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芎挥发油治疗心绞痛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9
1
作者 杨明 王朝平 +3 位作者 雷志强 刘波 张华 罗晶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67-878,共12页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川芎挥发油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并用动物实验加以验证。方法 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口服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 OB)筛出挥发油成分;使...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川芎挥发油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并用动物实验加以验证。方法 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口服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 OB)筛出挥发油成分;使用Pubchem、SwissTarget、DisGeNET、DrugBank数据库和R语言分别获取挥发油成分的靶点、心绞痛的靶点和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通过String数据库完成;使用R语言的ClusterProfiler包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分析(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并通过Cytoscape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借助AutoDock vina 1.2.3、Pymol 3.0、Discovery Studio 201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关键靶点和主要挥发油成分的亲和力。最后,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川芎挥发油对心绞痛的治疗效果。结果 网络药理学研究共得到10个挥发油成分和22个关键靶点,这些靶点与神经递质、突触膜上的受体、物质代谢等生物过程以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视黄醇代谢、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等通路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3-butylidenephthalide、Alpha-selinene、Trans-ligustilide等挥发油成分与多个关键靶点结合发挥治疗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川芎挥发油通过调节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 FS)、左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 in systole, LVIDs)和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水平以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活性,促进受损心肌细胞中ADRA1A、CHRM5蛋白的表达,改善心肌纤维状态,减小细胞间隙,减少炎性细胞浸润表现出保护心肌的作用。结论 川芎挥发油具有有效保护受损心肌组织,治疗心绞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挥发油 心绞痛 网络药理学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提取液浓缩工艺和设备现状及问题分析 被引量:35
2
作者 李舒艺 伍振峰 +4 位作者 岳鹏飞 王雅琪 王学成 臧振中 杨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0期1782-1787,共6页
浓缩作为中药制药过程的重要工序之一,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浓缩技术发展与设备改进是中药制造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关系着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进程。本文对现行的中药提取液浓缩工艺和设备的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了中药提取液浓缩工艺与... 浓缩作为中药制药过程的重要工序之一,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浓缩技术发展与设备改进是中药制造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关系着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进程。本文对现行的中药提取液浓缩工艺和设备的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了中药提取液浓缩工艺与设备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为加快浓缩技术及设备的研发和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提取液 浓缩工艺 浓缩设备 问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檗碱对大肠杆菌基因转录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慧玉 王玉刚 +6 位作者 袁梽漪 雷帆 王欣佩 卢希 邢东明 李俊 杜力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4期569-577,共9页
目的:对小劈碱(BBR)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的分子靶点进行探讨。方法:鉴于BBR对DNA结合的偏好性,本文从基因转录表达水平对BBR的大肠杆菌生长抑制作用靶点进行实验研究。结果:BBR对于大肠杆菌基因上游调控元件UP element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目的:对小劈碱(BBR)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的分子靶点进行探讨。方法:鉴于BBR对DNA结合的偏好性,本文从基因转录表达水平对BBR的大肠杆菌生长抑制作用靶点进行实验研究。结果:BBR对于大肠杆菌基因上游调控元件UP element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在此元件地转录起始区含有TATA碱基序列。进一步对启动子上游含有UP element调控元件的基因sulA、recA、16S和启动子上游不含UP element调控元件的基因lpxC、secG、mutT的mRNA表达比较表明,BBR抑制sulA、recA、16S的表达,对lpxC、secG、mutT无明显作用,提示TATA序列是BBR的作用靶点。结论:本结果对从基因转录水平探讨BBR抑菌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大肠杆菌 基因转录 TATA BO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科学哲学的“证实”/“证伪”认识中医药科学实验的对照设计 被引量:3
4
作者 杜力军 雷帆 +5 位作者 谢伟东 邢东明 闫智勇 李俊 袁梽漪 高红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41-1146,共6页
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的“证实”和“证伪”方法论,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认证理论假说的科学性。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在中医药科学实验中不仅仅需要证实,还需要证伪。而后者对于一个实验假说的确证更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结果表... 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的“证实”和“证伪”方法论,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认证理论假说的科学性。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在中医药科学实验中不仅仅需要证实,还需要证伪。而后者对于一个实验假说的确证更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一个实验设计的受试部分属于“证实”的相关内容,其余则属于“证伪”的范畴,即所谓的“对照”(Control)。证伪设计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证实部分结果的确证性,也就是关系到实验假说的正确性。证伪对照设计的多少取决于该实验假设全称逻辑表述中内涵的多少。证伪属性的对照越充分,实验假设理论的检验也越确证。充分认识这些对于中医药科学实验设计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科学实验 对照 证伪 科学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抗癌化疗药物致大鼠口腔溃疡模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谢欣序 刘鹏 +6 位作者 贾静 赵文 严丽 李俊 冯育林 杜力军 罗颖颖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9-295,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化疗药导致大鼠口腔溃疡的特点,寻找一种稳定可靠的化疗药导致的口腔溃疡模型。方法大鼠右侧口腔黏膜内分别注射相应化疗药复制大鼠口腔溃疡模型,记录大鼠体质量、摄食量、溃疡直径;进行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黏膜局部炎症因... 目的比较不同化疗药导致大鼠口腔溃疡的特点,寻找一种稳定可靠的化疗药导致的口腔溃疡模型。方法大鼠右侧口腔黏膜内分别注射相应化疗药复制大鼠口腔溃疡模型,记录大鼠体质量、摄食量、溃疡直径;进行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黏膜局部炎症因子等mRNA表达检测,脏器指数计算,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造模后大鼠体质量、摄食量均明显下降;顺铂、紫杉醇组大鼠黏膜明显溃疡,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黏膜上皮受损脱落;黏膜组织IL^-1βmRNA表达明显升高,EGFR mRNA表达明显降低,脏器指数无明显变化;甲氨蝶呤、长春新碱、阿霉素组无明显溃疡,但脏器指数下降,细胞因子表达下降;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差异。结论大鼠口腔黏膜内局部注射化疗药顺铂或紫杉醇可形成稳定的口腔溃疡模型。溃疡直径、摄食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表达等可用于评价药物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溃疡 化疗药物 动物模型 炎症 细胞因子 顺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麦冬皂苷D对麦冬皂苷D′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徐焕华 江珍红 +5 位作者 姚泓 汤响林 王宁宁 孙宇婷 马增春 高月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70-377,共8页
目的基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麦冬皂苷D(OPD)对麦冬皂苷D′(OPD′)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①采用Bliss法测定急性毒性:小鼠分为OPD′单用、OPD+OPD′(OPD和OPD′提前混合)和OPD→OPD′(先注射OPD间隔15 min再注射OPD′)组,其中OPD′... 目的基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麦冬皂苷D(OPD)对麦冬皂苷D′(OPD′)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①采用Bliss法测定急性毒性:小鼠分为OPD′单用、OPD+OPD′(OPD和OPD′提前混合)和OPD→OPD′(先注射OPD间隔15 min再注射OPD′)组,其中OPD′单用组5个剂量分别为3.127,6.460,9.979,10.245和13.098 mg·kg^(-1);OPD+OPD′组OPD和OPD′1∶1混合,5个剂量分别为5.711,6.129,7.626,8.712和10.262 mg·kg^(-1);OPD→OPD′组OPD固定为1.0 mg·kg^(-1),OPD′5个剂量分别为11.351,15.551,22.732,26.568和30.137 mg·kg^(-1)。单次尾静脉注射,观察给药后14 d内小鼠的行为表征和死亡数。②亚急性毒性试验: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OPD单用(0.25 mg·kg^(-1))、OPD′单用(0.25 mg·kg^(-1))、OPD+OPD′(各0.25 mg·kg^(-1))和OPD→OPD′(各0.25 mg·kg^(-1))组,连续尾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30 d,观察心、肝、脾、肺和肾组织病理变化及血常规、血生化和脏器指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OPD′单用组OPD′的LD50值为7.785 mg·kg^(-1),OPD+OPD′组为7.706 mg·kg^(-1),OPD→OPD′组为22.820 mg·kg^(-1);OPD→OPD′组明显高于OPD′单用组。②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给药组大鼠体重显著下降(P<0.05,P<0.01),脾指数显著增大(P<0.05,P<0.01);除OPD单用组外,其他给药组肺指数均显著增大(P<0.05,P<0.01),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其余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各给药组心肌细胞轻度水肿,心肌间质血管淤血,脾红髓淤血,肺泡上皮细胞轻度肿胀,肺泡壁血管不同程度淤血。上述指标OPD+OPD′和OPD→OPD′组与OPD′或OPD单用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急性毒性试验中,OPD先于OPD′使用可有效降低OPD′毒性;在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未观察到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皂苷D′ 麦冬皂苷D 急性毒性 亚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维度相似算法的中药复方个性化煎煮推荐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智彪 江民财 +4 位作者 赵化勇 杜建强 熊旺平 罗计根 伍振峰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392-2398,共7页
目的:为实现中药汤剂智能煎煮设备煎煮参数快速推荐,提出一种融合方剂多维度相似算法,借鉴古代经典名方的个性化煎煮推荐。方法:选取30首经典名方,给出算法推荐的煎煮参数值,比较与典籍记载对应的煎煮参数值之间的差异。针对中药复方的... 目的:为实现中药汤剂智能煎煮设备煎煮参数快速推荐,提出一种融合方剂多维度相似算法,借鉴古代经典名方的个性化煎煮推荐。方法:选取30首经典名方,给出算法推荐的煎煮参数值,比较与典籍记载对应的煎煮参数值之间的差异。针对中药复方的组成成分、剂量以及功用维度特性,分别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夹角余弦相似度和潜在狄利克雷分布(LDA)主题模型相似度算法,计算实验方剂与煎煮数据库中方剂间的相似度,将各维度最为相似方剂的煎煮参数加权融合,获取30首经典名方的个性化煎煮参数。结果:加水量、武火及文火时长参数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分别为5.3%、3.4%、7.1%。结论:2组煎煮参数值较为接近,较好地借鉴和传承经典名方煎煮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汤剂 个性化煎煮 多维度 潜在狄利克雷分布主题模型 方剂相似度 夹角余弦 Jaccard相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中苯酞类成分药理作用及药动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字棋 刘日群 +4 位作者 刘小金 郑琴 张国松 王文茜 胡鹏翼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198,共6页
川芎是最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之一,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头痛等。苯酞类化合物作为川芎挥发油中重要的活性成分,有抗脑缺血、抗心肌缺血、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作用,了解其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动学特征可为制剂研究开... 川芎是最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之一,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头痛等。苯酞类化合物作为川芎挥发油中重要的活性成分,有抗脑缺血、抗心肌缺血、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作用,了解其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动学特征可为制剂研究开发提供指导,因此深入研究川芎苯酞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及其药动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线搜索并收集Google Scholar、PubMed、WOS、Science Citation Index Finder、Springer Link和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发表时间为2012年1月1日到2022年9月30日,针对川芎中苯酞类成分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相关作用机制及药动学研究进行归纳综述,以期为该类成分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苯酞 化学结构:药理作用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学在自然哲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定位——对中医药优势特点及未来发展的哲学再思考 被引量:12
9
作者 杜力军 赵玉男 +5 位作者 王玉刚 谢伟东 雷帆 李俊 孙虹 袁梽漪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70-1477,共8页
一直以来对中医学与当代自然科学的关系存在着争论。对于中医学这种临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定位,对于全面深入认识与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从西方自然哲学-自然科学的发展角度来探讨中医学... 一直以来对中医学与当代自然科学的关系存在着争论。对于中医学这种临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定位,对于全面深入认识与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从西方自然哲学-自然科学的发展角度来探讨中医学的历史定位,从中获得对中医学的理性认识,为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提供哲学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从探讨自然运行规律来看,中医学属于科学范畴;(2)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医学应属于自然哲学下,与由数理实验科学发展而来的自然科学并列;(3)"形而上学-辨证论治-信息反馈修正"是其理论形成的主要闭环模式,并以此确保了这种形而上学与临床诊疗紧密结合在防治疾病上的可行性和可确证性;(4)对中医学的研究应该既不同于自然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5)坚持科学自觉和哲学自觉是研究发展中医学的重要治学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自然哲学 自然科学 中药学 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及其制剂微波灭菌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伍振峰 冯少俊 +4 位作者 万娜 岳鹏飞 王学成 罗晶 杨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0期1771-1775,共5页
灭菌操作是中药及其制剂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单元操作,灭菌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与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微波灭菌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灭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药及其制剂灭菌工艺的提高。主要分析了中药及其制剂微波灭... 灭菌操作是中药及其制剂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单元操作,灭菌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与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微波灭菌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灭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药及其制剂灭菌工艺的提高。主要分析了中药及其制剂微波灭菌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微波灭菌设备和工艺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政策和法规分析了中药微波灭菌的发展方向及可能途径,以促进中药及其制剂微波灭菌技术和设备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中药制剂 微波灭菌 设备 制剂质量 问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五味肺病丸质量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翔 刘亚丽 +5 位作者 乔培 张婧 刘志青 黄琴 陈静 詹春凤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10-1414,共5页
目的建立藏药二十五味肺病丸(藏木香、獐牙菜、余甘子、毛诃子等)质量标准。方法 TLC法定性鉴别藏木香、獐牙菜、余甘子、毛诃子,HPLC法定量测定土木香内酯、齐墩果酸、甘草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结果 TLC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土木香... 目的建立藏药二十五味肺病丸(藏木香、獐牙菜、余甘子、毛诃子等)质量标准。方法 TLC法定性鉴别藏木香、獐牙菜、余甘子、毛诃子,HPLC法定量测定土木香内酯、齐墩果酸、甘草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结果 TLC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土木香内酯、齐墩果酸、没食子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分别在4.324~216.2μg/m L(r=0.999 9)、32.222~1 611.1μg/m L(r=0.999 9)、4.072~203.6μg/m L(r=0.999 9)、4.266~213.3μg/m L(r=0.999 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RSD)分别为100.6%(0.93%)、100.3%(2.1%)、101.5%(3.0%)、100.1%(1.8%)。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二十五味肺病丸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五味肺病丸 化学成分 TLC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个角度认识中医药:对中医药优势特点及其未来发展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杜力军 赵玉男 +2 位作者 雷帆 谢伟东 李俊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9期1435-1442,共8页
中医药学发展至今天,其顽强生命力无庸置疑。从这一角度出发,去分析认识中医药,从中发现其优势特点,对于更好的完善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使之更好造福于人类,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科学哲学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结论如下:1.形而上学性质... 中医药学发展至今天,其顽强生命力无庸置疑。从这一角度出发,去分析认识中医药,从中发现其优势特点,对于更好的完善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使之更好造福于人类,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科学哲学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结论如下:1.形而上学性质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与辨证论治的病症实践有机结合、并以中药等疗法作为反馈手段而对其理论正确与否进行不断地验证和修正,是当代中医药理论的一大特点。2.当代中医理论已不同于传统的中医理论,其理论演绎及其辨证论治的重心已不同于古代中医,这些发展和创新之处需要研究和总结。3.中医药与西医应该是平行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两者共同丰富了对临床疾病的防治。4.作为一门独立的医疗体系,中医药理论也一定需要发展甚至革命,这一过程依赖于整体科技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科学 科学哲学 自然科学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檗碱抑菌作用的研究:调控肠道菌代谢的可能性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慧玉 袁梽漪 +5 位作者 王玉刚 雷帆 邢东明 谢伟东 李俊 杜力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4期596-601,共6页
小檗碱(BBR)作为抗肠道感染的经典药已为人们所熟知,其抑制肠道菌的作用是其治疗肠道感染作用的核心。随着对肠道菌在肠道的生存变化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对全身生理病理功能所产生影响的不断认知,越来越多的文献显示BBR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 小檗碱(BBR)作为抗肠道感染的经典药已为人们所熟知,其抑制肠道菌的作用是其治疗肠道感染作用的核心。随着对肠道菌在肠道的生存变化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对全身生理病理功能所产生影响的不断认知,越来越多的文献显示BBR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从而对体内糖脂代谢以及脑功能活动产生影响。本文在此背景下对BBR抑菌作用的研究进行分析综述,并依据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特点对BBR可能作用的分子靶点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对BBR调控肠道菌机制的深入研究,从而更全面的认识BBR的药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肠道 微生物 基因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桦褐孔菌菌质提取物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东文 苏明声 +2 位作者 龙凯 梁永红 谢小梅 《食用菌》 2017年第2期14-16,共3页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菌质不同溶剂提取组分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桦褐孔菌菌质醇提后分别梯度萃取获得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物,将残渣沸水浸提醇沉得粗多糖;将获取的各活性组分分别用于α-淀粉酶和α-...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菌质不同溶剂提取组分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桦褐孔菌菌质醇提后分别梯度萃取获得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物,将残渣沸水浸提醇沉得粗多糖;将获取的各活性组分分别用于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定,同时与桦褐孔菌菌核进行比较。结果:桦褐孔菌菌质和菌核各组分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其质量浓度的递增而增强(其中石油醚提取组分的抑制率为0);菌质和菌核粗多糖组分对这两种酶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各自的其它组分(P<0.01);菌质粗多糖对这两种酶的抑制率比菌核粗多糖低(P<0.05)。结论:运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获得的桦褐孔菌菌质粗多糖有较好的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菌质 Α-淀粉酶 Α-葡萄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HPLC-QTOF-MS/MS法分析玳玳花化学成分 被引量:10
15
作者 饶颖 黄文平 +2 位作者 冯育林 欧阳辉 杨世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55-1462,共8页
目的基于UHPLC-QTOF-MS/MS法分析玳玳花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玳玳花粉末甲醇溶液的分析采用Shim-Pack XR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5 mL/min;进样量2μL;柱温40℃;质谱采用电喷雾... 目的基于UHPLC-QTOF-MS/MS法分析玳玳花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玳玳花粉末甲醇溶液的分析采用Shim-Pack XR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5 mL/min;进样量2μL;柱温40℃;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保留时间、精确分子离子峰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对玳玳花进行成分鉴定。结果共鉴定了58个化合物,包括29个黄酮类、15个酚酸类、4个香豆素、1个木脂素类、1个脂肪酸、 2个萜类及6个其他类。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玳玳花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玳玳花 化学成分 UHPLC-Q-TOF-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肾损伤模型大鼠血清及尿白蛋白的变化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木兰 龚琴 +6 位作者 查晨亮 许嵩 左沙沙 蒋亚 冯育林 杜力军 李俊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99-1307,共9页
目的探讨常见急性肾损伤大鼠模型病理过程中其血清、尿蛋白的变化及其形成的相关机制。方法分别尾静脉注射顺铂,腹腔注射庆大霉素,以及结扎肾动静脉所致肾缺血再灌(简称肾缺血再灌,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等方法,造成大鼠急性... 目的探讨常见急性肾损伤大鼠模型病理过程中其血清、尿蛋白的变化及其形成的相关机制。方法分别尾静脉注射顺铂,腹腔注射庆大霉素,以及结扎肾动静脉所致肾缺血再灌(简称肾缺血再灌,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等方法,造成大鼠急性肾损伤。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和24 h尿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以及血清肝功肾功相关指标;观察肝脏组织TP,ALB的含量及ALB m RNA、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肾组织ALB,肾病蛋白(Nephrin),足突蛋白(Podocin)及炎性坏死因子相关蛋白表达。结果顺铂、肾缺血再灌及庆大霉素大鼠血清中ALB显著下降(P<0.05),同时尿ALB,TP显著升高(P<0.05)。顺铂模型肝TP及ALB m RNA及蛋白表达下调,庆大霉素及肾缺血再灌模型肝TP含量显著升高(P<0.05),ALB m RNA表达上调。三种模型大鼠肾组织Nephrin,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ALB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顺铂及肾缺血再灌大鼠肾Podocin表达明显下调;同时3种模型大鼠肾组织均可见基底膜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结论3种急性肾损伤大鼠尿蛋白排泄升高和血清ALB下降,与肾小球基底膜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相关。同时肝脏和肾脏不同程度上启动了ALB表达合成。3种模型所致其病理生理变化不完全相同,因此在相关防治急性肾损伤中药研究中,还须对不同造模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白蛋白 顺铂 肾动静脉结扎 庆大霉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胆子中黄酮及其抗炎、抗补体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何潇 郭文静 +5 位作者 吴佳辉 熊紫微 谭婷 冯育林 杨世林 温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94-2100,1991,共8页
研究鸦胆子中的黄酮类成分及其抗炎、抗补体的活性。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液相及重结晶等方法从鸦胆子中分离纯化出一系列黄酮,利用NMR和质谱解析黄酮类成分的结构。采用Griess法及CCK-8法方法测定黄... 研究鸦胆子中的黄酮类成分及其抗炎、抗补体的活性。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液相及重结晶等方法从鸦胆子中分离纯化出一系列黄酮,利用NMR和质谱解析黄酮类成分的结构。采用Griess法及CCK-8法方法测定黄酮单体的抗炎及细胞毒活性,采用体外溶血方法测定黄酮类成分补体经典途径CH 50的活性。从鸦胆子果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骨架类型一致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1)、芹菜素(2)、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3)、7-甲氧基木犀草素(4)、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5)、木犀草素-3′-O-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7)、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3′-甲氧基木犀草素(9)、野漆树苷(10)、芦丁(11)、异牡荆素(12),其中化合物1、2、4、6、7、8、11、12首次从鸦胆子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2、3、4、5、9、11表现出显著抑制NO生成,除化合物4、9外,其余10个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补体活性,且构效关系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胆子 黄酮 抗炎活性 抗补体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胆子中苦木素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佳辉 何潇 +5 位作者 熊紫微 谭婷 冯育林 杨世林 温泉 陈道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528-2535,共8页
目的 研究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 Merr.苦木素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HP-20、Sephadex LH-20、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对化合物抗炎活性、抗补体活性进行评价,利... 目的 研究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 Merr.苦木素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HP-20、Sephadex LH-20、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对化合物抗炎活性、抗补体活性进行评价,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化合物对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javanicoside A(1)、yadanzioside A(2)、yadanzioside G(3)、yadanzioside J(4)、yadanziolide S(5)、desmethyl-brusatol(6)、yadanzioside F(7)、yadanzioside E(8)、javanicoside J(9)、javanicoside B(10)。化合物3和8对RAW267.4、MH-S、HepG2细胞的IC_(50)值分别为(87.8±1.08)、(75.3±0.03)、(32.9±0.89)、(92.9±1.83)、(99.7±0.33)、(38.0±0.45)μmol/L。结论 化合物3和8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补体、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胆子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炎活性 抗补体活性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安神精油缓解睡眠障碍的安全性及相关药理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磊 朱丽云 +5 位作者 周维 周永强 胡鹏翼 杨明 郑琴 高月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0-587,共8页
目的研究复方安神精油助眠功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复方安神精油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ara-chlorophenyl alanine,PCPA)建立小鼠失眠模型、... 目的研究复方安神精油助眠功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复方安神精油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ara-chlorophenyl alanine,PCPA)建立小鼠失眠模型、协同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及大鼠脑电特征监测研究助眠功效及其机制;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皮肤刺激/过敏实验,以及90 d重复给药毒性实验评价其安全性;利用微动敏感床垫式睡眠监测等技术评价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检测出苍术酮(34.61%)、(+)-柠檬烯(17.80%)、芳樟醇(11.63%)、罗勒烯(11.67%)等4种主要活性成分;复方安神精油吸嗅给药7 d能有效降低失眠小鼠的自主活动,缩短睡眠潜伏期(P<0.05),增加睡眠持续时间,提高失眠小鼠脑内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水平,且中剂量效果更佳;安全性评价实验未出现死亡和任何不良反应;在使用复方安神精油2 d后,10名存在入睡困难的受试者睡眠平衡指数明显升高(P<0.05),睡眠潜伏时间明显缩短(P<0.05),睡眠总时长和睡眠效率得到提升,且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该研究团队开发的复方安神精油吸嗅给药安全性良好且能有效缓解睡眠障碍,这可能与4种主要活性成分共同调节5-HT、GABA等神经递质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安神精油 助眠功效 安全性评价 药理学机制 微动敏感床垫式睡眠监测技术 脑电特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PLC-Q-TOF-MS/MS法快速鉴定扶元乳膏中化学成分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月 黄文平 +4 位作者 欧阳辉 梁奇 曹丽萍 张子龙 杨光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31-1736,共6页
目的建立UHPLC-Q-TOF-MS/MS法鉴定扶元乳膏中的化学成分。方法扶元乳膏水提物的分析采用COSMOSIL C18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5 mL/min;柱温40℃。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负离... 目的建立UHPLC-Q-TOF-MS/MS法鉴定扶元乳膏中的化学成分。方法扶元乳膏水提物的分析采用COSMOSIL C18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5 mL/min;柱温40℃。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保留时间、精确分子离子峰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对扶元乳膏进行成分鉴定。结果从中共鉴定了25种成分,包括6种生物碱类、10种皂苷类、2种香豆素、2种黄酮、5种其他类。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扶元乳膏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元乳膏 化学成分 UHPLC-Q-TOF-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