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期对藜麦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王金秀 刘家斌 +6 位作者 林琪 刘义国 周圆 段文萍 耿兴华 李玲燕 师长海 《农学学报》 2025年第7期1-7,共7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藜麦在胶东半岛地区的适应性,并确定其适宜的播种时期。为此,针对‘青藜1号’设置了7个播期,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展开评价。结果显示,7个播期处理的藜麦株高为163.50~172.08 cm,茎粗为19.59~26.07 mm,有效分枝率... 本试验旨在探究藜麦在胶东半岛地区的适应性,并确定其适宜的播种时期。为此,针对‘青藜1号’设置了7个播期,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展开评价。结果显示,7个播期处理的藜麦株高为163.50~172.08 cm,茎粗为19.59~26.07 mm,有效分枝率为39.81%~55.91%,主穗长为46.08~54.75 cm,且上述指标均随着播期的推迟显著降低;籽粒产量、千粒重和籽粒直径均随播期的推迟显著降低,其中,产量最高达4432.56 kg/hm^(2),千粒重最高为2.94 g;早播处理(3月12日)的籽粒粗蛋白为14.44%、粗脂肪为7.27%、淀粉含量为63.62%,均显著高于晚播。本研究表明,在胶东半岛低海拔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适当早播(3月中旬)能实现藜麦的高产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沿海地区 播种时期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碱地苜蓿-小黑麦轮作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与网络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京磊 王国良 +4 位作者 吴波 贾春林 张进红 周圆 马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48-1062,共15页
把豆科植物纳入作物轮作体系,不仅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为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了一条关键途径,尤其是应用在低投入和低多样性农业系统时。然而,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于豆科作物轮作的响应仍鲜有研究。以典型滨海盐碱地为研究对象... 把豆科植物纳入作物轮作体系,不仅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为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了一条关键途径,尤其是应用在低投入和低多样性农业系统时。然而,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于豆科作物轮作的响应仍鲜有研究。以典型滨海盐碱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深入探究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共现网络模式对于冬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夏玉米(Zea mays 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冬小黑麦两种轮作模式的响应。结果显示,相对于小黑麦-玉米轮作,苜蓿-小黑麦轮作对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较小,但降低了真菌群落丰富度,这可能与土壤氮和磷含量的变化有关。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苜蓿-小黑麦轮作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小,但改变了真菌群落结构,这可能与土壤pH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有关。共现网络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小黑麦轮作增加了细菌群落共现网络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具体表现在网络节点数、连接数、平均连接度、关键节点以及负连接数的增加,平均路径长度的降低。然而,真菌群落共现网络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却表现出了相反的趋势。该研究表明,细菌和真菌对苜蓿轮作具有不一致的响应,在探究豆科作物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时,应当充分考虑这种不一致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作物 轮作 土壤微生物 多样性 群落结构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