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细菌学变迁及易感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何海英 蒋海燕 +3 位作者 刘利军 杜风华 李艳辉 赵常亮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22-925,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变迁及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NICU中5543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期间院内感染率8.75%。院内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及肺...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变迁及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NICU中5543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期间院内感染率8.75%。院内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呼吸系统感染占37.73%,血液系统占37.53%。阳性标本中,血液标本所占比例最高36.47%,痰液占32.67%。前三年院内感染病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后三年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感染最多。出生胎龄<37周(OR=2.29,95%CI:1.89~2.77)、出生体质量<1500g(OR=37.91,95%CI:29.85~48.16)、机械通气(OR=23.16,95%CI:5.72~71.31)、男性(OR=1.24,95%CI:1.03~1.49)、留置尿管(OR=3.73,95%CI:1.94~19.36)为NICU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院内感染主要以呼吸及血行感染多见,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多见。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机械通气、男性、留置尿管是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院内感染 细菌变迁 易感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白质损伤早产儿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的变化 被引量:15
2
作者 蒋海燕 刘利军 +1 位作者 何海英 刘东锋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MD)发生率及临床表现;研究WMD早期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10月临床资料完整的早产儿病例,生后24、72、120 h采静脉血,应用化学发...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MD)发生率及临床表现;研究WMD早期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10月临床资料完整的早产儿病例,生后24、72、120 h采静脉血,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S100B蛋白与NSE,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K-BB。据颅脑超声检查分为WMD组(18例)及无WMD作为对照组(53例)。结果早产儿中WMD发生率为25.35%。WMD组惊厥、呼吸暂停、肌张力改变所占比例均高于无WMD组(P均<0.05)。WMD组生后24、72、120 h S100B蛋白含量均高于无WMD组(P均<0.05);WMD组生后24 h NSE含量高于无WMD组(P<0.01),72、120 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WMD组生后24、72、120 h CK-BB含量均高于无WMD组(P均<0.05)。结论 WMD早产儿S100B蛋白、NSE及CK-BB在生后24 h内均升高,S100B蛋白与CK-BB升高持续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损伤 S100B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呼吸障碍的床旁监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淳 吴彦 +2 位作者 耿立霞 陈琦玲 孙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家中或病床自然睡眠时呼吸障碍(SDB)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低氧血症、心动过缓的关系。方法应用床旁便携式睡眠监测仪Embletta在家中或病床旁监测舒张性和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SDB发生情况,观察每小时呼吸暂停次数...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家中或病床自然睡眠时呼吸障碍(SDB)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低氧血症、心动过缓的关系。方法应用床旁便携式睡眠监测仪Embletta在家中或病床旁监测舒张性和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SDB发生情况,观察每小时呼吸暂停次数与低通气次数总和(AHI),将AHI>10次/h定义为SDB,并据此将患者分为SDB组和非SDB组,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暂停或低通气与血氧饱和度(SaO2)及心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共观察47例患者,SDB发生率为44.7%(2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打鼾史及心功能级别、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比例及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方面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DB组与非SDB组患者睡眠时AHI、平均SaO2、最低SaO2及SaO2<90%持续时间占总记录时间百分比、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最低心率与AHI呈负相关(r=-0.49,P<0.05),与SaO2<90%发生率也呈负相关(r=-0.52,P<0.05)。结论床旁睡眠呼吸监测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SDB发生率较高,并同时伴有严重低氧血症和严重心动过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血氧饱和度 床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