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苏北金湖凹陷混合原油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
13
1
作者
李素梅
庞雄奇
+1 位作者
金之钧
黎茂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5,共5页
从定性与绝对定量角度对苏北金湖凹陷“未熟油”及成熟油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 ,该区“未熟油”既有未熟—低熟油性质又有成熟油性质。除了甾烷成熟度参数偏低外 ,饱和烃CPI与C3 12 2S/ (S +R)、芳烃甲基萘、甲基菲及甲基二苯并噻...
从定性与绝对定量角度对苏北金湖凹陷“未熟油”及成熟油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 ,该区“未熟油”既有未熟—低熟油性质又有成熟油性质。除了甾烷成熟度参数偏低外 ,饱和烃CPI与C3 12 2S/ (S +R)、芳烃甲基萘、甲基菲及甲基二苯并噻吩的成熟度参数与正常油差异甚微。成熟度参数的不一致性反映了不同成熟度原油混合现象的存在。混合油定量计算结果表明 ,正常油中混入低于 2 0 %的未熟—低熟油 (烃 )可使混合油中甾烷C2 9αααS/ (S +R)值小于 0 .30 ,苏北油田金湖凹陷西斜坡南端和闵北“未熟油田”实质为混入少量未熟—低熟油 (烃 )的正常油。混合油的形成可能贯穿于油气的整个生成与聚集过程。金湖凹陷多生油中心、多成烃期次和相对较年轻的第三系烃源岩是形成成熟度偏低的“未熟油”(混合油 )的必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金湖凹陷
混合原油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苏北油田
未熟-低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应用含氮化合物探讨新疆轮南油田油气运移
被引量:
44
2
作者
王铁冠
李素梅
+1 位作者
张爱云
张水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5-93,共9页
新疆轮南地区原油中含有丰富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不同层系或相同层系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总体分布型式相似,但绝对丰度与相对分布差异明显,显示显著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奥陶系原油与三叠系、侏罗系原油具不同成藏期次与油...
新疆轮南地区原油中含有丰富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不同层系或相同层系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总体分布型式相似,但绝对丰度与相对分布差异明显,显示显著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奥陶系原油与三叠系、侏罗系原油具不同成藏期次与油气运移方向,奥陶系、石炭系原油运移方向为自西而东,主要注入点在轮南、桑塔木断垒带的西南侧;三叠系、侏罗系原油主要通过断层运移、聚集成藏,在后期构造演化过程中发生侧向分配调整。吡咯类化合物指示的油气运移信息反映了轮南地区地层的发育与构造演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地区
吡咯类化合物
油气运移
油田
氮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
被引量:
27
3
作者
庞雄奇
李素梅
+1 位作者
黎茂稳
金之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86-591,共6页
采用先进的多馏分绝对定量、非烃技术 ,配合有机地球化学常规分析 ,在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主要从分子地球化学角度对东营凹陷八面河“未熟—低熟油”成因进行了剖析。成熟度、单体烃绝对定量、多馏分与多参数综合对比揭示 ...
采用先进的多馏分绝对定量、非烃技术 ,配合有机地球化学常规分析 ,在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主要从分子地球化学角度对东营凹陷八面河“未熟—低熟油”成因进行了剖析。成熟度、单体烃绝对定量、多馏分与多参数综合对比揭示 ,以往研究确认的埋藏较浅的有机质富集层段—沙四段未熟—低熟页岩段并非该区“未熟—低熟油”的主力烃源岩 ,该区原油主要来自已进入生油门窗的成熟烃源岩 ,未熟—低熟烃源岩供应的油气量非常有限。八面河“未熟—低熟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未熟—低熟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熟-低熟油
油源对比
成因机理
八面河油田
干酪极晚期降解成烃理论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用原油含氮化合物研究油气运移
被引量:
79
4
作者
王铁冠
李素梅
+3 位作者
张爱云
朱雷
李伯虎
周永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83-86,共4页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 ,探讨了松辽盆地新站油田油藏可能的油源和成藏模式。对其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田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并不显著 ,新站油田原油具有原...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 ,探讨了松辽盆地新站油田油藏可能的油源和成藏模式。对其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田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并不显著 ,新站油田原油具有原地与近源性 ,由此推测邻近的齐家—古龙凹陷为其主要的生油灶。根据对吡咯类化合物的分析 ,判断出油气注入点在大安北鼻状构造两条主要断裂间的隆起高部位 ,即英 411及大415一带。油气主要通过断层作垂向运移及侧向扩散聚集。油气的运移、聚集受构造控制 ,首先聚集于构造的高部位 (即北端 ) ,而后作侧向分配。该过程受断裂构造控制 ,两条主要断裂间的油气再次侧向运移方向为北北西—南南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吡咯类化合物
分馏
原油
含氮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几个应用实例
被引量:
55
5
作者
黎茂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1-19,共9页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特别是其中的确定二次运移距离问题)是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中至关重要又最为薄弱的环节。在二次运移过程中,具有官能团、能形成氢键或其它离子键的化合物会通过液-固两相分配而进入输导层中的固相有机质和矿物基质,...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特别是其中的确定二次运移距离问题)是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中至关重要又最为薄弱的环节。在二次运移过程中,具有官能团、能形成氢键或其它离子键的化合物会通过液-固两相分配而进入输导层中的固相有机质和矿物基质,其中的咔唑类含氮化合物最有希望成为油气二次运移的化学示踪剂;但中性氮化合物的浓度和组成与特定原油的直线运移距离之间不应存在一成不变的关系。在应用咔唑类和苯并咔唑类参数研究某地区的二次运移距离或方向之前,一定要充分利用各项烃类参数首先确定原油的母源特征、成熟程度和成因类型,强调多馏分、多参数横向对比的重要性。以在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盆地和威利斯顿盆地、中国的渤海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进行的油气二次运移研究为例,说明在石油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过程中,既要相信基本物理化学原理的普遍性,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坚持多学科、多项参数综合运用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二次运移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苏北金湖凹陷混合原油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
13
1
作者
李素梅
庞雄奇
金之钧
黎茂稳
机构
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加拿大
联邦
地质
调查局
卡尔
加利
分部
出处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5,共5页
基金
中国重大基础研究硕目 (G1999-4 3 3 10 )
文摘
从定性与绝对定量角度对苏北金湖凹陷“未熟油”及成熟油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 ,该区“未熟油”既有未熟—低熟油性质又有成熟油性质。除了甾烷成熟度参数偏低外 ,饱和烃CPI与C3 12 2S/ (S +R)、芳烃甲基萘、甲基菲及甲基二苯并噻吩的成熟度参数与正常油差异甚微。成熟度参数的不一致性反映了不同成熟度原油混合现象的存在。混合油定量计算结果表明 ,正常油中混入低于 2 0 %的未熟—低熟油 (烃 )可使混合油中甾烷C2 9αααS/ (S +R)值小于 0 .30 ,苏北油田金湖凹陷西斜坡南端和闵北“未熟油田”实质为混入少量未熟—低熟油 (烃 )的正常油。混合油的形成可能贯穿于油气的整个生成与聚集过程。金湖凹陷多生油中心、多成烃期次和相对较年轻的第三系烃源岩是形成成熟度偏低的“未熟油”(混合油 )的必然条件。
关键词
苏北金湖凹陷
混合原油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苏北油田
未熟-低熟油
Keywords
Subei oilfield
Jinhu sag
immature oil and low maturation oil
mixed oi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TE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应用含氮化合物探讨新疆轮南油田油气运移
被引量:
44
2
作者
王铁冠
李素梅
张爱云
张水昌
机构
石油大学
加拿大
联邦
地质
调查局
卡尔
加利
分部
中国
地质
大学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5-93,共9页
基金
石油大学(北京)基础研究基金(编号昌97-I-07)
文摘
新疆轮南地区原油中含有丰富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不同层系或相同层系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总体分布型式相似,但绝对丰度与相对分布差异明显,显示显著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奥陶系原油与三叠系、侏罗系原油具不同成藏期次与油气运移方向,奥陶系、石炭系原油运移方向为自西而东,主要注入点在轮南、桑塔木断垒带的西南侧;三叠系、侏罗系原油主要通过断层运移、聚集成藏,在后期构造演化过程中发生侧向分配调整。吡咯类化合物指示的油气运移信息反映了轮南地区地层的发育与构造演化史。
关键词
轮南地区
吡咯类化合物
油气运移
油田
氮化合物
Keywords
Lunnan area
pyrrolic nitrogen compounds
oil migration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
被引量:
27
3
作者
庞雄奇
李素梅
黎茂稳
金之钧
机构
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加拿大
联邦
地质
调查局
卡尔
加利
分部
出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86-591,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规划研究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G1 999- 4 331 0 )
文摘
采用先进的多馏分绝对定量、非烃技术 ,配合有机地球化学常规分析 ,在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主要从分子地球化学角度对东营凹陷八面河“未熟—低熟油”成因进行了剖析。成熟度、单体烃绝对定量、多馏分与多参数综合对比揭示 ,以往研究确认的埋藏较浅的有机质富集层段—沙四段未熟—低熟页岩段并非该区“未熟—低熟油”的主力烃源岩 ,该区原油主要来自已进入生油门窗的成熟烃源岩 ,未熟—低熟烃源岩供应的油气量非常有限。八面河“未熟—低熟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未熟—低熟油 。
关键词
未熟-低熟油
油源对比
成因机理
八面河油田
干酪极晚期降解成烃理论
烃源岩
Keywords
Immature oil, oil source correlation, petroleum genetic mechanism, Bamianhe oilfield
分类号
P618.130.1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原油含氮化合物研究油气运移
被引量:
79
4
作者
王铁冠
李素梅
张爱云
朱雷
李伯虎
周永炳
机构
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卡尔加利分部
中国
地质
大学
大庆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83-86,共4页
基金
石油大学(北京)校基础研究基金资助!(编号:昌97107)
文摘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 ,探讨了松辽盆地新站油田油藏可能的油源和成藏模式。对其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田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并不显著 ,新站油田原油具有原地与近源性 ,由此推测邻近的齐家—古龙凹陷为其主要的生油灶。根据对吡咯类化合物的分析 ,判断出油气注入点在大安北鼻状构造两条主要断裂间的隆起高部位 ,即英 411及大415一带。油气主要通过断层作垂向运移及侧向扩散聚集。油气的运移、聚集受构造控制 ,首先聚集于构造的高部位 (即北端 ) ,而后作侧向分配。该过程受断裂构造控制 ,两条主要断裂间的油气再次侧向运移方向为北北西—南南东 。
关键词
油气运移
吡咯类化合物
分馏
原油
含氮化合物
Keywords
Xinzhan oilfield
oil migration
pyrrolic nitrogen compounds
migration effects
分类号
TE122.11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P618.130.1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几个应用实例
被引量:
55
5
作者
黎茂稳
机构
加拿大
联邦
地质
调查局
卡尔
加利
分部
出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1-19,共9页
文摘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特别是其中的确定二次运移距离问题)是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中至关重要又最为薄弱的环节。在二次运移过程中,具有官能团、能形成氢键或其它离子键的化合物会通过液-固两相分配而进入输导层中的固相有机质和矿物基质,其中的咔唑类含氮化合物最有希望成为油气二次运移的化学示踪剂;但中性氮化合物的浓度和组成与特定原油的直线运移距离之间不应存在一成不变的关系。在应用咔唑类和苯并咔唑类参数研究某地区的二次运移距离或方向之前,一定要充分利用各项烃类参数首先确定原油的母源特征、成熟程度和成因类型,强调多馏分、多参数横向对比的重要性。以在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盆地和威利斯顿盆地、中国的渤海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进行的油气二次运移研究为例,说明在石油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过程中,既要相信基本物理化学原理的普遍性,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坚持多学科、多项参数综合运用的原则。
关键词
油气运移
二次运移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Keywords
Crude oil, Hydrocarbon, Carbazole, Compound, Migration mark, Effect, Research, Parameter, Application, Example
分类号
TE14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P618.130.1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苏北金湖凹陷混合原油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李素梅
庞雄奇
金之钧
黎茂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应用含氮化合物探讨新疆轮南油田油气运移
王铁冠
李素梅
张爱云
张水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
4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
庞雄奇
李素梅
黎茂稳
金之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
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利用原油含氮化合物研究油气运移
王铁冠
李素梅
张爱云
朱雷
李伯虎
周永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
7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几个应用实例
黎茂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
5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