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化学品对重组发光大肠杆菌和502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郑璐 沈忱 +1 位作者 张焱天 王曰杰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9-338,共10页
旨在评估构建的重组发光大肠杆菌相比于502发光细菌对多种化学品的毒性敏感性。以环境中常见的多种化学品为目标化合物,开展急性毒性测试实验,分别比较2种菌对3种无机金属、4种有机溶剂以及5种有机污染物的敏感度。实验结果表明,锌、铜... 旨在评估构建的重组发光大肠杆菌相比于502发光细菌对多种化学品的毒性敏感性。以环境中常见的多种化学品为目标化合物,开展急性毒性测试实验,分别比较2种菌对3种无机金属、4种有机溶剂以及5种有机污染物的敏感度。实验结果表明,锌、铜、镉、丙酮、乙腈、乙醇、二甲基亚砜、3,5-二氯苯酚、甲醛、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对重组发光大肠杆菌的EC_(50)值(0.040、0.004、0.157、0.190、0.209、1.044、0.718、4.622×10^(-5)、6.62×10^(-4)、0.451、0.360和0.016 mol·L^(-1))均高于对502发光细菌的EC_(50)值(0.083、0.266、0.211、1.062、1.416、1.694、1.672、6.49×10^(-5)、1.014×10^(-2)、0.441、0.797和0.494 mol·L^(-1)),表明构建的重组发光大肠杆菌对受试化学品的毒性敏感性强于502发光细菌;且重组发光大肠杆菌的毒性测试结果与现有研究的生物毒性测定结果显示出更好的相关性。本研究表明重组发光大肠杆菌更适合作为生态监测的测试菌种,研究结果可为环境化学品的污染控制和生物毒性测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金属 有机溶剂 有机污染物 重组发光大肠杆菌 502发光细菌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品相容性事故分析及研究进展
2
作者 苑媛 宋项宁 +4 位作者 马倩 万可风 陈璐 张宏哲 黄飞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9-135,共7页
为降低化学品相容性事故风险,推进化学品安全科学管理,探讨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化学品相容性事故的发展趋势与共性问题,综述国内外化学品相容性相关标准、查询工具以及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展望。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品相... 为降低化学品相容性事故风险,推进化学品安全科学管理,探讨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化学品相容性事故的发展趋势与共性问题,综述国内外化学品相容性相关标准、查询工具以及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展望。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品相容性识别是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的基础;目前的化学品相容性法规标准、数据库和查询工具能够提供部分化学品相容性的定性结果,但缺少风险的定量信息;现有的化学品相容性测试方法主要针对特殊物质建立,测试场景单一,而对于普通化学品的适用性较差;未来关于化学品相容性的研究应更加侧重于普适性的化学品相容性试验评估技术、相容性预测技术和智能决策软件开发。研究结果可为化学品相容性研究和化学品安全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品相容性 事故分析 相容性测试 相容性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_(2)O_(3)@SiO_(2)载氧体用于乙烷化学链氧化脱氢制乙烯性能研究
3
作者 王智超 梁威 +5 位作者 刘根 孙仲顺 李美昕 杨伯伦 孙冰 吴志强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3-143,共11页
乙烷化学链氧化脱氢(Chemical looping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CL-ODH)是一种利用载氧体的晶格氧将乙烷转化为乙烯的绿色高效过程。然而,该过程往往面临反应活性或乙烯选择性难以兼顾的问题,导致乙烷转化率或乙烯选择性较低。提出了... 乙烷化学链氧化脱氢(Chemical looping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CL-ODH)是一种利用载氧体的晶格氧将乙烷转化为乙烯的绿色高效过程。然而,该过程往往面临反应活性或乙烯选择性难以兼顾的问题,导致乙烷转化率或乙烯选择性较低。提出了SiO_(2)包覆Mn_(2)O_(3)载氧体的设计策略,合成了具有不同n(Mn)/n(Si)的Mn_(2)O_(3)@SiO_(2)载氧体。采用XRD、N_(2)物理吸/脱附、H_(2)-TPR和XPS等方法,对载氧体的晶相结构、织构性质、还原性能和表面物种化学状态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iO_(2)在Mn_(2)O_(3)表面形成包覆层,有助于优化载氧体的孔结构,增大载氧体的比表面积,减小Mn_(2)O_(3)晶粒尺寸,提高其分散性,从而提升反应活性。同时,SiO_(2)的引入增大了近表面Mn—O结合能,减小了晶格氧的释放速率,减小了表面非选择性氧物种含量,显著提升了乙烯选择性。在700℃、20%C_(2)H6/80%Ar(50 mL/min)和反应时间2 min条件下,n(Mn)/n(Si)为0.9的Mn_(2)O_(3)@SiO_(2)载氧体作用下,乙烷转化率达42.8%,乙烯选择性达7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 乙烷脱氢 纳米Mn_(2)O_(3) 介孔Si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化企业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实验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迟晓铭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47-956,共10页
针对石化企业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应用问题,对常见气体甲烷、乙烯等开展实验研究,系统性地研究了气体红外吸收特性、气体浓度、背景温度、探测器灵敏度影响因素并分析了气体红外热成像技术与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特点。在实验研究分析... 针对石化企业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应用问题,对常见气体甲烷、乙烯等开展实验研究,系统性地研究了气体红外吸收特性、气体浓度、背景温度、探测器灵敏度影响因素并分析了气体红外热成像技术与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特点。在实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提出使用建议,为石化企业应用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技术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泄漏 红外 光谱成像 热成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工过程含氧有机气体化学脱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长胜 文松 +2 位作者 赵晋翀 卢方旭 姜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3-912,共10页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化工生产装置的不断投产,有更多化工过程产生了含氧有机气体,脱氧以实现其本质安全化处置成为一项重点课题。然而,由于场景多变、组成复杂以及脱氧深度需求不一等因素,脱氧技术发展仍有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作者长期...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化工生产装置的不断投产,有更多化工过程产生了含氧有机气体,脱氧以实现其本质安全化处置成为一项重点课题。然而,由于场景多变、组成复杂以及脱氧深度需求不一等因素,脱氧技术发展仍有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作者长期脱氧技术研究工作经验,概述了当前化工过程含氧有机气体化学脱氧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基于不同场景下的脱氧需求,分析了各类化学脱氧技术适用性及技术竞争力。针对化工生产过程形成的高含氧、大通量、连续化含氧气体脱氧,指出催化脱氧具有流程简单、可操作性强、脱氧效果好等特点,在当前实际工业应用中更具竞争力,并从工艺、催化剂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基于当前各化学脱氧方式特点,指出含氧有机气体深度脱氧、高含氧有机气体脱氧以及温和脱氧等技术具有广阔市场需求,是未来脱氧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含氧气体 化学脱氧技术 工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狭长通道内部丙烷气体爆炸冲击实验与模拟分析
6
作者 赵祥迪 张广文 +3 位作者 郑毅 徐伟 羊涛 陈国鑫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5,共6页
为探究石化企业污水系统等狭长通道抗爆炸冲击特性,采用10 m×1.5 m×1.5 m(长×宽×高)全尺寸模型,对通道内丙烷气体泄漏燃爆压力、泄放火焰尺寸等冲击特性进行实验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长径比L/D为6的大长径... 为探究石化企业污水系统等狭长通道抗爆炸冲击特性,采用10 m×1.5 m×1.5 m(长×宽×高)全尺寸模型,对通道内丙烷气体泄漏燃爆压力、泄放火焰尺寸等冲击特性进行实验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长径比L/D为6的大长径比通道内,气体燃爆超压呈现出多波峰形态,其中P 2波峰占超压波动的主导地位,尾端全开口泄放腔内最大超压达到97 kPa,高于L/D在1~5范围内的已有文献报道;通道内爆炸超压峰值和泄放火焰尺寸等冲击特性受泄放开口率、燃料体积分数等因素影响,超压峰值随泄放口开度增加呈指数降低、随初始燃料配比浓度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抛物线趋势变化,泄放火焰最大长度高于标准NFPA 68—2018计算结果。本文构建的数值模型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石化企业狭长通道内油气爆炸后果评估及防火设计等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长通道 丙烷气体 超压波峰 泄放火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降速率对内浮盘运行稳定性影响的实验探究
7
作者 李荣彬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浮盘是覆盖在罐内储存介质上并随液面升降的盘状物结构,可以极大地减少罐内储存介质的挥发损耗,降低储罐发生火灾的风险。储罐不同收发油作业工况所引起的浮盘升降速度的变化会对浮盘运行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文章通过利用两座工业尺... 浮盘是覆盖在罐内储存介质上并随液面升降的盘状物结构,可以极大地减少罐内储存介质的挥发损耗,降低储罐发生火灾的风险。储罐不同收发油作业工况所引起的浮盘升降速度的变化会对浮盘运行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文章通过利用两座工业尺寸储罐(容积300 m3,内径6500 mm)以及全浸液式浮盘,探究了不同升降速度条件下浮盘倾角的变化规律。实验发现在浮盘升降过程中,与储罐进出液口处于平行方向位置上浮盘的倾角较大,处于垂直方向位置处则几乎没有倾角,最大倾角出现在浮盘启停时。此外,浮盘升降过程中倾角的平均值与最大值的绝对值均与浮盘的升降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罐 浮盘 升降速度 浮盘倾角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重质馏分油分子层次组成预测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袁壮 王源 +6 位作者 杨哲 徐伟 周鑫 赵辉 陈小博 杨朝合 林扬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2-370,共9页
随着工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深度学习建立的原油分子组成预测模型具有适用范围广、构建快捷、准确性高等优点。然而,石油馏分分子层次信息标签获取困难,难以满足深度学习模型训练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商业流程模拟软件Aspen HY... 随着工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深度学习建立的原油分子组成预测模型具有适用范围广、构建快捷、准确性高等优点。然而,石油馏分分子层次信息标签获取困难,难以满足深度学习模型训练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商业流程模拟软件Aspen HYSYS与GC-MS×MS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提出了一种创新方法,建立足够规模的训练数据库。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NN)建立了重质馏分油分子层次结构组成预测模型,该模型以炼油厂易测得的油品物理化学性质为输入,分子层次结构信息为输出,针对某炼油厂的催化裂化原料油进行分子组成预测,通过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方法对模型进行可解释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重质馏分油分子组成预测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油品分子层次结构信息,目标装置原料分子组成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小于8%。该模型不仅可对其他炼化装置的原料油性质进行软测量,也可为石油分子层次模型的开发提供准确的重油原料分子信息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馏分油 分子组成 深度学习 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解释 分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甲苯吸附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曹佳玮 戚萌 +2 位作者 李云霞 王永强 赵东风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63,共6页
通过构建等级孔结构、设计双核位点、功能化配体和构筑MOFs复合物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MOFs材料对甲苯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通过精确调控MOFs的结构和化学特性,可以优化甲苯吸附性能,满足特定工业需求和环境净化目标。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甲苯 结构调控 吸附 吸附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组维修策略下加氢站预防性维修策略优化
10
作者 黄志宇 袁卫华 +1 位作者 王海清 左鸿谔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43,共7页
为确保加氢站可靠运行,需对加氢站内设备的维修策略进行优化分析。结合设备在运行周期的后期状态退化、故障率上升等客观趋势,引入混合故障率模型,建立一种包含最小维修、预防性维修与预防性更换的设备成组维修方法。通过对加氢站内设... 为确保加氢站可靠运行,需对加氢站内设备的维修策略进行优化分析。结合设备在运行周期的后期状态退化、故障率上升等客观趋势,引入混合故障率模型,建立一种包含最小维修、预防性维修与预防性更换的设备成组维修方法。通过对加氢站内设备关键度的定量比较,以维修成本、可用度为目标分别建立相应的设备成组预防性维修模型,可更好平衡设备可靠性和预防性维修成本之间的关系,是传统预防性维修模型的重要扩展。并结合实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 故障率 役龄回退因子 故障率递增因子 设备关键度 预防性维修 成组维修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贪心算法的氢气探测器网格化优化布局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雅真 葛春涛 +1 位作者 周志国 郭强之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1,共6页
为切实提升氢气探测系统的实际探测有效性和覆盖率,提出1种点式氢气探测器的网格化布局方法,通过泄漏场景库构建、探测器布置网格点划分、CFD仿真与数据处理等步骤建立布局优化数学模型,使用贪心算法进行迭代求解,以某企业氢气纯化装置... 为切实提升氢气探测系统的实际探测有效性和覆盖率,提出1种点式氢气探测器的网格化布局方法,通过泄漏场景库构建、探测器布置网格点划分、CFD仿真与数据处理等步骤建立布局优化数学模型,使用贪心算法进行迭代求解,以某企业氢气纯化装置为案例构建点式氢气探测器布局优化数学模型并求解。研究结果表明:仅新增8台氢气探测器即可将该装置的场景覆盖率从29.46%提升至80.81%,新增氢气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同样符合GB/T 50493—2019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涉氢装置的氢气探测器布局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探测器 布局优化 贪心算法 泄漏场景库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管道泄漏扩散风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琦 何春宏 +4 位作者 辛保泉 仉志 张新琪 刘毅 于安峰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0-2340,共11页
为了形成CO_(2)管道风险评估技术,基于中国石化高危介质泄漏扩散风洞试验平台开展CO_(2)扩散试验,模拟工业尺度超临界CO_(2)管道在100 mm口径泄漏扩散过程。研究了风速分别为1 m/s和2 m/s,风向分别为东向、西向、南向和北向条件下介质... 为了形成CO_(2)管道风险评估技术,基于中国石化高危介质泄漏扩散风洞试验平台开展CO_(2)扩散试验,模拟工业尺度超临界CO_(2)管道在100 mm口径泄漏扩散过程。研究了风速分别为1 m/s和2 m/s,风向分别为东向、西向、南向和北向条件下介质体积分数分布,分别对比并分析了风速和风向对体积分数分布的影响。风向对体积分数分布较为显著,1 m/s风速条件下泄漏区易形成体积分数较高区域。将风洞试验结果转化至工业尺度,划定了工业尺度超临界CO_(2)管道在100 mm口径泄漏时的CO_(2)危险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CO_(2)扩散 风洞试验 风速风向 危险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工过程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攻击路径识别与风险分析
13
作者 李苏苏 王海清 +1 位作者 张玉涛 曹广阔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9-666,共8页
为了识别和量化网络攻击下可能引发的生产运行系统影响,基于过程危害和影响分析(PHIA)和贝叶斯网络(BN)理论建立了工业网络遭受攻击下的风险分析协同框架,即过程影响贝叶斯网络(PBN)模型。首先识别了危险因素及网络攻击可能引发的过程... 为了识别和量化网络攻击下可能引发的生产运行系统影响,基于过程危害和影响分析(PHIA)和贝叶斯网络(BN)理论建立了工业网络遭受攻击下的风险分析协同框架,即过程影响贝叶斯网络(PBN)模型。首先识别了危险因素及网络攻击可能引发的过程系统影响,然后引入遗漏噪声逻辑门(LNOR)建立概率混合量化模型,与优化的最大期望值算法(EM)结合,解决了传统模型参数不确定性问题。通过将PBN模型应用到连续搅拌釜与加热器(CSTH)过程系统中,在生产网络发生不同攻击场景时,实时更新预测生产故障概率,并以攻击路径覆盖率(PRC)评估模型性能。结果表明,最大风险传播路径发生在组合攻击场景下,相对于传统攻击树模型,PRC显著提高。分析结果有助于完善化工过程系统网络攻击路径识别和相关风险的定量评估,为系统提供最优的风险防控部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攻击 过程危害和影响分析 贝叶斯网络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SPR中变量选择和建模算法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马倩 宋项宁 +5 位作者 苑媛 万可风 杜红岩 张宏哲 郭亚逢 张金梅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为满足大量化学品危险特性的评价需要,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在化学品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QSPR研究的发展侧重模型预测能力或注重机理解释,都要依靠计算方法的不断优化来提高模型的拟合能力、预测能力、稳定性或处... 为满足大量化学品危险特性的评价需要,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在化学品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QSPR研究的发展侧重模型预测能力或注重机理解释,都要依靠计算方法的不断优化来提高模型的拟合能力、预测能力、稳定性或处理复杂混合物的能力等。本文综述了QSPR研究在化学品危险特性评价中的发展,特别是特征描述符选择算法、建模算法和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深度QSPR的技术原理与应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结构-性质关系 化学品安全 特征选择 机器学习 图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泄漏孔径对气相CO_(2)管道压降及扩散影响试验
15
作者 辛保泉 党文义 +2 位作者 喻健良 葛春涛 曹琦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59,共8页
为探究不同孔径时的气相CO_(2)输送管道泄漏扩散特征,基于工业级管道开展50、100和233 mm孔径的室外CO_(2)泄漏试验。首先,根据压降试验分析管内压力随泄漏时间的变化特征;然后,基于建立的理论模型预测泄漏流量和压降变化,并通过试验进... 为探究不同孔径时的气相CO_(2)输送管道泄漏扩散特征,基于工业级管道开展50、100和233 mm孔径的室外CO_(2)泄漏试验。首先,根据压降试验分析管内压力随泄漏时间的变化特征;然后,基于建立的理论模型预测泄漏流量和压降变化,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最后,分析泄漏口不同位置的CO_(2)体积分数变化。结果表明:在泄漏第I阶段压降速率最大,3类泄漏孔径的压降速率为93.4~1967.5 kPa/s;3类泄漏孔径的管内压力下降至环境压力所需时间为14.2~149.8 s,随着泄漏孔径增加,压降过程趋近于断崖式下降;3类孔径计算得出的泄漏量与试验实际释放量的相对误差为0.25%~4.54%;基于预测模型获得的压降曲线整体上略低于试验压降曲线,但压降变化趋势及持续时间等均与试验结果非常接近,表明建立的泄漏量和压降预测模型较为可靠;在距离泄漏口5~17 m范围内体积分数峰值随泄漏孔径的增大显著增加,17 m范围外不同泄漏孔径体积分数峰值趋近相同;5%体积分数的气相CO_(2)泄漏扩散影响距离为2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漏孔径 CO_(2)管道 压降 扩散 泄漏量 泄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汝帅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81-89,94,共10页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工业生产过程中,如化石燃料燃烧、石油化工、油漆与涂料制造、杀虫剂生产及塑料制造等,是人为排放VOCs的主要来源。目前,已开发的除去VOCs方法主要有销毁...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工业生产过程中,如化石燃料燃烧、石油化工、油漆与涂料制造、杀虫剂生产及塑料制造等,是人为排放VOCs的主要来源。目前,已开发的除去VOCs方法主要有销毁法(催化氧化和生物过滤)和回收法(吸收、吸附、冷凝和膜分离)。吸附法因其成本效益高、操作简单和能耗低等特点,已被确定为最有前途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去除策略之一。吸附法的核心是高效吸附剂的设计与合成。总结了3种多孔吸附剂(炭基材料、沸石分子筛和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在吸附VOCs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吸附剂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提高吸附剂VOCs吸附能力的改性方法以及疏水性改性等。最后展望未来,VOCs吸附剂的研究将聚焦于开发靶向吸附材料及痕量吸附材料,同时致力于减少吸附材料的生产成本,这将是未来研究的核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 吸附剂 活性炭 沸石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的全氟化合物分析方法及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17
作者 孙雪凤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51-1562,共12页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PFAS)是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大类合成化学品。由于其广泛使用,使得其在环境样品中频繁检出,但是有许多研究显示,PFAS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因此不断出现相关法规限制PFAS的生产、使用和排放...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PFAS)是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大类合成化学品。由于其广泛使用,使得其在环境样品中频繁检出,但是有许多研究显示,PFAS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因此不断出现相关法规限制PFAS的生产、使用和排放。本文开发并优化了基于HPLC-Q-Orbitrap HRMS技术的32种PFAS同时分析方法;开发了地下水和土壤中PFAS的前处理及分析方法,在某油田井场内和井场外地下水和土壤中检出了18种PFAS;分析并总结了多种PFAS的二级质谱断裂规律,为PFAS的结构解析和非靶标分析提供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 分析方法 地下水 土壤 裂解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烷基化离子液体催化剂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18
作者 郝清泉 隋立华 +1 位作者 刘静如 张树才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2-67,共6页
围绕废弃烷基化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处置技术开展综述,介绍了复合离子液体烷基化技术的工艺概况,剖析了烷基化废离子液体催化剂的性质及失活原因,概述了当前废离子液体的处置技术,最后展望了烷基化废离子液体处置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碳四烷基化 离子液体 催化剂 废物处置 再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氯乙烯废塑料水热脱氯技术研究进展
19
作者 郝清泉 隋立华 +1 位作者 刘静如 张树才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17-4125,共9页
热解是当前废塑料最具前景的处置技术之一,但混合废塑料中的聚氯乙烯(PVC)在热解过程中会导致产物氯含量严重超标及设备腐蚀问题,成为了废塑料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PVC处置过程的危害,综合对比了现有PVC脱氯技术... 热解是当前废塑料最具前景的处置技术之一,但混合废塑料中的聚氯乙烯(PVC)在热解过程中会导致产物氯含量严重超标及设备腐蚀问题,成为了废塑料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PVC处置过程的危害,综合对比了现有PVC脱氯技术的优劣。其次,着重围绕PVC水热脱氯技术,剖析了PVC水热处理过程的脱氯机理及外源添加物的强化脱氯机制,列举了PVC水热产物的利用、水热处理反应器及规模化应用情况。最后,指出了当前PVC水热脱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思路及展望,以期为含氯混合废塑料无害化、资源化及高值化利用技术的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塑料 聚氯乙烯 废物处理 水热 脱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开关响应性溶剂的含油污泥处置工艺
20
作者 郝震宇 王玮 +3 位作者 于萌潇 隋立华 刘静如 张树才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5-540,共6页
分别以月桂酸、肉豆蔻酸和油酸3种脂肪酸为氢键供体,以利多卡因为氢键受体,构建了3种具有热响应特性的深共晶溶剂(DES),用于萃取含油污泥中的油,考察了固液比、温度和搅拌转速对萃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3种DES的黏... 分别以月桂酸、肉豆蔻酸和油酸3种脂肪酸为氢键供体,以利多卡因为氢键受体,构建了3种具有热响应特性的深共晶溶剂(DES),用于萃取含油污泥中的油,考察了固液比、温度和搅拌转速对萃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3种DES的黏度逐渐降低,当温度为60℃时,3种DES的黏度趋于一致,为35.80~37.35mPa·s;当温度为30~10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3种DES的质量基本保持恒定,当温度大于100℃后,3种DES均呈现失重现象;在固液比(g/mL)1∶5、温度70℃、搅拌转速400 r/min、搅拌时间40 min的最佳萃取条件下,月桂酸-利多卡因溶剂对含油污泥中油的萃取率最高,为89.5%,经3次循环使用后,萃取率降至75.4%,表现出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深共晶溶剂 热开关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