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1
作者 郭景怡 邵建勋 +3 位作者 岳永杰 李婧 文明 钟淇涵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以科尔沁沙地14个市县(旗)为研究区,依托数据源和ArcGIS,利用土地利用演变空间格局分析法探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揭示土地利用演替规律、明确各利用类型土地间流动情况。结果表明,2020年,研究区范围内共有土地约116335 km^(2),从分... 以科尔沁沙地14个市县(旗)为研究区,依托数据源和ArcGIS,利用土地利用演变空间格局分析法探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揭示土地利用演替规律、明确各利用类型土地间流动情况。结果表明,2020年,研究区范围内共有土地约116335 km^(2),从分布面积来看,草地>耕地>林地>沙地>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水域>滩地,分别占比38.46%、27.05%、16.15%、8.05%、6.23%、2.41%、1.01%、0.64%;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表现为“有减有增”,K值为正的有耕地、林地、滩地、建设用地、沙地,增速分别为2.79%、6.25%、1.02%、1.80%、0.59%,K值为负的有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增速分别为-2.46%、-2.63%、-0.17%;30年间各地类均存在相互转化情况,草地的转出幅度最大,共减少了24947.7 km^(2)。耕地的转出面积次之,主要流向林地和草地,转出量为6212.7 km^(2)。林地转入比转出剧烈,变化量分别为10491.0、3269.7 km^(2)。沙地变化幅度较小,面积处于稳定持平状态。滩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呈现扩张趋势,而水域面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ARCGIS 转移矩阵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不同防护功能区大气降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魏亚娟 解云虎 +3 位作者 党晓宏 郭靖 刘美萍 吴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1-208,共8页
[目的]探讨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对大气降尘的控制效应,为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大气降尘物质的来源及其运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降尘缸法采集了不同防护功能区(流沙固阻带、封沙育草带、防风阻沙带和盐湖防护林带)1年内2 m降尘样品... [目的]探讨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对大气降尘的控制效应,为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大气降尘物质的来源及其运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降尘缸法采集了不同防护功能区(流沙固阻带、封沙育草带、防风阻沙带和盐湖防护林带)1年内2 m降尘样品,并利用称重法和激光粒度仪对其大气降尘量、机械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大气降尘主要由极细砂和细砂物质组成。流动沙垄、流沙固阻带、封沙育草带、防风阻沙带和盐湖防护林带极细粒和细砂物质的总含量分别为88.44%,96.68%,75.53%,77.00%和68.14%。(2)流沙固阻带、封沙育草带、防风阻沙带和盐湖防护林带的降尘量较流动沙垄分别减小22.40%,53.10%,48.05%和24.85%,不同防护功能区滞尘效应大小依次为:防风阻沙带>盐湖防护林带>封沙育草带>流沙固阻带>流动沙垄。(3)3—5月为大气沉降高峰期;12月至次年2月为大气沉降较弱期;而6—11月为大气沉降最弱期。降尘量主要集中于春冬两季,占年降尘量的77.52%~87.04%。(4)平均风速、扬沙日数、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和降雨量是影响降尘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平均风速、扬沙日数、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为盐湖防护体系降尘提供了动力条件,降雨量抑制了降尘量增加。[结论]盐湖防护体系各防护功能区降尘物质绝大部分来源于局域物质和区域物质,气象因子和植被特征的综合效应共同决定大气降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尘 气象因子 盐湖防护体系 小气候 固沙植物 吉兰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类-兴安落叶松渐伐林固碳研究
3
作者 郭景怡 岳永杰 +1 位作者 邵建勋 李婧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4期124-130,共7页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草类-兴安落叶松渐伐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龄组林分植被层的生物量、碳密度、固碳速率、固碳潜力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碳密度与生物量的变化方向一致,植被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71.87~115.08 t/hm^...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草类-兴安落叶松渐伐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龄组林分植被层的生物量、碳密度、固碳速率、固碳潜力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碳密度与生物量的变化方向一致,植被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71.87~115.08 t/hm^(2)、51.48~68.97 t/hm^(2),两者各层次大小顺序均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植被层固碳速率变化范围为0.96~2.75 t/(hm^(2)·a),随林龄的增加呈逐渐递减趋势。乔木层固碳速率随林龄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趋势较明显,变化范围为0.26~0.83 t/(hm^(2)·a),灌木层、草本层的固碳速率变化范围为0.19~0.55 t/(hm^(2)·a)和0.39~1.87 t/(hm^(2)·a)。植被层总固碳潜力随林龄增加而呈减小趋势,变化范围为3.61~21.11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碳密度 固碳速率 固碳潜力 草类-兴安落叶松渐伐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