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的浸轧阻燃整理 被引量:10
1
作者 马文俊 邱日祥 +2 位作者 张胜 谷晓昱 赵静然 《印染》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40,44,共5页
采用浸轧工艺将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RDP)吸附到纤维表面,以提高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纤维的阻燃性能。研究了RDP质量分数、浸泡时间及轧车压力对增重率的影响。当RDP质量分数为20%,两次浸泡时间分别为60 min和40 min,轧车... 采用浸轧工艺将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RDP)吸附到纤维表面,以提高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纤维的阻燃性能。研究了RDP质量分数、浸泡时间及轧车压力对增重率的影响。当RDP质量分数为20%,两次浸泡时间分别为60 min和40 min,轧车压力为0.1 MPa时整理效果最佳。采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热重分析(TG)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纤维表面进行微观结构表征,发现浸轧整理后,RDP成功吸附在纤维表面,且纤维的燃烧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随着RDP吸附量的增加,纤维断裂伸长率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整理 浸轧 热稳定性 阻燃性能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净化高分子吸附材料 被引量:38
2
作者 何炳林 马建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1212-1218,共7页
简要总结了我们近年来在血液净化高分子吸附材料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有机小分子吸附剂、中分子吸附剂和生物大分子吸附剂的系统研究,不仅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结果,而且筛选出了性能优良的血液净化吸附剂,已经与血液灌流装置... 简要总结了我们近年来在血液净化高分子吸附材料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有机小分子吸附剂、中分子吸附剂和生物大分子吸附剂的系统研究,不仅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结果,而且筛选出了性能优良的血液净化吸附剂,已经与血液灌流装置一起开始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吸附剂 血液净化 血液灌流 人工肾 人工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豆素-3-羧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膜对底物的结合及渗透选择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马向霞 何锡文 +2 位作者 张茉 李文友 张玉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37-1241,共5页
在光照和引发剂的作用下,模板分子香豆素-3-羧酸、功能单体丙烯酰胺和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或三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TR IM)在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聚合形成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膜.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分别以T... 在光照和引发剂的作用下,模板分子香豆素-3-羧酸、功能单体丙烯酰胺和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或三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TR IM)在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聚合形成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膜.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分别以TR IM和EDMA为交联剂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在不同溶剂中对混合底物的结合和渗透选择性.结果表明,以TR IM为交联剂的印迹膜对模板分子具有更高的结合和渗透选择性.另外,以乙腈或乙腈/水作为溶剂对分子印迹膜所作的实验和讨论有助于为从复杂样品中分离模板分子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技术 复合膜 香豆素-3-羧酸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微球负载的己二胺型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制备及对胆红素的吸附 被引量:7
4
作者 吴丽平 张政朴 +2 位作者 郭义 王勇 陆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36-1444,共9页
通过反相悬浮反应制备了戊二醛交联的壳聚糖(CS)微球,以CS微球为载体,合成了己二胺型低代数聚酰胺-胺(Polyamidoamine,PAMAM)树枝状大分子(Genaration≤3).考察了该微球在生理条件下对水溶液中胆红素的吸附行为,探讨溶液的pH值、离子强... 通过反相悬浮反应制备了戊二醛交联的壳聚糖(CS)微球,以CS微球为载体,合成了己二胺型低代数聚酰胺-胺(Polyamidoamine,PAMAM)树枝状大分子(Genaration≤3).考察了该微球在生理条件下对水溶液中胆红素的吸附行为,探讨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温度、胆红素初始浓度和牛血清白蛋白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对胆红素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CS-G2.0,CS-G3.0,CS-G1.0,CS-G0和CS微球的平衡吸附率分别为94.61%,93.44%,92.97%,86.47%和52.38%;CS-G1.0~CS-G3.0微球在0.5 h的吸附率已经超过70%,1 h基本接近平衡,对胆红素的吸附量高达42.78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吸附 壳聚糖微球 己二胺 丙烯酸甲酯 聚酰胺-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分子量分布的聚丙烯酸的合成及其阻垢性能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伟 张凌云 阎虎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50-1053,共4页
以水为溶剂,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方法,合成了分子量2400~9000的聚丙烯酸。GPC分析表明,所合成的聚丙烯酸具有很窄的分子量分布(多分散系数PDI约为1.2)。阻垢性能测定结果表明,用RAFT方法合成的聚丙烯酸比采用普通... 以水为溶剂,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方法,合成了分子量2400~9000的聚丙烯酸。GPC分析表明,所合成的聚丙烯酸具有很窄的分子量分布(多分散系数PDI约为1.2)。阻垢性能测定结果表明,用RAFT方法合成的聚丙烯酸比采用普通自由基聚合得到的商品聚丙烯酸阻垢剂具有更好的阻垢性能。如当分子量约为2400的聚丙烯酸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和10mg/L时,其阻碳酸钙垢的阻垢率分别为83.8%和97.5%,而在相同质量浓度下商品聚丙烯酸阻垢剂的阻碳酸钙垢的阻垢率则仅分别为21.3%和42.9%。阻垢作用随温度升高(50~90℃)而降低的幅度也明显小于商品聚丙烯酸阻垢剂,80℃时二者的阻垢作用差别最大,而这正是一般冷却水达到的最高温度。在所研究的分子量范围内,所合成的聚丙烯酸分子量愈小则其阻垢性能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垢 聚丙烯酸 活性自由基聚合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固相法合成β沸石分子筛 被引量:6
6
作者 陈铁红 袁忠勇 +2 位作者 王敬中 李赫咺 孙平川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7-80,共4页
采用气固相合成方法合成出纯β沸石分子筛, 用XRD, SEM, TG-DTA, IR, NMR 等手段作了表征, 并考察了它的形成机理, 发现气固相法合成β沸石分子筛时遵循液相转化机理。
关键词 沸石分子筛 气固相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l_4/XROH/MgCl_2/Et_3Al催化剂合成宽分子量分布乙烯/1-己烯共聚物 被引量:2
7
作者 孔媛 汪红丽 +3 位作者 义建军 张明革 黄启谷 杨万泰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6-631,共6页
采用MgCl2负载TiCl4及1,3-二氯-2-丙醇给电子体(XROH),与三乙基铝助催化剂组成的催化剂体系,合成了1-己烯共聚率高且宽分子量分布的乙烯/1-己烯共聚物。讨论了催化体系的组成、配比和聚合条件对乙烯/1-己烯共聚合行为,共聚物结构、分子... 采用MgCl2负载TiCl4及1,3-二氯-2-丙醇给电子体(XROH),与三乙基铝助催化剂组成的催化剂体系,合成了1-己烯共聚率高且宽分子量分布的乙烯/1-己烯共聚物。讨论了催化体系的组成、配比和聚合条件对乙烯/1-己烯共聚合行为,共聚物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n(Ti):n(Mg)=10:1,n(XROH):n(MgCl2)=2.6:1,n(Al):n(Ti)=100:1,乙烯压力0.45MPa,聚合温度80℃,聚合时间2h,共聚单体(1-hexene)浓度0.25mol/L时,催化效率达23.2kg/gcat。采用13CNMR、X-ray、SEM、WAXD、DSC、GPC等测试技术对催化剂、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Zieglar-Natta(Z-N)催化体系中,给电子体多卤代醇与TiCl4结合,载体MgCl2的晶体结构发生了变化。结晶度降低,有利于催化剂负载量的提高(ω(Ti)=4.8%)和催化效率增大。催化体系产生了多种活性中心,使聚烯烃分子量分布变宽(15~20)。多卤代醇还可增强1-己烯与乙烯的共聚能力,在共聚物中1-己烯的摩尔分数达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型Z-N催化剂 多官能团内给电子体 烯烃共聚物 宽分子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低分子量带有羧基的聚丙烯酸酯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和性质 被引量:3
8
作者 欧霄巍 聂俊 何勇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2-192,共11页
制备了一种紫外光固化预聚物——带有羧基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酯丙烯酸树脂(Polyacrylate acrylic resin,PAAR).其主链由丙烯酸烷基酯和丙烯酸进行共聚而得,当采用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摩尔比1∶1∶1)作为共聚单体,引发剂AIBN... 制备了一种紫外光固化预聚物——带有羧基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酯丙烯酸树脂(Polyacrylate acrylic resin,PAAR).其主链由丙烯酸烷基酯和丙烯酸进行共聚而得,当采用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摩尔比1∶1∶1)作为共聚单体,引发剂AIBN为1.5%,链转移剂十二硫醇为2.5%时,聚合得到的聚丙烯酸酯(Polyacrylate,PA)分子量在1100—1400之间,多分散性小于2,反应速率快,转化率高;由这种PA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进行酯化反应,制备得到最终产物聚丙烯酸酯丙烯酸树脂,酯化率可以达到80%以上,其光固化膜具有较好的涂膜硬度和柔韧性,光泽度饱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光固化 齐聚物 聚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腈原丝预氧化过程中空气压力的作用机理
9
作者 兰泽铖 周航 +1 位作者 王宇 徐樑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6,共9页
聚丙烯腈(PAN)纤维在预氧化过程中,环境中氧气向纤维内部扩散的行为会导致纤维径向方向的氧气含量存在差异,使得纤维径向预氧化反应程度不同,形成不均匀的结构,且后续的炭化和石墨化并不能矫正预氧化带来的缺陷,最终影响碳纤维的性能。... 聚丙烯腈(PAN)纤维在预氧化过程中,环境中氧气向纤维内部扩散的行为会导致纤维径向方向的氧气含量存在差异,使得纤维径向预氧化反应程度不同,形成不均匀的结构,且后续的炭化和石墨化并不能矫正预氧化带来的缺陷,最终影响碳纤维的性能。通过增加环境压力提供氧气向纤维内部扩散的动力,研究了压力对PAN纤维预氧化程度和径向结构的影响,同时提高氧气浓度也会影响氧气在纤维径向的扩散,将不同压力与氧气浓度下制备的预氧纤维进行对比,分析了氧含量改变方式对纤维预氧化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35℃预氧化,热处理时间为20 min时,压力在10~20 kPa范围,纤维的预氧化反应程度从30.65%增加到35.49%,大幅促进了纤维的预氧化反应,同时明显减弱了纤维的皮芯结构。超过20 kPa,压力对纤维预氧化反应和皮芯结构的影响减弱。热处理时间延长到40 min时,压力主要促进纤维环化指数增加,预氧化程度更高。相比于氧气浓度变化,在235℃-20 min等效氧含量下,10 kPa下纤维的预氧化程度(30.65%)大于23%下纤维的预氧化程度(22.80%),压力对纤维预氧化反应程度及径向结构差异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预氧纤维 压力 氧气浓度 预氧化程度 径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型环氧涂层在盐雾中的劣化行为研究及不同性能参数间相关性初探
10
作者 张寒露 李自强 +4 位作者 曹京宜 梁京龙 赵旭辉 唐聿明 左禹 《装备环境工程》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目的研究Q235碳钢/环保型环氧涂层在盐雾试验中的失效过程和电化学行为,探索主要性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电化学阻抗(EIS)和开路电位(OCP),结合附着力测试、扫描电镜观察,研究水性环氧涂层和无溶剂型环氧涂层失效过程主要性能参... 目的研究Q235碳钢/环保型环氧涂层在盐雾试验中的失效过程和电化学行为,探索主要性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电化学阻抗(EIS)和开路电位(OCP),结合附着力测试、扫描电镜观察,研究水性环氧涂层和无溶剂型环氧涂层失效过程主要性能参数变化及其与涂层保护性能的关系,利用皮尔逊相关性数学方法探讨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当|Z|_(0.01 Hz)降至1×10^(7)Ω·cm^(2)左右时,OCP快速下降,f_(b)达到10~2Hz,附着力衰减率接近30%,电镜下基体表面可观察到腐蚀产物。当|Z|_(0.01 Hz)降至1×10^(6)Ω·cm^(2)附近时,OCP稳定在?0.45 V(vs.SCE)附近,附着力衰减率接近45%,涂层出现锈点。低频阻抗|Z|_(0.01 Hz)、OCP、附着力和特征频率f_(b)四者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值为0.60~0.96)。结论水性环氧涂层的吸水过程与溶剂型环氧涂层不同,不存在明显的吸水饱和平台。低频阻抗|Z|_(0.01 Hz)、OCP、附着力和特征频率f_(b)可以作为评价涂层保护性能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环氧 溶剂型环氧 电化学阻抗 性能参数 相关性 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金属/Zn/环氧化合物引发合成含羟基功能团的星形PMMA
11
作者 汪红丽 孔媛 +2 位作者 马利福 黄启谷 杨万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8,共5页
采用二茂钛化合物Cp2TiCl2,还原剂(Zn)及引发剂4,4′-亚甲基二(N,N-二缩水甘油基苯胺)(I4)组成的催化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合成了带有羟基功能团的星形无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探讨了聚合温... 采用二茂钛化合物Cp2TiCl2,还原剂(Zn)及引发剂4,4′-亚甲基二(N,N-二缩水甘油基苯胺)(I4)组成的催化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合成了带有羟基功能团的星形无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探讨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及单体与引发剂摩尔比对MMA聚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聚合温度为90℃,[MMA]/[I4]=200/1时,单体转化率达90%。单体转化率与聚合物分子量之间存在线性增长的关系,表明该聚合属于活性聚合。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等手段表征了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和性能,所得PMMA为无规立构、分子量分布较窄(1.41~1.65),且聚合物的臂数与引发剂中环氧功能团的数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金属化合物 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 星形 羟基功能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物质M对聚丙烯腈溶液性质和膜结构的影响
12
作者 李常清 任磊 +1 位作者 郭雅明 徐樑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5-97,101,共4页
通过小分子物质M对聚丙烯腈(PAN)溶液改性,利用流变仪、紫外可见分光光谱、相变分析、扫描电镜等研究了其对PAN溶液性质、凝固过程及RAN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分子物质的加入,改变了聚合体系的作用力,PAN溶液的复数黏度提高,低剪切... 通过小分子物质M对聚丙烯腈(PAN)溶液改性,利用流变仪、紫外可见分光光谱、相变分析、扫描电镜等研究了其对PAN溶液性质、凝固过程及RAN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分子物质的加入,改变了聚合体系的作用力,PAN溶液的复数黏度提高,低剪切作用下剪切模量提高;小分子物质的加入,提高了聚合物的亲水性,PAN溶液出现浑浊的水用量由1.46 g提高到2.48 g;由于RAN溶液体系作用力的改变及亲水性的提高,推迟了聚合物溶液相变的发生,减缓了双扩散的剧烈程度,使得PAN膜的结构更加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溶液 小分子 双扩散 相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1-萘基)琥珀酰亚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计算机模拟
13
作者 袁伟 李贺先 +2 位作者 王颖 杨海龙 王国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0-634,共5页
对分子间相互作用比较复杂的N-(1-萘基)琥珀酰亚胺进行理论计算时,提出了将溶液构建和随机构象搜索相结合的多分子相互作用体系构建方法,可以简单而准确地得到二聚体和三聚体结构,其中二聚体结构和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 对分子间相互作用比较复杂的N-(1-萘基)琥珀酰亚胺进行理论计算时,提出了将溶液构建和随机构象搜索相结合的多分子相互作用体系构建方法,可以简单而准确地得到二聚体和三聚体结构,其中二聚体结构和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经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得到了在真空条件下二聚体结构的最低能量构象.对较大体系的三聚体结构采用高精度分子力学进行了理论计算.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对分子构象的影响讨论了溶液结晶过程中N-(1-萘基)琥珀酰亚胺分子构象变化,为该化合物结晶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间相互作用 N-(1-萘基)-琥珀酰亚胺 超分子体系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油页岩半焦/聚乙烯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14
作者 刘玲灵 马国富 张哲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39,146,共6页
分别采用3种不同偶联剂FX4、174、175改性油页岩半焦(SC),用于代替农用地膜中部分聚乙烯和炭黑,探究了其不同使用比例,不同改性温度和改性时间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发现改性油页岩半焦更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结果表明:3%的17... 分别采用3种不同偶联剂FX4、174、175改性油页岩半焦(SC),用于代替农用地膜中部分聚乙烯和炭黑,探究了其不同使用比例,不同改性温度和改性时间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发现改性油页岩半焦更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结果表明:3%的174偶联剂在100℃,10min下所改性的油页岩半焦,制备的复合材料机械性能最佳,断裂伸长率达到822.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半焦 粉体改性 农用地膜 机械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甲醇混合体系的超分子复合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博 李贺先 +4 位作者 王国昌 刘琨 袁伟 李赫 梁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503-1506,共4页
采用芘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全组成范围水-甲醇混合溶剂的复合结构.结果表明,芘探针的极性标尺(I1/I3)随体系中甲醇摩尔分数(xm)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下降速度对xm变化范围具有明显依赖性,而芘荧光相对量子产率的变化曲线在xm=0.18处呈现... 采用芘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全组成范围水-甲醇混合溶剂的复合结构.结果表明,芘探针的极性标尺(I1/I3)随体系中甲醇摩尔分数(xm)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下降速度对xm变化范围具有明显依赖性,而芘荧光相对量子产率的变化曲线在xm=0.18处呈现出一奇异的极大值.这些结果揭示了在0.18<xm<0.75的很大区间,水(W)与甲醇(M)分子主要形成各种水/醇(W5M1-5)和醇/水(M6W2-4,M8W1-3)复合物,并在xm≈0.50附近发生"水/醇→醇/水"复合结构转变,这一观点为统一目前关于水与甲醇复合结构的两种观点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甲醇 复合结构 荧光探针 氢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中微量1,1,1,2-四氟乙烷吸附分离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翔 马聪聪 +2 位作者 张学军 邵晓红 曹达鹏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37-1642,共6页
利用实验和巨正则系综蒙特卡罗(GCMC)方法研究了N2/HFC-134a(1,1,1,2-四氟乙烷)二元混合物在活性碳纤维(ACF)内的吸附分离.重点讨论了孔径、压强及温度对HFC-134a吸附选择性的影响,为不同条件下吸附空气中的微量HFC-134a提供了理论参考... 利用实验和巨正则系综蒙特卡罗(GCMC)方法研究了N2/HFC-134a(1,1,1,2-四氟乙烷)二元混合物在活性碳纤维(ACF)内的吸附分离.重点讨论了孔径、压强及温度对HFC-134a吸附选择性的影响,为不同条件下吸附空气中的微量HFC-134a提供了理论参考.结果表明:较小孔径、低压以及低温条件有利于HFC-134a的吸附分离.在常温下,HFC-134a在带有孔径分布的活性碳纤维材料内的吸附选择性可以达到62,表明我们所制备的活性碳纤维材料可以较好地分离空气中微量的HFC-134a.特别地,在常温和0.41×105Pa下,0.75nm的碳孔对HFC-134a的吸附选择性达到了230.因此,为了有效地吸附空气中的HFC-134a,推荐使用小孔径的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 吸附选择性 1 1 1 2-四氟乙烷活性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键型网络状超分子弹性体的合成与自愈合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建华 江盛玲 +1 位作者 张孝阿 吕亚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共6页
用脂肪族超支化聚酯和丁二酸酐反应制备端羧基超支化聚酯。端羧基超支化聚酯与叠氮磷酸二苯酯反应引入异氰酸酯基,再与二乙烯三胺反应引入脲基和氨基,制备了具有较多氢键位点的网络状超分子弹性体。实验中发现二乙烯三胺的二甲基亚砜溶... 用脂肪族超支化聚酯和丁二酸酐反应制备端羧基超支化聚酯。端羧基超支化聚酯与叠氮磷酸二苯酯反应引入异氰酸酯基,再与二乙烯三胺反应引入脲基和氨基,制备了具有较多氢键位点的网络状超分子弹性体。实验中发现二乙烯三胺的二甲基亚砜溶液浓度对超分子弹性体的力学、动态力学和自愈合性能有较大影响。浓度低时得到的超分子弹性体的柔顺性较好,具有自愈合性。浓度高时得到的超分子弹性体较硬,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键 自愈合 超分子弹性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键型超分子聚合物的自愈合行为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建华 齐士成 +3 位作者 员荣平 张孝阿 江盛玲 吕亚非 《新型工业化》 2014年第1期90-95,共6页
由于氢键的选择性、可逆性和协同性,氢键型超分子聚合物非常适合作为自愈合材料应用,体现了感知和响应功能的智能特征。氢键型超分子聚合物的自愈合机理可分为主动性自愈合(无需外力而实现自愈合)和被动性自愈合(需要通过外力如力、热... 由于氢键的选择性、可逆性和协同性,氢键型超分子聚合物非常适合作为自愈合材料应用,体现了感知和响应功能的智能特征。氢键型超分子聚合物的自愈合机理可分为主动性自愈合(无需外力而实现自愈合)和被动性自愈合(需要通过外力如力、热、光等刺激而实现自愈合)。本文综述主链、侧链和交联网络结构的氢键型超分子聚合物的自愈合行为和原理,包括超分子热可逆橡胶、超分子微相分离的热塑性弹性体和脲嘧啶酮衍生物(UPy)基超分子聚合物。超分子热可逆橡胶和微相分离的热塑性弹性体的自愈合行为属于主动性自愈合,脲嘧啶酮衍生物基超分子聚合物的自愈合行为属于被动性自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愈合机理 氢键 超分子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与磷脂分子聚集行为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怡凡 张学军 田艳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3-166,170,共5页
采用碳纤维作为基底材料,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了磷脂分子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体系中的聚集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碳纤维在磷脂分子聚集过程中不可缺少,是磷脂分子聚集的必要条件。选用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作为观察溶液时,其比例... 采用碳纤维作为基底材料,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了磷脂分子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体系中的聚集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碳纤维在磷脂分子聚集过程中不可缺少,是磷脂分子聚集的必要条件。选用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作为观察溶液时,其比例会影响磷脂分子的聚集。使用纯乙醇制备磷脂膜,并配合纯净蒸馏水进行观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磷脂分子聚集行为主要有3种:一是磷脂双分子层脱落聚集成聚集体;二是磷脂分子直接聚集形成聚集体;三是"前驱体"诱导聚集为聚集体。因而磷脂分子的聚集方式不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磷脂分子 聚集行为 聚集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嵌段树枝状分子G_x-PBE-b-G_x-PMPA(OH)_2~x的合成及多重氢键作用
20
作者 袁飞 李秋月 王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67-2673,共7页
合成了1~3代的嵌段树枝状分子聚苄醚-聚脂肪酯(Gx-PBE-b-Gx-PMPA,x=1,2,3)和两亲嵌段树枝状分子聚苄醚-周边含羟基的聚脂肪酯[Gx-PBE-b-Gx-PMPA(OH)2x,x=1,2,3].PMPA(OH)2x-树枝片(Den-dron)段周边的羟基数目分别是2,4和8.通过1H NMR,1... 合成了1~3代的嵌段树枝状分子聚苄醚-聚脂肪酯(Gx-PBE-b-Gx-PMPA,x=1,2,3)和两亲嵌段树枝状分子聚苄醚-周边含羟基的聚脂肪酯[Gx-PBE-b-Gx-PMPA(OH)2x,x=1,2,3].PMPA(OH)2x-树枝片(Den-dron)段周边的羟基数目分别是2,4和8.通过1H NMR,13C NMR,FTIR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或场解析电离质谱)技术表征了Gx-PBE-b-Gx-PMPA和Gx-PBE-b-Gx-PMPA(OH)2x的结构.同时,采用变温FTIR光谱研究了在两亲嵌段树枝状分子中形成的氢键模式.结果表明,随着树枝片代数的增加,两亲嵌段树枝状分子内趋向于形成作用较弱的分子内氢键,说明形成3代两亲嵌段树枝状分子的三维结构削弱了羟基形成分子间氢键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分子 树枝状分子 氢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