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海水贝藻养殖碳汇核算——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袁雪婷 罗丽娟 +2 位作者 曾雪兰 张远 栾天罡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7,共8页
湛江市的海水养殖面积3.7万hm^(2),是广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对其进行海水贝藻养殖碳汇核算,为湛江市未来开展渔业碳汇交易,服务国家碳中和需求提供数据支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实地调查以及实验室分析检测获... 湛江市的海水养殖面积3.7万hm^(2),是广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对其进行海水贝藻养殖碳汇核算,为湛江市未来开展渔业碳汇交易,服务国家碳中和需求提供数据支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实地调查以及实验室分析检测获得湛江市本土贝藻碳汇核算的关键性基础数据,并基于贝藻类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精准评估湛江市海水贝藻养殖碳汇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21年湛江市海水养殖贝藻碳汇总量(以CO_(2)计)为155436 t,其中贝类155359 t,藻类77 t。按照我国目前蓝碳交易市场中CO_(2)交易价格,湛江市贝类和藻类碳汇创造的经济价值为1648万元。综合贝藻类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方法,湛江市贝类净碳汇为135176 t,藻类为39 t。由此可见,湛江市具有较高的海水贝藻养殖碳汇能力,能带来可观的减排经济效益,为我国实现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以及完成“双碳”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碳 碳汇 生命周期评价 双壳贝类 碳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巯基-烯光交联3D打印有机硅弹性体研制
2
作者 吴海波 沈琪力 +7 位作者 何懋沂 庄展航 李淑娟 强娜 罗青宏 莫烨强 刘珠 方岩雄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54,共11页
光敏树脂的性能和交联机制是影响3D打印物的功能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传统丙烯酸酯类光敏树脂固化过程易出现氧阻聚,难以形成均匀的交联网络。因此,本研究通过水解-共聚法制备了甲基巯基硅油、单苯巯基硅油、双苯巯基硅油和三氟巯基硅油以... 光敏树脂的性能和交联机制是影响3D打印物的功能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传统丙烯酸酯类光敏树脂固化过程易出现氧阻聚,难以形成均匀的交联网络。因此,本研究通过水解-共聚法制备了甲基巯基硅油、单苯巯基硅油、双苯巯基硅油和三氟巯基硅油以及甲基巯基硅树脂、双苯巯基硅树脂和三氟巯基硅树脂。然后将不同官能团巯基硅油与硅树脂同乙烯基苯基硅树脂进行巯基-烯光聚合得到光固化有机硅弹体,并对其光固化动力学、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三氟巯基硅油和三氟巯基硅树脂的巯基物质的量比为1∶1,配方内的巯基与乙烯基物质的量比为0.8∶1,且光引发剂(TPO-L)加入量为硅油和硅树脂总质量分数的1%时,得到的3D打印弹性体具有较佳力学强度、热稳定性及较低收缩率,其杨氏模量、断裂伸长率、邵氏A硬度及固化收缩率分别为0.465 MPa、56.2%、28.3 HA和2.2%,且质量热损失率为5%时温度为440℃。通过此配方制备的3D打印耗材,可得到各种具有较高打印精度且轮廓清晰的实体。该方法可拓宽3D打印技术的材料选择范围,为3D打印行业提供新的光敏树脂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光敏树脂 有机硅树脂 紫外光固化 点击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硬质刀具涂层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炜 沈强 +2 位作者 吉柏锋 涂溶 章嵩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共18页
汽车零部件、模具机床、医疗器械和航空航天等行业均涉及到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其切削过程会受到力与热的强烈耦合,而在切削刀具表面涂敷硬质涂层能够降低其在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切削力和切削热。随着我国高端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切削刀... 汽车零部件、模具机床、医疗器械和航空航天等行业均涉及到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其切削过程会受到力与热的强烈耦合,而在切削刀具表面涂敷硬质涂层能够降低其在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切削力和切削热。随着我国高端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切削刀具会因硬质涂层的韧性不足导致其在关键部件的加工过程中过早损伤破坏,甚至灾难性断裂。通常通过梯度设计克服传统材料硬度-韧性等必要性能相互冲突的机械特性,并赋予其特殊功能。因此,总结了几种典型的梯度硬质刀具涂层。在涂层的梯度设计上,元素成分梯度结构能够增强涂层与基体及各涂层之间的匹配,从而降低涂层内应力并抑制裂纹的萌生和扩展。与元素成分梯度涂层相比,多层梯度结构能够综合多层结构和梯度结构的优势增强涂层的综合性能,且更容易实现。在梯度硬质刀具涂层的性能评价方面,目前主要依靠试验直观分析涂层的力学性能。通过试验结合模拟计算,或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涂层进行快速、高效的性能评价仍然是一个挑战。硬质刀具涂层的梯度设计及其性能评价的研究结论,可为硬质刀具涂层的梯度设计及其性能评价提供理论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涂层 梯度涂层 结构设计 性能评价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规则图案透明包装袋缺陷的多尺度智能检测
4
作者 沈忱 吴黎明 +1 位作者 王桂棠 张巧芬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120,共9页
针对现有不规则图案透明包装袋缺陷检测中低对比度及敏感度不足导致的多尺度异常、图案干扰、漏检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8s框架改进的YOLOv8s-CBW检测算法,在YOLOv8s的主干网络C2f模块中嵌入坐标注意力机制(CA),增强模型对低对比度... 针对现有不规则图案透明包装袋缺陷检测中低对比度及敏感度不足导致的多尺度异常、图案干扰、漏检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8s框架改进的YOLOv8s-CBW检测算法,在YOLOv8s的主干网络C2f模块中嵌入坐标注意力机制(CA),增强模型对低对比度、微小缺陷的空间特征定位与精细化辨识能力;通过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FPN)替换原有的PANet结构,优化多尺度特征融合效率;最后,引入动态聚焦的WIoU-v3损失函数提升边界框回归精度,替代传统的CIoU损失函数,提升模型对不规则形态缺陷的边界框回归精度与整体泛化性能。实验表明,相较于基准YOLOv8s型,YOLOv8s-CBW在参数量仅增加0.11×10^(6)、浮点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在缺陷检测任务中mAP@0.5达到82.2%,提升了1.3%,mAP@0.5:0.95达到49.3%,提升了7.1%;与YOLOv5s、YOLOv6s等主流模型相比,算法的mAP@0.5分别提高2.3%与10.6%,在保持浮点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实现更优检测精度。证明通过轻量化改进的YOLOv8s-CBW在多尺度缺陷的检测中能够保证效率,显著提升稳定性,为包装袋自动化质检提供可靠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YOLOv8 损失函数 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酸修饰的pH响应共聚物混合胶束用于抗癌药物递送
5
作者 赵海钎 陈方 +3 位作者 陈涛 郭建维 林文静 杨楚芬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02-1710,共9页
对聚乙二醇(PEG)进行末端溴化、酯化等聚合前改性,然后引发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HEMA)、甲基丙烯酸N,N-二乙氨基乙酯(DEAEMA)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合成含叶酸的pH响应共聚物P1(FA-PEG-PHEMA-PDEAEMA)。通过开环、溴化和ARGE... 对聚乙二醇(PEG)进行末端溴化、酯化等聚合前改性,然后引发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HEMA)、甲基丙烯酸N,N-二乙氨基乙酯(DEAEMA)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合成含叶酸的pH响应共聚物P1(FA-PEG-PHEMA-PDEAEMA)。通过开环、溴化和ARGET ATRP反应合成共聚物聚己内酯-聚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聚甲基丙烯酸单甲氧基聚乙二醇酯P2(PCL-PHEMA-PEGMA)。通过1H NMR、FTIR和GPC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共聚物P1、P2和混合共聚物P1/P2的CMC值分别为5.02、1.58与2.51mg/L,说明共聚物能够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束。通过透析法制备各载药胶束,形貌均呈球状,混合共聚物胶束MM综合载药性能和药物控制释放性能均优于单共聚物胶束。含叶酸载药胶束对HepG2细胞有更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物 混合胶束 药物递送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Ag功能梯度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6
作者 张杨 杨学斌 +3 位作者 李培博 罗国强 沈强 孙一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32-4040,共9页
准等熵压缩实验可以通过轻气炮驱动不同阻抗分布的弹丸材料实现。弹丸的阻抗分布决定了加载的应力-应变率范围。采用粉末铺层结合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阻抗连续变化的Al-Ag梯度复合材料,并对单层Al-Ag复合材料以及Al-Ag梯度复合材料的结... 准等熵压缩实验可以通过轻气炮驱动不同阻抗分布的弹丸材料实现。弹丸的阻抗分布决定了加载的应力-应变率范围。采用粉末铺层结合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阻抗连续变化的Al-Ag梯度复合材料,并对单层Al-Ag复合材料以及Al-Ag梯度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l-Ag梯度复合材料的最佳烧结工艺为570℃-100 MPa-2 h,各组分的Al-Ag复合材料致密度均大于95%。除此之外,各组分的Al-Ag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SEM、热膨胀系数结果均表明Al-Ag梯度复合材料的可行性。Al-Ag梯度复合材料的SEM和EDS结果表明梯度复合材料内部元素分布与设计方案一致,层间平行度较好。动态加载实验结果显示Al-Ag梯度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准等熵加载效果,有明显的准等熵加载效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制备的Al-Ag梯度复合材料具有稳定的准等熵压缩效果,为探究不同应力-应变率下的材料的高压物性参数及损伤机制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复合材料 Al-Ag 致密化 准等熵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墨油墨连接料水性聚氨酯的改性研究进展
7
作者 黄文均 陈炫宇 +2 位作者 蔡晓兰 吕钱江 方岩雄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5-719,共15页
水性油墨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环保型油墨,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水性树脂连接料,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性油墨的优劣。水性聚氨酯(WPU)作为一种水分散型环保材料,具有低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安全不易燃、结构可设计性强等优点,但在... 水性油墨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环保型油墨,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水性树脂连接料,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性油墨的优劣。水性聚氨酯(WPU)作为一种水分散型环保材料,具有低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安全不易燃、结构可设计性强等优点,但在耐水性、耐溶剂性、黏附力、稳定性、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上欠佳,需要对其进行改性以满足作为喷墨油墨连接料的应用需求。该文首先简述了喷墨打印方式和WPU性能的影响因素;然后,重点综述了WPU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主要对二醇/二胺扩链改性、有机氟/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改性、环氧树脂改性、纳米材料改性、生物质材料改性、超支化改性、点击化学改性和封端改性等的技术特点、优势和不足、WPU性能提升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论述;最后,从复合改性、生物基原料、功能化和高固低黏4个方面对WPU喷墨油墨连接料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改性 喷墨 油墨 物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涂层的研究进展综述
8
作者 邝永亮 尹兴善 +2 位作者 张月红 易国斌 姬磊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2-66,共5页
对近年来含氟和不含氟材料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及其潜在应用领域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超疏水涂层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材料的合成、改性和性能等。这些研究为超疏水涂层的进一步改进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展示了其在多个领域的广泛... 对近年来含氟和不含氟材料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及其潜在应用领域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超疏水涂层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材料的合成、改性和性能等。这些研究为超疏水涂层的进一步改进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展示了其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涂层 航空防腐 海洋防污 油水分离 主动除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地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陈佳莹 罗丽娟 栾天罡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6-51,共16页
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问题日益严重,土壤作为PAHs的最终“汇聚地”,其修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不断推进。不同的修复技术在效果和适用性上各具优势与局限。然而,修复过程中的效果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该文系统总结了物理修复、化学... 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问题日益严重,土壤作为PAHs的最终“汇聚地”,其修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不断推进。不同的修复技术在效果和适用性上各具优势与局限。然而,修复过程中的效果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该文系统总结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及联合修复4种技术在不同土壤质地下对PAHs污染修复的应用,深入分析了各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土壤质地和环境因素对降解效率的影响。其中,微生物修复及其强化修复技术是去除土壤中PAHs的主要方式,联合修复可充分发挥各技术的协同作用,以提高对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土壤质地及其理化性质是影响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根据土壤实际情况优化参数,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可促进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土壤修复 土壤质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HP对斑马鱼心脏发育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10
作者 邱明燕 鲜柏 +2 位作者 张玉祥 栾天罡 梁晓萍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6-328,共13页
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TPHP)在塑料、纺织品、油漆等多种消费品中常用作增塑剂和阻燃剂。因其在产品中是物理掺入,而非与基材化学键结合,所以极易释放到环境中,已在多种环境介质中被检测到。TPHP的广泛存在和显著的生物积累... 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TPHP)在塑料、纺织品、油漆等多种消费品中常用作增塑剂和阻燃剂。因其在产品中是物理掺入,而非与基材化学键结合,所以极易释放到环境中,已在多种环境介质中被检测到。TPHP的广泛存在和显著的生物积累潜力给多种生物的健康和生存带来了潜在的毒理学风险。有研究表明TPHP具有心脏毒性,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使用0.2、1和5μmol·L^(-1) TPHP对其胚胎进行48 h和72 h急性毒性暴露,观察斑马鱼的形态变化,并测量心脏功能指标。结果表明,暴露48 h后,1μmol·L^(-1)和5μmol·L^(-1) TPHP处理组导致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和静脉窦-动脉球距离(SV-BA)显著升高;5μmol·L^(-1) TPHP处理组诱导心率和每搏输出量显著降低;而3个剂量组均可导致缩短分数显著上升。暴露72 h后,1μmol·L^(-1)和5μmol·L^(-1) TPHP处理组导致射血分数显著降低;5μmol·L^(-1) TPHP处理组导致体长、心率显著减少,缩短分数和SV-BA距离显著升高;3个剂量组均可导致每搏输出量显著降低和卵黄囊面积显著增大。这些指标的异常表明心脏功能受损。此外,TPHP暴露72 h后,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9、Bcl2)与心脏发育关键基因(Gata4、Vmhc、Myh6、Nkx2.5)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同时出现斑马鱼心脏细胞凋亡和活性氧(ROS)积累。转录组学分析表明,TPHP通过干扰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并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导致心脏细胞凋亡、炎症甚至心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三苯酯 斑马鱼 急性毒性 心脏 JAK-STAT 转录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晶化法改性合成MTW分子筛及其在苯和环己烯烷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11
作者 周媚 曾浩桀 +3 位作者 蒋火炎 蒲婷 曾星星 刘宝玉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71-4080,共10页
采用二次晶化法对MTW分子筛进行改性,并深入探究其在苯和环己烯烷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和机理。通过XRD、ICP-OES、N_(2)吸附-脱附等温线、SEM以及Py-IR等多种表征手段,系统探究了所制备MTW分子筛样品的结构参数以及酸性位点浓度,同时,... 采用二次晶化法对MTW分子筛进行改性,并深入探究其在苯和环己烯烷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和机理。通过XRD、ICP-OES、N_(2)吸附-脱附等温线、SEM以及Py-IR等多种表征手段,系统探究了所制备MTW分子筛样品的结构参数以及酸性位点浓度,同时,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对MTW分子筛样品在苯和环己烯烷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展开评价。表征结果表明,二次晶化法成功为MTW分子筛引入介孔结构,在不改变晶体构型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了总B酸量及外表面B酸量。苯和环己烯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经二次晶化处理后的MTW分子筛的活性得到显著提高,其中MTW-Ⅱ表现出最优异的转化率,达到41.74%。同时,改性后的MTW分子筛在选择性方面表现出色,均维持在75%以上。此外,通过对反应混合物成分的明确分析,推测出了苯和环己烯烷基化反应的反应网络,为环己基苯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W分子筛 二次晶化 环己基苯 催化 多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二氧化硅表面有机化处理及其对PVC发泡的改善作用
12
作者 郑文涛 周宏涛 +3 位作者 郑智焕 章泽杰 涂伟旭 李启智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4-49,187,共7页
为提升聚氯乙烯(PVC)材料发泡均匀性和力学性能,采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与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作为表面处理剂,对PVC中填料气相二氧化硅进行表面改性。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分析改性前后气相二氧... 为提升聚氯乙烯(PVC)材料发泡均匀性和力学性能,采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与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作为表面处理剂,对PVC中填料气相二氧化硅进行表面改性。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分析改性前后气相二氧化硅的结构与性能变化,并将改性后的气相二氧化硅应用于PVC发泡材料。粒径分析结果显示,未处理气相二氧化硅平均粒径为524.34 nm,在最优反应温度(70℃)下经KH570改性后平均粒径降至118.68nm,经KH550改性后降至175.26nm,分散性显著改善。水接触角测试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改性后的气相二氧化硅疏水性明显增强,团聚现象减少。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与未处理样品相比,改性后的气相二氧化硅羟基吸收峰强度减弱,表明硅烷偶联剂中的有机基团成功接枝于气相二氧化硅表面。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未处理的气相二氧化硅在30~800℃范围内无明显失重;加热至800℃时,经KH570处理的样品失重率为17.10%,经KH550处理的样品失重率为17.90%,证实有机改性层的有效接枝。将质量分数1%的改性气相二氧化硅掺入PVC发泡体系后,PVC发泡均匀性得到显著改善;与未添加气相二氧化硅的样品相比,添加经KH570和KH550改性的气相二氧化硅后,样品的拉伸强度分别提升88.06%和37.31%,断裂标称应变分别提高30.55%和25.00%,PVC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有效强化。研究结果可为硅烷偶联剂改性气相二氧化硅在PVC发泡体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二氧化硅 硅烷偶联剂 表面处理 聚氯乙烯发泡 孔泡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原料对虾酱品质和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13
作者 黄爱莲 刘唤明 +4 位作者 邓楚津 刘书成 钟赛意 洪鹏志 罗东辉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2,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原料组成发酵虾酱的品质及细菌多样性,为虾酱的生产加工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虾头、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和两者等质量混合为原料发酵虾酱(分别记为虾头虾酱... 【目的】分析不同原料组成发酵虾酱的品质及细菌多样性,为虾酱的生产加工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虾头、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和两者等质量混合为原料发酵虾酱(分别记为虾头虾酱、毛虾虾酱、混合虾酱),通过测定感官、氨基酸态氮(AAN)含量、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pH和细菌多样性等指标,分析不同原料组成发酵对虾酱品质和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3种虾酱的AAN质量分数在1.04%~1.09%,且混合虾酱含量最高(P<0.05);TVB-N质量分数在27.30~32.55 mg/100g;pH在7.76~8.14;3种虾酱总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9243.24、9944.19、7529.37μg/g。电子舌结果显示,在鲜味强度上,虾头虾酱显著优于毛虾虾酱,混合虾酱鲜味强度稍低于虾头虾酱却优于毛虾虾酱;苦涩味强度方面,虾头虾酱最高,毛虾虾酱苦涩感最弱,混合虾酱苦涩值与毛虾虾酱相近且显著低于虾头虾酱;细菌群落分析表明,在门水平上,3种虾酱样品中,均以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虾头虾酱以白色杆菌属(Leucobacter)、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为主;毛虾虾酱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为主;混合虾酱以白色杆菌属、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和链球菌属为主。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白色杆菌属、棒状杆菌属、链球菌属、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与理化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其在虾酱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不同原料组成会影响虾酱的品质和细菌多样性,混合原料发酵的虾酱产品蛋白质水解程度更高、氨基酸组成更平衡、感官品质更优、细菌多样性丰度增加,在提升虾酱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酱 发酵原料组成 品质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NIR Responsive Upconversion Nanosensor for Turn-on Detection of 4-Nonylphenol
14
作者 HUANG Sili XU Kuncheng +5 位作者 YE Yiwen WEN Hongli CHEN Rihui SONG Wei CHEN Wei ABDUR Raheem Aleem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5,共16页
4-Nonylphenol(NP)is a kind of estrogen belonging to the endocrine disrupter,widely used in various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goods.However,extensive use of NP with direct release to environment poses high risks to b... 4-Nonylphenol(NP)is a kind of estrogen belonging to the endocrine disrupter,widely used in various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goods.However,extensive use of NP with direct release to environment poses high risks to both human health and ecosystems.Herein,for the first time,we developed near-infrared(NIR)responsive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nanosensor for NP detection.The 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based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graphene oxide sensor offers highly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NP in linear ranges of 5−200 ng/mL and 200−1000 ng/mL under 980 nm and 808 nm excitation,respectively,with LOD at 4.2 ng/mL.The sensors were successfully tested for NP detection in real liquid milk samples with excellent recovery results.The rare-earth fluoride based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nanosensor with NIR excitation wavelength,holds promise for sensing food,environmental,and biological samples due to their high sensitivity,specific recognition,low LOD,negligible autofluorescence,along with the deep penetration of NIR excitation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3+)/Yb^(3+)/Nd^(3+)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ESTROGEN DE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O-S-CPEs复合正极的制备及其全固态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15
作者 张港 张亦罗 +1 位作者 曹诗雨 陈斐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59-1262,共4页
聚合物基复合电解质(CPE)应用于全基固态锂硫电池在保证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改善了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界面接触,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硫正极固有的绝缘性会导致较低的电子/离子传输速率,通常选用高导电性的碳材料和高离子电导率的... 聚合物基复合电解质(CPE)应用于全基固态锂硫电池在保证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改善了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界面接触,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硫正极固有的绝缘性会导致较低的电子/离子传输速率,通常选用高导电性的碳材料和高离子电导率的电解质材料来改善复合硫正极的电子/离子传输速率。制备了高离子电导率的聚合物基聚氧化乙烯(PEO)-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LiTFSI)-锆酸镧锂(LLZO)复合电解质,在20和60℃下离子电导率分别为1.16×10-4和7.26×10^(-4)S/cm,同时将其与硫-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rGO-S-CPEs复合硫正极,在改善了正极中离子传输速率的同时,取代了粘结剂的作用。探究了正极材料中不同含量的复合电解质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当硫正极中复合电解质含量为40%(质量分数)时,全固态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最佳,在0.2 C、45℃下,首次充放电比容量为923 mAh/g,5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653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锂硫电池 PEO-LiTFSI-LLZO复合电解质 复合硫正极 电子/离子传输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市售豆豉的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覃芳丽 王思远 +4 位作者 邹宇晓 黎尔纳 穆利霞 刘军 邢东旭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8-245,共8页
为了对豆豉产品开发和风味改进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选择市售常见的不同产地不同发酵类型的6种豆豉(编号为DC1~DC6)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营养成分、游离氨基酸、核苷酸进行测定,计算其滋味活性值(TAV)和味精当量(EUC);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 为了对豆豉产品开发和风味改进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选择市售常见的不同产地不同发酵类型的6种豆豉(编号为DC1~DC6)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营养成分、游离氨基酸、核苷酸进行测定,计算其滋味活性值(TAV)和味精当量(EUC);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豆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并结合感官评价进行综合对比。结果表明,罗定豆豉(DC3)的鲜味氨基酸含量和占比显著高于其他豆豉(P<0.05),张家口豆豉(DC6)的呈鲜味核苷酸含量最高,罗定豆豉(DC3)的EUC值最高;六种豆豉的感官综合评分排序为DC1>DC3>DC2>DC5>DC4>DC6,永川豆豉(DC5)的香气感官评分最高。不同产地豆豉的品质和风味差异较大,与其发酵菌种关联性较大;天冬氨酸、谷氨酸、鸟氨酸是豆豉中的主要呈鲜味物质;酸类、醛类和酯类等是豆豉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曲霉发酵产鲜味氨基酸多,风味良好;毛霉发酵风味独特浓郁,但鲜味不足;细菌发酵可产较高的呈味核苷酸,但香气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豉 鲜味 挥发性风味物质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水解桑叶多糖制备低聚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谭凤翔 余元善 +5 位作者 邹宇晓 廖森泰 刘袆帆 王琴 胡腾根 肖更生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低聚糖被认为可能是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关键结构,而酶法水解多糖制备低聚糖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关注。以桑叶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酶法降解制备功能性桑叶低聚糖。首先,以桑叶低聚糖得率为指标,探究不同种类... 低聚糖被认为可能是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关键结构,而酶法水解多糖制备低聚糖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关注。以桑叶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酶法降解制备功能性桑叶低聚糖。首先,以桑叶低聚糖得率为指标,探究不同种类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以及葡聚糖酶)对低聚糖得率的影响,选出最适合的水解酶(半纤维素酶);再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优化、Plac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面优化确定酶促水解桑叶多糖制备低聚糖反应的最适酶添加量60 U/mL、底物浓度20 mg/mL、反应温度55℃、pH 47及时间8 h;在此条件下桑叶低聚糖得率为202%,与模型预测值207%接近。最后,桑叶低聚糖的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与桑叶多糖相比,桑叶低聚糖表现出显著的抑制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痢疾杆菌(Shigella)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生长的特性,说明桑叶低聚糖是一种优良的抗菌剂。研究结果为功能性桑叶低聚糖的制备及其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多糖 低聚糖 酶法水解 BBD实验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豉中呈味肽的分离鉴定及其呈味特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丽燕 周春霞 +4 位作者 徐梅珍 陈金 蒋桂丽 罗东辉 赵慧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76-182,共7页
为进一步挖掘呈味肽并探究其构效关系,本研究采用醇沉法、超滤法并结合离子交换树脂对阳江豆豉中的鲜味肽进行分离纯化,比较各组分的氨基酸态氮含量、琥珀酸含量、核苷酸含量、肽分子质量分布、游离氨基酸组成并结合感官评价和电子舌分... 为进一步挖掘呈味肽并探究其构效关系,本研究采用醇沉法、超滤法并结合离子交换树脂对阳江豆豉中的鲜味肽进行分离纯化,比较各组分的氨基酸态氮含量、琥珀酸含量、核苷酸含量、肽分子质量分布、游离氨基酸组成并结合感官评价和电子舌分析对各组分呈味特性进行验证,采用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鉴定最佳呈味肽的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经醇沉法和超滤法分别得到E1、E2、E3、E4、A1、A2、A3组分,其中鲜味最佳组分为E3和A3;基于XAD-7离子交换树脂纯化得到鲜味最强组分为A3-I,其鲜味值为7.65;最后通过鉴定以及分子对接筛选得到呈鲜效果最好的肽段序列为TYDGDTEP,本研究可为豆豉呈味肽的分离提取及后期进一步探究其呈味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豉 呈味肽 分离纯化 呈味特性 肽段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毛虾酶解工艺优化及其酶解条件对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香江 刘唤明 +4 位作者 洪鹏志 邓楚津 周春霞 罗东辉 刘书成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5,共10页
【目的】筛选一种可直接使用、效果明显的蛋白酶酶解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并分析不同酶解条件变化对风味的影响,以达到不需控制pH值且可降低工艺成本、改善风味效果,为毛虾酶解方面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林-酚法、甲... 【目的】筛选一种可直接使用、效果明显的蛋白酶酶解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并分析不同酶解条件变化对风味的影响,以达到不需控制pH值且可降低工艺成本、改善风味效果,为毛虾酶解方面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林-酚法、甲醛滴定法筛选酶活力最优的蛋白酶,以氨基酸态氮(AAN)质量分数、水解度(DH)、感官评分为指标进行工艺单因素实验,并利用正交实验法[L9(34)]优化酶解工艺。借助气象色谱-离子迁移谱仪(GCIMS)结合OPLS-DA法分析其单因数实验过程挥发性物质变化。【结果与结论】维持毛虾原始pH值条件下,碱性蛋白酶活力为28 435 U/g,确定为最适酶,最佳工艺为55℃、4 h、加水量20%、加酶量0.8%(227.48 U/g),所得毛虾AAN质量分数为1.11 g/100 g。GC-IMS结果表明,酶解过程显著改变毛虾气味表现,时间、温度的梯度变化是毛虾酶解液气味差异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变量投影重要性因子分析表明,温度主要影响醛类、醇类变化,时间主要影响酯类、酮类变化,加酶量、加水量主要影响醇类变化。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酶解毛虾效果明显,工艺简单,其对酶解液风味改善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毛虾 酶解工艺 碱性蛋白酶 GC-IMS分析 OPLS-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Hs/LLDPE复合薄膜的制备及保温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华金 成晓玲 +4 位作者 刘源 周恩国 赵文林 何洁冰 熊晓燕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2,共5页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锌铝硝酸根型水滑石(ZnAl-NO_(3)-LDH),通过阴离子交换法将乙二胺四甲叉膦酸四钠(EDTMPS4Na)插层到ZnAl-NO_(3)-LDH中得到乙二胺四甲叉膦酸根插层水滑石(EDTMPS-LDH),使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得到类水滑石(...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锌铝硝酸根型水滑石(ZnAl-NO_(3)-LDH),通过阴离子交换法将乙二胺四甲叉膦酸四钠(EDTMPS4Na)插层到ZnAl-NO_(3)-LDH中得到乙二胺四甲叉膦酸根插层水滑石(EDTMPS-LDH),使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得到类水滑石(LDHs)。将LDHs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共混,通过挤出吹塑得到LDHs/LLDPE复合薄膜。采用多通道温度测量仪进行保温实验,测试LDHs/LLDPE复合薄膜的保温性能。结果表明:EDTMPS4Na插入ZnAl-NO_(3)-LDH层间,拓宽了ZnAl-NO_(3)-LDH的红外吸收范围,从7~25μm波段无明显红外吸收扩展到9~11μm波段具有明显选择性红外吸收;与ZnAl-NO_(3)-LDH相比,EDTMPS-LDH提高了ZnAl-NO_(3)-LDH的稳定性,添加LDHs比未添加LDHs的LLDPE复合薄膜白天棚内温度下降4%~15%,夜晚温度提高4%~17%,改善了LLDPE薄膜的保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滑石 乙二胺四甲叉膦酸四钠 改性 复合薄膜 保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