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净化高分子吸附材料 被引量:38
1
作者 何炳林 马建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1212-1218,共7页
简要总结了我们近年来在血液净化高分子吸附材料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有机小分子吸附剂、中分子吸附剂和生物大分子吸附剂的系统研究,不仅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结果,而且筛选出了性能优良的血液净化吸附剂,已经与血液灌流装置... 简要总结了我们近年来在血液净化高分子吸附材料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有机小分子吸附剂、中分子吸附剂和生物大分子吸附剂的系统研究,不仅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结果,而且筛选出了性能优良的血液净化吸附剂,已经与血液灌流装置一起开始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吸附剂 血液净化 血液灌流 人工肾 人工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凝胶化反应的分形几何研究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左榘 陈天红 +3 位作者 冉少锋 梁德海 牛爱珍 何炳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2-6,共5页
提出基于实验基础之上的高分子凝胶化反应的分形几何研究方法,即以苯乙烯-二乙烯苯凝胶化反应为例,由激光及小角X光散射技术测定反应中分子质量、尺寸及散射光强角度依赖性,经分形理论处理数据,以分数维参数定量描述化学反应,在... 提出基于实验基础之上的高分子凝胶化反应的分形几何研究方法,即以苯乙烯-二乙烯苯凝胶化反应为例,由激光及小角X光散射技术测定反应中分子质量、尺寸及散射光强角度依赖性,经分形理论处理数据,以分数维参数定量描述化学反应,在更深层次上揭示了化学反应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化反应 分形几何 苯乙烯-二乙烯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高分子纳米球的制备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丽 李晨曦 何炳林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9-72,共4页
利用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聚乳酸(PLA)/ 聚乙二醇(PEG)/ 聚乳酸(PLA)三嵌段共聚物,采用1 H NMR 分析和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和分子量. 研究表明,当共聚物中PLA链段分子量相同时,共聚物薄膜的吸... 利用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聚乳酸(PLA)/ 聚乙二醇(PEG)/ 聚乳酸(PLA)三嵌段共聚物,采用1 H NMR 分析和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和分子量. 研究表明,当共聚物中PLA链段分子量相同时,共聚物薄膜的吸水量随着PEG 链段分子量和PEG 含量的增大而提高;在37 ℃、pH= 7-4 的磷酸缓冲溶液中,共聚物在60 d 内可基本降解完全. 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技术制备了PLA/PEG/PLA 三嵌段共聚物纳米球,其粒径受PLA 链段及PEG 链段分子量的影响,在103-6 ~141-6 nm 范围内,且大小均一,皆呈球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 PEG 三嵌段共聚物 纳米 生物降解 药物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氟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渗透性质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卢春阳 马向霞 +3 位作者 何锡文 李文友 陈朗星 何海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56-1359,M008,共5页
以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膜,氟哌酸为模板分子,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扫描电镜表征了膜的表面形貌.混合底物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膜中存在着由形状... 以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膜,氟哌酸为模板分子,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扫描电镜表征了膜的表面形貌.混合底物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膜中存在着由形状和功能基团均与模板分子氟哌酸相互补的孔穴组成的通道,该通道可选择性地富集底物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紫外光谱滴定 膜渗透 氟哌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液微悬浮聚合法制备酸性药物吲哚美辛分子印迹微球及其色谱表征 被引量:39
5
作者 赖家平 卢春阳 何锡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175-1179,共5页
以带有羧基的酸性药物吲哚美辛为模板分子、碱性的 4 -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 ,采用水溶液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用于色谱分离的微米级分子印迹微球 .详细讨论了流动相中缓冲溶液的 p H值对吲哚美辛在MIMs柱上的容量因子 (k′)、分离因子 (... 以带有羧基的酸性药物吲哚美辛为模板分子、碱性的 4 -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 ,采用水溶液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用于色谱分离的微米级分子印迹微球 .详细讨论了流动相中缓冲溶液的 p H值对吲哚美辛在MIMs柱上的容量因子 (k′)、分离因子 (α)和印迹因子 (β)的影响 .通过 MIMs柱对吲哚美辛和 4 -氨基吡啶(4 -AP)的保留行为的比较 ,证明以 4 -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制得的 MIMs对吲哚美辛的识别作用 ,主要靠吡啶环上氮原子与吲哚美辛羧基之间的离子键相互作用 ,以及吡啶环与模板分子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液微悬浮聚合法 制备 酸性药物 吲哚美辛 分子印迹微球 色谱表征 分子印迹聚合物 消炎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中分子毒物吸附剂的研究(Ⅰ)——戊二醛交联壳聚糖吸附剂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虹 袁直 +1 位作者 滕欣莲 何炳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5-77,共3页
Glutaraldehyde crosslinked chitosan used in the adsorption upon model uremic middle molecular toxins was studied. In comparison with untreated glutaraldehyde crosslinked chitosan resin beads, the hydrogen reduced ones... Glutaraldehyde crosslinked chitosan used in the adsorption upon model uremic middle molecular toxins was studied. In comparison with untreated glutaraldehyde crosslinked chitosan resin beads, the hydrogen reduced ones showed a quite realistic behavior in the adsorption upon those model toxins, and the amount of adsorption was fairly high while the equilibrium time was obviously shorte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中分子毒物 血液灌流 壳聚糖 吸附剂 戊二醛 交联 血液净化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扑热息痛分子模板聚合物的选择性富集与识别特性研究 被引量:41
7
作者 郭洪声 何锡文 +1 位作者 邓昌辉 李一峻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3-367,共5页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对药物扑热息痛有高选择性的模板聚合物 .通过 Scatchard分析研究了模板聚合物的结合特性 ;研究了模板聚合物的结合动力学 .结果表明 ,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的模板聚合物比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的聚合物具有更...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对药物扑热息痛有高选择性的模板聚合物 .通过 Scatchard分析研究了模板聚合物的结合特性 ;研究了模板聚合物的结合动力学 .结果表明 ,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的模板聚合物比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的聚合物具有更高的结合容量 ,且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一类等价的结合位点 ,其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为 Kd=2 .2 5× 1 0 - 3 mol/L.底物的选择性结合实验表明 ,与组成相同的非模板聚合物相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模板聚合物 扑热息痛 药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大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5
8
作者 栗方星 徐景瑞 +6 位作者 于芳菲 陈胜男 于翔 杨晓英 安英丽 左榘 密怀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2-36,共5页
设计了含有分子内反应和分子间反应的聚合体系 ,这是一对竞争反应 ,竞争的结果可达到一定的平衡 ,使无法控制的凝胶化过程得以控制 ,从而合成了具有交联结构的大分子。通过分子尺寸的测定还发现了交联大分子在溶液中的特殊行为 。
关键词 合成 表征 交联大分子 分子内反应 分子间反应 聚氧化四甲撑二元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固体高分辨NMR研究聚(L-丙氨酸)-聚乙二醇单甲醚双嵌段共聚物的微相结构与链段运动 被引量:10
9
作者 伍国琳 孙平川 马建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515-1518,共4页
利用固体高分辨 1 3 C CP/MAS及二维 WISE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聚 (L-丙氨酸 ) -聚乙二醇单甲醚双嵌段共聚物 (MPEG-b-PLA)在固态下的微相结构和链段运动行为 .结果表明 ,聚乙二醇链段在形成嵌段共聚物后结晶度明显下降 ,同时存在晶区和... 利用固体高分辨 1 3 C CP/MAS及二维 WISE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聚 (L-丙氨酸 ) -聚乙二醇单甲醚双嵌段共聚物 (MPEG-b-PLA)在固态下的微相结构和链段运动行为 .结果表明 ,聚乙二醇链段在形成嵌段共聚物后结晶度明显下降 ,同时存在晶区和非晶区 ,从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 .而聚乙二醇链段的引入对聚 L-丙氨酸链段影响不大 ,嵌段共聚物中聚 L-丙氨酸链段高度结晶 ,同时含有大量的α螺旋结构 ,分子链运动严重受限 ,估计聚 L-丙氨酸链段的相区尺寸很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高分辨 NMR 聚(L-丙氨酸)-聚乙二醇单甲醚 双嵌段共聚物 微相结构 链段运动 固体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中分子毒物吸附剂的研究(Ⅲ)——酸性氨基酸修饰交联壳聚糖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虹 张明明 +6 位作者 杨眉 吕健 袁直 何炳林 刘斌 赵承梅 沈彬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74-478,390,共6页
以球状壳聚糖为载体 ,酸性氨基酸为配体 ,合成了尿毒症中分子毒物吸附剂 ,并测试了其血液相容性 .为了研究吸附剂对尿毒症患者体内多肽蓄积物的吸附性能 ,选取分子量不同的 6种多肽作为体内蓄积多肽的模拟物进行吸附实验 .研究表明 ,吸... 以球状壳聚糖为载体 ,酸性氨基酸为配体 ,合成了尿毒症中分子毒物吸附剂 ,并测试了其血液相容性 .为了研究吸附剂对尿毒症患者体内多肽蓄积物的吸附性能 ,选取分子量不同的 6种多肽作为体内蓄积多肽的模拟物进行吸附实验 .研究表明 ,吸附剂对多肽模拟物产生一定的吸附作用 .在此基础上又对尿毒症患者血清超滤液进行了吸附实验 ,结果显示 ,吸附剂对血清中分子级分的清除率为 1 0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灌流 中分子毒物 壳聚糖 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苯甲氧羰基-L-色氨酸为模板的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粒的制备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天瑛 张丽影 +2 位作者 郝广杰 宋谋道 张邦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62-765,共4页
采用两步溶胀与悬浮聚合联用方法 ,以 2 -乙烯基吡啶 ( 2 -VP)为功能单体 ,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DEGDA)为交联剂 ,成功制备出以 N-苯甲氧羰基 -L-色氨酸 ( N-Cbz-L-Trp)为模板的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 ,并用扫描电镜、氮气吸附、拉曼光... 采用两步溶胀与悬浮聚合联用方法 ,以 2 -乙烯基吡啶 ( 2 -VP)为功能单体 ,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DEGDA)为交联剂 ,成功制备出以 N-苯甲氧羰基 -L-色氨酸 ( N-Cbz-L-Trp)为模板的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 ,并用扫描电镜、氮气吸附、拉曼光谱、高效液相色谱、热失重分析等测试手段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为 6.3 μm,多分散系数为 1 .0 3 .拉曼光谱显示聚合物反应完全 ,模板分子洗脱充分 .高效液相色谱表征显示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很短的色谱柱中即可实现对印迹分子对映异构体的基线分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苯甲氧羰基-L-色氨酸 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 微粒 制备 两步溶胀法 悬浮聚合法 氨基酸衍生物 2-乙烯基吡啶 色谱固定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固相法合成β沸石分子筛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铁红 袁忠勇 +2 位作者 王敬中 李赫咺 孙平川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7-80,共4页
采用气固相合成方法合成出纯β沸石分子筛, 用XRD, SEM, TG-DTA, IR, NMR 等手段作了表征, 并考察了它的形成机理, 发现气固相法合成β沸石分子筛时遵循液相转化机理。
关键词 沸石分子筛 气固相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中分子毒物的分离及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储结根 袁直 +1 位作者 吴强 何炳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166-1168,共3页
Sera and urine from patients with severe uremia and healthy subjects were seperated by means of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on Sephadex G15 column with N(C 2H 5) 3 H 2CO 3 buffer as eluent. Two middle molecular peak... Sera and urine from patients with severe uremia and healthy subjects were seperated by means of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on Sephadex G15 column with N(C 2H 5) 3 H 2CO 3 buffer as eluent. Two middle molecular peaks(A and B) were detected at 206 nm in normal urine, uremic serum and uremic urine, but these two peaks were hardly observed in the profile of normal sera. In contrast, the absorption at 206 nm of fractions A and B from uremic serum and urine were less than that of fractions A and B from normal urine. Fractions A from normal urine, uremic serum and urine were collected and resolved into 8 to 9 subpeaks at 230 nm by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One of these subpeaks, A 3, was detected in uremic serum and normal urine but undetectable in uremic urine. After a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with bidistilled water as eluent for desalting, subfraction A 3 was seperated into two parts designated A 3 Ⅰ and A 3 Ⅱ in order. The results of MALDI TOF MS revealed that the two peaks from both samples were identical respectively, fraction A 3 Ⅰ contained three kinds of components with molecular weight 839.69, 1 007.94 and 2 015.16 and fraction A 3 Ⅱ consisted of other three kinds of components with molecular weight 873.69, 1 106.67 and 1 680.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尿液 分子量 分析 分离 尿毒症 中分子物质 凝胶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交联大分子的合成及稀溶液行为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遵峰 吴祥 +5 位作者 周杏弟 刘雪萍 陈胜男 杨晓英 安英丽 栗方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2-85,共4页
在浓溶液中合成了可溶性交联大分子(ICM),研究了不同交联度,不同浓度下聚氨酯交联大分子系列样品在溶液中的行为。发现这样的大分子在溶液中通过分子之间的物理作用易于相互粘接形成分子簇,且这种分子间作用的大小及其分布对交联度有很... 在浓溶液中合成了可溶性交联大分子(ICM),研究了不同交联度,不同浓度下聚氨酯交联大分子系列样品在溶液中的行为。发现这样的大分子在溶液中通过分子之间的物理作用易于相互粘接形成分子簇,且这种分子间作用的大小及其分布对交联度有很大的依赖。交联度不同的大分子,溶液行为有很大的差别。透射电镜显示交联大分子有着千差万别的特殊形状,这些形状还显示了交联大分子可能存在一个特殊的成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大分子 溶液行为 激光光散射 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新型仿生分析试剂的制备——分子模板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杰 何锡文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64-170,共7页
评述了一类新型仿生分析试剂——分子模板聚合物的系列制备方法。该方法称为分子模板技术 ,包括封管聚合、原位聚合、悬浮聚合、两步溶胀和聚合联用以及膜技术 。
关键词 仿生分析试剂 模板聚合物 分子模板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氨酸/乳状液膜复合净化材料对甘油三酯的清除研究
16
作者 李湛勇 史林启 +2 位作者 崔俊杰 余鸿涛 何炳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236-239,共4页
依据甘油三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将组氨酸作为模拟酶,与液体石蜡-Span 80乳状液膜体系复合,制备具有双重选择性的复合血液净化材料,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对三硬酯酸甘油酯的清除实验表明,该复合体系在30min.内,即可有效清除目标... 依据甘油三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将组氨酸作为模拟酶,与液体石蜡-Span 80乳状液膜体系复合,制备具有双重选择性的复合血液净化材料,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对三硬酯酸甘油酯的清除实验表明,该复合体系在30min.内,即可有效清除目标物,表观清除率可达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氨酸 乳状液膜 复合净化材料 三硬酯酸甘油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嗪树脂对生物碱的分子识别研究
17
作者 段月琴 刘晓航 +3 位作者 高贤颢 李国华 李晨曦 何炳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214-217,共4页
合成了丙烯腈-二乙烯苯交联共聚物,对其进行化学修饰得到二氨基三嗪树脂.尝试了该三嗪树脂对脲嘧啶和胸腺嘧啶在甲醇中的吸附情况,初步研究了该三嗪树脂在质子性溶剂中对生物碱的分子识别作用.
关键词 分子识别 三嗪 氢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环歧化交联聚双环戊二烯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断面形态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征 李弘 何炳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3-95,共3页
采用钨系双组分催化剂 WCl6/ Et2 Al Cl进行双环戊二烯开环歧化聚合反应制得交联聚双环戊二烯 ,测定了其拉伸强度、屈服强度、弯曲强度及缺口冲击强度等力学性能。用 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聚合物的结晶性 ,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聚合物的缺口... 采用钨系双组分催化剂 WCl6/ Et2 Al Cl进行双环戊二烯开环歧化聚合反应制得交联聚双环戊二烯 ,测定了其拉伸强度、屈服强度、弯曲强度及缺口冲击强度等力学性能。用 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聚合物的结晶性 ,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聚合物的缺口冲击断面、拉伸断面及脆断面的断裂形态。研究结果表明 ,开环歧化交联聚双环戊二烯是一种兼具较高模量、高冲击强度的结晶性高聚物。其拉伸曲线分析表明 ,材料是以延性方式断裂的。对于形态和断裂方式对聚合物冲击性能的影响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双环戊二烯 形态分析 力学性 开环歧化 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分离铜的分子模板聚合法优选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曼 何锡文 +1 位作者 王补森 王旭东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98-101,共4页
以苯酚、甲醛、四乙烯五胺为反应单体,优化一系列反应条件,合成出对铜具有很高选择吸附能力的分子模板聚合物,对其动态选择吸附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满意.
关键词 铜离子 模板聚合 分子识别 选择吸附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中分子毒物的分离鉴定
20
作者 杨眉 张建达 +6 位作者 王芃 刘晓航 袁直 刘宏富 杨洪涛 杨淑芬 赵菁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77-679,共3页
Sera and urine from patients with severe uremia and healthy persons were separated by means of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on Sephadex G-15 column with N(C2H5)3-H2CO3 buffer as the eluent. Two middle molecular pe... Sera and urine from patients with severe uremia and healthy persons were separated by means of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on Sephadex G-15 column with N(C2H5)3-H2CO3 buffer as the eluent. Two middle molecular peaks(A and B) were detected at 206 nm in normal urine, uremic serum and uremic urine, but these two peaks were hardly observed in the profile of normal sera. In contrast, the absorption at 206 nm of fractions A and B from uremic urine were smaller than that of fractions A and B from normal urine. Fractions A from normal urine, uremic serum and urine were collected and resolved into 3 subpeaks at 254 nm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wo of these subpeaks, A-Ⅰ and A-Ⅱ, were detected in uremic serum, normal urine and uremic urine. The results of MALDI-TOF-MS revealed that the fraction A-Ⅰ from both uremic serum and normal urine contained a component with molecular weight {1 214}, which could hardly be seen in the fraction A-Ⅰ of uremic ur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中分子 高效液相色谱 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