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醚化学与环境科学 被引量:1
1
作者 黄载福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5-20,共6页
本文论述了冠醚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关键词 冠醚 环境科学 络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甲耀 杨智宽 +1 位作者 熊治庭 钱沙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59-62,共4页
采用论文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了环境科学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以此确定环境科学类人才的知识结构 ,在大学教育中安排相应的课程。
关键词 环境科学 知识结构 人才培养 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mu测试法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潘峰 王万峰 时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208-2210,2267,共4页
主要介绍了umu测试方法的实验原理和在环境科学中的研究现状。umu实验(即SOS/umu实验)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用于检测环境致突变的短期筛选实验。它基于环境诱变物质损伤DNA后诱导SOS反应,表达umu基因,进而生成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 主要介绍了umu测试方法的实验原理和在环境科学中的研究现状。umu实验(即SOS/umu实验)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用于检测环境致突变的短期筛选实验。它基于环境诱变物质损伤DNA后诱导SOS反应,表达umu基因,进而生成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原理设计而成。通过检测此酶的活性可确定受试物引起的DNA损伤程度。因该方法具有简单易操作、检出率高、廉价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遗传毒理学研究、酶代动力学分析、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估以及药效学评价和新药筛选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mu测试法 遗传毒性 毒理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硫及其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船舶废气中SO_(2)的脱除工艺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澍 赵娜娜 杨玉琴 《化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51,共7页
以船舶废气中SO_(2)的脱除工艺设计为项目化学习情境,通过三个子任务:分析船舶废气的主要成分及危害、设计船舶废气中SO_(2)的脱除工艺、探究船舶废气脱硫新工艺的学习,引导学生构建并利用硫及其化合物性质以及相互转化的结构化知识解... 以船舶废气中SO_(2)的脱除工艺设计为项目化学习情境,通过三个子任务:分析船舶废气的主要成分及危害、设计船舶废气中SO_(2)的脱除工艺、探究船舶废气脱硫新工艺的学习,引导学生构建并利用硫及其化合物性质以及相互转化的结构化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 硫及其化合物 复习课 知识结构化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在环境中的光化学降解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郑立庆 方娜 +1 位作者 刘国光 姚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5012-5014,共3页
介绍了农药在环境中光解的原理和影响农药在环境中光解的一些重要因素。环境中有机光敏物质,无机光敏物质,其他种类的农药分子以及土壤的水分等都会对农药的光解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 农药 光解 光解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铁 被引量:4
6
作者 李薇 林茹 +3 位作者 王学锋 吕迎 陈勇华 范顺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5-68,共4页
在盐酸介质中,高锰酸钾-甲醛-Fe( )为强化学发光体系,据此,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铁的新方法,并探讨了发光反应的机理.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100μg.L-1,检出限为0.6μg.L-1,对10μg.L-1的Fe( )标准溶液连续11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 在盐酸介质中,高锰酸钾-甲醛-Fe( )为强化学发光体系,据此,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铁的新方法,并探讨了发光反应的机理.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100μg.L-1,检出限为0.6μg.L-1,对10μg.L-1的Fe( )标准溶液连续11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0%.该方法可用于环境水样中微量铁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注射 化学发光法 高锰酸钾 甲醛 环境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环境教育理念与中学化学教材编写 被引量:10
7
作者 陆真 杨静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6-90,共5页
以融合和渗透形式进行环境教育,达到形成环境意识和价值观,是当前世界环境教育的主流形式。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与变化着的世界相联系》充分体现了美国环境教育理念,以化学活动、综合科学、STS、问题解决四种类型共22个专题的... 以融合和渗透形式进行环境教育,达到形成环境意识和价值观,是当前世界环境教育的主流形式。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与变化着的世界相联系》充分体现了美国环境教育理念,以化学活动、综合科学、STS、问题解决四种类型共22个专题的形式探讨了具体的环境问题来进行环境教育。其环境教育内容编写的特色有:1.采用专题形式拓展环境教育的知识体系;2.应用化学知识、环境知识进行科学探究;3.生动活泼的互动式环境教育;4.贴近生活和社会;5.丰富的图片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环境教育 中学 化学教学 教材编写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中国专门科学团体的崛起--以中国化学会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袁振东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1-362,共22页
20世纪30年代,各学科专门人才一定程度的聚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南京国民政府对科学事业的大力资助为专门科学团体的成立创造了适宜的条件。以1932年中国化学会的成立为发端,全国性的专门科学团体相继成立,从而开创了科学团体在... 20世纪30年代,各学科专门人才一定程度的聚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南京国民政府对科学事业的大力资助为专门科学团体的成立创造了适宜的条件。以1932年中国化学会的成立为发端,全国性的专门科学团体相继成立,从而开创了科学团体在中国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化学会在创建时期,设立并完善了各种领导机关,制订并修订了会章,在国内外设立了分会并大幅度扩充会员,创办了3种期刊并形成了年会制度,从而凝聚了中国化学家群体,并使中国的化学研究开始得到国际化学共同体的认可。同时,会员齐心协力共度经费难关。专门科学团体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门科学学会 中国化学会 组织机构 章程 会员 年会 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科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过治军 姜玉钦 《安徽农学通报》 2011年第23期194-195,共2页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专业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对高校生命科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发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主要按照化学专业来安排,但是课时较少,且实验条件相对较差。针对这一情况,该文探索并提出采用"...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专业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对高校生命科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发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主要按照化学专业来安排,但是课时较少,且实验条件相对较差。针对这一情况,该文探索并提出采用"微型实验"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科学专业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 微型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链合成氨中载氮体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巩宙婷 张谭 +5 位作者 李娜 杨言言 刘守军 郑劼 余钟亮 杨颂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2-524,共13页
氨不仅是氮肥生产的主要原料,也是可再生能源储存与转化过程中的能源载体之一。因此,开发温和条件下的合成氨技术是近年来重要的研究课题。化学链合成氨技术通过载氮体的传递作用,将合成氨反应解耦为固氮与释氨等多步反应,具有操作简便... 氨不仅是氮肥生产的主要原料,也是可再生能源储存与转化过程中的能源载体之一。因此,开发温和条件下的合成氨技术是近年来重要的研究课题。化学链合成氨技术通过载氮体的传递作用,将合成氨反应解耦为固氮与释氨等多步反应,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温和、能耗低等优点。载氮体作为化学链合成氨的关键,起到传递能量及氮物种的作用,目前,载氮体固氮效率低,极大地限制了化学链合成氨技术的发展。基于此,本工作对化学链合成氨中载氮体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进行综述。首先,对载氮体的设计理论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其次,介绍了载氮体的研究现状,重点对如何提高载氮体的产氨速率以及如何提升晶格氮利用率等问题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化学链合成氨技术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研究,为今后载氮体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氨 化学链 催化剂 反应动力学 过渡金属 金属氮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艾萨迪拉·玉苏甫 阿不都拉·阿不力孜 +3 位作者 玉米提·哈力克 努热曼古丽·图尔荪 阿米娜·阿吾提 魏志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5,共8页
为探索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模式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在新疆伽师县选择试验区对比分析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化学性质指标,以期为农业生产和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在研究区分别从连作和轮作土壤表层(0~... 为探索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模式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在新疆伽师县选择试验区对比分析棉花连作与棉花—伽师瓜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化学性质指标,以期为农业生产和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在研究区分别从连作和轮作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采集土样,通过室内测定化学性质指标,结合统计分析、t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对比分析2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总盐分、pH值、盐基离子质量分数及分布特征,探究土壤化学性质特征与养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连作和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布特征有差异,在轮作土壤有机质平均质量分数排序为中层>表层>底层,连作土壤分别为表层>中层>底层;2)2种耕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都随年限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其中,连作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低,变化幅度小,而轮作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高,变化幅度较大;3)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轮作土壤总盐分质量分数在表层和中层存在减少趋势,连作土壤总盐分质量分数整体上存在增加趋势。综上,轮作模式对土壤表层和中层的有机质质量分数具有一定的增加作用,随着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减少趋势。2种模式下的土壤盐分离子差异较小,但轮作土壤总盐分质量分数大于连作土壤,研究结果对该地区耕地土壤改良提高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伽师瓜 土壤化学性质 轮作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核心素养评价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苏杰 刘子忠 +1 位作者 张凤英 赵瑞生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8,共5页
查阅与化学核心素养评价相关的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出化学核心素养评价依据(理念)、评价理论基础、评价框架(指标体系)的构建等研究热点,并对所梳理出的热点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系统的汇总分析。
关键词 中学化学 核心素养 评价研究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学习增值性评价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慧文 李玉珍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77-80,共4页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推进,增值性评价的价值日益凸显,不仅彰显教学评价的公平性,促进教学评价科学化,还能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在行动逻辑上,增值性评价应该为核心素养的发展创设条件,为学生的学习工作注入活力,为促进教学质量的发展开辟...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推进,增值性评价的价值日益凸显,不仅彰显教学评价的公平性,促进教学评价科学化,还能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在行动逻辑上,增值性评价应该为核心素养的发展创设条件,为学生的学习工作注入活力,为促进教学质量的发展开辟新的评估路径。在实践进路上,科学把握核心素养生成路向,厘清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构与内涵,确定测评要素,兼顾指标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构建化学学习增值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实施节点,确保增值性评价得以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化学教学 增值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鲁米诺修饰复合电极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豆类样品中钼(Ⅵ)含量
14
作者 徐艺凤 徐承娥 熊海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5-211,共7页
本研究基于Mo(Ⅵ)对鲁米诺电还原发光信号的增敏作用,结合石墨烯与带正电荷的纳米金((+)AuNPs)的电信号放大作用,建立了一种灵敏且准确检测豆类种子中Mo(Ⅵ)含量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采用滴涂法先将Nafion-石墨烯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再... 本研究基于Mo(Ⅵ)对鲁米诺电还原发光信号的增敏作用,结合石墨烯与带正电荷的纳米金((+)AuNPs)的电信号放大作用,建立了一种灵敏且准确检测豆类种子中Mo(Ⅵ)含量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采用滴涂法先将Nafion-石墨烯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再通过静电组装及电化学聚合技术依次将(+)AuNPs、鲁米诺修饰于电极表面,从而制得Nafion-石墨烯/(+)AuNPs/聚鲁米诺复合修饰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与电化学发光技术对复合修饰电极进行了初步表征,并对测定Mo(Ⅵ)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饱和硼砂缓冲溶液、电位扫描速率100 mV/s、富集时间13 min等优化实验条件下,Mo(Ⅵ)浓度在5.0×10^(−9)~1.0×10^(−6)mol/L范围内与复合修饰电极表面增敏的电还原发光信号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3σ)与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10^(−9)mol/L及2.4%(C=1.0×10^(−7)mol/L,n=11)。应用该方法测定了黄豆与绿豆中Mo(Ⅵ)的含量,回收率在91.42%~108.0%之间。该方法简单、经济,有望应用于其它豆类种子中Mo(Ⅵ)含量的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鲁米诺 电化学聚合 电化学发光 黄豆 绿豆 Mo(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细菌群落对稀土元素镧、钆、钇及秸秆还田的响应
15
作者 金姝兰 满百膺 +4 位作者 段桂兰 金德才 张洲 保琼莉 胡忠俊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501,共16页
探讨不同类型、不同量的稀土与不同比例的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轻、中、重不同稀土矿区秸秆科学还田及土壤修复精准施策提供有益参考。分别将不同量的轻稀土元素镧(La)、中稀土元素钆(Gd)、重稀土元素钇(Y)及秸秆添加至对应... 探讨不同类型、不同量的稀土与不同比例的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轻、中、重不同稀土矿区秸秆科学还田及土壤修复精准施策提供有益参考。分别将不同量的轻稀土元素镧(La)、中稀土元素钆(Gd)、重稀土元素钇(Y)及秸秆添加至对应的PVC桶内(每桶装有1000 kg土壤),使添加的稀土及秸秆在土壤样品中的含量分别达0 mg·kg^(-1)(稀土)、1%(秸秆),0 mg·kg^(-1)(稀土)、2%(秸秆),500 mg·kg^(-1)(稀土)、1%(秸秆),500 mg·kg^(-1)(稀土)、2%(秸秆),1000 mg·kg^(-1)(稀土)、1%(秸秆),1000 mg·kg^(-1)(稀土)、2%(秸秆),探讨土壤细菌群落的不同响应。实验表明,添加秸秆可提高土壤N、P、K含量及pH值,稀土添加量为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2%的土壤样品全磷、全氮、铵态氮、有机质、速效钾、pH均高于稀土添加量为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1%的样品;随着稀土添加量的升高,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降低,La、Gd、Y添加量为1000 mg·kg^(-1)的土壤细菌α多样性、OTU数均低于500 mg·kg^(-1)的样品。La、Gd、Y与秸秆添加至土壤,细菌群落反应和生物毒性不同,毒性大小表现为Y>La>Gd,对Y有极高耐受性的菌是厚壁菌门,其余大部分物种显著被Y抑制,Y与Alicyclobacillus及Bacillus正相关,与其他大部分菌属负相关;La与Cellulomonas正相关,与Candidatus Solibacter负相关,Gd与Massilia和Candidatus Solibacter正相关。通过三维荧光发现,秸秆添加量为2%的样品,其溶解性有机物(DOM)与稀土元素形成的络合物较显著,络合物影响了稀土形态,降低了其生物有效性,从而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导致Y添加量为50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1%的样品,土壤细菌致病功能显著高于Y添加量为50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2%的样品,前者相关值是后者的1.36倍;La添加量为100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1%的样品,其通过KEGG预测功能在pathway.L2层级检测到的癌症指标显著高于La添加量为100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2%的样品,前者相关值是后者的1.51倍。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重稀土元素的毒性大于轻、中稀土,随着浓度增大其对微生物的毒性增强;土壤细菌受稀土、秸秆、土壤理化性质、气温等影响显著,细菌又反作用于土壤理化性质;稀土元素与DOM形成了有机络合物,影响了稀土元素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有机络合物的形成影响了土壤细菌的功能;不同稀土种类与添加量及不同量的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细菌群落 生物有效性 秸秆还田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对染料和重金属的清除
16
作者 吴睿 杨宇 +1 位作者 熊海涛 刘怡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15-1524,共10页
该研究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合成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再利用水热法合成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然后,以Fe_(3)O_(4)为核,在其表面负载羟基磷灰石(HAP),形成Fe_(3)O_(4)/HAP;并通过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的聚合作用,在Fe_(3)O_(4)/HAP上形成... 该研究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合成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再利用水热法合成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然后,以Fe_(3)O_(4)为核,在其表面负载羟基磷灰石(HAP),形成Fe_(3)O_(4)/HAP;并通过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的聚合作用,在Fe_(3)O_(4)/HAP上形成聚丙烯酰胺(PAM)和聚丙烯酸PAA,最终合成了磁性的聚合物纳米材料即Fe_(3)O_(4)/HAP/PAM/PAA。将合成的聚合物纳米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振动样品磁强计(VSM),N_(2)吸附-脱附(BET:BrunauerEmmett-Teller),对其进行表征。初步说明Fe_(3)O_(4)/HAP/PAM/PAA被成功合成。将合成的磁性复合物纳米材料用于对有机染料罗丹明6G和重金属铜离子进行吸附研究。结果发现该材料对罗丹明6G具有强的吸附效果;对铜离子具有强的作用。并对其机理进行了详细探究。该多功能复合材料有望用于对环境中有机染料和重金属离子的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复合材料 羟基磷灰石 聚合物 吸附 铜离子 罗丹明6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的制备、功能化及在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21
17
作者 胡耀娟 金娟 +2 位作者 张卉 吴萍 蔡称心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073-2086,共14页
石墨烯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具有二维平面结构的碳纳米材料,它的特殊单原子层结构使其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石墨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已成为当前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之一.本文仅就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功能化方法以及在化学领域中... 石墨烯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具有二维平面结构的碳纳米材料,它的特殊单原子层结构使其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石墨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已成为当前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之一.本文仅就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功能化方法以及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重点阐述石墨烯应用于化学修饰电极、化学电源、催化剂和药物载体以及气体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石墨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碳材料 石墨烯氧化物 石墨烯功能化 石墨烯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注射在线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Cr(Ⅲ)和Cr(Ⅵ)的形态 被引量:20
18
作者 康维钧 梁淑轩 +2 位作者 哈婧 申世刚 孙汉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72-575,共4页
采用单阀阴离子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微柱并联 ,两柱交替采样逆向洗脱流动注射在线分离富集环境水样中Cr(Ⅲ )和Cr(Ⅵ ) ,分别用 15 %HNO3和 8%NH4 NO3洗脱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检测。富集 1min时Cr(Ⅲ )和Cr(Ⅵ )的特征浓度分别为 :1 5... 采用单阀阴离子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微柱并联 ,两柱交替采样逆向洗脱流动注射在线分离富集环境水样中Cr(Ⅲ )和Cr(Ⅵ ) ,分别用 15 %HNO3和 8%NH4 NO3洗脱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检测。富集 1min时Cr(Ⅲ )和Cr(Ⅵ )的特征浓度分别为 :1 5 0 μg·L- 1 和 1 39μg·L- 1 ,Cr(Ⅲ )和Cr(Ⅵ )检出限 (3σ)分别为 1 0 3μg·L- 1 和 0 5 4 μg·L- 1 ;相对标准偏差 (10 μg·L- 1 )分别为 :3 4 1%和 1 80 % ,分析样品加标回收率在 93 5 %~ 10 7 5 %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注射 分离 富集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测定 环境水样 Cr(Ⅲ) Cr(Ⅵ) 铬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LiMn_2O_4尖晶石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杨书廷 张焰峰 +4 位作者 吕庆章 尹艳红 张明春 丁立 赵林治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09-314,共6页
以Li2CO3和Mn(NO3)2为原料,以聚丙烯酰胺为高分子网络剂制得前驱体后,用微波加热技术合成了纳米晶尖晶石LiMn2O4粉体,通过循环伏安及充放电技术对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该材料的电化学比容量为 120m... 以Li2CO3和Mn(NO3)2为原料,以聚丙烯酰胺为高分子网络剂制得前驱体后,用微波加热技术合成了纳米晶尖晶石LiMn2O4粉体,通过循环伏安及充放电技术对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该材料的电化学比容量为 120mAh/g;循环 50次后衰减率为 4.7%;通过 SEM及XRD分析其微观形貌表明,该材料不仅相纯度高,而且颗粒粒度近于纳米级,有利于Li+的嵌入/脱嵌.本文所提供的微波一高分子网络技术不仅为合成具有优良性能的锂锰尖晶石氧化物材料提供了一个新方法,而且为合成其他类型高性能氧化物陶瓷材料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 LIMN2O4 微波 纳米级 电化学性能 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清水河段)沉积物中锰、钴、镍的化学形态研究 被引量:55
20
作者 杨宏伟 王明仕 +3 位作者 徐爱菊 庄晓娟 丁鲁刚 郭博书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0-22,共3页
建立了黄河 (清水河段 )沉积物中锰、钴、镍的化学形态分析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它们在其有效态中的聚集能力及在各种粒径沉积物中的分布。
关键词 沉积物 黄河 化学形态 水质评价 水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