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的数值模拟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37
1
作者 张必龙 朱光 +4 位作者 JIANG Dazhi 胡召齐 向必伟 张力 陈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1-711,共11页
本文通过采用有限差分法(FLAC)对"侏罗山式"褶皱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层间粘聚力差异和上覆压力是控制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样式的主要因素,即层间的能干性差异和埋深的控制。当地层在埋深较浅时,层间能干性差异对褶皱样式起... 本文通过采用有限差分法(FLAC)对"侏罗山式"褶皱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层间粘聚力差异和上覆压力是控制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样式的主要因素,即层间的能干性差异和埋深的控制。当地层在埋深较浅时,层间能干性差异对褶皱样式起主控作用,能干性差异小时出现隔槽式褶皱,差异大时出现隔档式褶皱。随着埋深加大,压力逐渐起主要作用,这时仅出现隔槽式褶皱。川东东带褶皱地层总体上层间能干性差异小,因而盖层的深部与浅部皆出现隔槽式褶皱,与模拟结果一致。西带褶皱地层总体层间能干性差异大,因而浅部出现隔档式褶皱。而其深部的下古生界地层主要受上覆压力控制,根据模拟推测应为隔槽式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隔档式褶皱 隔槽式褶皱 粘聚力差异 上覆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变形模拟及其对北大别穹隆构造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3
2
作者 向必伟 朱光 +1 位作者 姜大志 王勇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9-172,共14页
现今出露在北大别穹隆北界上的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是早白垩世造山后伸展活动的产物。野外观测、室内石英C轴组构与运动学涡度测量指示,这一NWW—SEE走向、倾向NNE的韧性剪切带,呈现为正左旋走滑运动,以简单剪切变形为主。该剪切带... 现今出露在北大别穹隆北界上的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是早白垩世造山后伸展活动的产物。野外观测、室内石英C轴组构与运动学涡度测量指示,这一NWW—SEE走向、倾向NNE的韧性剪切带,呈现为正左旋走滑运动,以简单剪切变形为主。该剪切带内现今所保留运动学特征及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反映其形成后经历过旋转改造。以实测组构为约束的变形模拟揭示,该剪切带在早期伸展活动时为中地壳内上盘向280°方位运动的水平韧性剪切带,后在北大别穹隆上拱中被动地抬升而成为现今状态。北大别穹隆西强东弱的上隆幅度是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被不均匀抬升和旋转的主要原因。该剪切带与北大别穹隆皆为早白垩世造山后重力垮塌中形成的,具有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晓天一磨子潭剪切带 拆离剪切带 理论模拟 运动学涡度 北大别穹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别造山后穹隆构造的形成过程与变形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向必伟 王勇生 +3 位作者 Dazhi Jiang 朱光 张必龙 谢成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7-101,共15页
北大别穹隆是在早白垩世造山后伸展活动中形成的。其北界为北西西走向、倾向北北东、正左行平移的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南界为北西走向、倾向南东、右行"逆冲"的五河—水吼韧性剪切带。通过对这两条剪切带的构造观测、运... 北大别穹隆是在早白垩世造山后伸展活动中形成的。其北界为北西西走向、倾向北北东、正左行平移的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南界为北西走向、倾向南东、右行"逆冲"的五河—水吼韧性剪切带。通过对这两条剪切带的构造观测、运动学分析、石英C轴组构测量、变形温度分析及变形模拟,表明剪切带原先为中地壳同一近水平的韧性拆离剪切带。该拆离剪切带在原始近水平状态时的活动为上盘向280°方位的伸展运动。随后在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北大别穹隆的隆升中,这一剪切带被动地抬升与剥露,而出露于现今的穹隆边界上。变形模拟显示,北大别穹隆构造现今为近EW轴向的背形,其上隆幅度西强东弱。北大别穹隆的形成过程表明为典型的造山带变质核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别穹隆 拆离剪切带 变形模拟 晓天—磨子潭剪切带 五河—水吼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变形流变场分配多尺度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向必伟 姜大志 +1 位作者 谢成龙 胡召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共13页
流变场分配(flow field partitioning)现象在自然界高应变岩石中十分常见。传统的基于固体连续变形机制理论的变形分析中,流变场分配问题往往被忽略,致使应变带中流变场如何分配一直都缺乏深入认识。Eshelby阐述了嵌入均匀介质中的椭球... 流变场分配(flow field partitioning)现象在自然界高应变岩石中十分常见。传统的基于固体连续变形机制理论的变形分析中,流变场分配问题往往被忽略,致使应变带中流变场如何分配一直都缺乏深入认识。Eshelby阐述了嵌入均匀介质中的椭球体内流变场的数学方法,为探讨流变场的分配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从固体连续变形机制入手,重点介绍基于Eshelby理论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思路和方法,探讨流变场分配问题。模拟结果表明:嵌入基质中的椭球体内分布的流变场主要取决于椭球体与基质间的相对流变强度,椭球体的相对流变强度越低,其变形越接近于简单剪切,且有限应变积累越快。模拟还揭示,不同流变强度的椭球体内模拟拉伸线理和面理产状的总体格局反映基质流变场特征。由此得到以下结论:(1)在流变场分配现象显著的区域,局部小尺度上应变、涡度测量分析结果无法直接揭示区域流变场运动学边界条件,对这些区域的构造变形分析必须是多尺度的;(2)基于Eshelby理论的以实质变形组构为约束的多尺度数值模拟分析,能更为合理地揭示高应变岩石中流变场的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场分配 连续变形机制 Eshelby理论 多尺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