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净化高分子吸附材料 被引量:38
1
作者 何炳林 马建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1212-1218,共7页
简要总结了我们近年来在血液净化高分子吸附材料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有机小分子吸附剂、中分子吸附剂和生物大分子吸附剂的系统研究,不仅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结果,而且筛选出了性能优良的血液净化吸附剂,已经与血液灌流装置... 简要总结了我们近年来在血液净化高分子吸附材料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有机小分子吸附剂、中分子吸附剂和生物大分子吸附剂的系统研究,不仅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结果,而且筛选出了性能优良的血液净化吸附剂,已经与血液灌流装置一起开始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吸附剂 血液净化 血液灌流 人工肾 人工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网络和浓溶液中高分子链运动的NMR研究Ⅲ.质子自旋-晶格弛豫时间与凝胶和浓溶液体系中高分子链段的运动 被引量:2
2
作者 黎明 孙平川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用自旋-晶格弛豫研究了溶胀的交联聚丙烯酰胺-丙烯酸网络和线型聚苯乙烯溶液中质子的弛豫行为。交联网络中,随着交联度增大,T1CH/T1、CH2的值由1.17逐渐趋于1;,而线型聚苯乙烯溶液中,T1CH/T1CH2的的值... 用自旋-晶格弛豫研究了溶胀的交联聚丙烯酰胺-丙烯酸网络和线型聚苯乙烯溶液中质子的弛豫行为。交联网络中,随着交联度增大,T1CH/T1、CH2的值由1.17逐渐趋于1;,而线型聚苯乙烯溶液中,T1CH/T1CH2的的值由最稀浓度下的1.7过渡到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溶液 交联网络 凝胶 弛豫 链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弱交联高分子体系的微观运动状态及微观结构特征
3
作者 门爱菊 黄文强 +3 位作者 李晨曦 孙平川 黎明 何炳林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532-535,共4页
用核磁共振13C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表征了以离子微区为表观交联点的以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共聚物为基础的弱交联高分子体系的微观链运动特征,及体系中溶剂分子的运动特征,结果表明:聚合物主链表现为快、慢两种运动状态,聚... 用核磁共振13C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表征了以离子微区为表观交联点的以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共聚物为基础的弱交联高分子体系的微观链运动特征,及体系中溶剂分子的运动特征,结果表明:聚合物主链表现为快、慢两种运动状态,聚合物体系存在多相结构;溶剂分子也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间接反应了聚合物体系的微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交联 高分子体系 驰豫时间 链运动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5)/β-Bi_(2)O_(3)复合材料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的性能
4
作者 漆于辉 王涛 +2 位作者 马雪娥 常玥 查飞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5,共10页
以g-C_(3)N_(5)、Bi(NO_(3))_(3)•5H_(2)O和草酸钠(Na_(2)C_(2)O_(4))为原料,通过水热和煅烧方法制备了g-C_(3)N_(5)/β-Bi_(2)O_(3)(CN/BO)复合材料,利用XRD、SEM、TEM、UV-Vis DRS、PL和EIS对CN/BO进行了表征。在模拟自然光条件下,测... 以g-C_(3)N_(5)、Bi(NO_(3))_(3)•5H_(2)O和草酸钠(Na_(2)C_(2)O_(4))为原料,通过水热和煅烧方法制备了g-C_(3)N_(5)/β-Bi_(2)O_(3)(CN/BO)复合材料,利用XRD、SEM、TEM、UV-Vis DRS、PL和EIS对CN/BO进行了表征。在模拟自然光条件下,测试了CN/BO对水中盐酸四环素(TC)的光催化降解性能,考察了影响TC降解率的因素及CN/BO的底物普适性和循环使用性能,并对CN/BO光催化降解TC的机理进行了推测。结果表明,CN/BO光催化活性优于单一材料。50CN/BO(即g-C_(3)N_(5)质量为复合材料质量的50%)具有最佳光催化活性,在30 mL TC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50CN/BO加入量为20 mg、模拟光光照时间90 min时,TC降解率为94.1%,总有机碳(TOC)去除率为72.5%;光照60 min,其对罗丹明B、孔雀石绿等6种常见水污染物的降解率在81.0%~99.8%之间;溶液中CO_(3)^(2−)可降低TC的降解率,而S_(2)O_(8)^(2−)则可提高TC的降解率;pH=6~12时,50CN/BO光催化性能基本不变;50CN/BO重复使用5次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超氧自由基和空穴是CN/BO光催化降解TC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β-Bi_(2)O_(3)与g-C_(3)N_(5)之间形成的S型异质结提高了电荷分离和转移能力,增加了CN/BO参与光降解反应的活性基团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5)/β-Bi_(2)O_(3) 复合材料 光催化降解 盐酸四环素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油页岩半焦/聚乙烯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5
作者 刘玲灵 马国富 张哲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39,146,共6页
分别采用3种不同偶联剂FX4、174、175改性油页岩半焦(SC),用于代替农用地膜中部分聚乙烯和炭黑,探究了其不同使用比例,不同改性温度和改性时间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发现改性油页岩半焦更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结果表明:3%的17... 分别采用3种不同偶联剂FX4、174、175改性油页岩半焦(SC),用于代替农用地膜中部分聚乙烯和炭黑,探究了其不同使用比例,不同改性温度和改性时间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发现改性油页岩半焦更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结果表明:3%的174偶联剂在100℃,10min下所改性的油页岩半焦,制备的复合材料机械性能最佳,断裂伸长率达到822.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半焦 粉体改性 农用地膜 机械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缕石-In_(2)O_(3)/In_(2)S_(3)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甲基橙
6
作者 王涛 胡美凤 +2 位作者 文娜 常玥 查飞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4-1832,共9页
以In_(2)O_(3)、硫代乙酰胺、坡缕石(PGS)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PGS负载In_(2)O_(3)/In_(2)S_(3)的复合材料(PGS-In_(2)O_(3)/In_(2)S_(3)),通过XRD、SEM、TEM、BET、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PGS-In_(2)O_(3)/In_(2)S_(3)进行了表征,测... 以In_(2)O_(3)、硫代乙酰胺、坡缕石(PGS)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PGS负载In_(2)O_(3)/In_(2)S_(3)的复合材料(PGS-In_(2)O_(3)/In_(2)S_(3)),通过XRD、SEM、TEM、BET、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PGS-In_(2)O_(3)/In_(2)S_(3)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考察了不同酸化PGS质量分数(以酸化PGS和In_(2)O_(3)总质量计,下同)的PGS-In_(2)O_(3)/In_(2)S_(3)光催化降解甲基橙(MO)的性能、抗离子干扰和循环使用性能。结果表明,PGS-In_(2)O_(3)/In_(2)S_(3)的In_(2)O_(3)颗粒表面附着木耳状In_(2)S_(3)纳米片及针状PGS,其在200~580 nm区域有较强的光吸收。PGS质量分数为50%的50%PGS-In_(2)O_(3)/In_(2)S_(3)具有最佳的光催化降解MO活性,在可见光下照射30 min,20 mg50%PGS-In_(2)O_(3)/In_(2)S_(3)对30 m L质量浓度为20 mg/L的MO水溶液的光催化降解率为98.8%。超氧基自由基(·O_(2)^(-))、空穴(h^(+))是50%PGS-In_(2)O_(3)/In_(2)S_(3)光催化降解MO的主要活性物种,除H_(2)PO_(4)^(-)外,溶液中Cl^(-)、Na^(+)等常见离子对其光催化降解MO没有影响;50%PGS-In_(2)O_(3)/In_(2)S_(3)对孔雀石绿、罗丹明B、结晶紫、亚甲基蓝等染料均表现出较好的物理吸附和光催化降解效果。PGS与In_(2)O_(3)/In_(2)S_(3)间的内置电场降低了In_(2)O_(3)/In_(2)S_(3)光生载流子的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_(2)O_(3)/In_(2)S_(3) 坡缕石 光催化剂 光降解 染料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豆素-3-羧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膜对底物的结合及渗透选择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马向霞 何锡文 +2 位作者 张茉 李文友 张玉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37-1241,共5页
在光照和引发剂的作用下,模板分子香豆素-3-羧酸、功能单体丙烯酰胺和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或三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TR IM)在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聚合形成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膜.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分别以T... 在光照和引发剂的作用下,模板分子香豆素-3-羧酸、功能单体丙烯酰胺和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或三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TR IM)在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聚合形成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膜.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分别以TR IM和EDMA为交联剂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在不同溶剂中对混合底物的结合和渗透选择性.结果表明,以TR IM为交联剂的印迹膜对模板分子具有更高的结合和渗透选择性.另外,以乙腈或乙腈/水作为溶剂对分子印迹膜所作的实验和讨论有助于为从复杂样品中分离模板分子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技术 复合膜 香豆素-3-羧酸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微球负载的己二胺型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制备及对胆红素的吸附 被引量:8
8
作者 吴丽平 张政朴 +2 位作者 郭义 王勇 陆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36-1444,共9页
通过反相悬浮反应制备了戊二醛交联的壳聚糖(CS)微球,以CS微球为载体,合成了己二胺型低代数聚酰胺-胺(Polyamidoamine,PAMAM)树枝状大分子(Genaration≤3).考察了该微球在生理条件下对水溶液中胆红素的吸附行为,探讨溶液的pH值、离子强... 通过反相悬浮反应制备了戊二醛交联的壳聚糖(CS)微球,以CS微球为载体,合成了己二胺型低代数聚酰胺-胺(Polyamidoamine,PAMAM)树枝状大分子(Genaration≤3).考察了该微球在生理条件下对水溶液中胆红素的吸附行为,探讨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温度、胆红素初始浓度和牛血清白蛋白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对胆红素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CS-G2.0,CS-G3.0,CS-G1.0,CS-G0和CS微球的平衡吸附率分别为94.61%,93.44%,92.97%,86.47%和52.38%;CS-G1.0~CS-G3.0微球在0.5 h的吸附率已经超过70%,1 h基本接近平衡,对胆红素的吸附量高达42.78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吸附 壳聚糖微球 己二胺 丙烯酸甲酯 聚酰胺-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分子量分布的聚丙烯酸的合成及其阻垢性能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伟 张凌云 阎虎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50-1053,共4页
以水为溶剂,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方法,合成了分子量2400~9000的聚丙烯酸。GPC分析表明,所合成的聚丙烯酸具有很窄的分子量分布(多分散系数PDI约为1.2)。阻垢性能测定结果表明,用RAFT方法合成的聚丙烯酸比采用普通... 以水为溶剂,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方法,合成了分子量2400~9000的聚丙烯酸。GPC分析表明,所合成的聚丙烯酸具有很窄的分子量分布(多分散系数PDI约为1.2)。阻垢性能测定结果表明,用RAFT方法合成的聚丙烯酸比采用普通自由基聚合得到的商品聚丙烯酸阻垢剂具有更好的阻垢性能。如当分子量约为2400的聚丙烯酸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和10mg/L时,其阻碳酸钙垢的阻垢率分别为83.8%和97.5%,而在相同质量浓度下商品聚丙烯酸阻垢剂的阻碳酸钙垢的阻垢率则仅分别为21.3%和42.9%。阻垢作用随温度升高(50~90℃)而降低的幅度也明显小于商品聚丙烯酸阻垢剂,80℃时二者的阻垢作用差别最大,而这正是一般冷却水达到的最高温度。在所研究的分子量范围内,所合成的聚丙烯酸分子量愈小则其阻垢性能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垢 聚丙烯酸 活性自由基聚合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法回收钛白废液中硫酸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徐铜文 杨伟华 +3 位作者 刘兆明 李善清 李旭娣 何炳林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04-208,共5页
本文研究了自制的均相渗析阴膜对钛白废液中废酸的回收效果,实验考察了膜的交换容量、苯环卤含量、废液中组分的相对浓度等因素对渗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自制的阴膜回收废液中的 H2 S O4 是可行的,能实现 H2 S O4 ... 本文研究了自制的均相渗析阴膜对钛白废液中废酸的回收效果,实验考察了膜的交换容量、苯环卤含量、废液中组分的相对浓度等因素对渗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自制的阴膜回收废液中的 H2 S O4 是可行的,能实现 H2 S O4 与其他成分如 Fe S O4、 Ti( S O4)2 的良好分离,其分离系数分别不低于 26.0 和 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膜 扩散渗析 钛白废液 废液回收 硫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固相法合成β沸石分子筛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铁红 袁忠勇 +2 位作者 王敬中 李赫咺 孙平川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7-80,共4页
采用气固相合成方法合成出纯β沸石分子筛, 用XRD, SEM, TG-DTA, IR, NMR 等手段作了表征, 并考察了它的形成机理, 发现气固相法合成β沸石分子筛时遵循液相转化机理。
关键词 沸石分子筛 气固相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雪梅 黄丽霞 +3 位作者 袁娜 黄鹏飞 杜新贞 卢小泉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7-471,共15页
样品前处理技术在复杂样品(如生物、食品和环境等样品)的分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关键,其主要目的是使待测物与样品基质或样品中的干扰物质分离,并达到仪器可以分析检测的状态。对于样品前处理技术而言,有着优异... 样品前处理技术在复杂样品(如生物、食品和环境等样品)的分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关键,其主要目的是使待测物与样品基质或样品中的干扰物质分离,并达到仪器可以分析检测的状态。对于样品前处理技术而言,有着优异吸附性能的吸附剂是核心和关键,因此开发具有高选择性和高富集性的吸附材料是该技术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近年来,各类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被应用于样品前处理领域,发展了众多具有功能多样化、高选择性、高富集性的纳米萃取材料。中空纳米材料是一类在固体壳内具有很大空隙的纳米粒子,因有较大的有效表面积、丰富的内部空间、短的质量传输路径和较高的承载能力等优点,在样品前处理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其主要是通过π-π堆积、静电、氢键以及疏水作用等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对目标分析物的高效分离和富集。同时由于中空纳米材料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也获得了各个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成为材料科学的研究前沿。但是,中空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仍存在步骤复杂、成本较高、条件相对严苛、涉及剧毒物质等问题。本文总结了中空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合成方法以及在样品前处理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中空纳米材料在合成方法上遇到的挑战。最后,对中空纳米材料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纳米材料 样品前处理 应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响应聚合物胶束重塑PIK3CA突变Luminal型乳腺癌免疫微环境
13
作者 杨晨举 王斯雷 +5 位作者 陈桂冬 王钒臣 李星晨 徐琳琳 史林启 于津浦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1-278,共8页
目的:探讨PIK3CA突变对Luminal型乳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以及pH响应性聚合物胶束依赖的药物靶向递送重塑PIK3CA突变Luminal型乳腺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作用。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PIK3CA在乳腺癌中的突变特点;构建PIK3CA突变的Lumina... 目的:探讨PIK3CA突变对Luminal型乳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以及pH响应性聚合物胶束依赖的药物靶向递送重塑PIK3CA突变Luminal型乳腺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作用。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PIK3CA在乳腺癌中的突变特点;构建PIK3CA突变的Luminal型乳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通过单细胞质谱流式技术(mass cytometry,CyTOF)探究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变化;收集2004年8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62例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BRCA cohort)组织样本,在组织水平探索PIK3CA突变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系;负载Alpelisib的pH响应性聚合物胶束(Alpelisib@MSPM)的制备和表征鉴定;动物实验探究Alpelisib@MSPM对PIK3CA突变Luminal型乳腺癌的治疗效果。结果:PIK3CA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尤其在Luminal型乳腺癌中,其突变频率最高;通过CyTOF分析发现在PIK3CA突变乳腺癌移植瘤中PIK3CA突变可以驱动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多重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发现PIK3CA突变显著影响乳腺癌免疫微环境,呈现骨髓来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高浸润和CD8+T细胞低浸润现象;成功制备负载Alpelisib的pH响应性聚合物胶束,胶束的平均粒径约127 nm;经Alpelisib和Alpelisib@MSPM治疗后,PIK3CA突变的Luminal型乳腺癌小鼠肿瘤生长缓慢,肿瘤免疫微环境中MDSCs的比例明显降低,CD8_+T细胞的比例显著升高,并且在Alpelisib@MSPM组中治疗效果更加显著。结论:PIK3CA突变驱动Luminal型乳腺癌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pH响应性聚合物胶束依赖的Alpelisib靶向递送能够显著增强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inal型乳腺癌 PIK3CA MDSCS 聚合物胶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1-萘基)琥珀酰亚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计算机模拟
14
作者 袁伟 李贺先 +2 位作者 王颖 杨海龙 王国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0-634,共5页
对分子间相互作用比较复杂的N-(1-萘基)琥珀酰亚胺进行理论计算时,提出了将溶液构建和随机构象搜索相结合的多分子相互作用体系构建方法,可以简单而准确地得到二聚体和三聚体结构,其中二聚体结构和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 对分子间相互作用比较复杂的N-(1-萘基)琥珀酰亚胺进行理论计算时,提出了将溶液构建和随机构象搜索相结合的多分子相互作用体系构建方法,可以简单而准确地得到二聚体和三聚体结构,其中二聚体结构和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经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得到了在真空条件下二聚体结构的最低能量构象.对较大体系的三聚体结构采用高精度分子力学进行了理论计算.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对分子构象的影响讨论了溶液结晶过程中N-(1-萘基)琥珀酰亚胺分子构象变化,为该化合物结晶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间相互作用 N-(1-萘基)-琥珀酰亚胺 超分子体系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肽诊疗体系的胞内原位组装
15
作者 王昊 宋娜 余志林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7,共11页
多肽因具有合成简单、室温稳定、免疫原性低等优势,近年来成为药物与医用材料领域广受青睐的分子。然而,受限于其生物降解造成的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等瓶颈问题,多肽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存在巨大的鸿沟,如何提高其消化酶稳定性与生... 多肽因具有合成简单、室温稳定、免疫原性低等优势,近年来成为药物与医用材料领域广受青睐的分子。然而,受限于其生物降解造成的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等瓶颈问题,多肽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存在巨大的鸿沟,如何提高其消化酶稳定性与生物利用度成为推动其临床转化的关键。针对该领域的挑战,本综述详细总结了我们课题组利用胞内可控组装技术保障多肽酶稳定性、构筑形貌适应性递送体系、克服递送生理屏障的系统性工作,重点介绍了组装调节过程、建立复杂组装体系以及开发生物医用功能材料的最新策略。同时,我们就活细胞精准原位组装开发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前瞻性观点,以展示其未来在创造生物材料方面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 自组装 刺激响应 药物递送 癌症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核磁共振谱仪多尺度实验技术的构建与管理
16
作者 孙平川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4,共4页
固体核磁共振谱仪是目前研究固体和软物质材料结构和动力学的有力工具,在近年的工作中,在固体核磁共振谱仪上系统构建了用于高分子材料结构与动力学检测的系列多尺度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实验技术,丰富和完善了NM... 固体核磁共振谱仪是目前研究固体和软物质材料结构和动力学的有力工具,在近年的工作中,在固体核磁共振谱仪上系统构建了用于高分子材料结构与动力学检测的系列多尺度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实验技术,丰富和完善了NMR谱仪的实验功能并拓展了其应用范围。这项工作充分发挥了NMR的潜在功能,提高了仪器的利用效率。通过制定完善的谱仪操作规程、实验室管理及学生的培训制度,保证了仪器的安全高效运行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通过积极对外开放交流,推动国内固体NMR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核磁共振 脉冲序列 宏指令 多尺度 高分子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甲醇混合体系的超分子复合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博 李贺先 +4 位作者 王国昌 刘琨 袁伟 李赫 梁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503-1506,共4页
采用芘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全组成范围水-甲醇混合溶剂的复合结构.结果表明,芘探针的极性标尺(I1/I3)随体系中甲醇摩尔分数(xm)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下降速度对xm变化范围具有明显依赖性,而芘荧光相对量子产率的变化曲线在xm=0.18处呈现... 采用芘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全组成范围水-甲醇混合溶剂的复合结构.结果表明,芘探针的极性标尺(I1/I3)随体系中甲醇摩尔分数(xm)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下降速度对xm变化范围具有明显依赖性,而芘荧光相对量子产率的变化曲线在xm=0.18处呈现出一奇异的极大值.这些结果揭示了在0.18<xm<0.75的很大区间,水(W)与甲醇(M)分子主要形成各种水/醇(W5M1-5)和醇/水(M6W2-4,M8W1-3)复合物,并在xm≈0.50附近发生"水/醇→醇/水"复合结构转变,这一观点为统一目前关于水与甲醇复合结构的两种观点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甲醇 复合结构 荧光探针 氢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悬挂羧基手臂聚乳酸材料的内皮细胞黏附及其细胞活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珺 王蔚 +5 位作者 刘媛 朱晓翠 袁直 汤石明 刘民 汤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317-2320,共4页
为了考察内皮化材料表面的细胞活性,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分别在聚乳酸(PLA)、乳酸-苹果酸共聚物(PLMA),以及含悬挂羟基或羧基的乳酸-苹果酸共聚物膜(PLMAHE,PLMACA)表面种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成功地制备了内皮化表面.通过测定内... 为了考察内皮化材料表面的细胞活性,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分别在聚乳酸(PLA)、乳酸-苹果酸共聚物(PLMA),以及含悬挂羟基或羧基的乳酸-苹果酸共聚物膜(PLMAHE,PLMACA)表面种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成功地制备了内皮化表面.通过测定内皮化材料表面内皮细胞释放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以及一氧化氮的释放量,间接考察了内皮细胞的抗凝血活性;另外,通过内皮化表面的血小板黏附实验,直接观察了血小板在内皮细胞上的黏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含羧基材料表面的内皮细胞活性比PLA和PLMAHE的高;相对其它材料PLMACA能更有效地保留黏附于其表面内皮细胞的活性,其单位内皮细胞的eNOS以及NO的释放量分别为(41.8±8.1)μmol/104cells和(0.76±0.16)U/104cells.电镜照片(SEM)显示,各种材料表面的内皮细胞均能有效地减少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在内皮细胞脱落的区域,PLMACA仍能较好地实现其抑制血小板黏附的功能,有望成为新型血管修复(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细胞活性 细胞黏附 聚苹果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脂酸表面包覆对热塑性聚氨酯基体稀土防辐射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原小路 胡水 +2 位作者 张法忠 温世鹏 刘力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55,共4页
将硬脂酸(SA)溶于热乙醇溶液包覆于稀土盐(Ln)粉体表面,改性后的稀土盐粉体和热塑性聚氨酯(TPU)共混制得防辐射复合材料,研究了硬脂酸对稀土盐粉体的改性作用。采用红外光谱、接触角、扫描电镜测试表征了硬脂酸的改性效果,并且系统研究... 将硬脂酸(SA)溶于热乙醇溶液包覆于稀土盐(Ln)粉体表面,改性后的稀土盐粉体和热塑性聚氨酯(TPU)共混制得防辐射复合材料,研究了硬脂酸对稀土盐粉体的改性作用。采用红外光谱、接触角、扫描电镜测试表征了硬脂酸的改性效果,并且系统研究了不同硬脂酸表面改性用量下对高稀土粉体填充的热塑性聚氨酯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最终结果表明,适量硬脂酸的包裹改性,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当硬脂酸的添加量为1.5g/(100gLn)时,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脂酸 稀土 热塑性聚氨酯 力学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英纤维增强含硅芳炔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4
20
作者 戴丹维 张立泉 +2 位作者 邓诗峰 周燕 杜磊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49,共5页
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制备了石英纤维增强含硅芳炔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纤维直径的石英纤维斜纹布以及不同结构的石英纤维织物增强含硅芳炔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直径为7.0μm的石英纤维增强含硅芳炔树脂... 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制备了石英纤维增强含硅芳炔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纤维直径的石英纤维斜纹布以及不同结构的石英纤维织物增强含硅芳炔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直径为7.0μm的石英纤维增强含硅芳炔树脂复合材料比直径为7.5μm的具有更加优异的常温和高温力学性能。并且,2D石英纤维织物增强含硅芳炔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优于3D。而纤维直径和织物结构的改变对该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压成型 编织结构 含硅芳炔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