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废旧纺织品的湿度响应纤维素/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1
作者 杨露 孟家光 +1 位作者 陈雨青 支超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4,共9页
为提升废旧纺织品的利用价值,同时促进智能驱动结构的发展,通过溶解、混合及成膜工艺,将废旧棉织物与废旧聚氨酯结合,制成了具有湿度响应性的纤维素/聚氨酯复合薄膜,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膜的形貌特征,用万能试验机测试了... 为提升废旧纺织品的利用价值,同时促进智能驱动结构的发展,通过溶解、混合及成膜工艺,将废旧棉织物与废旧聚氨酯结合,制成了具有湿度响应性的纤维素/聚氨酯复合薄膜,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膜的形貌特征,用万能试验机测试了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并分析了复合膜的湿度响应性。结果表明:复合膜外观均一且成形好,厚度为(0.18±0.02)mm的纤维素/聚氨酯膜可轻松承受1000 g的质量而不受损坏,超过薄膜本身质量的34000倍,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当复合薄膜中纤维素质量分数为30%时展现出良好的成形效果及驱动性能,表现出15 s的快速响应时间、32 s的回复时间及136.3°的弯曲角度;其出色的湿度响应特性归因于亲水性纤维素和具有良好弹性的聚氨酯,纤维素可完成吸收/解吸水分子的过程。基于这些特性,将复合薄膜应用于模拟“机械抓手”,成功地完成了物品的抓取操作,研究结果可促进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为纤维素材料在智能驱动领域的应用开辟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纺织品 再生纤维素 聚氨酯 湿度响应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医用伤口敷料的材料及结构设计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诗雨 赵玲 +2 位作者 古雅洁 孙润军 魏亮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5年第3期69-78,85,共11页
伤口敷料在创伤性伤口的愈合和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伤口敷料存在更换时易造成二次伤害、浸湿后易感染和患者舒适度差等问题,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医用伤口敷料迫在眉睫。基于此,从目前生物医用伤口敷料材料种类、伤口敷料结构设计以及... 伤口敷料在创伤性伤口的愈合和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伤口敷料存在更换时易造成二次伤害、浸湿后易感染和患者舒适度差等问题,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医用伤口敷料迫在眉睫。基于此,从目前生物医用伤口敷料材料种类、伤口敷料结构设计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伤口敷料材料包含天然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在伤口敷料结构设计方面,针织、机织、非织造及其复合织物等不同织物成型方式技术在伤口敷料设计中均有运用,同时水凝胶结构和3D打印技术也在结构设计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最后对新型生物医用伤口敷料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通过总结评述旨在为新型生物医用伤口敷料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系列产品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用 伤口敷料 结构设计 研究进展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纺织智能可穿戴技术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德波 董洁 +2 位作者 孙润军 王悦鹏 司艺涵 《纺织科技进展》 2025年第5期9-13,共5页
纺织智能可穿戴技术是将传感器、电子元件等嵌入纺织品中,实现与人体紧密结合的一项技术。其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同时也为健康监测、运动追踪、智能交互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穿戴体验。综述纺织智... 纺织智能可穿戴技术是将传感器、电子元件等嵌入纺织品中,实现与人体紧密结合的一项技术。其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同时也为健康监测、运动追踪、智能交互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穿戴体验。综述纺织智能可穿戴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纺织智能可穿戴技术的原理、传感、能量收集供应、应用场景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其在健康监测、智能服装、智能医疗等领域的潜力和前景。这项技术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智能化的体验,是未来纺织、材料和电子等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可穿戴技术 传感器 纺织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纺织基柔性吸波超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卫赢 汪秀琛 刘哲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7-81,共5页
电磁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超材料的出现为操控以及防治高频段电磁波危害提供选择。近年来,对于超材料研究逐渐从刚性转向柔性,柔性超材料在应用上更具灵活性。纺织品作为具有特定性能的基础材料,由于其密度低、机械性能优良以及可设计性... 电磁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超材料的出现为操控以及防治高频段电磁波危害提供选择。近年来,对于超材料研究逐渐从刚性转向柔性,柔性超材料在应用上更具灵活性。纺织品作为具有特定性能的基础材料,由于其密度低、机械性能优良以及可设计性等特点,在电磁波防护和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纺织基超材料在电磁屏蔽领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文中以纺织基超材料加工工艺为分类依据,综述近年来纺织基柔性吸波超材料研究进展,对比总结各种工艺优缺点,为今后纺织基超材料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超材料 吸波材料 电磁波 电磁屏蔽 纺织基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间隔织物/改性空心微珠复合材料吸声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何万万 刘羿辰 +2 位作者 孟家光 余灵婕 支超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1-46,共6页
将3D经编间隔织物加入到空心微珠增强聚氨酯基复合泡沫塑料中,制备出新型3D间隔织物/改性空心微珠复合材料,并对所加入微珠进行界面改性,以改善其与聚氨酯基体的界面结合及吸声性能。采用阻抗管传递函数法对4种具有不同规格的试样进行... 将3D经编间隔织物加入到空心微珠增强聚氨酯基复合泡沫塑料中,制备出新型3D间隔织物/改性空心微珠复合材料,并对所加入微珠进行界面改性,以改善其与聚氨酯基体的界面结合及吸声性能。采用阻抗管传递函数法对4种具有不同规格的试样进行吸声系数测试,对试验结果分析可知,改性后微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此种新型复合材料的吸声性能,改性S60微珠增强的复合材料样品吸声性能更优。此外,该复合材料在中低频率下的吸声系数要小于高频率下的吸声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微珠 经编间隔织物 吸声复合材料 界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织物/气凝胶多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南静静 支超 +1 位作者 何小祎 余灵婕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1-7,共7页
为了提高气凝胶力学及吸声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将3D间隔织物(WKSF)填充到海藻酸钠(SA)气凝胶中,制备了WKSF增强SA气凝胶(WESA)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面组织的WKSF和不同质量分数的SA对WESA复合材料声学、力学和隔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提高气凝胶力学及吸声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将3D间隔织物(WKSF)填充到海藻酸钠(SA)气凝胶中,制备了WKSF增强SA气凝胶(WESA)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面组织的WKSF和不同质量分数的SA对WESA复合材料声学、力学和隔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A质量分数为3%时,WKSF面组织结构为菱形网孔的WESA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中低频吸声性能;WKSF的加入可显著提升WES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加入WKSF后,复合材料仍具有良好的隔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间隔织物 气凝胶 吸声 压缩性能 隔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角蛋白凝胶对纺织退浆废水中浆料分子的吸附性能
7
作者 杨美慧 李博 +1 位作者 沈艳琴 武海良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52,共11页
为实现废弃角蛋白纤维资源的高值化循环利用,在采用“还原预处理-甲酸”溶解法获取角蛋白多肽并引入α-硫辛酸进行化学改性基础上,制备再生凝胶材料用于纺织退浆废水中浆料分子的吸附处理。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测试技... 为实现废弃角蛋白纤维资源的高值化循环利用,在采用“还原预处理-甲酸”溶解法获取角蛋白多肽并引入α-硫辛酸进行化学改性基础上,制备再生凝胶材料用于纺织退浆废水中浆料分子的吸附处理。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测试技术对角蛋白凝胶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针对聚乙烯醇(PVA)和淀粉2种浆料,探究凝胶对不同浆料分子的吸附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角蛋白凝胶具有均匀的三维孔隙结构,其化学组成和官能团结构与原纤维基本一致,且结晶程度较高;该凝胶对溶液体系中PVA分子的吸附量和去除率分别为16.278 mg/g和30.013%,对淀粉浆料则可达到133.234 mg/g和28.868%;此外,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显示,角蛋白凝胶对2种浆料的吸附规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中对PVA分子主要为物理吸附作用,而对淀粉则可能存在化学吸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蛋白凝胶 天然生物质 生物吸附剂 纺织退浆废水 染料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老化下类填充微穿孔板结构水下吸声材料的性能及其寿命预测
8
作者 南静静 杜明娟 +2 位作者 孟家光 余灵婕 支超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2,共8页
针对现阶段潜艇用水下吸声材料的低厚度强低频吸声的性能诉求,基于三维间隔织物,将兼具多孔和共振吸声特性的类填充微穿孔板(F-MPPL)结构引入常规空心微珠填充水下吸声材料(HBF复合材料)中,设计出新型三相复合水下吸声材料(F-MPPL复合材... 针对现阶段潜艇用水下吸声材料的低厚度强低频吸声的性能诉求,基于三维间隔织物,将兼具多孔和共振吸声特性的类填充微穿孔板(F-MPPL)结构引入常规空心微珠填充水下吸声材料(HBF复合材料)中,设计出新型三相复合水下吸声材料(F-MPPL复合材料)。鉴于海中复杂环境对水下吸声材料声学性能的影响,采用人工海水浸泡的方法对F-MPPL复合材料进行海水老化,结果发现老化12个月后的F-MPPL复合材料平均吸声系数下降了13.6%。同时,基于海水老化下孔隙率和穿孔率的变化对最终宏观模型仿真结果的影响,对F-MPPL复合材料的水下吸声性能寿命进行预测发现,模型可准确预测材料吸声峰值的位置,但对材料吸声系数峰值的大小预测稍有偏差。研究结果可为各类水下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老化研究提供实践经验,并为F-MPPL结构在海水老化下的长期寿命预测及性能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穿孔板结构 三维间隔织物 海水老化 水下吸声性能 寿命预测 复合水下吸声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隔织物-羊毛角蛋白气凝胶复合材料研究
9
作者 梁凡超 支超 +1 位作者 余灵婕 孟家光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44,共6页
采用羊毛角蛋白制备有机气凝胶,存在结构不稳定、力学性能较差等问题。为提升材料的性能,通过还原C法从废旧羊毛中提取R-角蛋白并制备角蛋白气凝胶,将特殊的三维立体结构经编间隔织物引入气凝胶中,开发出经编间隔织物增强废旧羊毛角蛋... 采用羊毛角蛋白制备有机气凝胶,存在结构不稳定、力学性能较差等问题。为提升材料的性能,通过还原C法从废旧羊毛中提取R-角蛋白并制备角蛋白气凝胶,将特殊的三维立体结构经编间隔织物引入气凝胶中,开发出经编间隔织物增强废旧羊毛角蛋白气凝胶复合材料,并对废旧羊毛的溶解率、提取率以及材料的密度、力学及隔热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还原C法得到的羊毛溶解率为89.4%,R-角蛋白提取率为72.6%。复合材料的密度不超过28.23 mg/cm^(3),具备传统气凝胶低密的优良特性,同时经编间隔织物与角蛋白气凝胶原位复合后,材料的压缩性能显著提升,并仍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毛角蛋白 还原C法 气凝胶 经编间隔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锑(Sb_(2)O_(3))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现状
10
作者 濮从政 穆丹 +2 位作者 郝栋连 毛雪 张坤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20-126,119,共8页
综述了近些年Sb_(2)O_(3)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工艺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目前,Sb_(2)O_(3)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固相法、气相法和液相法三大类,以机械球磨法、低压蒸汽法、等离子法、醇解法、化学还... 综述了近些年Sb_(2)O_(3)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工艺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目前,Sb_(2)O_(3)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固相法、气相法和液相法三大类,以机械球磨法、低压蒸汽法、等离子法、醇解法、化学还原法和静电纺丝法为典型代表,上述方法兼具高效且稳定等优点,但也存在能耗大、制备过程复杂及力学性能较差等局限性。Sb_(2)O_(3)纳米化后可显著提升其耐磨性、折射率、质子电导率等,可被拓展应用于阻燃剂、传感器及半导体等领域。针对目前Sb_(2)O_(3)纳米材料性能难以显著提升且无法单独使用等问题,其未来发展方向将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加以研究创新,有望在Sb_(2)O_(3)纳米纤维上获得优异的力学性能,并实现性能显著提升的同时提高其实际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_(2)O_(3) 纳米材料 制备方法 应用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废弃棉秸秆生物形态多孔类骨材料研究
11
作者 薛涛 张路萍 郭葳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2-69,共8页
为提高废弃棉秸秆的利用价值,以废弃棉秸秆为模板,通过陶瓷化处理,使其保留棉秸秆原始的多孔结构,得到多孔陶瓷材料;将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羟基磷灰石涂覆在多孔陶瓷材料的孔道和表面,制备出生物形态多孔陶瓷/纳米羟基磷灰石(Bio-SiC/HA)... 为提高废弃棉秸秆的利用价值,以废弃棉秸秆为模板,通过陶瓷化处理,使其保留棉秸秆原始的多孔结构,得到多孔陶瓷材料;将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羟基磷灰石涂覆在多孔陶瓷材料的孔道和表面,制备出生物形态多孔陶瓷/纳米羟基磷灰石(Bio-SiC/HA)涂层的新型骨组织植入材料。研究得出,棉秸秆中呈网状结构分布的纤维状物质在碳化过程中遗传下来并使碳粒不易下沉,有较稳定的形态结构;溶胶-凝胶法制备羟基磷灰石的最佳工艺是80℃水浴陈化70h,600℃保温2h;可以通过浸渍次数来调节涂层的厚度,但涂层在3次浸渍后,质量增加不明显,通过烧结后再浸渍—干燥—烧结,可明显增加涂层的厚度;制备所得的多孔材料保留了前驱体的多孔构架,具有良好的通孔结构,有望用于骨科植入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秸秆 多孔陶瓷化 溶胶-凝胶法 羟基磷灰石 类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废旧亚麻织物的超弹性气凝胶制备及其性能
12
作者 张文丽 刘鑫 +3 位作者 张俏俏 支超 李建伟 樊威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5,共9页
针对气凝胶材料制备成本高、强度低、韧性低和结构稳定性较弱的问题,对废旧麻织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将获取的亚麻纤维进行预处理后获得分散良好的纤维悬浮液,运用冷冻干燥、高温交联的研究方法制备纤维素气凝胶,并对其形貌、弹性和隔热性... 针对气凝胶材料制备成本高、强度低、韧性低和结构稳定性较弱的问题,对废旧麻织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将获取的亚麻纤维进行预处理后获得分散良好的纤维悬浮液,运用冷冻干燥、高温交联的研究方法制备纤维素气凝胶,并对其形貌、弹性和隔热性能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当悬浮液中纤维溶液质量分数为0.2%时,所制备的亚麻纤维素气凝胶质量轻且弹性好,密度仅为5.13 mg/cm^(3),在50%形变压力下循环压缩60次后,其仍可回复至初始形状。同时,亚麻纤维素气凝胶还具有优良的隔热性能,可在80℃的加热台上长久保持温度在53℃,导热率为(0.0382±0.0002)W/(m·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纤维 气凝胶 冷冻干燥 超弹性 隔热 废旧亚麻织物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TPU纤维膜介电层的制备与压力传感性能
13
作者 党新玉 段沐荣 +2 位作者 吴蓓 孙润军 王秋实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共5页
为突破传统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受压过程中电极间距和介电常数的变化范围限制,以离子液体(IL)和聚氨酯(TPU)共混纺丝制备了复合纳米纤维膜介电层,并与导电铜织物电极层组装得到电容式压力传感器。通过改变共混纺丝液中离子液体添加量,研究... 为突破传统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受压过程中电极间距和介电常数的变化范围限制,以离子液体(IL)和聚氨酯(TPU)共混纺丝制备了复合纳米纤维膜介电层,并与导电铜织物电极层组装得到电容式压力传感器。通过改变共混纺丝液中离子液体添加量,研究了复合纳米纤维膜结构和组成与压力传感性能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机理。结果表明,离子液体添加量存在一个关键阈值,添加适量的离子液体能提升传感器面电容及灵敏度,过量则会导致介电层纤维膜结构劣化、初始电容值增大、相对电容变化率降低,阻碍灵敏度提升。当离子液体质量分数为30%时,传感器灵敏度最佳,在0~180 kPa范围内达到0.747 kPa^(-1),是无离子液体添加时的32倍,同时该传感器具有快速响应性(175 ms)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超过8000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离子液体 聚氨酯 共混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材料可见光催化还原Cr(Ⅵ)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丹 李庆 +3 位作者 吴志强 陈灵辉 朱炜 樊增禄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3-79,共7页
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配位构筑的新型结晶性多孔材料,有机-无机杂化及多孔特性赋予MOFs半导体特征和可修饰性。综述了MOFs及其复合材料可见光催化还原印染废水中常见六价铬Cr(Ⅵ)的研究进展,以及提升其性能的后修... 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配位构筑的新型结晶性多孔材料,有机-无机杂化及多孔特性赋予MOFs半导体特征和可修饰性。综述了MOFs及其复合材料可见光催化还原印染废水中常见六价铬Cr(Ⅵ)的研究进展,以及提升其性能的后修饰策略。特别是通过引入发色基团、掺杂光敏剂及构建异质结等,提升MOFs可见光催化能力的方法。分析了其光催化还原Cr(Ⅵ)的反应机理和其他因素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总结了提升MOFs可循环使用性能的手段,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还原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六价铬 可见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原子掺杂对纤维素电子态的调控
15
作者 王恩奇 郭萌生 +3 位作者 胥茹柳 陈凤祺 樊威 苗亚萍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0,共8页
纤维素是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生物相容性、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而备受瞩目。为提高纤维素的电学性能,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探讨了氧原子掺杂对纤维素电学特性的调控规律。结果发现... 纤维素是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生物相容性、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而备受瞩目。为提高纤维素的电学性能,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探讨了氧原子掺杂对纤维素电学特性的调控规律。结果发现:纤维素是带隙为4.938 eV的绝缘体,当纤维素中的碳原子被氧原子替换后,其电学特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O_(2)原子替换C_(1)或C_(3)后体系带隙明显减小,呈半导体特征,替换原子与周围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电子局域性增强;O_(2)原子替换C_(2)或C_(4)后体系价带向导带偏移,甚至超过费米能级,表现出半金属特征,而O_(2)原子替换C_(5)后体系仍然表现为绝缘体;当O_(2)原子替换碳的位置时,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较强,易与周围的碳原子形成稳定的共价键,从而限制了电子的跃迁,导致体系的带隙明显减小,导电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第一性原理计算 氧原子掺杂 能带 态密度 电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改性的炭黑导电织物制备及其在人体运动监测中的应用
16
作者 董子靖 吴欣媛 +4 位作者 王瑞霞 赵华祥 钱利江 应城唯 孙润军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53,共8页
为改善炭黑(CB)导电层与织物基底的结合牢度和均匀性,提高炭黑导电织物作为传感器的灵敏度,采用浸渍法获得壳聚糖改性的炭黑导电纯棉针织物,通过改善碳系导电填充材料在织物上的均匀度,提高织物应变传感器的灵敏度,从而开发一种可监测... 为改善炭黑(CB)导电层与织物基底的结合牢度和均匀性,提高炭黑导电织物作为传感器的灵敏度,采用浸渍法获得壳聚糖改性的炭黑导电纯棉针织物,通过改善碳系导电填充材料在织物上的均匀度,提高织物应变传感器的灵敏度,从而开发一种可监测人体运动的柔性应变传感器。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其表面形貌和结构,采用ZH-T0型电阻测量模块结合织物强力机,测试样品拉伸应变灵敏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与未使用壳聚糖改性的炭黑导电织物相比,壳聚糖对于织物的改性处理可使炭黑更均匀地包覆在织物上,赋予纯棉针织物良好的传感性能;在60%的应变条件下,电阻变化率达到332.37%,灵敏度为5.5左右,相对于未改性样品的电阻变化率提高了183.3%,灵敏度提高了175%;改性后的样品在不同频率、拉伸百分比和1000次往复拉伸中其拉伸应变性能保持稳定,在宽温度范围内可稳定使用。壳聚糖修饰的炭黑导电织物可用于监测人身体多个部位的运动状态,并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黑 壳聚糖 导电织物 拉伸应变性能 人体运动监测 织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处理在锯齿加工细绒棉颜色分级中的应用
17
作者 郭嘉澍 董洁 +3 位作者 孙润军 魏亮 王德波 王琼琼 《中国棉花》 2025年第2期38-44,共7页
随着图像处理的迅猛发展,其已经成为纺织行业创新及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动力之一。在纺织行业,图像处理主要应用于纤维检测、布料检测、服装设计与制作等环节。这项技术可以通过图像采集与分析,实现自动化监控和质量控制,从而提高纺织品... 随着图像处理的迅猛发展,其已经成为纺织行业创新及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动力之一。在纺织行业,图像处理主要应用于纤维检测、布料检测、服装设计与制作等环节。这项技术可以通过图像采集与分析,实现自动化监控和质量控制,从而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传统的棉花颜色分级方法受多种因素限制,诸如人工检验的主观性以及HVI(大容量棉花纤维检测仪)方法的高成本和破坏性。针对这些不足,介绍了图像处理的原理和在棉花颜色分级方面的优势,综述了传统图像处理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处理在现有研究中的应用状况,探讨了各种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未来图像处理在棉花颜色分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颜色分级 图像处理 深度学习 颜色检测 神经网络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水透湿织物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悦鹏 董洁 +3 位作者 孙润军 司艺涵 刘佳彤 汤梦瑶 《棉纺织技术》 2025年第3期82-87,共6页
为了推进防水透湿织物的发展,分析了防水透湿织物的作用机理,梳理总结了3种常见的防水透湿织物类型及其应用,并展望了防水透湿织物的发展趋势。对高密或超高密防水透湿织物、层压复合防水透湿织物、涂层防水透湿织物的加工方式和应用以... 为了推进防水透湿织物的发展,分析了防水透湿织物的作用机理,梳理总结了3种常见的防水透湿织物类型及其应用,并展望了防水透湿织物的发展趋势。对高密或超高密防水透湿织物、层压复合防水透湿织物、涂层防水透湿织物的加工方式和应用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总结了防水透湿织物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认为:防水透湿织物将会更加轻薄、柔软,同时具备更高的防水性能和透气性能,并向着智能化、环保化和多功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水透湿织物 高密或超高密织物 层压复合织物 涂层织物 性能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静电喷雾技术制备相变微胶囊及其性能研究
19
作者 姚倩 孔珂欣 +3 位作者 孙艳丽 张曼琦 李博 武海良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5年第2期35-40,共6页
能源储存和热能利用技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一直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将相变微胶囊与织物结合制备储热调温纺织材料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但微胶囊的高效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开发和优化。为制备储热调温... 能源储存和热能利用技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一直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将相变微胶囊与织物结合制备储热调温纺织材料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但微胶囊的高效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开发和优化。为制备储热调温性能优良的相变微胶囊,分别选用正十八烷和聚氨酯作为相变和包覆材料,采用同轴静电喷雾技术进行制备研究。深入探讨不同壁材浓度、电场强度和芯壁比对微胶囊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此优化制备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当在PU浓度为5%wt、壁材浓度为7.5%wt、电压为10 kV、芯壁挤出速率比为1∶5的条件下,制得的相变微胶囊结构完整,尺寸均匀,分散性好,其平均粒径为620μm,制得率为60.33%。该相变微胶囊的熔融焓和结晶焓分别为91.25 J/g和95.28 J/g,具有较好的储热性能,适合应用于储热调温纺织品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微胶囊 同轴静电喷雾 储热调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静电纺丝制备相变储能纤维及其性能研究
20
作者 张曼琦 马丽娜 +2 位作者 孙艳丽 姚倩 李博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5年第2期29-34,共6页
为开发能够适应环境温度,实现自我调节的相变调温织物,赋予纺织品良好的热管理能力,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以相变材料(PCM)正十八烷为芯材,聚合物聚丙烯腈(PAN)为壁材,制备具有调节温度功能的相变储能纤维。通过研究芯壁挤出速率比、PA... 为开发能够适应环境温度,实现自我调节的相变调温织物,赋予纺织品良好的热管理能力,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以相变材料(PCM)正十八烷为芯材,聚合物聚丙烯腈(PAN)为壁材,制备具有调节温度功能的相变储能纤维。通过研究芯壁挤出速率比、PAN浓度、纺丝电压对制备相变储能纤维的影响,优化相变储能纤维的制备工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仪(TG)、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相变储能纤维的形貌、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和相变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AN溶液浓度18%、纺丝电压18.5 kV、芯壁挤出速率比为1∶7时所纺的相变储能纤维呈现光洁、均匀的形貌,纤维平均直径是0.70μm,熔融温度为28.9℃,熔融焓为47.7 J/g,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储热调温效果,对芯材具有良好的包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轴静电纺丝 相变材料 相变储能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