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省规模场动物疫病净化现状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应兰 傅义娟 +8 位作者 逯玉 炊文婷 李秀英 马维民 杨亚民 林元清 张燕 宋长芳 杨峻鹏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10期126-128,共3页
为加快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条件和管理水平,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青海省于2014年启动动物疫病净化工作,10年来,该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该文通过对青海省规模场情况调查,结合当前净化工作开展情... 为加快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条件和管理水平,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青海省于2014年启动动物疫病净化工作,10年来,该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该文通过对青海省规模场情况调查,结合当前净化工作开展情况,对青海省目前净化工作的现状做出概况,分析疫病净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尝试提出对策建议,为其它规模场开展净化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净化 防控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P检测方法在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2
作者 张越 李湘茹 +3 位作者 权金强 高彩霞 夏长友 赵生国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88-1593,共6页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实验材料,其质量的均一性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到关键作用,而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检测是评价实验动物遗传质量高低的重要环节。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作为分子标记...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实验材料,其质量的均一性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到关键作用,而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检测是评价实验动物遗传质量高低的重要环节。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作为分子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动物遗传检测,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实验动物的SNP遗传质量检测方法也一直在更新。本文主要梳理了目前SNP检测方法在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以及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遗传质量 SNP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口蹄疫病毒IgA抗体的构建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的分析
3
作者 刘峰 李坤 +11 位作者 章兴赜 马雪青 孙普 李凤娟 曹轶梅 白兴文 付元芳 袁红 欧阳一凡 刘在新 卢曾军 李平花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85-3991,共7页
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引起危害猪、牛和羊等主要家畜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为了发展抗口蹄疫病毒的新策略,进行疾病的综合防控,本研究将O型、A型口蹄疫病毒特异性猪BCR文库中筛选获得的5株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共有克隆型IgA抗体的重链可变区(VH... 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引起危害猪、牛和羊等主要家畜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为了发展抗口蹄疫病毒的新策略,进行疾病的综合防控,本研究将O型、A型口蹄疫病毒特异性猪BCR文库中筛选获得的5株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共有克隆型IgA抗体的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序列分别与猪IgA的重链恒定区基因和轻链(Kappa链)恒定区基因拼接,分别构建5个IgA的重链载体质粒和5个轻链载体质粒,并将其分别共转染CHO-S悬浮细胞,转染7 d后收集上清进行蛋白纯化。纯化后的抗体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并用微量病毒中和试验分析5株IgA抗体中和O型、A型口蹄疫病毒的能力,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5株IgA抗体与口蹄疫病毒的反应性。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质粒并表达了5株抗口蹄疫病毒的IgA抗体,这些抗体对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均无中和活性,但其中1株抗体(POA-A8)与口蹄疫病毒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最强,可以用于未来口蹄疫病毒诊断检测方法的建立。本研究为未来抗口蹄疫病毒非中和的分泌型IgA的研究以及病毒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IGA抗体 构建表达 抗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可溶性CD40L三聚体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对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4
作者 贺艳艳 陈凌波 +8 位作者 魏甜 滕志东 张韵 张铭洋 马文倩 敬晓棋 郭慧琛 穆素雨 孙世琪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072-5083,共12页
旨在评价猪可溶性CD40L三聚体蛋白对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本研究将含猪CD40配体(CD40L)三聚体(5B CD40L)基因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纯化的重组5B C... 旨在评价猪可溶性CD40L三聚体蛋白对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本研究将含猪CD40配体(CD40L)三聚体(5B CD40L)基因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纯化的重组5B CD40L蛋白偶联FITC后与PBMCs进行反应,使用荧光显微镜研究CD40L蛋白与单核细胞反应的生物活性。进一步将5B CD40L、VLPs和5B CD40L-VLPs免疫豚鼠,通过检测中和抗体、脾淋巴细胞增殖以及实时RT-qPCR评估5B CD40L对VLPs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表达的重组5B CD40L蛋白大小约32 ku,确定最佳表达条件为16℃、OD600 nm值为0.9、0.5 mmol L^(-1)浓度IPTG诱导12 h;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重组CD40L蛋白能与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表面的CD40蛋白分子结合。5B CD40L联合VLPs可以加速特异性抗体及中和抗体反应,提高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并且在5B CD40L-VLPs组中,脾脏细胞的IL-2和INF-γmRNA显著高于VLPs组。综上所述,5B CD40L具有增强FMD VLPs疫苗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具有作为疫苗佐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B CD40L 口蹄疫 免疫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脯氨酰寡肽酶促进口蹄疫病毒在PK15细胞中的复制
5
作者 王姿逸 茹毅 +9 位作者 卢炳州 杨洋 赵陇和 李亚军 李建斌 李明桂 马坤 冷非凡 郝荣增 郑海学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93-4603,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宿主蛋白脯氨酰寡肽酶(prolyl oligopeptidase,POP)在PK15细胞中对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复制的影响。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FMDV感染P... 本研究旨在探究宿主蛋白脯氨酰寡肽酶(prolyl oligopeptidase,POP)在PK15细胞中对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复制的影响。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FMDV感染PK15细胞后POP蛋白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构建POP真核表达质粒,通过病毒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过表达POP对FMDV复制的影响;合成针对POP基因的特异性siRNA,利用TCID50、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siRNA对POP表达的干扰效果及POP被干扰后对FMDV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FMDV感染PK15细胞后对宿主细胞POP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没有显著影响,而过表达POP能显著促进FMDV在PK15细胞中复制水平,并且病毒复制水平随着POP的剂量递增呈现剂量依赖式增加;siRNA-S112显著下调内源性POP表达,进而显著抑制FMDV的复制。本研究首先在宿主细胞水平揭示了POP蛋白对FMDV复制的影响,证明POP对FMDV复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POP促进FMDV的复制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脯氨酰寡肽酶 口蹄疫病毒 病毒复制 PK15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属动物α亚科疱疹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6
作者 赵晓阳 王晓钧 刘荻萩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4,共8页
马属动物α亚科疱疹病毒包括马疱疹病毒1型(EHV-1)、马疱疹病毒3型(EHV-3)、马疱疹病毒4型(EHV-4)、马疱疹病毒6型(EHV-6)、马疱疹病毒8型(EHV-8)和马疱疹病毒9型(EHV-9)。这些病毒均可引起马属动物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严... 马属动物α亚科疱疹病毒包括马疱疹病毒1型(EHV-1)、马疱疹病毒3型(EHV-3)、马疱疹病毒4型(EHV-4)、马疱疹病毒6型(EHV-6)、马疱疹病毒8型(EHV-8)和马疱疹病毒9型(EHV-9)。这些病毒均可引起马属动物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可造成流产和死亡,给马属动物养殖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EHV-1,EHV-4和EHV-8是马属动物α亚科疱疹病毒的代表性病毒,也是马属动物传染病临床病例中常见的疱疹病毒,从病原学、传播途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预防与控制及生物安全管理等多方面整理归纳,同时总结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可为更好开展马属动物α亚科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生物安全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疱疹病毒 α亚科疱疹病毒 临床症状 预防控制 生物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猪轮状病毒的实验室诊断及VP7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唐慧伦 欧阳璐 +1 位作者 李清竹 欧云文 《湖南畜牧兽医》 2024年第2期14-17,共4页
为确定湖南省怀化市某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原因,采用RT-PCR试验方法对病死仔猪肠道内容物及粪便进行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检测,并对RT-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仔猪腹泻为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经... 为确定湖南省怀化市某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原因,采用RT-PCR试验方法对病死仔猪肠道内容物及粪便进行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检测,并对RT-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仔猪腹泻为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经序列分析发现该毒株与G9亚型毒株位于同一分支上,且同源性最高,为95.8%,因此判断此次引起仔猪发病为G9型猪轮状病毒感染所致,为当前省内流行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腹泻 轮状病毒 实验室诊断 VP7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马春霞 张洋 +5 位作者 欧云文 刘雪霜 吴亚 潘琴 任绍科 邓书明 《现代畜牧兽医》 2025年第7期79-85,共7页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猪群引起的一种高度急性、烈性传染病。ASFV为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遗传变异多样,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尚无可靠疫苗用于猪群免疫,防控难度较高。...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猪群引起的一种高度急性、烈性传染病。ASFV为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遗传变异多样,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尚无可靠疫苗用于猪群免疫,防控难度较高。自2018年传入我国后,ASF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近年来,随着对ASFV的不断深入研究,相关诊断技术、疫苗和防控药物已取得显著成果。文章系统总结了ASF诊断技术、疫苗、中西药和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ASF防控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病毒 诊断技术 疫苗 中药 生物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病毒性腹泻有效防控——生猪产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冯力 石达 《猪业科学》 2024年第4期40-43,共4页
猪病毒性腹泻并不是一种传染病,而是一大类感染消化道病毒病的统称,因其临床症状均导致腹泻而得来,其病源包括4种猪肠道冠状病毒和猪轮状病毒(PoRV)。猪肠道冠状病毒主要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德尔... 猪病毒性腹泻并不是一种传染病,而是一大类感染消化道病毒病的统称,因其临床症状均导致腹泻而得来,其病源包括4种猪肠道冠状病毒和猪轮状病毒(PoRV)。猪肠道冠状病毒主要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和新发的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ADS-C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病毒性腹泻 猪肠道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 生猪产业 有效防控 腹泻综合征 临床症状 病毒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合流行毒株G-H环基因重组口蹄疫病毒的拯救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10
作者 李平花 黄书伦 +11 位作者 张克强 刘锋 孙普 李冬 包慧芳 曹轶梅 白兴文 马雪青 李坤 袁红 刘在新 卢曾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222-5229,共8页
为了研究能有效免疫防控当前流行的O型3个拓扑型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疫苗候选株,本研究利用FMDV反向遗传操作技术,通过基因替换,构建同时含当前流行的O型三个拓扑型病毒株结构蛋白基因的重组全长克隆,转染... 为了研究能有效免疫防控当前流行的O型3个拓扑型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疫苗候选株,本研究利用FMDV反向遗传操作技术,通过基因替换,构建同时含当前流行的O型三个拓扑型病毒株结构蛋白基因的重组全长克隆,转染表达T7RNA聚合酶的细胞后拯救重组FMDV,分析结构蛋白基因的重构对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拯救病毒制备灭活疫苗,免疫猪和牛,用体外中和试验初步研究其作为O型FMD疫苗候选株的潜力。结果表明FMD流行毒株结构蛋白VP1 G-H环基因的替换没有明显影响重组病毒的噬斑表型和复制能力,但不同FMDV G-H环抗原表位对猪诱导机体产生交叉中和抗体水平影响较大,对牛诱导机体产生交叉中和抗体的影响较小,表明FMDV G-H抗原表位是猪免疫优势的表位。本研究为未来FMDV疫苗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环 重组口蹄疫病毒 拯救 免疫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遗传多样性与防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志 孟茹 +4 位作者 付永 韩元 尚佑军 高闪电 殷宏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6-112,共7页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引起牛的一种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BVDV可分为BVDV-1、BVDV-2和BVDV-3基因型和众多的基因亚型,宿主范围比较广泛,...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引起牛的一种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BVDV可分为BVDV-1、BVDV-2和BVDV-3基因型和众多的基因亚型,宿主范围比较广泛,而且可形成持续感染,抑制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给防控带来困难。虽然在北欧一些国家利用监测淘汰实现了BVD净化,但在BVD流行率较高的地区,免疫控制策略现实可行。目前我国各地均有BVD报道,基于BVDV-1毒株的灭活疫苗已用于该病的防控,但用于预防多病原引起牛腹泻或牛呼吸道综合征的联合疫苗匮乏,多联多价疫苗的创制将有助于我国BVD防控和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基因型与生物型 致病性 免疫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蹄疫病毒Asia1型猪源中和抗体的筛选与抗原表位鉴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开恒 黄书伦 +7 位作者 李凤娟 李坤 刘果 张强 包慧芳 李洪炫 卢曾军 张小丽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211-5221,共11页
Asia1型口蹄疫病毒(FMDV)仍然在我国周边国家存在,对我国畜牧业造成长期威胁。本研究旨在利用单个B细胞抗体技术研制Asia1型FMDV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以此为工具,鉴定Asia1型FMDV的保护性抗原位点。以FMDV Asia1/JS/05为诱饵抗原,通过流... Asia1型口蹄疫病毒(FMDV)仍然在我国周边国家存在,对我国畜牧业造成长期威胁。本研究旨在利用单个B细胞抗体技术研制Asia1型FMDV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以此为工具,鉴定Asia1型FMDV的保护性抗原位点。以FMDV Asia1/JS/05为诱饵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免疫猪PBMCs中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通过巢式PCR扩增单个B细胞IgG抗体重链与轻链可变区基因序列,分别构建IgG抗体重链与轻链表达质粒,将其共转染CHO-S细胞进行抗体表达;通过间接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病毒中和试验(VNT)验证抗体反应性和中和活性,利用免疫印迹、中和抗体逃逸突变株筛选鉴定中和抗体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类型和抗原表位关键氨基酸。结果显示:获得了5株反应性良好的Asia1型FMDV特异性抗体,其中PD3和PD7为中和抗体,两株中和抗体识别相同表位,关键氨基酸为VP2蛋白72位残基(D)。本研究首次获得Asia1型FMDV特异性猪源中和抗体,鉴定VP272D是中和表位的关键氨基酸,进一步丰富了Asia1型FMDV抗原位点信息,为FMDV Asia1型分子疫苗和新诊断检测技术研究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Asia1型 猪源单克隆抗体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素防治动物细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东慧 权衡 +4 位作者 李彩玉 刘梦瑶 周继章 宫晓炜 陈启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86-996,共11页
在进化过程中,植物、昆虫、爬行动物及人类等生物通过产生不同的防御机制来抵抗外来病原的侵入以适应复杂的环境。最常见的是产生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其可以影响病原体细胞膜的通透性、核酸的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抗菌... 在进化过程中,植物、昆虫、爬行动物及人类等生物通过产生不同的防御机制来抵抗外来病原的侵入以适应复杂的环境。最常见的是产生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其可以影响病原体细胞膜的通透性、核酸的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抗菌肽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包括昆虫抗菌肽、哺乳动物抗菌肽、两栖动物抗菌肽、鱼类抗菌肽、软体动物抗菌肽、甲壳类动物抗菌肽、植物抗菌肽、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绝大多数微生物(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和古细菌至少会产生一种抗菌肽,以保护自身并在生态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1]。细菌素(Bacteriocin)是细菌核糖体产生的小分子阳离子肽,具有抑菌作用。由于其强大的抑菌性能,细菌素作为益生菌的代谢物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例如,Whitehead在1933年发现,乳酸乳球菌乳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产生的乳链球菌素(Nisin)在小鼠体内具有抗链球菌感染的活性[2]。随后,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细菌素,例如片球菌素A[3]、植物乳杆菌素S/T[4]、Enterocin 1146[5]、Piscicolin 126[6]、Pneumocyclicin[7]、植物乳杆菌素JY22[8]和Gassericin M[9]。动物用替抗产品需求的增加加速了细菌素的研发进程,很多细菌素具有强大的抑菌活性,有望成为治疗重大疾病的新型绿色天然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疾病 甲壳类动物 链球菌感染 革兰氏阳性菌 细菌素 通透性 防御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GCD0103对小反刍兽疫病毒体外复制的影响
14
作者 邓瑞雪 潘春容 +4 位作者 朱学亮 胡林杰 孙跃峰 曾巧英 蒙学莲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542-4552,共11页
旨在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选择性抑制剂MGCD0103(Mocetinostat)对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在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细胞)复制的影响。本研究通过RT-qPCR法测定PPRV感染后宿主细胞HDACs和抑制... 旨在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选择性抑制剂MGCD0103(Mocetinostat)对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在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细胞)复制的影响。本研究通过RT-qPCR法测定PPRV感染后宿主细胞HDACs和抑制剂处理细胞中PPRV N基因的转录水平,通过Time of Addition Assay确定MGCD0103在PPRV复制过程的作用阶段,用Western blot检测PPRV 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TCID50方法测定了病毒滴度。结果表明,PPRV感染引起EEC细胞HDAC1(P<0.001)和HDAC2(P<0.002)转录水平明显上升;MGCD0103在病毒入侵和复制阶段均发挥了抑制作用,且在复制阶段抑制作用更明显;MGCD0103显著降低PPRV N基因转录水平和表达水平及病毒滴度(P<0.002),且其抑制PPRV在EEC中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和药物选择指数(SI)分别是0.43μmol·L^(-1)和4.35。本研究确定MGCD0103显著抑制PPRV的复制,这对研发有效抗PPRV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效率产毒细胞株的构建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MGCD0103 抑制 小反刍兽疫病毒 病毒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酶复合制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15
作者 吕转平 苏晓月 +1 位作者 唐思静 孙普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4-58,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菌酶复合制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肠道黏膜形态、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300头体重[(10.29±0.25) kg],平均日龄为30 d的“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三元杂交猪,随机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 试验旨在探究菌酶复合制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肠道黏膜形态、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300头体重[(10.29±0.25) kg],平均日龄为30 d的“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三元杂交猪,随机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猪。其中对照组的保育猪饲喂基础饲粮,两个试验组的保育猪分别在基础日粮中饲喂添加0.2%和0.4%菌酶复合制剂的基础饲粮。预试期3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4%试验组保育猪试验期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保育猪试验期间料重比显著下降(P<0.05);菌酶复合制剂添加剂量为0.4%试验组保育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均显著提高(P<0.05),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添加0.4%菌酶复合制剂试验组保育猪对饲粮中干物质、粗蛋白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添加0.4%菌酶复合制剂可以显著提高其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保育猪饲粮中添加0.4%菌酶复合制剂可以有效提高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形态,提高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机体免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酶复合制剂 保育猪 生长性能 肠道形态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交系合作小型猪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16
作者 杨帆 宋世斌 +8 位作者 何小兵 管齐赛 陈国华 贾怀杰 高真贞 赵波 李政厅 房永祥 景志忠 《甘肃畜牧兽医》 2025年第4期78-84,共7页
为了对近交培育的合作小型猪的遗传均一性、稳定性和多样性进行评价,本试验选择10个微卫星位点对35头近交系合作小型猪和20头原产地合作小型猪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进行等位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近交系合作小型猪和原产地合作猪的平均等... 为了对近交培育的合作小型猪的遗传均一性、稳定性和多样性进行评价,本试验选择10个微卫星位点对35头近交系合作小型猪和20头原产地合作小型猪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进行等位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近交系合作小型猪和原产地合作猪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6和10.5,原产地合作猪的平均等位基因数明显高于近交系合作小型猪,其中CGA、SW24和SW769这三个基因座等位基因数目差异显著。近交系合作小型猪与原产地合作猪的平均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49和0.62,说明近交系合作小型猪中有51%左右的个体趋于纯合,而原产地合作猪群体中只有38%的个体趋于纯合,证实近交系合作小型猪群体基因趋于纯合。近交系合作小型猪及原产地合作猪的平均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分别为0.46和0.70,表明近交系合作小型猪的基因处于中度多态性,而原产地合作猪的基因处于高度多态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近交系合作小型猪群体已呈现出明显的纯合化趋势,形成了稳定的遗传群体,这不仅为其品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近交培育遗传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分子遗传学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交系合作 小型猪 微卫星DNA 遗传多样性 实验动物化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F鸭2种饲养方式环境指标的比较研究
17
作者 张伟 于海波 +2 位作者 张筱磊 李昌文 夏长友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2期31-35,共5页
该文比较SPF鸭2种饲养方式环境指标的差异,为SPF鸭的保种及生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将120只成年SPF鸭分为隔离器组和屏障笼具组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分别放置在饲养隔离器和屏障设施内的普通笼具中饲养,采集2组饲养环境的... 该文比较SPF鸭2种饲养方式环境指标的差异,为SPF鸭的保种及生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将120只成年SPF鸭分为隔离器组和屏障笼具组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分别放置在饲养隔离器和屏障设施内的普通笼具中饲养,采集2组饲养环境的温度、湿度、风速、尘埃粒子浓度、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指标。结果显示,隔离器组最大温差、风速平均值、PM0.5平均值、PM1.0平均值、PM5.0平均值、氨气浓度平均值显著高于屏障笼具组(P<0.05);2组的硫化氢检测值均为0。通过对最大温差、最大湿度差、风速、尘埃粒子浓度、有害气体浓度等指标的比较说明,屏障笼具组内环境质量更好,更适合SPF鸭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F鸭 环境质量 环境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日喀则地区羊梨形虫病原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浩瀚 赵帅阳 +6 位作者 张少华 张楚晗 苏书晓 关贵全 殷宏 罗建勋 刘军龙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3,共5页
为了解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藏羊梨形虫病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集了366份藏羊血液样品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方法对藏羊梨形虫病病原进行检测和鉴定,并基于梨形虫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梨形虫阳性率为35.79%... 为了解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藏羊梨形虫病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集了366份藏羊血液样品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方法对藏羊梨形虫病病原进行检测和鉴定,并基于梨形虫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梨形虫阳性率为35.79%(131/366),其中绵羊泰勒虫阳性率为35.25%(129/366),环形泰勒虫阳性率为0.55%(2/366);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地区绵羊泰勒虫与中国新疆株(GenBank:FJ603460)、土耳其株(GenBank:AY260172)和苏丹株(GenBank:AY260171)处于同一分支;环形泰勒虫与意大利株(GenBank:MT341858)、土耳其株(GenBank:524666)和中国内蒙古株(GenBank:EU083801)处于同一分支。本试验首次报道了西藏地区存在绵羊泰勒虫,为西藏地区羊梨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防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羊 梨形虫 巢式PCR 系统进化树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瘟与口蹄疫二联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洁 袁红 +12 位作者 焦云娟 李坤 李平花 杨宇轩 黄书伦 郭海洋 邱酉飞 包慧芳 孙普 李冬 刘在新 卢曾军 白兴文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78,共7页
为研制猪瘟(CSF)与口蹄疫(FMD)二联疫苗并评价其免疫效果,本研究采用真核表达系统瞬时表达猪瘟病毒(CSFV)E2蛋白后经AKTA蛋白纯化仪和Hi Trap TALON纯化柱纯化,采用SDS-PAGE检测重组E2蛋白(r E2)的表达与纯化效果,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 为研制猪瘟(CSF)与口蹄疫(FMD)二联疫苗并评价其免疫效果,本研究采用真核表达系统瞬时表达猪瘟病毒(CSFV)E2蛋白后经AKTA蛋白纯化仪和Hi Trap TALON纯化柱纯化,采用SDS-PAGE检测重组E2蛋白(r E2)的表达与纯化效果,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 E2与His-Tag单克隆抗体(MAb)的反应原性。结果显示,在约50 ku处出现目的蛋白条带,纯化后在约50 ku处出现单一条带。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50 ku处出现特异性条带。表明,r E2获得了表达且纯化效果较好,反应原性较强。将纯化后的r E2与灭活的口蹄疫病毒(FMDV)O/Tibet/99株混合后经ISA 201佐剂乳化制备二联疫苗,将小鼠分为4组:CSFV E2+FMDV(20μg^(+)1μg)组、CSFV E2(20μg)组、FMDV(1μg)组及PBS阴性对照组。于第1 d和21 d分别将相应疫苗以肌肉注射方式免疫6周龄~8周龄的各组雌性BALB/c小鼠,首免后7 d、14 d、21 d、28 d、35 d、42 d采血,利用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后42 d各组小鼠血液中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和CD19^(+)B淋巴细胞的占比;采用ELISA检测免疫后42 d各组小鼠血清中IFN-γ的分泌水平。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E2组、FMDV组和E2+FMDV组小鼠产生的针对两种病毒的抗体水平均显著和极显著升高(P<0.05、P<0.01、P<0.0001);E2+FMDV组与E2组和FMDV组小鼠血清中CSFV和FMDV的抗体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E2组、FMDV组和E2+FMDV组小鼠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及CD19^(+)B淋巴细胞的占比均显著和极显著高于PBS组(P<0.05、P<0.01、P<0.0001);E2+FMDV组与E2组小鼠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与FMDV组相比,E2+FMDV组小鼠CD3^(+)/CD4^(+)T淋巴细胞的占比极显著升高(P<0.01),而另外两个指标均无显著差异。ELISA检测结果显示,3个实验组小鼠血清中IFN-γ的分泌水平均显著和极显著高于PBS组(P<0.05、P<0.01),E2+FMDV组与二者单独免疫组小鼠IFN-γ的分泌水平均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E2+FMDV二联疫苗对小鼠的免疫效果与单独免疫E2亚单位疫苗和FMDV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相当,CSFV E2蛋白与FMDV灭活病毒的联合免疫是可行的。综上,本研究首次制备的CSFV E2+FMDV二联苗可作为防控CSF和FMD的一种潜在候选疫苗,为这两种病毒二联甚至多联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 E2蛋白 口蹄疫 二联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感染过程中巨噬细胞极化表型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宏全 姜成刚 +6 位作者 文莉莉 范宇琴 刘英豪 都兰 王靖飞 赵东明 何希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2,共9页
为研究非洲猪瘟病毒(ASFV)对巨噬细胞极化表型的影响,本研究将100ng/mL脂多糖(LPS)+50ng/mL IFN-γ诱导猪肺泡巨噬细胞(PAM)成为M1型巨噬细胞(M1组),用50 ng/mL IL-4诱导PAM成为M2型巨噬细胞(M2组),以不做任何处理的PAM作为对照组。24 ... 为研究非洲猪瘟病毒(ASFV)对巨噬细胞极化表型的影响,本研究将100ng/mL脂多糖(LPS)+50ng/mL IFN-γ诱导猪肺泡巨噬细胞(PAM)成为M1型巨噬细胞(M1组),用50 ng/mL IL-4诱导PAM成为M2型巨噬细胞(M2组),以不做任何处理的PAM作为对照组。24 h后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各组细胞中M1型细胞因子IL-1β、IL-6、IL-12、TNF-α及M2型细胞因子IL-10及其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几丁质酶-1(Ym-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mRNA的转录水平;采用Luminex细胞多因子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M1型细胞因子TNF-α、IL-1α、IL-1β、IL-6、IL-12、IL-18和M2型细胞因子IL-1受体拮抗剂(IL-1RA)、IL-10的表达水平;采用NO试剂盒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M1型巨噬细胞代谢物NO的含量及其细胞表面标志物CD80+细胞的占比;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M1组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IL-12、TNF-αmRNA的转录和蛋白分泌水平、IL-1α的分泌水平、NO的含量及CD80+细胞的占比均显著和极显著高于其余两组。M2组中抑炎细胞因子IL-10和Arg-1 mRNA的转录和蛋白的分泌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其余两组。未检测到IL-18和IL-1RA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将ASFV Pig/HLJ/2018株以MOI 1感染PAM,不同时间后(0、12 h、24 h、36 h及48 h)分别按照上述各方法检测PAM中各细胞因子及极化标志物的转录水平及蛋白的分泌水平,分析ASFV感染后巨噬细胞表型的极化方向。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SFV感染后PAM中M1型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的转录水平均极显著升高,IL-6的转录水平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PAM中M2型细胞因子IL-10及Arg-1的转录水平先升后降,并分别于感染后48h与12 h达到峰值,后者随后下降;Ym-1与PPAR的转录水平均在感染后24 h达到峰值,随后下降;ASFV感染后PAM中部分细胞因子蛋白的分泌水平与其转录水平的变化趋势类似;NO含量显著和极显著升高,CD80+细胞占比显著升高直至达到峰值;Arg-1的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除了感染后48 h),在感染后36 h达到峰值后下降。上述结果表明,ASFV感染后PAM同时向M1型及M2型极化,M1型极化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持续存在,而M2型极化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ASFV感染对宿主免疫状态的影响及宿主如何响应ASFV感染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肺泡巨噬细胞 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