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内蒙古沿黄流域城市群PM_(2.5)区域输送及源解析
1
作者
王嘉敏
杨文柱
+3 位作者
焦燕
闫颖超
田莉
袁小冬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338-5356,共19页
为探究呼和浩特市和乌海市夏冬季细颗粒物(PM_(2.5))的组分变化规律和污染特征及其区域输送.获取了大气超级站2022年6~8月、12月和2023年1~2月两个城市PM_(2.5)及其水溶性离子、有机碳(OC)及元素碳(EC)、金属元素等化学组分的浓度和气...
为探究呼和浩特市和乌海市夏冬季细颗粒物(PM_(2.5))的组分变化规律和污染特征及其区域输送.获取了大气超级站2022年6~8月、12月和2023年1~2月两个城市PM_(2.5)及其水溶性离子、有机碳(OC)及元素碳(EC)、金属元素等化学组分的浓度和气象数据,并根据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和后向轨迹(HYSPLIT)模型对其来源和输送路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两个城市PM_(2.5)质量浓度冬季>夏季,且同一季节PM_(2.5)质量浓度乌海市>呼和浩特市;两个城市PM_(2.5)在冬季和夏季偏碱性,且呼和浩特市夏季颗粒物碱性强于乌海市,在冬季碱性弱于乌海市;两个城市PM_(2.5)中K、Mn、Cu、Ba、Ti、K^(+)、Cl^(-)含量在冬季>夏季,说明两个城市冬季受生物质燃烧、燃煤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较大;呼和浩特市夏季PM_(2.5)主要来源有:燃烧源、二次无机源、工业源、土壤扬尘源、机动车与道路扬尘混合源,冬季PM_(2.5)主要来源有:燃煤源、生物质燃烧源、二次无机源、土壤扬尘源、机动车与道路扬尘混合源、机械磨损源;乌海市夏季PM_(2.5)主要来源有:燃烧源、二次无机源、工业源、土壤扬尘源、机动车源、道路扬尘源,冬季PM_(2.5)主要来源有:燃烧源、二次无机源、工业源、土壤扬尘源、机动车与道路扬尘混合源、机械磨损源.呼和浩特市夏冬季均以二次源为主;乌海市夏季以机动车与道路扬尘混合源为主,冬季以二次无机源为主;呼和浩特市夏季主要受到来自山西省南部、陕西省北部以及蒙古国南部地区的气流影响,潜在源区为山西省南部、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等地区,乌海市夏季主要受到来自新疆东部、阿拉善盟、陕西省南部以及巴彦淖尔市等地区的气流影响,呼和浩特市和乌海市冬季均受到来自阿拉善盟和境外蒙古国南部地区的气流影响,不同的是乌海市冬季PM_(2.5)传输还受到来自新疆北部地区的气流影响,其中呼和浩特市冬季潜在源区为本地及包头、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东北部、蒙古国偏南区域,乌海市夏冬季潜在源区为新疆东部、河西走廊地区、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乌海市本地.研究结果为沿黄流域典型城市大气污染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后向轨迹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北地区典型井工煤矿碳排放核算与减排路径研究
2
作者
陈梦圆
张凯
+3 位作者
黄瑞舒
何勇
李梦琪
陈湘宇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井工煤矿既是碳基能源的供应方也是消耗方,其碳排放核算在“双碳”背景下备受关注。《中国煤炭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和规范了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但其适用性与对企业降碳工作的指导性仍...
井工煤矿既是碳基能源的供应方也是消耗方,其碳排放核算在“双碳”背景下备受关注。《中国煤炭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和规范了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但其适用性与对企业降碳工作的指导性仍存在争议。选取我国西北地区典型井工煤矿(含选煤厂)为研究对象,在关键监测点位布设CH_(4)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及多参数传感器,进行为期8个月的实时监测,获取煤矿区CH_(4)排放量,依据《指南》识别该煤矿温室气体排放源项和核算范围,核算了各排放源碳排放量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开采及选煤工艺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有主要有6项,占比大小排列为矿后CH_(4)逃逸排放(43.9%~44.9%)>净购入电力隐含的CO_(2)排放(24.3%~28.0%)>井工开采CH_(4)逃逸排放(14.5%~16.8%)>净购入热力隐含的CO_(2)排放(7.2%~7.9%)>化石燃料燃烧CO_(2)排放(3.5%~7.0%)>井工开采CO_(2)逃逸排放(0.8%~0.9%);化石燃料的燃烧、井工开采和矿后活动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其三者之间均具有强正相关关系,是实施碳减排的重点对象;针对矿后CH_(4)逃逸核算与实际排放差距大的问题,提出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电力矿后CH_(4)逃逸核算方法;指出西北地区地下煤矿应实施联合减排技术,结合实地考察为矿区设计综合性的碳减排路径和方案,为我国西北地区井工煤矿的碳排放核算和碳减排方案设计提供数据基础与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工煤矿
碳排放核算
机器学习模型
联合减排技术
碳减排路径
矿后CH_(4)逃逸实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社会网络的我国产业系统隐含碳流动过程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钟诗雨
张晓敏
+4 位作者
黄哲
吴佳
邬娜
封强
傅泽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57-866,共10页
隐含碳是产品和服务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之和。研究隐含碳在产业系统中的流动特征及不同产业部门在碳排放关系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碳减排责任分解、碳排放核算标准制定、碳溯源机制建立及碳减排方案制定等具有重要意...
隐含碳是产品和服务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之和。研究隐含碳在产业系统中的流动特征及不同产业部门在碳排放关系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碳减排责任分解、碳排放核算标准制定、碳溯源机制建立及碳减排方案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8年投入产出表,计算产业部门隐含碳流动量,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产业系统隐含碳流动网络,并分析产业部门间的隐含碳流动关系特征、核心部门及聚类特征。结果显示:1)生产过程中的隐含碳流动量约占直接碳排放总量的85.1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分别在隐含碳流入、流出及滞留占比中占据领先。2)产业部门间已形成隐含碳流动网络,部门间联系紧密,一个产业部门碳排放的变动会带动全产业系统的变化。3)化学产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网络中的核心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控制影响力较强;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和其他矿采选业与其他部门的隐含碳传输路径较短,具有较高的隐含碳流动效率。4)产业部门间存在明显聚类特征,以化学产品制造业为核心的调节者和以石油炼焦产品及核燃料加工业为核心的直接碳排放提供者,起到平衡全产业系统隐含碳流动的作用;以建筑业、其他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部门是隐含碳接收者;以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核心的产业部门是隐含碳的供应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
产业系统
投入产出模型
社会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蒙古沿黄流域城市群PM_(2.5)区域输送及源解析
1
作者
王嘉敏
杨文柱
焦燕
闫颖超
田莉
袁小冬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
环境
科学学院
包头市生态环境技术保障中心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338-5356,共1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175038)
内蒙古自治区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2022JQ02)
+2 种基金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项目(NJYT23041)
2025年度内蒙古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科技合作资助项目(2025KJHZ0017)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4MS04026)。
文摘
为探究呼和浩特市和乌海市夏冬季细颗粒物(PM_(2.5))的组分变化规律和污染特征及其区域输送.获取了大气超级站2022年6~8月、12月和2023年1~2月两个城市PM_(2.5)及其水溶性离子、有机碳(OC)及元素碳(EC)、金属元素等化学组分的浓度和气象数据,并根据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和后向轨迹(HYSPLIT)模型对其来源和输送路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两个城市PM_(2.5)质量浓度冬季>夏季,且同一季节PM_(2.5)质量浓度乌海市>呼和浩特市;两个城市PM_(2.5)在冬季和夏季偏碱性,且呼和浩特市夏季颗粒物碱性强于乌海市,在冬季碱性弱于乌海市;两个城市PM_(2.5)中K、Mn、Cu、Ba、Ti、K^(+)、Cl^(-)含量在冬季>夏季,说明两个城市冬季受生物质燃烧、燃煤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较大;呼和浩特市夏季PM_(2.5)主要来源有:燃烧源、二次无机源、工业源、土壤扬尘源、机动车与道路扬尘混合源,冬季PM_(2.5)主要来源有:燃煤源、生物质燃烧源、二次无机源、土壤扬尘源、机动车与道路扬尘混合源、机械磨损源;乌海市夏季PM_(2.5)主要来源有:燃烧源、二次无机源、工业源、土壤扬尘源、机动车源、道路扬尘源,冬季PM_(2.5)主要来源有:燃烧源、二次无机源、工业源、土壤扬尘源、机动车与道路扬尘混合源、机械磨损源.呼和浩特市夏冬季均以二次源为主;乌海市夏季以机动车与道路扬尘混合源为主,冬季以二次无机源为主;呼和浩特市夏季主要受到来自山西省南部、陕西省北部以及蒙古国南部地区的气流影响,潜在源区为山西省南部、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等地区,乌海市夏季主要受到来自新疆东部、阿拉善盟、陕西省南部以及巴彦淖尔市等地区的气流影响,呼和浩特市和乌海市冬季均受到来自阿拉善盟和境外蒙古国南部地区的气流影响,不同的是乌海市冬季PM_(2.5)传输还受到来自新疆北部地区的气流影响,其中呼和浩特市冬季潜在源区为本地及包头、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东北部、蒙古国偏南区域,乌海市夏冬季潜在源区为新疆东部、河西走廊地区、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乌海市本地.研究结果为沿黄流域典型城市大气污染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PM_(2.5)
后向轨迹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
成分分析
Keywords
PM_(2.5)
backward trajectory
Positive Definite Matrix Factor Analysis(PMF)
compositional analysis
分类号
X51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北地区典型井工煤矿碳排放核算与减排路径研究
2
作者
陈梦圆
张凯
黄瑞舒
何勇
李梦琪
陈湘宇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
环境
工程学院
包头市生态环境技术保障中心
出处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22YFF13033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177037)。
文摘
井工煤矿既是碳基能源的供应方也是消耗方,其碳排放核算在“双碳”背景下备受关注。《中国煤炭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和规范了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但其适用性与对企业降碳工作的指导性仍存在争议。选取我国西北地区典型井工煤矿(含选煤厂)为研究对象,在关键监测点位布设CH_(4)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及多参数传感器,进行为期8个月的实时监测,获取煤矿区CH_(4)排放量,依据《指南》识别该煤矿温室气体排放源项和核算范围,核算了各排放源碳排放量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开采及选煤工艺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有主要有6项,占比大小排列为矿后CH_(4)逃逸排放(43.9%~44.9%)>净购入电力隐含的CO_(2)排放(24.3%~28.0%)>井工开采CH_(4)逃逸排放(14.5%~16.8%)>净购入热力隐含的CO_(2)排放(7.2%~7.9%)>化石燃料燃烧CO_(2)排放(3.5%~7.0%)>井工开采CO_(2)逃逸排放(0.8%~0.9%);化石燃料的燃烧、井工开采和矿后活动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其三者之间均具有强正相关关系,是实施碳减排的重点对象;针对矿后CH_(4)逃逸核算与实际排放差距大的问题,提出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电力矿后CH_(4)逃逸核算方法;指出西北地区地下煤矿应实施联合减排技术,结合实地考察为矿区设计综合性的碳减排路径和方案,为我国西北地区井工煤矿的碳排放核算和碳减排方案设计提供数据基础与科学指导。
关键词
井工煤矿
碳排放核算
机器学习模型
联合减排技术
碳减排路径
矿后CH_(4)逃逸实时监测
Keywords
underground coal mine
carbon emission accounting
machine learning model
joint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y
carbon reduction pathway
real time monitoring of post-mining CH_(4)escape
分类号
TD995 [矿业工程—选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社会网络的我国产业系统隐含碳流动过程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钟诗雨
张晓敏
黄哲
吴佳
邬娜
封强
傅泽强
机构
中国
环境
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
中心
包头市生态环境技术保障中心
出处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57-866,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904201)。
文摘
隐含碳是产品和服务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之和。研究隐含碳在产业系统中的流动特征及不同产业部门在碳排放关系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碳减排责任分解、碳排放核算标准制定、碳溯源机制建立及碳减排方案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8年投入产出表,计算产业部门隐含碳流动量,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产业系统隐含碳流动网络,并分析产业部门间的隐含碳流动关系特征、核心部门及聚类特征。结果显示:1)生产过程中的隐含碳流动量约占直接碳排放总量的85.1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分别在隐含碳流入、流出及滞留占比中占据领先。2)产业部门间已形成隐含碳流动网络,部门间联系紧密,一个产业部门碳排放的变动会带动全产业系统的变化。3)化学产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网络中的核心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控制影响力较强;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和其他矿采选业与其他部门的隐含碳传输路径较短,具有较高的隐含碳流动效率。4)产业部门间存在明显聚类特征,以化学产品制造业为核心的调节者和以石油炼焦产品及核燃料加工业为核心的直接碳排放提供者,起到平衡全产业系统隐含碳流动的作用;以建筑业、其他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部门是隐含碳接收者;以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核心的产业部门是隐含碳的供应者。
关键词
隐含碳
产业系统
投入产出模型
社会网络
Keywords
embodied carbon
industrial system
input-output model
social network
分类号
X196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内蒙古沿黄流域城市群PM_(2.5)区域输送及源解析
王嘉敏
杨文柱
焦燕
闫颖超
田莉
袁小冬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西北地区典型井工煤矿碳排放核算与减排路径研究
陈梦圆
张凯
黄瑞舒
何勇
李梦琪
陈湘宇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社会网络的我国产业系统隐含碳流动过程研究
钟诗雨
张晓敏
黄哲
吴佳
邬娜
封强
傅泽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