杂是改变其内部结构、有效提高其吸附性能的理想方法之... 含重金属、抗生素的水环境协同污染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磁性生物炭(Fe-BC)对水体多种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是原生生物炭的结构限制了其性能。而杂原子(N、S等)的掺杂是改变其内部结构、有效提高其吸附性能的理想方法之一。基于此,本文以FeCl_(3)·6H_(2)O为磁性前体,甘蔗渣纤维为碳源,尿素、硫脲和硫酸铵为掺杂材料,制备了N、S共掺杂磁性生物炭(Fe/N/S-BC),并将其与未掺杂和单掺杂型磁性生物炭(Fe-BC、Fe/N-BC、Fe/S-BC)进行结构和性能的比较。Fe/N/S-BC对Cu(Ⅱ)和四环素(TC)单一污染体系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到230.70mg/g和93.63mg/g,吸附模型更符合拟二级和Langmuir模型。在二元污染体系中,TC的加入能促进Cu(Ⅱ)的吸附而Cu(Ⅱ)的加入则对TC的吸附呈现从促进到抑制的作用。Fe/N/S-BC对Cu(Ⅱ)和TC吸附作用主要涉及阳离子-π相互作用、络合、氢键、静电吸引、孔扩散(填充)等。由于N、S共掺杂,Fe/N/S-BC比其他生物炭具有更优的吸附性能,并且能实现Cu(Ⅱ)和TC复合污染物的协同吸附,其作为一种水环境修复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掺杂生物炭 铜配合物 四环素 二元污染物 协同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均相-异相类芬顿体系强化水体耐药伤寒沙门氏菌的杀灭 被引量:1
2
作者 曾湘楚 宁海潮 +2 位作者 武哲 韦瑞松 银秀菊 《化工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78-7094,共17页
由于抗生素排放衍生的抗生素耐药细菌(ARB)入侵问题是生态环境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基于均相、异相体系活化过氧单硫酸盐(PMS)的类芬顿反应在水体四环素(TC)的降解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针对耐四环素细菌杀灭的研究甚少。本文发现水体共... 由于抗生素排放衍生的抗生素耐药细菌(ARB)入侵问题是生态环境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基于均相、异相体系活化过氧单硫酸盐(PMS)的类芬顿反应在水体四环素(TC)的降解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针对耐四环素细菌杀灭的研究甚少。本文发现水体共存Cu(Ⅱ)与TC形成络合物活化PMS的均相Cu(Ⅱ)/PMS体系能实现对耐四环素伤寒沙门氏菌(TRST)的有效杀灭,但杀灭率仅为52%左右。而在Cu(Ⅱ)-TC-TRST三元污染物中加入制备的N、S共掺杂磁性炭(N/S-MC)后,N/S-MC活化PMS的异相N/S-MC/PMS体系能实现均相Cu(Ⅱ)/PMS体系效果的叠加而大幅度促进对TRST的杀灭。尽管存在Cu(Ⅱ)和TC的竞争,耦合均相-异相类芬顿体系能强化复合污染水中对TRST的杀灭,杀灭率可提高至99%以上。并且其主要通过类芬顿反应产生的活性氧(ROS)破坏TRST的细胞膜、细胞壁及耐药基因(ARGs)而实现TRST的杀灭并阻断其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均相、异相类芬顿体系中自由基(·SO_(4)^(-)、·OH、·O_(2)^(-))和非自由基(^(1)O_(2))途径都参与了对TRST的杀灭,但呈现自由基的主导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耦合均相-异相类芬顿体系,对水体耐药细菌的杀灭呈现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芬顿反应 过氧单硫酸盐 均相和异相 耐药细菌 炭基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活性乙烯合成酶的鉴定和性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苏宾宾 张佟佟 刘海萍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58,共5页
通过对不同微生物中乙烯合成酶(EFE)同源基因的筛选,成功获得了一种Neofusicoccum parvum(Np EFE)来源的高活性乙烯合成酶。以pET28a为载体成功实现了这种高活性efe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异源表达,并且对其纯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 通过对不同微生物中乙烯合成酶(EFE)同源基因的筛选,成功获得了一种Neofusicoccum parvum(Np EFE)来源的高活性乙烯合成酶。以pET28a为载体成功实现了这种高活性efe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异源表达,并且对其纯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该种属乙烯合成酶的酶比活力为(730.7±56.9)U/mg,催化反应最适pH值为7.5。酶动力学研究表明,对底物α-酮戊二酸,其K_(m)为155.7μmol/L,k_(cat)为51.4/min,对底物L-精氨酸,其K_(m)为139.7μmol/L,k_(cat)为53.4/min。与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来源于Pseudomonas syringae(Ps EFE)的乙烯合成酶相比,在较高浓度的底物条件下,Np EFE酶活性约是Ps EFE的2倍,并且表现出较弱的底物抑制作用,这在未来生物乙烯生产的工业化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合成酶 乙烯 底物抑制 α-酮戊二酸依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合连作障碍形成机制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4
作者 陈军华 吴剑锋 +2 位作者 方洁 程文亮 吕群丹 《长江蔬菜》 2019年第20期41-47,共7页
对百合连作障碍的形成机制及防治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揭示百合连作障碍形成机制提供参考,并为连作障碍消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百合 连作障碍 形成机制 防治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活性和高热稳定性乙烯合成酶的筛选和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晨 张佟佟 刘海萍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69-276,共8页
乙烯合成酶(ethylene-forming enzyme,EFE)是潜在的乙烯生物合成关键酶,酶的高活性和高热稳定性是工业化应用的必要基础。根据进化树选取了6种乙烯合成酶候选基因,成功地进行了表达纯化并测定其活性和热稳定性。最终筛选到来源于Strepto... 乙烯合成酶(ethylene-forming enzyme,EFE)是潜在的乙烯生物合成关键酶,酶的高活性和高热稳定性是工业化应用的必要基础。根据进化树选取了6种乙烯合成酶候选基因,成功地进行了表达纯化并测定其活性和热稳定性。最终筛选到来源于Streptomyces bottropensis和 Streptomyces turgidiscabies的乙烯合成酶SbEFE和StEFE具有较高活性和热稳定性,酶比活分别是已报道的乙烯合成酶PsEFE的3.23和4.23倍。35℃水浴30 min后,酶活性仍可保留95.73%和88.22%,而PsEFE在相同条件下完全失活。酶动力学分析表明,SbEFE和StEFE催化反应的副产物也明显低于PsEFE。因此,SbEFE和StEFE是目前已发现的具有最高活性和热稳定性的乙烯合成酶,为深入研究乙烯合成酶的催化机制和应用工艺提供了新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合成酶 催化活性 热稳定性 乙烯 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