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奈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卓娜 樊宇 +2 位作者 赵美丽 王璐 张菊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4,共8页
替奈普酶作为第三代静脉溶栓药物,与阿替普酶相比具有半衰期更长、纤维蛋白特异性更高的优点。目前对于替奈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经累积了大量临床研究。该文围绕已完成的随机对照研究及相关荟萃分析,从药理特性、... 替奈普酶作为第三代静脉溶栓药物,与阿替普酶相比具有半衰期更长、纤维蛋白特异性更高的优点。目前对于替奈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经累积了大量临床研究。该文围绕已完成的随机对照研究及相关荟萃分析,从药理特性、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当前指南推荐情况等方面对替奈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选择更为合适的治疗手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奈普酶 缺血性卒中 桥接治疗 静脉溶栓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24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睡眠剥夺大鼠认知功能 被引量:1
2
作者 裴月娇 刘慧敏 +1 位作者 昕宇 刘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46,共7页
目的探讨miR-124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睡眠剥夺(SD)后大鼠认知功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分别转染miR-124 agomir/agomir NC,miR-124 antagomir/antagomir NC,建立睡眠剥夺模型。设置分组:正常对照组(CC组)、睡眠剥夺组(SD组)、S... 目的探讨miR-124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睡眠剥夺(SD)后大鼠认知功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分别转染miR-124 agomir/agomir NC,miR-124 antagomir/antagomir NC,建立睡眠剥夺模型。设置分组:正常对照组(CC组)、睡眠剥夺组(SD组)、SD+miR-124 agomir组、SD+agomir NC组、SD+miR-124 antagomir组、SD+antagomir NC组,9只/组。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和体质量变化。Morris水迷宫(MWM)试验观察大鼠认知情况。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病理变化。qRT-PCR检测大鼠海马组织miR-124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及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各造模组大鼠体质量均低于CC组(P<0.05)。MWM试验结果显示与CC组相比,SD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以及在原平台所在象限游泳的时间和距离百分比减少(P<0.05);与SD组相比,SD+miR-124 agomir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以及在第4象限游泳的时间和距离百分比增加,SD+miR-124 antagomir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以及在第4象限游泳的时间和距离百分比减少(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SD组比较,SD+miR-124 agomir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SD+miR-124 antagomir组明显加重(P<0.05)。qRT-PCR结果显示与CC组比较,SD组海马组织中miR-124的表达下降(P<0.05);与SD组比较,SD+miR-124 agomir组中miR-124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SD+miR-124 antagomir组明显下降(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CC组比较,SD组PI3K、p-AKT/AKT、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BAX、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SD组比较,SD+miR-124 agomir组PI3K、p-AKT/AKT、BCL-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BAX、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SD+miR-124 antagomir组PI3K、p-AKT/AKT、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BAX、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miR-124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缓解SD诱导的认知功能下降及神经元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miR-124 PI3K/AKT信号通路 认知功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樊宇 李月春 王宝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49-1150,共2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病48h内发生脑卒中风险达到5.3%,其中有21%发生死亡,〉20%的患者在3个月内发生脑卒中。而且,TIA患者发生主要血管事件的危险持续存在,准确评估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因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病48h内发生脑卒中风险达到5.3%,其中有21%发生死亡,〉20%的患者在3个月内发生脑卒中。而且,TIA患者发生主要血管事件的危险持续存在,准确评估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因为TIA患者临床症状、危险因素、病理基础各不相同,所以通过临床评分预测脑卒中风险的方法不够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关系的多中心登记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陶昀璐 华扬 +19 位作者 贾凌云 邢英琦 惠品晶 孟璇 于德林 潘晓芳 房亚兰 宋彬彬 吴春霞 张春梅 隋秀芳 金友贺 张京芬 李建卫 王凌 穆玉明 钟经馨 朱榆红 张恒 蔡晓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92-296,共5页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连续纳入20家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基地医院临床诊断明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10 711例。根据颈动脉...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连续纳入20家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基地医院临床诊断明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10 71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从中筛选出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率≥50%者1 560例,并将存在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重度狭窄(70%~99%)组及轻中度狭窄(<70%)组。分析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水平在两组颈动脉狭窄人群中的分布,并依据血脂正常值范围进行量化分类,应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级别血脂水平分布的差异。结果颈动脉重度狭窄组高脂血症发生率高于轻中度狭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4%(319/586)比48.3%(470/974),P<0.05],高脂血症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7,95%CI:1.24~1.30,P<0.01)。颈动脉重度狭窄组患者TC及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组[TC:3.98(3.31,4.82)mmol/L比3.91(3.31,4.53)mmol/L;LDL-C:2.48(1.86,3.14)比2.30(1.79,2.80);均P<0.01],随着TC和LDL-C水平的升高,重度狭窄与轻中度狭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重度狭窄组患者TC>5.80 mmol/L的比率高于轻中度狭窄组[7.3%(43/586)比0.4%(4/974)],LDL-C>3.12 mmol/L的比率高于轻中度狭窄组[26.3%(154/586)比10.0%(97/974)]。结论高LDL-C和TC水平可增加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血脂异常 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年龄特征与头颈部大动脉病变分布的多中心研究结果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娜 华扬 +19 位作者 贾凌云 邢英琦 惠品晶 孟璇 于德林 潘晓芳 房亚兰 宋彬彬 吴春霞 张春梅 隋秀芳 金友贺 张京芬 李建卫 王凌 穆玉明 钟经馨 朱榆红 张恒 蔡晓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85-291,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病变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差异,为不同年龄段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中心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0 711例,从40岁起始,...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病变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差异,为不同年龄段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中心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0 711例,从40岁起始,以每10岁为一年龄段将所有患者分为5个年龄段,比较不同年龄段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差异。再将所有患者按性别分开,应用趋势卡方检验比较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颅内、外及前、后循环大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和血管病变支数。结果 (1)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居多(χ~2值分别为61.938、13.349、55.940,均P<0.01);中青年吸烟史、脑血管病家族史及肥胖者居多(χ~2值分别为131.505、7.298、100.911,均P<0.01)。(2)线性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女性、男性颅外动脉病变中多支血管病变所占的比例均逐渐增加(χ~2值分别为54.799、161.370,均P<0.01);女性患者颅内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逐渐下降(χ~2=5.328,P=0.021),而男性患者颅内动脉病变中多支血管狭窄所占的比例无明显变化趋势(χ~2=0.289,P=0.591)。(3)线性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女性、男性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逐渐减少(χ~2=20.090;χ~2=42.351,均P<0.01),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逐渐升高(χ~2=40.311;χ~2=90.698,均P<0.01),颅内外动脉均存在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12.077,P=0.001;χ~2=45.887,P<0.01);女性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16.434,P<0.01),男性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发生率无变化趋势(χ~2=1.701,P=0.192),女性、男性前后循环动脉均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4.587,P=0.032;χ~2=35.156,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存在差异,不论女性还是男性,中青年患者主要为颅内动脉病变,老年患者主要为颅外动脉病变,女性老年患者存在后循环动脉病变较多。认识不同年龄段患者颅内动脉病变特征,将有助于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制定个体化的卒中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年龄 动脉狭窄 分布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纤维神经病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彦超 李月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2-125,共4页
小纤维神经病(small fiber neuropathies,SFN)是指主要累及小直径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的感觉性周围神经病。虽然临床上SFN很常见,有时以全身性周围神经病为首发表现,因此很难诊断。有资料统计美国约两千万40岁以上的人有周围神经的损... 小纤维神经病(small fiber neuropathies,SFN)是指主要累及小直径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的感觉性周围神经病。虽然临床上SFN很常见,有时以全身性周围神经病为首发表现,因此很难诊断。有资料统计美国约两千万40岁以上的人有周围神经的损害,其中多数仅仅是小神经纤维受损。随着电生理学和组织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病例被发现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纤维神经病 皮肤神经活检 定量感觉检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检测吸烟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性的多中心研究结果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刘然 华扬 +19 位作者 贾凌云 邢英琦 惠品晶 孟璇 于德林 潘晓芳 房亚兰 宋彬彬 吴春霞 张春梅 隋秀芳 金友贺 张京芬 李建卫 王凌 穆玉明 钟经馨 朱榆红 张恒 蔡晓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97-301,312,共6页
目的分析吸烟与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卒中防治基地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住院的患者共10 711例,排除吸烟及戒烟年限不详者76例,最终纳入10 635例患者。应用经... 目的分析吸烟与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卒中防治基地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住院的患者共10 711例,排除吸烟及戒烟年限不详者76例,最终纳入10 635例患者。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病变。记录患者脑血管病基本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及年限、是否戒烟及年限、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卒中家族史)。根据患者吸烟年限不同,分为5个组:无吸烟(7 088例)、吸烟时间≤10年(293例)、11~20年(770例)、21~30年(1 185例)、>30年(1 299例)组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再根据吸烟者中戒烟年限不同,分为4个组:无戒烟组(2 756例)、戒烟时间1~10年(587例)、11~20年(153例)、>20年(51例)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吸烟年限及吸烟者不同戒烟年限对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影响。结果 (1)吸烟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40.4%(1 433/3 547)]显著高于无吸烟患者[29.4%(2 085/7 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850,P<0.01),并且吸烟者脑梗死发生率[91.6%(3 250/3 547)]显著高于无吸烟者[85.0%(6 027/7 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28,P<0.01)。吸烟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03;95%CI:1.456~1.765;P<0.01);随着吸烟年限的增长,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逐渐升高(趋势χ~2=115.437,P<0.01);≥20年烟龄患者是否戒烟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趋势χ~2=1.043,P=0.307)。结论吸烟是影响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患病风险随着吸烟年限的增加而上升。而长期吸烟者即使戒烟亦不能减轻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颅内动脉狭窄 吸烟 经颅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S2179通过抑制P2Y1R改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8
作者 王云霞 项文平 +4 位作者 薛慧 郐苗 杨琦 孟天予 杨普州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1-468,共8页
目的:探讨P2Y_(1)受体(P2Y_(1)R)活化星形胶质细胞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中的作用。方法:将水迷宫实验筛选合格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EACMP组、DEACMP+DMSO组和DEACMP+MRS2179组。采用静态吸入一氧化碳建立DEACMP模型... 目的:探讨P2Y_(1)受体(P2Y_(1)R)活化星形胶质细胞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中的作用。方法:将水迷宫实验筛选合格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EACMP组、DEACMP+DMSO组和DEACMP+MRS2179组。采用静态吸入一氧化碳建立DEACMP模型,对照组吸入等量空气。DEACMP+MRS2179组大鼠经侧脑室注射3μl浓度为1 mmol/L的P2Y_(1)R拮抗剂MRS2179,DEACMP+DMSO组经侧脑室注射等量二甲基亚砜(DMSO)。分别于造模后14和21 d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损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P2Y_(1)R蛋白水平变化,ELISA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EACMP组和DEACMP+DMSO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海马组织CA1区锥体细胞中GFAP、P2Y_(1)R、IL-1β、IL-6和TNF-α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DEACMP+DMSO组相比,DEACMP+MRS2179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GFAP、P2Y_(1)R、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P2Y_(1)R激活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损害DEACMP大鼠认知功能,抑制P2Y_(1)R可降低炎症因子表达从而改善DEACMP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Y_(1)受体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炎症 认知障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与眼球横径比值在颅内微创血肿穿刺引流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慧 李月春 +6 位作者 郝喜娃 吕琳 梁磊 张文思 张翠琴 张元 张京芬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18-723,共6页
目的 评价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与眼球横径比值与颅内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患者血肿量变化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的自发性脑出血且行脑血肿穿刺引流患者资料。在行血肿穿刺引流术前后及引流期... 目的 评价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与眼球横径比值与颅内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患者血肿量变化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的自发性脑出血且行脑血肿穿刺引流患者资料。在行血肿穿刺引流术前后及引流期间复查CT的同时使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和眼球横径(eyeball transverse diameter,ETD)。研究ONSD/ETD比值与颅内血肿量变化的关系。结果 57例脑出血并行脑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患者入组,穿刺前后ONSD、ONSD/ETD比值的变化情况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时间因素对于血肿量的影响,得到时间因素对血肿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β<0)。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时间因素和血肿量对ONSD,ONSD/ETD指标的影响,时间因素和血肿量对ONSD、ONSD/ETD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时间因素与ONSD、ONSD/ETD呈显著负相关关系(β<0),血肿量与ONSD、ONSD/ET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β<0)。双眼测量的ONSD,ONSD/ETD比值,其中左侧ONSD(0.52±0.08)与右侧(0.53±0.09)无统计学差异(t=-0.41,P=0.68)。左侧ONSD/ETD比值(0.24±0.04)与右侧ONSD/ETD比值(0.24±0.04)无统计学差异(t=-0.19,P=0.85)。入院时出血侧ONSD(0.53±0.08)与未出血侧ONSD(0.52±0.09)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1.84,P=0.07)。入院时出血侧ONSD/ETD比值(0.24±0.04)与未出血侧ONSD/ETD比值(0.24±0.04)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1.42,P=0.16)。结论 ONSD/ETD比值可随颅内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患者血肿量变化呈现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视神经鞘直径 眼球横径 颅内压 颅内微创血肿穿刺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脑颈动脉狭窄地域分布差异性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唐煜 华扬 +19 位作者 贾凌云 邢英琦 惠品晶 孟璇 于德林 潘晓芳 房亚兰 宋彬彬 吴春霞 张春梅 隋秀芳 金友贺 张京芬 李建卫 王凌 穆玉明 钟经馨 朱榆红 张恒 蔡晓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8-314,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南北方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分布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基地医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共9346例。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彩色多... 目的探讨中国南北方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分布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基地医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共9346例。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并经CT血管成像或MR血管成像验证。根据我国地理位置标准,将患者分为南方地区组和北方地区组,比较两组间脑、颈动脉病变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性;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脑、颈部动脉病变(≥50%狭窄,含闭塞)分为动脉病变组和无动脉病变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南北分布差异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南北分布差异在脑、颈部动脉病变中的作用。结果9346例患者中,南方地区组2561例,北方地区组6785例。北方地区脑、颈部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50%狭窄,含闭塞)检出率显著高于南方地区[33.1%(2243/6785)比25.0%(639/2561),χ2=57.295,P<0.01]。除颈总动脉外,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锁骨下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发生率北方地区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均P<0.05)。南、北方地区组间动脉病变在颅内、颅外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0,P=0.248),均以单纯颅内动脉病变多见。南、北方地区患者动脉病变在前、后循环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3,P=0.001),南方地区患者单纯前循环动脉病变占比明显高于北方地区患者[58.5%(374/639)比50.3%(1129/2243)],而北方地区患者单纯后循环动脉病变[27.2%(609/2243)比23.0%(147/639)]及前、后循环动脉联合病变占比[22.5%(505/2243)比18.5%(118/639)]均显著高于南方地区。9346例患者中,动脉病变组2882例,无动脉病变组646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男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吸烟史、肥胖是缺血性卒中患者脑、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06、1.670、1.202、1.176、1.546、1.414及1.230,均P<0.05)。校正上述因素后,生活在北方地区仍为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85,95%CI:1.237~1.550,P<0.01)。结论中国南北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缺血性卒中 动脉狭窄 地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磺酸在代谢性脑血管病中的潜在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温家琦 庞江霞 +2 位作者 陈超 姜长春 郝喜娃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6-713,共8页
代谢性脑血管病以代谢危险因素引起的脑血管损害为核心,其概念已被提出并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代谢性脑血管病的防治重点在于控制代谢危险因素,目前临床用药策略仍是对各个代谢危险因素进行单独干预,因用药种类多和剂量大给患者带来很多... 代谢性脑血管病以代谢危险因素引起的脑血管损害为核心,其概念已被提出并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代谢性脑血管病的防治重点在于控制代谢危险因素,目前临床用药策略仍是对各个代谢危险因素进行单独干预,因用药种类多和剂量大给患者带来很多困扰。因此,临床亟需一种具有多作用靶点、可协同作用的药物以减少代谢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用药负担并提高疗效。牛磺酸作为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具有调节糖脂代谢、调节渗透压、稳定细胞膜、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对代谢性脑血管病治疗具有潜在临床价值。本文聚焦牛磺酸多效性,探讨牛磺酸在代谢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代谢性脑血管病 多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全身性舞蹈症一例
12
作者 温家琦 郝喜娃 +3 位作者 庞江霞 梁芙茹 王宝军 姜长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29-1230,共2页
舞蹈症是一种多动性运动障碍,临床表现为累及单侧、双侧肢体或面部的快速、大幅度、不规则、无目的的舞蹈样异常动作。由于其病因复杂多样,涉及血管、代谢、感染、遗传、自身免疫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因素,在诊断上具有一定挑战性。真性... 舞蹈症是一种多动性运动障碍,临床表现为累及单侧、双侧肢体或面部的快速、大幅度、不规则、无目的的舞蹈样异常动作。由于其病因复杂多样,涉及血管、代谢、感染、遗传、自身免疫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因素,在诊断上具有一定挑战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舞蹈症的一种罕见病因[1]。我们报道1例PV继发的全身性舞蹈症患者,同时通过文献复习对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1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胶质细胞活化探讨丁苯酞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作用机制
13
作者 石雨 王宝军 +4 位作者 陈超 庞江霞 李洋 张军 许毛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9-665,共7页
目的探究丁苯酞(NBP)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小鼠海马组织内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症因子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筛选认知功能正常的C57成年野生型小鼠,采用静态吸入一氧化碳法制备DEACMP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DEACMP组、对照组... 目的探究丁苯酞(NBP)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小鼠海马组织内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症因子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筛选认知功能正常的C57成年野生型小鼠,采用静态吸入一氧化碳法制备DEACMP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DEACMP组、对照组及NBP组,其中,NBP组灌胃NBP混悬液6 mg/kg连续21 d,DEACMP组和对照组灌胃等量植物油。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组织损伤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下游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EACMP组和NBP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01,P=0.029),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01,P=0.035),IBA1表达显著增加(P=0.001,P=0.042),IBA1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增强(P=0.001,P=0.02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0.002,P=0.024)、白细胞介素(IL)-6(P=0.001,P=0.015)、IL-1β(P=0.001,P=0.023)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与DEACMP组比较,NBP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25),神经细胞数量增多(P=0.039),IBA1表达降低(P=0.035),IBA1平均荧光强度减弱(P=0.031),TNF-α(P=0.028)、IL-6(P=0.037)、IL-1β(P=0.034)表达水平降低。结论NBP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进而减轻DEACMP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及脑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迟发性脑病 小胶质细胞 炎症因子 丁苯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分析 被引量:34
14
作者 张晖 刘国荣 +3 位作者 庞江霞 刘春林 崇奕 李秀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74-1076,共3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和视频脑电图特征。方法对102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梗死(69.4%vs79.6%vs 35.3%,P<0.05)。早发型癫痫为68...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和视频脑电图特征。方法对102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梗死(69.4%vs79.6%vs 35.3%,P<0.05)。早发型癫痫为68.6%,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以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多见。迟发型癫痫为31.4%,其中脑梗死占64.7%,部分性发作占23.5%(P<0.05);病灶在脑叶皮质者癫痫的发生率为82.4%;102例患者出现脑电图特异性异常54例(52.9%)。结论脑卒中后以早发型癫痫多见,早发型癫痫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迟发型癫痫以脑梗死多见。病灶在脑叶皮质者癫痫发生率高。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形式早期以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多见,迟发型癫痫以部分性发作多见。脑电图出现周期性一侧癫痫样放电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癫痫 脑电描记术 脑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1
15
作者 姜长春 李月春 +4 位作者 王宝军 张天佑 李霞 潘晓华 杨俊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评价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和单纯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61例,根据不同溶栓方法分动脉溶栓组25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联合溶栓组)17例,单纯机械取栓组(机械取栓组)19... 目的评价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和单纯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61例,根据不同溶栓方法分动脉溶栓组25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联合溶栓组)17例,单纯机械取栓组(机械取栓组)19例。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的有效性、近期与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动脉溶栓组、联合溶栓组治疗后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机械取栓组治疗后3d、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动脉溶栓组残余狭窄率≤30%发生率、急性血管再闭塞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6.0%、52.0%和12.0%,联合溶栓组分别为11.8%、52.9%和0,机械取栓组分别为47.4%、0和10.5%。3组残余狭窄率≤30%发生率、急性血管再闭塞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不论采用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还是机械取栓方法,均可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对近期临床预后的改善有相近效果。采用机械取栓方法对神经功能改善时间较早、溶栓效果、安全性及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机械取栓术与动脉内复合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比 被引量:16
16
作者 姜长春 李月春 +4 位作者 王宝军 张天佑 李霞 潘晓华 杨俊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461-465,共5页
目的比较单纯机械取栓术与动脉溶栓复合(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机械碎栓)其他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2012年1月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17例采用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式(简称复... 目的比较单纯机械取栓术与动脉溶栓复合(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机械碎栓)其他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2012年1月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17例采用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式(简称复合治疗组),对19例采用单纯机械取栓术(简称机械取栓组)。采用心肌梗死溶栓分级标准(TIMI)判断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血管再通患者比率分别为76.5%(13/17)、100%,P=0.025;残余狭窄率≤30%者,分别为11.8%(2/17)和47.4%(9/19),P=0.021;治疗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改善者分别为17.6%(3/17)和52.6%(10/19),P=0.029。②治疗时,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栓子脱落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5.3%(1/19),P=0.935;穿支血管闭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0,P=0.284。治疗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8%(2/17)和10.5%(2/19),P=0.906;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治疗后急性血管再闭塞的情况;病死率分别为11.8%和10.5%,P=0.906。③治疗后3个月随访mRS≤1分者,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分别为52.9%(9/17)和89.5%(17/19),P=0.015。结论单纯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与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法比较,安全性接近;但由于单纯机械取栓术的血管再通率高,短期效果可能要略好于动脉溶栓联合机械方法,但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机械碎栓 机械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置入和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随访 被引量:15
17
作者 潘晓华 刘国荣 +2 位作者 姜长春 李月春 王宝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6-499,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和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中远期随访。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全脑数字血管造影检查狭窄程度>50%的颅内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86例,将36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成功的34例患者作为手术组,52例接受内科... 目的对比分析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和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中远期随访。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全脑数字血管造影检查狭窄程度>50%的颅内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86例,将36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成功的34例患者作为手术组,52例接受内科药物治疗为药物组。分析2组30d、6、12、24和>24个月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手术组支架置入成功率94.74%。狭窄率从术前(87.15±7.43)%降至术后(11.32±1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远期随访中,12个月、24个月和>24个月后随访同侧脑卒中发病率、总的血管事件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远期随访,血管内支架治疗预防同侧脑卒中及总血管事件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支架 药物疗法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下肢机器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疗效的观察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军 王宝军 +3 位作者 李月春 项文平 许鹏 耿尚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68-1070,共3页
近年来脑卒中患者呈现多发趋势,我国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210/10万,死亡率约65/10万,估计70%的生存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所在[1],所以,有效的康复显得尤其重要.康复训练机器人治疗脑梗死... 近年来脑卒中患者呈现多发趋势,我国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210/10万,死亡率约65/10万,估计70%的生存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所在[1],所以,有效的康复显得尤其重要.康复训练机器人治疗脑梗死患者一直是目前的一个热点,关于Loko-Help下肢机器人的介绍文献有相关的报道,但主要是介绍该机器人的研发原理、发展历程、机械装置及使用介绍,在理论上这一新的步态训练器的应用前景已被证明是可行的,但其临床疗效目前评估很少[2].本研究目的是探讨LokoHelp下肢机器人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的疗效,通过对LokoHelp下肢机器人的疗效的观察,为以后的康复训练多提供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及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患者 临床疗效 步行能力 偏瘫患者 机器人 下肢 脑卒中患者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对磷脂酶A_2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溶血磷脂酸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月春 刘国荣 +6 位作者 闫洁 王宝军 张京芬 张晖 崇奕 庞江霞 郝喜娃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0-204,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缺氧对兔血浆中磷脂酶A2(PLA2)、脂蛋白相关PLA2(Lp-PLA2)和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及促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12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慢性缺氧组(建立慢性缺氧动物模型),每组6只。分别在实验前、实验第... 目的观察慢性缺氧对兔血浆中磷脂酶A2(PLA2)、脂蛋白相关PLA2(Lp-PLA2)和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及促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12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慢性缺氧组(建立慢性缺氧动物模型),每组6只。分别在实验前、实验第4周、8周和12周末取外周血,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兔血浆中PLA2、Lp-PLA2和LPA水平,并于12周末取各组兔主动脉弓和腹主动脉进行超声检测和HE染色,观察血管病理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同组实验前比较,慢性缺氧组兔第4、8和12周末,血浆中PLA2、Lp-PLA2和LPA水平不同程度增高,且在12周时增高最明显(P<0.05)。在12周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缺氧组兔主动脉弓及腹主动脉的血管壁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结论慢性缺氧能上调兔血浆中PLA2、Lp-PLA2和LPA水平,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在促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磷脂酶A2 1-烷基-2-乙酰甘油磷酸胆碱酯酶 溶血磷脂素类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血管指数评分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12
20
作者 樊宇 李月春 +2 位作者 王宝军 张天佑 姜长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使用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IS)判断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情况,评价血管内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46例,血管内治疗前行全脑DSA完成... 目的使用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IS)判断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情况,评价血管内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46例,血管内治疗前行全脑DSA完成CIS,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良好预后组21例(≤2分),不良预后组25例(>3分)。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治疗前收缩压、是否行静脉溶栓、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毛细血管充盈、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分级]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S对预后结局的影响。结果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治疗前收缩压、是否行静脉溶栓、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机械取栓次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NIHSS[(15±3)分比(19±4)分]、ASPECTS[8(7,10)分比6(5,8)分]、毛细血管充盈良好85.7%(18/21,CIS 2~3分)比44.0%(11/25,CIS 0~1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363±42)min比(398±53)min]、术后血管再通[100.0%(21/21)比68.0%(1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S(OR=8.600,95%CI:2.670~33.800)和m TICI分级(OR=5.720,95%CI:12.170~22.300)是血管内治疗预后的预测因素。结论 CIS可用于评价脑组织灌注情况,毛细血管充盈和血管再通良好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在血管内治疗时增加CIS评价,可作为挽救缺血脑组织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再通 毛细血管指数评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