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正常人皮肤表面皮脂和水分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辛淑君 刘之力 +3 位作者 史月君 Kenneth R Feingold Peter M Elias 蔄茂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1-133,共3页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正常人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皮肤表面皮脂含量及皮肤皮脂的分泌速度。方法:利用皮肤表面皮脂测量仪和皮肤水分含量测量仪对我国北方325名正常人的前额及前臂屈侧皮肤皮脂量和皮肤含水量进行测量。结果:12...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正常人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皮肤表面皮脂含量及皮肤皮脂的分泌速度。方法:利用皮肤表面皮脂测量仪和皮肤水分含量测量仪对我国北方325名正常人的前额及前臂屈侧皮肤皮脂量和皮肤含水量进行测量。结果:12岁以前,男女前额皮脂量无差异;13岁以后,男性前额的皮脂量明显高于女性。除36~50岁年龄组外,女性前额的皮脂分泌快于男性。男女前臂的皮脂量无差异。除男性13~35岁组的前额皮肤含水量高于女性外,其他各年龄组各部位男、女皮肤含水量无显著差别。13~35岁组男、女性前额的含水量均高于前臂。其他各年龄组前额和前臂皮肤含水量无明显部位差异。13~35岁组男性前额皮肤含水量最高。结论:正常人皮肤表面含水量和皮脂含量因性别、年龄和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脂 含水量 角质层 性别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皮肤表面酸碱度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辛淑君 刘之力 +3 位作者 史月君 Kenneth R Feingold Peter M Elias 蔄茂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89-290,共2页
皮肤是人类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皮肤表面的酸碱度不仅是皮肤的生理指标.同时也反映了整个机体的状态。迄今为止,关于正常人皮肤表面pH值的报道不尽相同。据报道,婴儿出生时,皮肤表而的pH较高。数天后则逐渐降低。Wilhelm等曾对29... 皮肤是人类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皮肤表面的酸碱度不仅是皮肤的生理指标.同时也反映了整个机体的状态。迄今为止,关于正常人皮肤表面pH值的报道不尽相同。据报道,婴儿出生时,皮肤表而的pH较高。数天后则逐渐降低。Wilhelm等曾对29例成人皮肤表面的pH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皮肤表而的pH囚皮肤解剖部位的不同而不同:老年人的前额和踝部皮肤表而的pH值高于年轻者。Zlotogorski的研究也证实了Wilhelm等的结果.但是也有报道,皮肤表面的pH因性别的差异而不同。这种差异性有多种因素,可能与研究组别的大小和分组的条件等有关。关于我国正常人皮肤表面pH的研究报道较少,笔者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期的生理特点进行年龄分组;根据皮肤的生理特点进行部位分组。对我国正常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部位的皮肤pH进行检测,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层 皮肤 酸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酰胺及其相关皮肤病 被引量:6
3
作者 侯麦花 茂强 朱文元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0-271,共2页
神经酰胺是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的主要组成成分。神经酰胺在调节皮肤的生物活性及表皮的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在人类皮肤角质层中,根据其鞘氨脂碱基基团和碳氢化合物链长不同,已发现的神经酰胺可分为9种。许多伴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的皮肤... 神经酰胺是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的主要组成成分。神经酰胺在调节皮肤的生物活性及表皮的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在人类皮肤角质层中,根据其鞘氨脂碱基基团和碳氢化合物链长不同,已发现的神经酰胺可分为9种。许多伴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的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其表皮神经酰胺的含量异常,外用适当比例的神经酰胺制剂可缓解其病变。外用具有生理活性的细胞间脂质可能是治疗皮肤病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酰胺 角质形成细胞 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表面酸碱度稳态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蔄文雁 刘之力 +2 位作者 PeterM.Elias KennethR.Feingold 蔄茂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索皮肤保持其表面pH稳定状态的动力学。方法:利用丙酮和胶带急性破坏表皮通透屏障功能、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及局部外用碱性物质的方法提高皮肤表面pH值。然后,在不同的时间观察皮肤表面pH的改变,依此判断皮肤表面pH保持稳定状... 目的:探索皮肤保持其表面pH稳定状态的动力学。方法:利用丙酮和胶带急性破坏表皮通透屏障功能、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及局部外用碱性物质的方法提高皮肤表面pH值。然后,在不同的时间观察皮肤表面pH的改变,依此判断皮肤表面pH保持稳定状态的动力学。结果:在丙酮模型中,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破坏48 h后,皮肤表面的pH恢复正常;而在胶带模型中,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破坏48 h后,皮肤表面的pH值仍明显地高于基础值(P<0.01);在紫外线模型中,UVB照射6 d后,皮肤表面的pH才恢复正常;局部外用碱性物质6 h后,皮肤表面pH恢复正常。结论:皮肤维持其表面pH稳定状态的动力学因诱导pH紊乱的因素不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酸碱度 皮肤表面 屏障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外用三氧化二砷改变表皮增生和分化蛋白表达的动物试验
5
作者 吕成志 辛淑君 +4 位作者 张信江 Marianne Demerjian Kenneth R Feingold Peter M Elias 蔄茂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20,共3页
除引起心血管、肝、肺、肾、神经系统等损害以外,皮肤也是砷中毒常累及的主要器官之一。大多数学者认为砷中毒是由于饮用受污染的水或粮食所致,而经皮肤接触致损害的报道较少。利用细胞培养的研究显示,低浓度砷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K... 除引起心血管、肝、肺、肾、神经系统等损害以外,皮肤也是砷中毒常累及的主要器官之一。大多数学者认为砷中毒是由于饮用受污染的水或粮食所致,而经皮肤接触致损害的报道较少。利用细胞培养的研究显示,低浓度砷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KC)增生和抑制分化蛋白合成。利用人工培养的皮肤研究显示.砷也可抑制KC的增生和表皮蛋白质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增生 分化蛋白 黑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