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明芳 石继飞 +3 位作者 刘燕茹 史晓霞 郑燕 曹艳娟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14,共6页
纳米材料具有微小的结构、很大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最灵敏和最有前途的传感器之一,二者的结合使基于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稳定、快速响应、准确和低成本等突出特点,在生物分析领域取... 纳米材料具有微小的结构、很大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最灵敏和最有前途的传感器之一,二者的结合使基于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稳定、快速响应、准确和低成本等突出特点,在生物分析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综述了目前使用较多的无机纳米材料、有机纳米材料和生物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对不同纳米材料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纳米材料应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无机纳米材料 有机纳米材料 生物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卵泡扩张的关系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轶博 杨历 +2 位作者 冯时光 孙洁 郝肖琼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7-146,共10页
卵泡扩张是卵泡生长发育为优势卵泡的重要环节,受多种分子及信号调控,主要包括卵泡腔形成、卵泡液积累及颗粒细胞增殖。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由卵泡扩张不足引... 卵泡扩张是卵泡生长发育为优势卵泡的重要环节,受多种分子及信号调控,主要包括卵泡腔形成、卵泡液积累及颗粒细胞增殖。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由卵泡扩张不足引起的窦前卵泡增多及卵巢多囊样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卵泡扩张生理过程、相关调控因子及机制的新进展,并阐述了PCOS患者卵泡扩张受限的可能因素,以期为卵泡扩张异常导致的卵泡发育不良、排卵障碍等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泡扩张 卵泡腔形成 卵泡液积累 颗粒细胞增殖 多囊卵巢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属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明芳 石继飞 +3 位作者 郑燕 刘燕茹 史晓霞 曹艳娟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医疗保健、食品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成为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首选材料,其中金属纳米材料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包括单金属纳米材料、多金属纳米材料、金属...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医疗保健、食品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成为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首选材料,其中金属纳米材料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包括单金属纳米材料、多金属纳米材料、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和金属有机骨架在内的常见金属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基于金属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单金属纳米材料 多金属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X4基因多态性与非贲门胃癌的关系
4
作者 陈雅茹 高芳 +2 位作者 董文杰 褚宁 贾彦彬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9-404,共6页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31例对象,包括506例正常体检者和525例非贲门胃癌患者;对GPX4基因rs4807542、rs713041、rs2074451、rs3746162四个位点使用聚合酶链...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31例对象,包括506例正常体检者和525例非贲门胃癌患者;对GPX4基因rs4807542、rs713041、rs2074451、rs3746162四个位点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计算各位点在4种遗传模型下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结果rs713041的CT+TT基因型相对于CC基因型而言降低了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OR=0.699,95%CI:0.537~0.910);rs2074451的GT+TT基因型相对于GG基因型而言降低了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OR=0.681,95%CI:0.520~0.893);由GPX4四个SNP构建的G-C-G-C单体型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增加相关(OR=1.262,95%CI:1.035~1.539),G-T-T-C单体型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降低相关(OR=0.784,95%CI:0.656~0.937);GPX4 rs4807542、rs713041、rs2074451、rs3746162的四阶交互作用在非贲门胃癌的发生风险中起到了协同效应(P<0.05)。结论GPX4 rs713041、rs2074451与非贲门胃癌易感性相关;由GPX4 rs4807542、rs713041、rs2074451、rs3746162构成的G-C-G-C单体型是非贲门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而G-T-T-C单体型是保护因素;且GPX4 rs4807542、rs713041、rs2074451、rs3746162的交互作用与非贲门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 单核苷酸多态性 非贲门胃癌 单体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指蛋白6基因多态性与直肠癌发生的关联性
5
作者 何珊 高芳 +2 位作者 戎松浩 马淑一 高丽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4-669,共6页
目的探讨锌指蛋白6(ZBED6)基因三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多态性与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为直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检测方法(PCR-RFLP),对无亲缘关系的109例随机直肠癌... 目的探讨锌指蛋白6(ZBED6)基因三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多态性与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为直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检测方法(PCR-RFLP),对无亲缘关系的109例随机直肠癌患者和110例健康对照者的ZBED6基因进行分型。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计算OR和95%CI,探讨ZBED6三个SNP位点等位基因以及基因型与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ZBED6基因SNP rs7552670位点与直肠癌发病风险相关,经统计分析携带TC基因型者与携带TT基因型的人群相比,直肠癌发病风险会提高2.653倍(TT vs TC:OR=2.653,95%CI=1.501~4.690),其余SNP与直肠癌发病风险无关。结论ZBED6基因rs7552670多态性与直肠癌发生具有相关性,TC基因携带者直肠癌发病风险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ZBED6 基因多态性 非条件LOGISTIC回归 rs7552670位点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在胃肠道肿瘤中的作用与治疗 被引量:3
6
作者 陈雅茹 高芳 贾彦彬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2-332,共11页
胃肠道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病死率在我国癌症中位居前列,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只有提前预防加有效治疗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降低癌症负担。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的,区别于细胞凋亡、坏死、自噬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近几年,肿瘤耐药性的... 胃肠道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病死率在我国癌症中位居前列,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只有提前预防加有效治疗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降低癌症负担。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的,区别于细胞凋亡、坏死、自噬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近几年,肿瘤耐药性的增加引起了学者对诱导癌细胞铁死亡的兴趣,因为铁死亡固有的生理功能之一就是肿瘤抑制。铁死亡受到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的平衡调节,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是抗氧化系统的核心因子之一,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与肿瘤的不良生物学行为相关。在胃肠道肿瘤中,GPX4表达异常,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耐药。作为胃肠道肿瘤中许多分子的作用靶点(例如小分子化合物、miRNA和纳米反应器等),GPX4在多个水平上受到调节,并参与调控多种复杂的信号通路。以GPX4为靶点的策略有望成为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新途径。本文就GPX4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明其分子调控机制和目前的药物研究进展,为胃肠道肿瘤的研究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胃肠道肿瘤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马立聪 阎小霞 +3 位作者 高芳 董文杰 李迎泽 贾彦彬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7-553,共7页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关联研究的方法,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中探讨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1(Mammalian sterile 20-like kinase 1,MST1)基因多态性及其单体型与结直肠癌、直肠癌和结肠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结直肠癌患...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关联研究的方法,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中探讨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1(Mammalian sterile 20-like kinase 1,MST1)基因多态性及其单体型与结直肠癌、直肠癌和结肠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390例和正常体检人群413例,留取2 ml外周血用于后续基因分型;根据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人类单体型图数据库提供的中国汉族人群遗传多态性数据筛选MST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采用Taqman探针法进行基因分型;Logistic回归计算各SNP在共显性、显性、超显性、隐性四种遗传模型下与结直肠癌、直肠癌和结肠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共筛选出4个MST1基因SNP,即rs8000、rs2234197、rs2267853、rs6073629,其中SNP rs2234197与直肠癌发病风险有关,相对于GG+AA基因型,AG基因型可降低直肠癌发病风险,OR[95%置信区间(CI)]=0.657(0.442~0.976);SNP rs8000与结肠癌发病风险有关,相对于TT+GT基因型,GG基因型可降低结肠癌发病风险[OR(95%CI)=0.425(0.182~0.992)]。结论MST1基因SNP rs2234197 AG基因型和SNP rs8000 GG基因型可能分别是直肠癌和结肠癌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Hippo通路 MST1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分型 关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预适应血浆外泌体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低氧耐受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晰 杨文杰 邵国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9-1814,共6页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治疗前后卒中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浆外泌体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低氧耐受的影响。方法HMEC-1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氧-糖剥夺(OGD)处理组(OGD组),分别使用卒中患者RIPC前后(S-b组,S-a组)及健康成人RIPC...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治疗前后卒中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浆外泌体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低氧耐受的影响。方法HMEC-1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氧-糖剥夺(OGD)处理组(OGD组),分别使用卒中患者RIPC前后(S-b组,S-a组)及健康成人RIPC前后(C-b组,C-a组)的血浆外泌体(35μg/ml)孵育HMEC-1细胞24 h,随后各组均给予OGD处理6 h,再灌注处理24 h。水溶性四氮唑(WST-1)法检测内皮细胞活力,测定caspase-3酶活力,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表达水平。结果健康成人RIPC后血浆外泌体显著增加HMEC-1细胞活力,降低HMEC-1细胞caspase-3酶活性。结论RIPC治疗后血浆外泌体减少内皮细胞凋亡,增加内皮细胞低氧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预适应 外泌体 内皮细胞 低氧耐受 紧密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纳米粒子-纳米氧化铈-石墨烯复合物修饰电极对环境水体中As(Ⅲ)的检测
9
作者 白雪华 孟佩俊 +2 位作者 李淑荣 刘燕茹 罗利霞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1-256,共6页
先通过滴涂法制备纳米氧化铈-石墨烯(CeO_(2)-Gr)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GCE),再在含氯金酸(HAuCl_(4))的缓冲溶液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将Au(Ⅲ)还原到CeO_(2)-Gr表面,从而制得AuNPs/CeO_(2)/Gr/GCE。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法(EIS)对修饰电极进行... 先通过滴涂法制备纳米氧化铈-石墨烯(CeO_(2)-Gr)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GCE),再在含氯金酸(HAuCl_(4))的缓冲溶液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将Au(Ⅲ)还原到CeO_(2)-Gr表面,从而制得AuNPs/CeO_(2)/Gr/GCE。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法(EIS)对修饰电极进行电化学特性表征。研究了AuNPs/CeO_(2)/Gr/GCE快速、准确测定水环境中As(Ⅲ),采用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探讨了氧化铈与石墨烯质量比、金纳米粒子沉积圈数、沉积时间和沉积电位及干扰离子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确定检测As(Ⅲ)的优化实验条件。在最优条件下,该电化学传感器对As(Ⅲ)具有良好的电流响应,其溶出伏安峰电流与As(Ⅲ)浓度的线性范围为13.35~387.15μmol/L,检出限为4.74μmol/L。在不同干扰离子存在的情况下,传感器对As(Ⅲ)的选择性较好。为了评估传感器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实验室自来水为样本进行As(Ⅲ)加标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0.5%~99.2%,表明该电化学传感器具有监测As(Ⅲ)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石墨烯 纳米氧化铈 金纳米粒子 As(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AD1/TEAD4基因多态性与非贲门胃癌变关系的研究
10
作者 阎小霞 董文杰 +2 位作者 张云翔 高芳 贾彦彬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3-868,共6页
目的探讨TEA转录因子1(TEA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2304733、TEA转录因子4(TEAD4)SNPrs7135838和rs1990330与非贲门胃癌变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正常对照组血清样本中抗幽门螺杆菌(Hp)的特异性抗... 目的探讨TEA转录因子1(TEA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2304733、TEA转录因子4(TEAD4)SNPrs7135838和rs1990330与非贲门胃癌变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正常对照组血清样本中抗幽门螺杆菌(Hp)的特异性抗体,根据抗体滴度将470例正常对照组分为Hp感染阴性组(n=223)和阳性组(n=247)。在450例非贲门胃癌病例组和470例对照组中,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各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评估各SNP位点与非贲门胃癌变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TEAD1、TEAD4各SNP位点均与Hp感染没有关联;TEAD1 rs2304733与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相关,与携带TT基因型者相比,携带CT基因型及CC基因型者均增加了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CTvsTT:OR=2.321,95%CI:1.690~3.188;CCvsTT:OR=5.140,95%CI:1.080~24.463);TEAD4 rs1990330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相关,与携带GG基因型者相比,携带GT基因型者增加了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OR=2.405,95%CI:1.480~3.908);TEAD4 rs7135838与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无关联;TEAD1rs2304733、TEAD4 rs7135838以及rs1990330对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中,TEAD1 rs2304733、TEAD4 rs1990330在Hp感染中不起主要作用,在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中可能起一定作用;TEAD4 rs7135838在Hp感染以及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中可能均不起主要作用;TEAD1 rs2304733、TEAD4 rs1990330对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协同效应最强,为最佳交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转录因子1 TEA转录因子4 基因多态性 幽门螺杆菌 非贲门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X4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联研究
11
作者 陈雅茹 高芳 +2 位作者 董文杰 褚宁 贾彦彬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792-1797,共6页
目的:分析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6例研究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的感染情况,其中任意一种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判定为阳性;采... 目的:分析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6例研究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的感染情况,其中任意一种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判定为阳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GPX4基因rs4807542、rs713041、rs2074451、rs3746162的基因型分布;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各SNP在H.pylori感染中的作用;采用SHEsis软件构建单体型,并分析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联性;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方法分析SNP-SNP的交互作用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结果:GPX4 rs4807542、rs713041、rs2074451、rs3746162在共显性、显性、隐性和超显性模型下均与H.pylori感染无关联(P>0.05);由rs4807542、rs713041、rs2074451、rs3746162构建的单体型未发现与H.pylori感染有相关性,这四个SNP在H.pylori感染中也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GPX4 rs4807542、rs713041、rs2074451、rs3746162可能在包头汉族人群H.pylori感染的过程中不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 单核苷酸多态性 幽门螺杆菌 单体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青兰总黄酮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室管膜下区巢蛋白表达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梁 蔡志平 +5 位作者 白雪梅 张立佳 于畅 张柏峰 王泽俊 杨占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33-640,共8页
目的:观察香青兰总黄酮(TFDM)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室管膜下区(SVZ)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并研究其与Notch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及I/R大鼠TFDM治疗组(I/R+T... 目的:观察香青兰总黄酮(TFDM)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室管膜下区(SVZ)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并研究其与Notch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及I/R大鼠TFDM治疗组(I/R+TFDM)。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法制备大鼠I/R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梗死侧SVZ部位巢蛋白(nestin)阳性标记的神经干细胞(NSGs)的分布,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梗死侧SVZ部位nestin和Notch信号通路的中间产物Notch1细胞内域(NICD)的表达。结果:再灌注后3 d和7 d时,I/R+TFDM组大鼠梗死侧SVZ部位nestin的表达较I/R组显著增加(P <0.05),NICD的产生亦较I/R组显著增加(P <0.05)。结论:TFDM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SVZ部位nestin的表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青兰总黄酮 脑缺血再灌注 神经干细胞 巢蛋白 NOTCH信号通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5基因多态性与非贲门胃癌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高芳 卫星如 +3 位作者 马立聪 田旭阳 党彤 贾彦彬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TLR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为非贲门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用病例对照关联研究的方法,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中收集了288例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非贲门胃癌的患者和281例正常对... 目的探讨TLR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为非贲门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用病例对照关联研究的方法,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中收集了288例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非贲门胃癌的患者和281例正常对照。用Taq Man法对TLR5基因SNP rs34270714、rs5744174、rs851139、rs17163737进行基因分型;Haploview 4.0软件被用来构建单体型,同时运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评估各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单体型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包头地区汉族人群中TLR5基因SNP rs17163737与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相关联,与携带GG基因型的人群比较,GT基因型携带者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提高1.605倍(GT vs GG:OR=1.605,95%CI=1.131~2.280),其余SNP与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无关联(P>0.05)。同时,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rs5744174-rs851139-rs17163737存在强连锁不平衡,构成单体型区域(Block);然而各单体型均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无关联。结论包头汉族人群中TLR5基因SNP rs17163737 GT基因型携带者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R5 基因多态性 非贲门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蛋白P基因多态性与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利芳 蔡琳 +2 位作者 王云华 张克实 乌日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3-388,共6页
目的:探讨内蒙古地区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硒蛋白P(Sepp1)基因rs757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分布情况及与环境非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阐明其与PTC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内蒙古地区汉族PTC患者138例和健康对照者... 目的:探讨内蒙古地区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硒蛋白P(Sepp1)基因rs757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分布情况及与环境非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阐明其与PTC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内蒙古地区汉族PTC患者138例和健康对照者140人,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AS-PCR)技术检测Sepp1基因rs7579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并根据不同临床特征(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有无淋巴转移)进行分层分析,同时结合非遗传相关因素,如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BMI)、碘盐摄入和精神状态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综合探讨Sepp1基因rs7579位点SNPs与PTC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高BMI、碘盐摄入、精神状态差和工作压力大增加PTC发病风险(均P<0.1);Sepp1基因rs7579位点GG、GA、AA基因型和G、A等位基因频数分布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2,P>0.05;χ^2=0.673,P>0.05)。分层分析,年龄≥50岁组中PTC患者GG、GA和AA基因型频数分布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7,P=0.028),PTC患者AA基因型频数分布明显低于对照者(P<0.05),携带A等位基因的AA/GA型个体患PTC的风险低于GG型个体(OR=0.481,95%CI:0.267~0.866)。结论:BMI、碘盐摄入、精神状态和工作压力是PTC发病主要影响因素,A等位基因可能是PTC保护性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蛋白P 单核苷酸多态性 乳头状甲状腺癌 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GLL4基因多态性与非贲门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霞 董文杰 +5 位作者 高芳 武金宝 马立聪 党彤 孟宪梅 贾彦彬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6-639,共4页
目的探讨残留样蛋白质家族成员4(VGLL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关联研究的方法,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中收集45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非贲门胃癌病例,同时收集450例正常体检人群作为对照;采用... 目的探讨残留样蛋白质家族成员4(VGLL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关联研究的方法,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中收集45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非贲门胃癌病例,同时收集450例正常体检人群作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对VGLL4 SNP rs1803489、rs7617620、rs13078528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中VGLL4 rs1803489与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关联,与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AG基因型携带者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增加(AGvs GG:OR=1.511,95%CI=1.095~2.085);VGLL4 rs7617620、rs13078528与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没有关联。结论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中,VGLL4 rs1803489在非贲门胃癌的发病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VGLL4 rs7617620、rs13078528在非贲门胃癌的发病中不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样蛋白家族成员4 单核苷酸多态性 非贲门胃癌 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不同小花棘豆种群苦马豆素及其内生真菌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维夫 钱亚光 +4 位作者 卢萍 何珊 杜玲 李玉玲 高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4-314,共11页
小花棘豆是广泛分布于内蒙古草原和荒漠区的一种有毒植物,其主要毒性成分为有毒生物碱——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牲畜采食后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给当地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探究内蒙古不同小花棘豆种群植株苦马豆素... 小花棘豆是广泛分布于内蒙古草原和荒漠区的一种有毒植物,其主要毒性成分为有毒生物碱——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牲畜采食后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给当地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探究内蒙古不同小花棘豆种群植株苦马豆素及其与内生真菌关系。采集内蒙古8个样地120株小花棘豆,利用萃取、离心、离子交换层析法提取和纯化植物单株和菌丝体的SW,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SW水平,取茎和叶外植体分离培养内生真菌,提取植物和真菌的总DNA,扩增真菌特异序列,利用内生真菌微生物学特征和DNA序列比对进行鉴定。结果显示:8个种群共111株小花棘豆检测出SW,最高水平为369.05μg·g^(-1),平均水平32.78μg·g^(-1),从38株小花棘豆分离培养出内生真菌,纯培养下菌丝体呈松散白色绒毛状,菌落圆形、隆起、边缘整齐、辐射状生长,颜色逐渐呈现灰色、深灰色或褐色至深褐色,内生真菌均测出SW,其水平为0.83~2573.24μg·g^(-1),经微生物学研究及5.8S rDNA/ITS序列比对分析,在属水平上鉴定该内生真菌为Alternaria。有Alternaria内生真菌的小花棘豆植株含SW,无该内生真菌的植株不含SW,培养的Alternaria内生真菌合成了S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棘豆 种群 苦马豆素 内生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铈/石墨烯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饮品中抗坏血酸的检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若男 孟佩俊 +5 位作者 李淑荣 靳敏 张凌燕 梁青青 罗利霞 卢怀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6-240,245,共6页
采用滴涂的方式将纳米二氧化铈(CeO_(2))/石墨烯(Gr)混合悬浮液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利用Gr优异的导电性与CeO_(2)强催化性的协同效应构建了用于灵敏检测抗坏血酸(AA)的CeO_(2)/Gr/Nafion/GCE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 采用滴涂的方式将纳米二氧化铈(CeO_(2))/石墨烯(Gr)混合悬浮液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利用Gr优异的导电性与CeO_(2)强催化性的协同效应构建了用于灵敏检测抗坏血酸(AA)的CeO_(2)/Gr/Nafion/GCE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AA的电化学行为并对传感器的各项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检测和评价,提升传感器性能进而获得更宽范围、更精确的检测。结果表明,AA浓度在0.1~7.0 mmol/L的范围内与峰电流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5μmol/L(S/N=3);传感器的重复性、稳定性和选择性良好,并对饮品中AA含量的测定结果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铈 石墨烯 抗坏血酸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佳音 田国忠 +9 位作者 于高娃 杜松楠 陈俊杰 孟颖 杨晓雯 范玉 赵鸿雁 朴东日 杨文杰 姜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9-316,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待检者血液、血清以及环境样本中布鲁氏菌的价值。方法根据149名待测者的就诊情况进行分类,其中疑似组75人、治疗组74人。对收集的环境和待检者的样本应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 目的探讨应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待检者血液、血清以及环境样本中布鲁氏菌的价值。方法根据149名待测者的就诊情况进行分类,其中疑似组75人、治疗组74人。对收集的环境和待检者的样本应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3对引物、探针的目的基因克隆到PUC57载体上制作阳性标准品,进行灵敏度检测和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通过对149名待检者的样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单重、双重和三重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79.2%、34.2%和27.5%。单重与双重,单重与三重荧光定量方法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42和73.42,P<0.05。布鲁氏菌属的单重荧光定量PCR结果生成的标准曲线为y=-3.7732x+43.188,R^(2)=0.9953,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范围为101 copies/μL。经过多重荧光定量方法检测的环境样本结果全部为阳性。结论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较好,建议与血清学方法联合使用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三重荧光定量方法可以在一次实验中既能完成属水平的鉴定又能区分牛种和羊种布鲁氏菌,对于环境样品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2种方法对于布鲁氏菌病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荧光定量PCR 布鲁氏菌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Z基因多态性与非贲门胃癌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巧巧 高芳 +3 位作者 董文杰 阎小霞 陈雅茹 贾彦彬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54-1858,共5页
目的研究含PDZ结合基序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AZ)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在460例非贲门胃癌病例和470例对照中,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TAZ rs16861985、rs1055153、rs6... 目的研究含PDZ结合基序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AZ)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在460例非贲门胃癌病例和470例对照中,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TAZ 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进行基因分型,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各SNP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TAZ rs16861985与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关联,与携带CC基因型者相比,携带GC基因型者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增加(OR=1.547,95%CI:1.145~2.089);TAZ rs1055153与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关联,与携带GG基因型者相比,携带GT+TT基因型者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降低(OR=0.570,95%CI:0.400~0.814);TAZ rs6783790、rs12490239与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无关联;在TAZ 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构建的单体型中,C-G-A-A单体型降低了非贲门胃癌的发生风险(OR=0.761,95%CI:0.612~0.945),G-G-A-G单体型增加了非贲门胃癌的发生风险(OR=1.894,95%CI:1.314~2.730);TAZ 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的四阶交互作用与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相关(P<0.05)。结论TAZ rs16861985、rs1055153在非贲门胃癌发生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TAZ 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的C-G-A-A单体型降低了非贲门胃癌的发生风险,而G-G-A-G单体型增加了非贲门胃癌的发生风险;TAZ基因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的交互作用在非贲门胃癌的发生中起到了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PDZ结合基序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AZ) 单核苷酸多态性 非贲门胃癌 单体型 关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肿瘤抑制激酶2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结直肠癌的关联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迎泽 高芳 +4 位作者 卫星如 董文杰 马立聪 党彤 贾彦彬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27-1932,共6页
目的探讨大肿瘤抑制激酶2(LATS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558614、rs9552315、rs7317471和rs9509492与大肠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采用Taqman法将390例大肠癌患者和同期收集的413例正常对照进行基因分型,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计... 目的探讨大肿瘤抑制激酶2(LATS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558614、rs9552315、rs7317471和rs9509492与大肠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采用Taqman法将390例大肠癌患者和同期收集的413例正常对照进行基因分型,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在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和附加5种遗传模型下分别分析LATS2基因SNP rs558614、rs9552315、rs7317471和rs9509492与大肠癌、直肠癌和结肠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采用Haploview 4.2软件构建单体型。结果在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和附加5种遗传模型下,SNP rs558614、rs9552315、rs7317471和rs9509492与大肠癌、直肠癌和结肠癌发病没有关联。4个SNP位点未能形成单体型块。结论LATS2基因SNP rs558614、rs9552315、rs7317471和rs9509492可能在大肠癌、直肠癌和结肠癌发病过程中不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肿瘤抑制激酶2 大肠癌 单核苷酸多态性 关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