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铁路与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基于贵广高铁榕江站的考察
1
作者 李金兰 王政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5,153,154,共13页
随着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建设与运营,高速铁路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器。通过田野调查分析贵广高铁建设对榕江县城镇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速铁路的修建造就了城镇发展的创新模式,扩大了城镇经济规模,促进人口由乡村向城... 随着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建设与运营,高速铁路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器。通过田野调查分析贵广高铁建设对榕江县城镇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速铁路的修建造就了城镇发展的创新模式,扩大了城镇经济规模,促进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聚集。高速铁路与城镇发展之间存在多方位、多层次的促进关系。然而高铁站点具有重要的“节点效应”,未设站的沿线区域大多面临“过道效应”,并不能从中获益。如何避免高铁修建带来的负面效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亟须深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镇化 道路人类学 城市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以降佛教士庶化——福建功德寺院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小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7,共12页
文章主要通过以福建为主的东南功德寺院的历史演变个案,探讨东南佛教在宋代以后的士庶化过程这一过程与宋以降儒家文化走向民间社会的过程紧密相连,与国家制度和文化的下沉如华南民间信仰的国家化密切相关,也与华南大规模的宗族文化创... 文章主要通过以福建为主的东南功德寺院的历史演变个案,探讨东南佛教在宋代以后的士庶化过程这一过程与宋以降儒家文化走向民间社会的过程紧密相连,与国家制度和文化的下沉如华南民间信仰的国家化密切相关,也与华南大规模的宗族文化创造相伴随。佛教的士庶化一方面是国家佛教制度下沉到基层社会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士庶社会消费国家的佛教文化资本,将国家做到他们身边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功德寺院 士庶化 国家化 历史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与空间:贵州月亮山地区的道路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健 伍应滔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6期86-98,155,共14页
传统的月亮山地区相对与世隔绝,然而山区内部却有着自己的一套山路系统,这套系统与当地的社会秩序相关:山地民族在山路要枢盟誓,形成栽岩组织。现代公路进入月亮山地区后,尤其当公路穿过山地聚落时,路边空间成为人们竞相争夺的资源。与... 传统的月亮山地区相对与世隔绝,然而山区内部却有着自己的一套山路系统,这套系统与当地的社会秩序相关:山地民族在山路要枢盟誓,形成栽岩组织。现代公路进入月亮山地区后,尤其当公路穿过山地聚落时,路边空间成为人们竞相争夺的资源。与此同时,国家话语、资本话语、灰色经济话语充斥其中。这些话语在路边空间竞相角逐,塑造了新的社会空间,进而形成了空间生产(productionof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 空间 道路人类学 话语 月亮山 山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上半叶苗族知识分子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金元 彭婧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2年第6期19-30,153,共13页
单元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具有推动作用。梁聚五、石启贵、杨汉先等苗族知识分子在近现代社会转型中致力多民族共生共荣、利用汉文化书写本民族历史以及通过强调中华民... 单元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具有推动作用。梁聚五、石启贵、杨汉先等苗族知识分子在近现代社会转型中致力多民族共生共荣、利用汉文化书写本民族历史以及通过强调中华民族成员身份来争取权益的探索与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表述和个案参考,从生命史视角考察不同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有助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路径与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单元民族 苗族知识分子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一体”视角下中华生命观之苗语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唐巧娟 王金元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41,共9页
苗族对生命的认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传统生命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个性特征阐释了中华生命观的一个具体生成逻辑。“形”作为生命的躯壳,“力”作为生命的生机,“灵”作为生命的神志,三者结合共同构成生命活体,这即是苗族对生命... 苗族对生命的认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传统生命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个性特征阐释了中华生命观的一个具体生成逻辑。“形”作为生命的躯壳,“力”作为生命的生机,“灵”作为生命的神志,三者结合共同构成生命活体,这即是苗族对生命的基本认识。苗族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在苗语口头文献和日常交际语言中都有所体现:苗语生育类动词是对生命形体生成的语言表达,反映了苗族“生无别类”的认知特征;从苗语生死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来看,苗族用“力”来区分有无生命体,“命”是对具体生命轨迹的整体式表述;“灵”作为生命的组成部分,不能独立存在也不具有超自然能力,灵与神祖的关联是中华传统生命观“神灵”体系中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 多元一体 中华生命观 苗族生命观 苗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以来都柳江中上游的道路开辟与国家认同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金兰 吴美桃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3期22-33,153,共13页
国家意识主导下的道路开辟,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众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作用。清朝以来,开发都柳江中上游以古州为中心的区域道路网络,不仅拓展了古州治理空间,也对古州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生产、族群结构、文化形态等产生了整体性影... 国家意识主导下的道路开辟,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众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作用。清朝以来,开发都柳江中上游以古州为中心的区域道路网络,不仅拓展了古州治理空间,也对古州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生产、族群结构、文化形态等产生了整体性影响。道路沿线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了古州地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以道路为切入点,可以理解西南地区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柳江 路学 秩序重建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记忆与生计:语言人类学视角下苗语“路”的语义内涵 被引量:2
7
作者 唐巧娟 王金元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6期99-110,155,共13页
gid(路)是苗族空间系统中的突显性、基础性概念,是苗族认识其他复杂空间概念或关系的参照物,其语义上的多功能性反映了苗族“以线代面”的认知方式。gid(路)承载了苗族“沟路同一”“以路为史为遵”的社会记忆和现实场域中对“路即为生... gid(路)是苗族空间系统中的突显性、基础性概念,是苗族认识其他复杂空间概念或关系的参照物,其语义上的多功能性反映了苗族“以线代面”的认知方式。gid(路)承载了苗族“沟路同一”“以路为史为遵”的社会记忆和现实场域中对“路即为生计”的思考,gid(路)的语义内涵分析是理解和诠释苗族迁徙历史的关键性空间实体。苗族对路的认知反映在语言上,即gid(路)在苗语三大方言区中大同小异的语义演变链及其转隐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空间 记忆 生计 语言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