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窄分子量分布的聚丙烯酸的合成及其阻垢性能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伟 张凌云 阎虎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50-1053,共4页
以水为溶剂,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方法,合成了分子量2400~9000的聚丙烯酸。GPC分析表明,所合成的聚丙烯酸具有很窄的分子量分布(多分散系数PDI约为1.2)。阻垢性能测定结果表明,用RAFT方法合成的聚丙烯酸比采用普通... 以水为溶剂,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方法,合成了分子量2400~9000的聚丙烯酸。GPC分析表明,所合成的聚丙烯酸具有很窄的分子量分布(多分散系数PDI约为1.2)。阻垢性能测定结果表明,用RAFT方法合成的聚丙烯酸比采用普通自由基聚合得到的商品聚丙烯酸阻垢剂具有更好的阻垢性能。如当分子量约为2400的聚丙烯酸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和10mg/L时,其阻碳酸钙垢的阻垢率分别为83.8%和97.5%,而在相同质量浓度下商品聚丙烯酸阻垢剂的阻碳酸钙垢的阻垢率则仅分别为21.3%和42.9%。阻垢作用随温度升高(50~90℃)而降低的幅度也明显小于商品聚丙烯酸阻垢剂,80℃时二者的阻垢作用差别最大,而这正是一般冷却水达到的最高温度。在所研究的分子量范围内,所合成的聚丙烯酸分子量愈小则其阻垢性能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垢 聚丙烯酸 活性自由基聚合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料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静 张政朴 +1 位作者 宋瑜 贺秉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363-2368,共6页
采用反相悬浮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球,对微球进行羟丙基氯化及氨基化,并偶联色素配体C ibacronB lue F3GA,得到一种新型染料亲和吸附剂.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目标蛋白,考察了该染料亲和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发现其对BSA有较高的吸附量(95.2 ... 采用反相悬浮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球,对微球进行羟丙基氯化及氨基化,并偶联色素配体C ibacronB lue F3GA,得到一种新型染料亲和吸附剂.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目标蛋白,考察了该染料亲和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发现其对BSA有较高的吸附量(95.2 mg/g),吸附行为满足Langmu ir吸附等温式.负载牛血清白蛋白的微球容易洗脱,洗脱率高达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Cibacron BLUE F3GA 染料亲和吸附剂 牛血清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悬挂羧基手臂聚乳酸材料的内皮细胞黏附及其细胞活性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珺 王蔚 +5 位作者 刘媛 朱晓翠 袁直 汤石明 刘民 汤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317-2320,共4页
为了考察内皮化材料表面的细胞活性,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分别在聚乳酸(PLA)、乳酸-苹果酸共聚物(PLMA),以及含悬挂羟基或羧基的乳酸-苹果酸共聚物膜(PLMAHE,PLMACA)表面种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成功地制备了内皮化表面.通过测定内... 为了考察内皮化材料表面的细胞活性,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分别在聚乳酸(PLA)、乳酸-苹果酸共聚物(PLMA),以及含悬挂羟基或羧基的乳酸-苹果酸共聚物膜(PLMAHE,PLMACA)表面种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成功地制备了内皮化表面.通过测定内皮化材料表面内皮细胞释放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以及一氧化氮的释放量,间接考察了内皮细胞的抗凝血活性;另外,通过内皮化表面的血小板黏附实验,直接观察了血小板在内皮细胞上的黏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含羧基材料表面的内皮细胞活性比PLA和PLMAHE的高;相对其它材料PLMACA能更有效地保留黏附于其表面内皮细胞的活性,其单位内皮细胞的eNOS以及NO的释放量分别为(41.8±8.1)μmol/104cells和(0.76±0.16)U/104cells.电镜照片(SEM)显示,各种材料表面的内皮细胞均能有效地减少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在内皮细胞脱落的区域,PLMACA仍能较好地实现其抑制血小板黏附的功能,有望成为新型血管修复(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细胞活性 细胞黏附 聚苹果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基为肝靶向基团的聚谷氨酸苄酯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查瑞涛 杜田 袁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85-887,共3页
Started from the liver targeting compounds(glycyrrhizin,glycyrrhetinicacid,bile acid),six(amine-terminated) compounds were prepared via two-step reactions.The NMR experiments provided the direct evidence of the ex... Started from the liver targeting compounds(glycyrrhizin,glycyrrhetinicacid,bile acid),six(amine-terminated) compounds were prepared via two-step reactions.The NMR experiments provided the direct evid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amide.The polymers were synthesized by polymerizing of BLG-NCA initiated by each of six amine-terminated compounds.The liver targeting group was introduced to the main chain of the polymer.The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resultant polymers was adjusted by changing the molar ratio of monomer BLG-NCA to initiator.The product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by GPC,FTIR and()1H NMR.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mine-terminated compounds containing liver targeting group could initiate the polymerization of BLG-N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靶向 甘草酸 甘草次酸 胆酸 聚谷氨酸苄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油为致孔剂合成的St-DVB大孔共聚物 被引量:3
5
作者 范云鸽 王蓓蕾 史作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3-46,共4页
采用硅油与甲苯为混合致孔剂,水相悬浮聚合制备了一系列大孔交联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通过改变交联剂DVB用量和致孔剂硅油与甲苯的配比、用量等,研究了所合成的大孔St-DVB共聚物的堆密度、力学强度、比表面积、表面形态及吸附性能。结... 采用硅油与甲苯为混合致孔剂,水相悬浮聚合制备了一系列大孔交联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通过改变交联剂DVB用量和致孔剂硅油与甲苯的配比、用量等,研究了所合成的大孔St-DVB共聚物的堆密度、力学强度、比表面积、表面形态及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硅油与甲苯以一定比例混合作致孔剂时,可得到了一类具特殊结构的小球堆积型(10μm^15μm)大孔共聚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油致孔剂 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 悬浮聚合 小球堆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寡肽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纪红 张原玮 +3 位作者 杨眉 张静 马翼 袁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59-1162,共4页
为清除尿毒症患者血清中分离出的八肽VVRGCTWW(V8),制备了不同间隔臂长含苯环的吸附剂Phenc.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吸附剂Phe3c具有非常好的吸附能力.采用NMR和分子模拟技术对吸附剂的模型体系的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配体中的苯环... 为清除尿毒症患者血清中分离出的八肽VVRGCTWW(V8),制备了不同间隔臂长含苯环的吸附剂Phenc.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吸附剂Phe3c具有非常好的吸附能力.采用NMR和分子模拟技术对吸附剂的模型体系的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配体中的苯环可与八肽形成π-π堆积,而且间隔臂的增长可以克服空间位阻效应,有效增加配体与V8的作用几率,进而增强吸附剂与八肽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分子模型及分子对接方法,不仅可以合理解释吸附剂的吸附机理,而且可用于吸附剂的虚拟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肽 吸附剂 配体 吸附机理 虚拟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剂结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吸附机理 被引量:1
7
作者 魏忠 黄微 +1 位作者 李纪红 袁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735-1738,共4页
以琼脂糖凝胶为载体,二甲胺为配体,制备了β-OH,γ-OH和β-SH吸附剂.通过对水相中内毒素的动、静态吸附探索有效的吸附剂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吸附剂对内毒素的清除率随配体结构的不同呈现出较大差异,其中β-OH吸附剂的清除效果最好,达到9... 以琼脂糖凝胶为载体,二甲胺为配体,制备了β-OH,γ-OH和β-SH吸附剂.通过对水相中内毒素的动、静态吸附探索有效的吸附剂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吸附剂对内毒素的清除率随配体结构的不同呈现出较大差异,其中β-OH吸附剂的清除效果最好,达到90.7%.运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提出了β-OH吸附剂与内毒素作用的模型,阐明静电力是影响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同时氢键的协同和空间位阻效应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琼脂糖 吸附剂 计算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