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臂内侧入路臂丛阻滞麻醉的解剖学基础
1
作者 崔成立 尹维刚 +2 位作者 史增元 刘秀清 刘元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为臂内侧入路臂丛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①尸体解剖观测臂内侧血管神经鞘;②模拟注射造影剂后X线造影和CT扫描观察造影剂扩散范围;③选择合适病例临床应用。结果:①臂内侧血管神经鞘与腋鞘相通;②臂内侧血管神经鞘注射有... 目的:为臂内侧入路臂丛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①尸体解剖观测臂内侧血管神经鞘;②模拟注射造影剂后X线造影和CT扫描观察造影剂扩散范围;③选择合适病例临床应用。结果:①臂内侧血管神经鞘与腋鞘相通;②臂内侧血管神经鞘注射有色液体后,鞘内各主要神经干均被染色;③造影剂可以于臂内侧鞘内向上、向下扩散;④临床应用225例,成功211例,成功率93.8%。结论:臂内侧入路臂丛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无严重并发症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内侧血管神经鞘 臂丛 阻滞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腔注药后压力与麻醉阻滞范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杨文清 徐铭军 +1 位作者 詹丽春 张翠玲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45-45,共1页
硬膜外麻醉时药物剂量、浓度及穿透性、注药速度、患者年龄、注药时体位、穿刺部位、硬膜外腔有效容积以及妊娠、全身情况等诸多因素都影响药液在硬膜外腔扩散。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后可引起硬膜外腔压力的改变,它亦影响药液在硬膜外腔... 硬膜外麻醉时药物剂量、浓度及穿透性、注药速度、患者年龄、注药时体位、穿刺部位、硬膜外腔有效容积以及妊娠、全身情况等诸多因素都影响药液在硬膜外腔扩散。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后可引起硬膜外腔压力的改变,它亦影响药液在硬膜外腔的物理扩散。本文就硬膜外腔注入一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腔注药 麻醉阻滞 硬膜外腔注入 局麻药 利多卡因 结缔组织 硬膜外脂肪 厘米水柱 剖宫产术 硬膜外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腰麻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 被引量:61
3
作者 詹丽春 李建国 +1 位作者 季称心 王永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5-296,共2页
舒芬太尼是作用于“阿片受体的强效镇痛药物,镇痛强度大且作用时间长。有报道称,舒芬太尼分娩镇痛导致约60%~94%的产妇术后出现低血压综合征[1]。严重低血压可能造成子宫血流灌注减少,影响胎儿娩出[2]。舒芬太尼产生的广泛运动阻... 舒芬太尼是作用于“阿片受体的强效镇痛药物,镇痛强度大且作用时间长。有报道称,舒芬太尼分娩镇痛导致约60%~94%的产妇术后出现低血压综合征[1]。严重低血压可能造成子宫血流灌注减少,影响胎儿娩出[2]。舒芬太尼产生的广泛运动阻滞也可导致产妇产后恢复时间延迟。本研究选择蛛网膜下腔注射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对产妇进行分娩镇痛,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分娩镇痛 罗哌卡因 硬膜外自控镇痛 腰麻联合 复合 剂量 蛛网膜下腔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阻滞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2
4
作者 徐铭军 刘玉兰 詹丽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45-245,共1页
关键词 肌间沟 臂丛神经扇形阻滞法 临床观察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上肿瘤患者术中输注甘露醇对血清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金星 菅敏钰 +3 位作者 刘海洋 张利勇 李建国 韩如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2-83,共2页
甘露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降低颅内压的高渗液体。静脉输入高渗甘露醇(20%)溶液后,可在血液和脑实质(脑细胞和细胞外间隙)的液体之间形成渗透浓度差,将脑组织中的水分吸入血液,并通过利尿作用排出体外,从而缩小脑容积和降低颅内压... 甘露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降低颅内压的高渗液体。静脉输入高渗甘露醇(20%)溶液后,可在血液和脑实质(脑细胞和细胞外间隙)的液体之间形成渗透浓度差,将脑组织中的水分吸入血液,并通过利尿作用排出体外,从而缩小脑容积和降低颅内压。但是近年来常有报道称甘露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会引起电解质紊乱。Hassan等[1]报道了一例颅内占位患者,术中输注甘露醇1.0g/kg后15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注甘露醇 浓度差 血清电解质 细胞外间隙 高渗液 利尿作用 临床应用过程 颅内占位 脑细胞 电解质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颈椎椎间盘MRI测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振锋 吴琼 +4 位作者 李志军 李建国 王星 张少杰 刘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5-377,共3页
目的通过MRI对青少年颈椎椎间盘的测量,为人工间盘设计、置换及椎间盘相关疾病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SIGNA MR/1.5T磁共振对40例正常青少年(14-17岁)颈椎间盘矢状位多层面的高度及前后径测量:以颈椎正矢状面为中心,分别向两侧以3... 目的通过MRI对青少年颈椎椎间盘的测量,为人工间盘设计、置换及椎间盘相关疾病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SIGNA MR/1.5T磁共振对40例正常青少年(14-17岁)颈椎间盘矢状位多层面的高度及前后径测量:以颈椎正矢状面为中心,分别向两侧以3 mm为间隔,扫描5组矢状位图像,选择正中层面测量椎间盘中心高度与前后径,由两名MRI副主任医师测量后取平均值。结果 (1)颈椎间盘前后径为(14.036±1.812)mm,中心高(4.111±0.813)mm;(2)从C2-3到C6-7各组椎间盘前后径和中心高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按性别各组椎间盘前后径和中心高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1)14-17岁青少年颈椎椎间盘高度、前后径各值从C2-7呈渐增趋势,各测量值间无统计学差异。(2)MRI可直观显示青少年颈椎间盘形态,测量数据能够满足人工椎间盘选择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 MRI测量 解剖学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