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眼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简称为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5例眼结膜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目的 探讨眼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简称为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5例眼结膜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复查和完善HE及免疫组化染色切片,4例进行Ig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结果 (1)15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42岁,病史平均20个月。(2)病理形态:黏膜下大量密集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并有模糊淋巴滤泡样结节。浸润细胞多为小~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及单核样B细胞。(3)免疫表型:浸润细胞CD20、CD79a、BCL-2均(+),CD3、CD5、CD10、Cyclin D1、TdT均(-)。(4)Ig基因克隆性分析:4例均呈单克隆。(5)随访:随访时间2~35个月,截止随访日期,所有患者均生存,且病变无复发。结论 眼结膜MALT淋巴瘤好发于中年女性,结膜红肿突起为主要特征,镜下以小细胞样边缘带B细胞为主,具有典型MALT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和惰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RHBDD1和EGFR在三阴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发生、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0例TNBC(ER、PR、HER2均阴性)和30例非三阴型乳腺癌(no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NTNBC)(ER、PR、HER2至少...目的探讨RHBDD1和EGFR在三阴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发生、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0例TNBC(ER、PR、HER2均阴性)和30例非三阴型乳腺癌(no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NTNBC)(ER、PR、HER2至少一项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酶联免疫法和qRT-PCR技术检测组织和血清中RHBDD1和EGFR 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结果TNBC组织中RHBDD1和EGFR蛋白阳性率(83%、80%)高于NTNBC组织(67%、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患者血清中RHBDD1和EGFR的浓度含量亦明显高于NTNB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组织中的RHBDD1 mRNA和EGFR mRNA含量分别是癌旁组织的3.68倍和4.5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HBDD1和EGFR的表达与TNBC患者年龄无关,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TNBC中RHBDD1和EGFR的表达呈正相关(r=3.723)。结论RHBDD1和EGFR在TNBC中高表达,尤其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组中显著高表达,提示其在TNBC发生和转移中扮演重要的作用,可作为TNBC的分子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SIRT5的表达及其与PKM2及HK2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0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SIRT5、PKM2及HK2的表达,应用RT-PCR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SIRT5、PKM2及HK2的基因表达,分析SIRT...目的探讨乳腺癌中SIRT5的表达及其与PKM2及HK2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0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SIRT5、PKM2及HK2的表达,应用RT-PCR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SIRT5、PKM2及HK2的基因表达,分析SIRT5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IRT5、PKM2及HK2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824.4±163.1 vs 2629.9±132.3、5980.3±232.2 vs 2164.9±121.3、6005.1±197.5 vs 2196.7±155.4,P<0.01),乳腺癌组织SIRT5、PKM2及HK2 mRNA的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乳腺癌组织中SIRT5与PKM2、HK2蛋白间呈正相关(r=0.647、r=0.600,P<0.01)。SIRT5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ER及P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9,P=0.248,P=0.986,P=0.489,P=0.882);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HER-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1,P=0.037)。结论SIRT5的过表达对判断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一定价值,并为SIRT5可能通过有氧糖酵解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奠定基础。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探讨眼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简称为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5例眼结膜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复查和完善HE及免疫组化染色切片,4例进行Ig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结果 (1)15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42岁,病史平均20个月。(2)病理形态:黏膜下大量密集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并有模糊淋巴滤泡样结节。浸润细胞多为小~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及单核样B细胞。(3)免疫表型:浸润细胞CD20、CD79a、BCL-2均(+),CD3、CD5、CD10、Cyclin D1、TdT均(-)。(4)Ig基因克隆性分析:4例均呈单克隆。(5)随访:随访时间2~35个月,截止随访日期,所有患者均生存,且病变无复发。结论 眼结膜MALT淋巴瘤好发于中年女性,结膜红肿突起为主要特征,镜下以小细胞样边缘带B细胞为主,具有典型MALT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和惰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
文摘目的探讨乳腺癌中SIRT5的表达及其与PKM2及HK2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0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SIRT5、PKM2及HK2的表达,应用RT-PCR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SIRT5、PKM2及HK2的基因表达,分析SIRT5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IRT5、PKM2及HK2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824.4±163.1 vs 2629.9±132.3、5980.3±232.2 vs 2164.9±121.3、6005.1±197.5 vs 2196.7±155.4,P<0.01),乳腺癌组织SIRT5、PKM2及HK2 mRNA的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乳腺癌组织中SIRT5与PKM2、HK2蛋白间呈正相关(r=0.647、r=0.600,P<0.01)。SIRT5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ER及P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9,P=0.248,P=0.986,P=0.489,P=0.882);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HER-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1,P=0.037)。结论SIRT5的过表达对判断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一定价值,并为SIRT5可能通过有氧糖酵解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