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曲产褶皱机理及对酿造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丽萍 陈亮 +8 位作者 赖富丽 章刚 李韦琴 唐洁 林斌 张磊 杨生智 杨强 陈申习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07-214,共8页
该研究以产生褶皱的种曲为研究对象,采用菌株分离筛选、体式显微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和菌株原位发酵技术,确定了种曲褶皱的产生菌株为米根霉(Rhizopus oryzae)MZ1,并解析了起褶机理。通过最适添加量筛选实验,明确了种曲产生褶皱的... 该研究以产生褶皱的种曲为研究对象,采用菌株分离筛选、体式显微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和菌株原位发酵技术,确定了种曲褶皱的产生菌株为米根霉(Rhizopus oryzae)MZ1,并解析了起褶机理。通过最适添加量筛选实验,明确了种曲产生褶皱的程度与R.oryaze MZ1的添加量成正相关。当R.oryaze MZ1的添加量为0.50‰(质量分数)时,实验种曲生产的土曲酿造的原酒酒质较好,较对照原酒乙酸乙酯含量提升了69.7%,杂醇油降低了22.3%。该研究为传统酒曲发酵过程中的褶皱现象提供了科学解释,也为实际生产中的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曲 褶皱 米根霉 糖化力 白酒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中愈创木酚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2
作者 唐洁 林斌 +7 位作者 单义民 阮松 江威 李群 杨生智 杨强 杜佳炜 陈申习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愈创木酚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我国白酒中的一类重要风味化合物,其中愈创木酚、4-甲基愈创木酚、4-乙基愈创木酚和4-乙烯基愈创木酚具有香味阈值低、活性多样的特点,对白酒香气和品质提升具有重要贡献。该文综述了我国白酒中愈创木酚类... 愈创木酚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我国白酒中的一类重要风味化合物,其中愈创木酚、4-甲基愈创木酚、4-乙基愈创木酚和4-乙烯基愈创木酚具有香味阈值低、活性多样的特点,对白酒香气和品质提升具有重要贡献。该文综述了我国白酒中愈创木酚类化合物种类、功能、检测方法、生成途径及产愈创木酚类微生物研究进展,阐述了白酒中愈创木酚类化合物的健康作用及提升思路,旨在为更好的研究中国白酒中健康活性成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愈创木酚类化合物 检测方法 微生物 生成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笑笑 柯金城 李丽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484-4496,共13页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在临床中较为普遍,它是由非酒精因素所导致的继发性肝脏代谢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以及肝脏内脂肪过量积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由过量脂...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在临床中较为普遍,它是由非酒精因素所导致的继发性肝脏代谢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以及肝脏内脂肪过量积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由过量脂肪摄入引发的NAFLD在人类和宠物中已广泛流行,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NAFLD是导致肝脏及代谢类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攀升的关键因素。当前针对NAFLD的治疗主要着眼于缓解症状,迫切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中药中的黄酮类成分,凭借其多成分组合、多靶点作用以及多样化的作用机理,在NAFLD的干预治疗中显示出极大的应用前景。笔者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改善NAFLD的多种作用途径,如改善胰岛素抵抗、缓解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抗铁死亡、抗细胞凋亡、调控自噬水平与调控肠道菌群等。同时对黄酮类化合物改善NAFLD的分子靶点/信号通路进行总结,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干预NAFLD的基础研究、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黄酮类化合物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劲酒抗疲劳、调节免疫力及增强性功能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单义民 周慧 +3 位作者 陈默思 陈凯 刘源才 王磊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00-1603,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劲酒抗疲劳、调节免疫力、增强性功能的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基酒组和中国劲酒高、中、低剂量组,通过负重游泳实验、血乳酸累积与清除实验、肝糖原实验、碳廓清实验、脏器/体重比值测定、血清半数溶血值(HC_(50)... 目的研究中国劲酒抗疲劳、调节免疫力、增强性功能的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基酒组和中国劲酒高、中、低剂量组,通过负重游泳实验、血乳酸累积与清除实验、肝糖原实验、碳廓清实验、脏器/体重比值测定、血清半数溶血值(HC_(50))测定、交配实验、附睾精子计数、性器官指数测定、血清中睾酮含有量测定进行功效研究。结果中国劲酒各剂量组对小鼠各期体质量及其增长均无明显影响;能显著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效果呈剂量依赖性,还有助于运动后血乳酸清除和肝糖原含有量升高;对小鼠脾脏、胸腺的脏体比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HC_(50)高于对照组和基酒组;对小鼠睾丸、附睾、前列腺、精囊、精子数量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和基酒组相比,能提高血清睾酮水平,可使小鼠性行为潜伏时间显著缩短,次数显著增加。结论中国劲酒具有较好的抗疲劳、调节免疫力、增强性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劲酒 抗疲劳 免疫力调节 性功能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衣观音土曲中添加中药材对清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的影响
5
作者 江威 李锐 +7 位作者 江丹 唐洁 林斌 李群 张晶晶 柯晗冰 杨强 陈申习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2,共5页
为探究在绿衣观音土曲生产中加入10种中药材(肉桂、丁香、丹参、人参、黄芪、陈皮、当归、川芎、辣蓼、甘草)对清香型白酒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将10种中药材按5%的添加量添加至绿衣观音土曲(药曲),以不添加中药材绿衣观音土曲(土曲)为对照... 为探究在绿衣观音土曲生产中加入10种中药材(肉桂、丁香、丹参、人参、黄芪、陈皮、当归、川芎、辣蓼、甘草)对清香型白酒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将10种中药材按5%的添加量添加至绿衣观音土曲(药曲),以不添加中药材绿衣观音土曲(土曲)为对照,分别酿造药曲白酒及土曲白酒。利用气相色谱(GC)、气质联用(GC-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等方法,检测其出酒率、酒质指标(乙酸乙酯、正丙醇、杂醇油)、挥发性风味物质及活性成分。结果表明,与土曲白酒相比,药曲白酒出酒率提升2.93个百分点,正丙醇和杂醇油分别降低0.08 g/L、0.12 g/L,乙酸乙酯下降0.18 g/L。土曲酒样、药曲酒样中分别检出99种、10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药曲白酒中存在异丁香烯、古巴烯、卡拉烯、丁香酚和α-白菖考烯,其中,异丁香烯相对含量最高(1.36%)。与土曲酒样相比,药曲白酒中四甲基吡嗪、愈创木酚含量分别增加12.62%、23.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衣观音土曲 中药材 清香型白酒 风味物质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菍总黄酮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李笑笑 杨秋莉 +6 位作者 柯金城 林惠旅 刘呈香 杨媛媛 农丕豪 蒋寒婷 李丽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39-3953,共15页
[目的]探讨地菍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TFMD)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试验将HepG2细胞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NAFLD模型组、TFMD高... [目的]探讨地菍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TFMD)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试验将HepG2细胞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NAFLD模型组、TFMD高、中、低剂量组(25、50、100μg/mL TFMD)及铁死亡抑制剂组(2μmol/L Fer-1),每组6个复孔。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0.25 mmol/L棕榈酸处理HepG2细胞24 h建立细胞模型,TFMD低、中、高剂量组和铁死亡抑制剂组HepG2细胞分别用相应浓度的TFMD和Fer-1处理24 h。细胞毒性试验测定细胞活力;利用相关试剂盒检测HepG2细胞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通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评估TFMD对NAFLD体外模型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通过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HepG2细胞活性氧(ROS)水平。体内试验采用高脂肪饲料喂养SD大鼠,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NAFLD模型组、TMFD高、中、低剂量组、多烯磷脂酰胆碱(PPC)组,每组10只。判定造模成功后即给予相应药物干预,PPC组灌胃给予PPC(0.07 g/kg BW),TMFD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TMFD(0.33、0.50和0.75 g/kg BW),共干预6周,空白对照组和NAFLD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期结束后,利用相关试剂盒检测NAFLD大鼠血清中的TG、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NAFLD大鼠肝脏中MDA、Fe2+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利用HE和油红O分别染色观察NAFLD大鼠肝脏病理变化,运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NAD(P)H醌脱氢酶1 (NQO1)、RelA(NF-κB P6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蛋白表达。[结果]体外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FLD模型组HepG2细胞活力极显著降低(P<0.01),TG、TC和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GSH含量及SOD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ROS水平极显著上升(P<0.01),荧光强度明显增强。与NAFLD模型组相比,TFMD各剂量组及Fer-1组HepG2细胞活力极显著升高(P<0.01);TG、TC和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GSH含量及SOD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ROS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体内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FLD模型组大鼠血清中HDL-C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TC、TG、LDL-C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NAFLD模型组相比,TMFD各剂量组及PPC组大鼠血清中HDL-C含量极显著或显著上升(P<0.01;P<0.05),LDL-C含量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TG和TC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FLD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出现大量的脂肪空泡,排列错乱不均,肝细胞内脂肪变性程度严重,肝细胞中出现大量的红色脂滴,脂滴体积变大并有一定的聚集趋势。TMFD各剂量组和PPC组肝细胞形态齐整,脂肪变性程度显著下降,肝脏中红色脂滴的数量减少,体积变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FLD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肝脏中CAT活性和T-AOC极显著下降(P<0.01),MDA和Fe^(2+)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NAFLD模型组相比,TFMD各剂量组和PPC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活性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TFMD各剂量组及PPC组大鼠肝脏中MDA含量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T-AOC极显著或显著上升(P<0.01;P<0.05),CAT活力极显著升高(P<0.01),Fe^(2+)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FLD模型组大鼠肝脏中PPARγ、PGC-1α、Nrf2、NQO1和GPX4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Keap1和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NAFLD模型组相比,TFMD各剂量组和PPC组大鼠肝脏中PPARγ、PGC-1α、Nrf2、NQO1和GPX4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Keap1和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TFMD对NAFLD的干预作用机制与调节机体脂质过氧化失衡、铁代谢紊乱,进而抑制肝脏中相关细胞发生铁死亡相关,TFMD通过调节PPARγ/PGC-1α/Nrf2信号通路,延缓NAFLD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菍总黄酮 非酒精性脂肪肝 铁死亡 PPARγ/PGC-1α/Nrf2通路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香型小曲白酒机械化生产中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陈申习 唐洁 +3 位作者 张龙 张磊 夏金阳 杨强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72,共5页
白酒酿制是多种微生物共同发酵的过程。为了提高清香型小曲白酒机械化酿造的酒质,采用传统分离方法和现代分子技术对机械化酿造车间发酵过程中的酒醅优势微生物进行分离及鉴定,并对清香型小曲酒机械化酿造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进行... 白酒酿制是多种微生物共同发酵的过程。为了提高清香型小曲白酒机械化酿造的酒质,采用传统分离方法和现代分子技术对机械化酿造车间发酵过程中的酒醅优势微生物进行分离及鉴定,并对清香型小曲酒机械化酿造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酒醅微生物主要有4种酵母、6种细菌和2种霉菌,其中,酵母菌主要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细菌主要为乳酸菌(Lactobacillus)和芽孢杆菌(Bacillus),霉菌主要为米根霉(Rhizopus oryzae)。酵母总数在发酵第2天可以达到最大值,为108CFU/g;细菌在第9天后繁殖较快,总数量可以增殖到107CFU/g;霉菌在发酵第2天后逐渐降低。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为优化发酵工艺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曲白酒 机械化生产 优势微生物 动态变化 酿酒酵母 米根霉 乳酸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清香型和酱香型酒曲真菌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陈申习 宿智新 +4 位作者 张磊 林斌 陈凯 刘源才 杨强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9-53,共5页
为了探究不同种类清香型酒曲及酱香型酒曲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性变化,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8种酒曲真菌的ITS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劲牌公司生产的土曲及种曲的真菌α多样性较高。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 为了探究不同种类清香型酒曲及酱香型酒曲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性变化,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8种酒曲真菌的ITS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劲牌公司生产的土曲及种曲的真菌α多样性较高。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毛霉门(Mucor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8个酒曲中占有绝对优势。在属水平上,各酒曲中主要真菌属有根霉属(Rhizopus)、曲霉属(Aspergillus)、假丝酵母属(Candida)等。其中,清香型大曲QDF中含有较高比例的红曲霉属(Monascus)(16.5%)和根毛霉属(Rhizomucor)(14.6%)。在酱香型大曲JF和清香型大曲QDF中,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比例较高(分别占比14.5%和20.8%)。主成分分析表明,劲牌桂花曲HHF和酱香型大曲JF真菌多样性较接近,而不同感官评价的种曲真菌多样性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种曲 真菌群落结构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中产风味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9
作者 唐洁 杨强 +1 位作者 刘源才 陈申习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20,共6页
白酒中的风味物质主要来自原料、酒曲及微生物发酵过程,而微生物发酵是白酒风味的主要来源。解析微生物与风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关系,有利于阐明潜在风味功能菌群和控制白酒产品品质。该文对近年来三大基本香型白酒产风味功能微生物有关研... 白酒中的风味物质主要来自原料、酒曲及微生物发酵过程,而微生物发酵是白酒风味的主要来源。解析微生物与风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关系,有利于阐明潜在风味功能菌群和控制白酒产品品质。该文对近年来三大基本香型白酒产风味功能微生物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包括微生物多样性与风味形成之间相关性研究以及风味微生物对白酒产品质量的影响,为白酒功能微生物的研究和白酒品质的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风味物质 风味微生物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泡型青梅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涛涛 蔡凯 +4 位作者 熊晓通 刘胜华 黄智安 王喆 肖梦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4-99,共6页
该研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对不同工艺条件下浸泡型青梅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EC)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其在浸泡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据此评估家庭自制浸泡型青梅酒的氨基甲酸乙酯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浸泡型青梅酒易污染氨基甲... 该研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对不同工艺条件下浸泡型青梅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EC)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其在浸泡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据此评估家庭自制浸泡型青梅酒的氨基甲酸乙酯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浸泡型青梅酒易污染氨基甲酸乙酯,浸泡150 d时含量为166.16~964.39μg/L;氨基甲酸乙酯主要源于果核,浸泡时应降低果核暴露程度;氨基甲酸乙酯含量随浸泡基酒酒精度、浸泡及陈放时间、环境温度的提高而升高,但随冰糖用量的提高而先增后减,当基酒酒精度≤30%vol,浸泡时间≤90 d,青梅与冰糖的比例为1∶0.45~0.60及环境温度低于20℃时污染程度较低;冰糖的作用不限于促进前体物质渗出,还促进了前体物质向EC的转化;白酒作为基酒时的污染程度极显著地低于伏特加基酒(P<0.01),推测白酒中某些微量成分可能具有减缓EC转化速率的作用。综上,家庭自制浸泡型青梅酒应重视氨基甲酸乙酯污染问题,去除果核有助于大幅降低青梅浸泡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梅酒 浸泡型 氨基甲酸乙酯 氰化物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流动注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香型小曲白酒霉菌菌群解析与酶活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朱丽萍 杨强 +4 位作者 江威 李群 林斌 唐洁 陈申习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0-77,共8页
以清香型小曲白酒酒曲、酒醅为研究材料,采用培养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中的霉菌进行分离鉴定。从样品中获得20株疑似霉菌,结合霉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18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对比,鉴定为3株酵母,17株... 以清香型小曲白酒酒曲、酒醅为研究材料,采用培养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中的霉菌进行分离鉴定。从样品中获得20株疑似霉菌,结合霉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18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对比,鉴定为3株酵母,17株霉菌,其中霉菌分别属于Aspergillus、Penicillium、Rhizopus、Mucor、Syncephalastrum、Lichtheimia、Talaromyces、Cladosporium等8个属,并还原了不同发酵阶段的主要霉菌种类。另外,对霉菌产水解酶组成及酶活力进行了解析,17株霉菌均能产生糖化酶和纤维素酶,仅部分霉菌可产生蛋白酶和果胶酶,且多数霉菌代谢糖化酶和蛋白酶活力较高,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力整体偏低。该研究为白酒中霉菌的分离鉴定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方法,解析了清香型小曲白酒中霉菌的产酶特性,为进一步提升清香型小曲原酒酿造品质提供了霉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型小曲白酒 霉菌 培养组学 分子生物学 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香型小曲白酒酒醅中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江威 王路瑶 +6 位作者 张宗杰 林斌 唐洁 李群 朱丽萍 杨强 陈申习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7-63,共7页
该研究采用传统分离方法从不同季节清香型小曲白酒酒醅中分离乳酸菌,通过形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探究其发酵特性。结果表明,共分离纯化出225株乳酸菌,经鉴定,归属于3属15种。通过高粱汁培养基初筛、固态发酵小试实验复... 该研究采用传统分离方法从不同季节清香型小曲白酒酒醅中分离乳酸菌,通过形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探究其发酵特性。结果表明,共分离纯化出225株乳酸菌,经鉴定,归属于3属15种。通过高粱汁培养基初筛、固态发酵小试实验复筛,得到两株增酯降杂效果较好的乳酸菌,分别为纳格里乳杆菌(Lactobacillusnagelii)X29和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X9。将强化乳酸菌X29和X9麸皮种加入桂花曲,最佳添加量为20%,此添加量下酒样中乙酸乙酯含量分别提升32.84%和16.79%,乳酸乙酯含量分别提升37.38%和36.44%,正丙醇含量分别降低2.61%和5.40%,杂醇油含量分别降低21.33%和26.71%。乳酸菌强化麸皮种糖化前加入能明显提升酒体中乙酸乙酯含量;糖化后加入则对乳酸乙酯含量和出酒率提升效果明显;延长发酵时间也可提升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型小曲白酒 酒醅 乳酸菌 分离鉴定 乳酸菌强化 发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香型小曲白酒酿造中酵母资源解析及其耐受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群 林斌 +5 位作者 唐洁 江威 朱丽萍 杨强 刘源才 陈申习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1-47,共7页
为了探明清香型小曲白酒发酵中酵母种类、生理生化特性和环境耐受性,以常规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添加不同比例乳酸和乙酸,从清香型小曲白酒酒醅和酒曲中进行酵母分离,并结合形态学和2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酵母种属。结果表明,鉴定的63... 为了探明清香型小曲白酒发酵中酵母种类、生理生化特性和环境耐受性,以常规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添加不同比例乳酸和乙酸,从清香型小曲白酒酒醅和酒曲中进行酵母分离,并结合形态学和2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酵母种属。结果表明,鉴定的63株酵母分属于7个属13个种,其中丝孢酵母(Apiotrichum loubieri)、路比利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loubieri)和近玫色锁掷孢酵母(Sporidiobolus pararoseus)是前期研究中未分离到的。挑选13种不同酵母进行环境耐受性实验,结果显示酿酒酵母(J-52)能耐250 g/L糖、12%乙醇、pH 2.5和45℃高温条件;扣囊腹膜孢酵母(J-6)和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J-8)耐糖、耐乙醇和耐pH分别能耐受250 g/L糖、9%乙醇和pH 2.5;T.loubieri(J-39)能耐受250 g/L糖和45℃高温。该研究可为清香型小曲白酒酒质提升提供酵母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型小曲白酒 酵母筛选 分离鉴定 生理生化 环境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豆根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辉 刘源才 龚华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建立北豆根配方颗粒(北豆根)的质量标准。方法 TLC法进行定性鉴别,热浸法测定醇浸出物含有量,HPLC法测定蝙蝠葛苏林碱、蝙蝠葛碱含有量,并建立10批样品指纹图谱。结果 TLC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醇浸出物平均含有量为42. 70%。蝙蝠葛... 目的建立北豆根配方颗粒(北豆根)的质量标准。方法 TLC法进行定性鉴别,热浸法测定醇浸出物含有量,HPLC法测定蝙蝠葛苏林碱、蝙蝠葛碱含有量,并建立10批样品指纹图谱。结果 TLC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醇浸出物平均含有量为42. 70%。蝙蝠葛苏林碱、蝙蝠葛碱分别在13. 23~211. 68 mg/L (R^2=0. 999 85)、21. 67~346. 72 mg/L (R^2=0. 999 16)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4. 19%(RSD=0. 98%)、98. 29%(RSD=2. 78%)。10批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 927。结论该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北豆根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豆根配方颗粒 醇浸出物 蝙蝠葛苏林碱 蝙蝠葛碱 指纹图谱 TLC 热浸法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秸秆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降血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龙林 黄盼 +4 位作者 程佩佩 胡辉 李清安 刘源才 石子林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4-151,166,共9页
使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法优化青稞秸秆总黄酮提取工艺并对其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进行探究。以青稞秸秆总黄酮提取率为评估指标,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为影响因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之上,结合响应面... 使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法优化青稞秸秆总黄酮提取工艺并对其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进行探究。以青稞秸秆总黄酮提取率为评估指标,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为影响因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之上,结合响应面法对青稞秸秆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提取出的青稞秸秆总黄酮进行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用体积分数60%的乙醇在78℃下,用30∶1(mL·g^(-1))的液料比提取110 min,此时总黄酮提取率为1.92%。且所提取出的青稞秸秆总黄酮对α-淀粉酶的IC_(50)>10 g·L^(-1),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_(50)=2.5 g·L^(-1),说明青稞秸秆总黄酮对α-淀粉酶具有活性抑制作用,但并不显著,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为显著的活性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秸秆 总黄酮 响应面 Α-淀粉酶 Α-葡萄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原料对种曲微生物种类及变化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锐 章刚 +3 位作者 张磊 杨强 刘源才 陈申习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86,共6页
以早籼米、杂交粮和糯米为原料制备种曲,探讨其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种类变化,并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3种种曲中酵母菌、细菌、乳酸菌均呈上升趋势,早籼米和杂交粮种曲二烧时酵母菌最高,分别为4.7×10^(9)CFU/g和6.2×10^(... 以早籼米、杂交粮和糯米为原料制备种曲,探讨其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种类变化,并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3种种曲中酵母菌、细菌、乳酸菌均呈上升趋势,早籼米和杂交粮种曲二烧时酵母菌最高,分别为4.7×10^(9)CFU/g和6.2×10^(9)CFU/g,糯米种曲三烧时酵母菌最高,为1.2×10^(9)CFU/g;杂交粮种曲在二烧时细菌、乳酸菌最高,分别为2.4×10^(10)CFU/g和3.2×10^(10)CFU/g;早籼米、杂交粮、糯米种曲中霉菌先下降至二烧时最低,分别为3.8×10^(4)CFU/g、7.1×10^(3)CFU/g、7.5×10^(3)CFU/g,之后上升至四烧时最高,分别为1.7×10^(5)CFU/g、2.3×10^(5)CFU/g、4.2×10^(5)CFU/g。共分离纯化126株菌,其中酵母菌37株,主要为荚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capsularis)、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和三叶酵母(Saccharomyces mikatae);霉菌29株,主要为横梗霉(Lichtheimia ramose);细菌60株,主要有蔬菜芽孢杆菌(Bacillus oleronius)和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曲 原料 微生物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酿白酒中黄色呈色强度快速表征方法的研究
17
作者 黄昊 林韡 +4 位作者 杨强 童国强 胡志平 陈双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5-250,共6页
微黄透明是白酒陈酿过程品质提升的重要体现,但目前还缺乏对于陈酿白酒中黄色呈色强度的客观精确表征技术方法。该文基于分光光度法,以焦糖色作为参比,优化建立了一种陈酿白酒中黄色呈色强度的快速精确分析方法。采用单一波长下的分光... 微黄透明是白酒陈酿过程品质提升的重要体现,但目前还缺乏对于陈酿白酒中黄色呈色强度的客观精确表征技术方法。该文基于分光光度法,以焦糖色作为参比,优化建立了一种陈酿白酒中黄色呈色强度的快速精确分析方法。采用单一波长下的分光光度法,优化了酒样浓缩体积(50 mL)以及测量黄色强度的吸光值,使用焦糖建立黄色强度标准曲线,根据标准曲线实现黄色量化表征。结果表明,标准曲线在0~2.5 mg/L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2903 x(R^(2)=0.9999),检出限为3.4μg/L。选取了一种样品6个平行做精准度测验,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1.70%,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3.76%。通过对不同香型以及酱香型不同轮次酒样进行检测,线性拟合了年份酒的黄色物质浓度,用Boltzmann函数拟合了轮次酒的黄色物质浓度,黄色强度值也符合行业对于不同酒样黄色强度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 分光光度法 白酒 陈酿 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中药材对绿衣观音土曲品质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江威 章刚 +6 位作者 张龙 唐洁 张晶晶 安龙旭 张帆 杨强 陈申习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3,共5页
为探究中药材的加入对清香型白酒酒曲品质的影响,在绿衣观音土曲制备中加入不同添加量的10种中药材。对不同添加量中药材制备绿衣观音土曲的品质指标及存放时间进行分析,并探讨中药材添加量与绿衣观音土曲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为探究中药材的加入对清香型白酒酒曲品质的影响,在绿衣观音土曲制备中加入不同添加量的10种中药材。对不同添加量中药材制备绿衣观音土曲的品质指标及存放时间进行分析,并探讨中药材添加量与绿衣观音土曲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药材添加量5.0%制作的土曲泡度较好,曲心红色,有少量黑心,药材味适宜。绿衣观音土曲存放时间1月质量较佳,其水分为4.56%、酸度为0.41 mmol/10 g、氨基酸态氮为0.27 g/kg、糖化率为31.2 g/100 g、发酵率为35.9%,乳酸菌、酵母和霉菌数量分别为163.5×10^(6)CFU/g、280.5×10^(6)CFU/g、2.0×10^(6)CFU/g,糖化酶、淀粉酶、酸性蛋白酶酶活分别为1217.7 U/m L、50.6 U/m L、44.0 U/m L。相关性分析表明,中药材添加量、水分、酸度和发酵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这四个指标与淀粉酶活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霉菌数量与中药材添加量和水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清香型白酒 绿衣观音土曲 品质指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分析浸泡型青梅酒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红 刘涛涛 +6 位作者 孙细珍 李强 熊亚青 王喆 杨闻 黄秀华 倪书干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5-112,共8页
该研究分别以青梅整果、果肉和果核为原料,制备3种浸泡型青梅酒(整果酒、果肉酒、果核酒),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别检测酒中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和挥发性香气成分... 该研究分别以青梅整果、果肉和果核为原料,制备3种浸泡型青梅酒(整果酒、果肉酒、果核酒),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别检测酒中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和挥发性香气成分,基于挥发性风味成分对浸泡型青梅酒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感官评价,探究青梅整果、果肉和果核对浸泡型青梅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青梅酒共检出50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酯类26种、醇类8种、醛类4种、烯类2种、酸类2种、酮类1种、其他类7种。其中,果肉酒中酯类物质含量(56.13%)、种类数(22种)均高于整果酒和果核酒。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整果酒和果核酒聚为一类,果肉酒单独为一类。果肉酒中氰化物和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分别为7.58μg/L、29.55μg/L)均极显著地低于果核酒及整果酒(P<0.01)。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整果酒在色泽、感官愉悦度、典型性方面品质较优,因此,采用青梅整果及果肉生产青梅酒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梅酒 浸泡型 挥发性风味成分 氨基甲酸乙酯 氰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壳棕色素的抗氧化活性及其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菲儿 杨跃军 +6 位作者 徐剑 巫岳 蔡剑峰 傅青 郑向炜 刘源才 金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6-91,96,共7页
板栗壳棕色素是一种重要的天然食用色素,本文研究了其光谱特性、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组成,为板栗壳棕色素的深入应用提供依据。利用碱提酸沉等方法从板栗壳中提取出板栗壳棕色素,紫外和红外光谱法初步确定其光谱特性,并采用Folin-Cioca... 板栗壳棕色素是一种重要的天然食用色素,本文研究了其光谱特性、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组成,为板栗壳棕色素的深入应用提供依据。利用碱提酸沉等方法从板栗壳中提取出板栗壳棕色素,紫外和红外光谱法初步确定其光谱特性,并采用Folin-Ciocalteu法、苯酚-硫酸显色法和BCA法测定棕色素中总多酚、多糖和蛋白质的含量。以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棕色素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色谱法分离纯化其中的化合物,并通过液相色谱、质谱与核磁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板栗壳棕色素的水溶液在276 nm波长有最大吸收,红外光谱图显示出明显的多酚类物质特征。棕色素中总多酚、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2.35%、13.75%和8.08%。棕色素对于DPPH自由基的IC50为0.44 mg/mL,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从棕色素中分离得到10个多酚类化合物,分别为间苯二酚(1)、2-羟基-3',4'-二羟基苯乙酮(2)、邻苯二酚(3)、原儿茶醛(4)、没食子酸甲酯(5)、2,5-二羟基苯乙酮(6)、β-羟丙基香草酮(7)、原儿茶酸甲酯(8)、对香豆酸(9)和阿魏酸(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壳棕色素 总多酚 抗氧化活性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