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者、诗意乌托邦与叙事伦理——《大象》的审美特质及艺术缺憾
1
作者 徐汉晖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0,共6页
杨志军是当代文坛非常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作家。在长达4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始终将写作的焦点对准人与自然,对自己的文学世界充满了坚忍的信仰、慈悲与执着,“这种理性自觉的选择让杨志军成为一个奇迹般的文化存在,这个奇迹一直延续至今... 杨志军是当代文坛非常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作家。在长达4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始终将写作的焦点对准人与自然,对自己的文学世界充满了坚忍的信仰、慈悲与执着,“这种理性自觉的选择让杨志军成为一个奇迹般的文化存在,这个奇迹一直延续至今”^((1))。在以《雪山大地》问鼎茅盾文学奖半年之后,杨志军于2024年2月又隆重推出了一部长达54.5万字的长篇小说《大象》。这一次,他的小说里关注的依然是“人与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茅盾文学奖 杨志军 审美特质 大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集的序跋与文学史权力——以周必大《〈文苑英华〉序》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何水英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2-126,共5页
总集的序跋中常隐藏着文学史权力,序跋通过文学史权力的运作改变总集文学史地位的现象也常见。《文苑英华》《唐文粹》两者联系本不大,周必大在《〈文苑英华〉序》中提出"《唐文粹》铨择《文苑英华》"之说,有意密切了两者关系... 总集的序跋中常隐藏着文学史权力,序跋通过文学史权力的运作改变总集文学史地位的现象也常见。《文苑英华》《唐文粹》两者联系本不大,周必大在《〈文苑英华〉序》中提出"《唐文粹》铨择《文苑英华》"之说,有意密切了两者关系,使《文苑英华》成为《唐文粹》母本。这种文学权力的运用属有意而为,明显提高了《文苑英华》的价值,也改变了两总集的文学史地位。"铨择说"多为后人沿用,形成习惯看法,可见其文学史权力影响的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跋 文学史权力 《唐文粹》 《文苑英华》 铨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公路电影透视电影地理学与文学地理学之辨 被引量:4
3
作者 徐汉晖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6-58,共3页
地理是一个内涵非常广的概念,它统摄地表系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要素。古人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1]说明了“土地”及“地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的确,广袤的大地不仅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为人类提供衣食之源和庇护之所,... 地理是一个内涵非常广的概念,它统摄地表系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要素。古人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1]说明了“土地”及“地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的确,广袤的大地不仅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为人类提供衣食之源和庇护之所,也是承载万事万物的基础。无论生产耕作,亦或艺术创作,人们总离不开地理的视角与参照。就文学创作而言,自然地理系统不仅为作家提供物质生活条件,而且也为他们提供审美观照的对象,“地理要素是文学想象力的源泉”[2],能为文学创作提供动力机制和素材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生活条件 自然地理系统 衣食之源 万物之本 地理要素 文学地理学 审美观照 人文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族口传文学“蔓萝花”嬗变中的苗族文化透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赵锐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2期120-125,共6页
"蔓萝花"从贵州清水江边苗族民众民间传唱的歌,进入到汉语世界的主流通俗文艺作品,这一嬗变过程无不体现出独特的苗族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厚重多元的信仰文化,包含鼓藏节、牛崇拜与枫树崇拜;二是热情多彩的歌舞文化... "蔓萝花"从贵州清水江边苗族民众民间传唱的歌,进入到汉语世界的主流通俗文艺作品,这一嬗变过程无不体现出独特的苗族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厚重多元的信仰文化,包含鼓藏节、牛崇拜与枫树崇拜;二是热情多彩的歌舞文化,包含跳花场节、斗牛活动与苗族舞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口传文学 蔓萝花 苗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趋向与典型特征——以黔东南苗侗族文学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汉晖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95,共5页
在当代,贵州虽不是我国的一个文学创作大省,但就黔东南而言,它从来就不缺少文艺作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书写,当代黔东南本土的"苗侗"少数民族作家以他们恣肆的才华,以及对社会人生和历史生活的独特理解,创作了许多富... 在当代,贵州虽不是我国的一个文学创作大省,但就黔东南而言,它从来就不缺少文艺作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书写,当代黔东南本土的"苗侗"少数民族作家以他们恣肆的才华,以及对社会人生和历史生活的独特理解,创作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气息的经典之作,为多彩的贵州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显示了当代"苗侗文学"的非凡魅力和不俗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 苗侗文学 典型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的网络:一个侗寨信任生产的物性逻辑
6
作者 邓椒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31,156,共15页
以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侗寨为田野点,运用多物种民族志方法和拉图尔(Bruno Latour)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探讨了“物”(特别是糯稻)在乡村社会信任生产中的核心作用。研究发现,侗寨长期稳定的“信任氛围”并非仅由人际互动构建,而是当地... 以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侗寨为田野点,运用多物种民族志方法和拉图尔(Bruno Latour)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探讨了“物”(特别是糯稻)在乡村社会信任生产中的核心作用。研究发现,侗寨长期稳定的“信任氛围”并非仅由人际互动构建,而是当地人与“糯”这一非人行动者共同参与的文化建构过程。糯稻通过与当地信仰体系、个体村民、村民群体以及其他物的网络化互动,从四个关键维度构建并维系了村落信任:信仰信任、个体间人际信任、群体间人际信任与团结、知识信任。研究揭示了“糯的网络”所体现的“物性逻辑”,即信任的生成与维系是“人-物-神”三维互动的结果,突破了传统信任研究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文章认为,重返“物的伦理”,理解乡村中原初的、围绕物的信任生产机制,为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信任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治愈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任 行动者网络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自由立场与真实品格
7
作者 徐汉晖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4-137,共4页
文学批评被誉为文学创作的"磨刀石",总是甘于消损自己而成就他人,具有"挑刺"与"栽花"的功能,是传递时代正能量的高贵之音。然而,在商业化社会和道德滑坡的历史语境里,在文学遭遇边缘化的尴尬现实中,当前... 文学批评被誉为文学创作的"磨刀石",总是甘于消损自己而成就他人,具有"挑刺"与"栽花"的功能,是传递时代正能量的高贵之音。然而,在商业化社会和道德滑坡的历史语境里,在文学遭遇边缘化的尴尬现实中,当前文坛的批评出现了许多乱象,文学批评的自由立场因金钱等腐蚀而逐渐褪色,批评的本真声音和高贵品格作为一种正常的学术操守几乎被功利化的世俗风潮吞噬殆尽。在此种情况下,把持文学批评的自由立场与真实品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批评本质 自由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当代苗侗文学的典型特征及影视剧改编的可行性
8
作者 徐汉晖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55-57,共3页
黔东南当代苗侗作家以自身的"典型性创作"或执意于民族和谐图景的文学想象,或立足于地域文化的诗性表达,或探寻人性,或描摹纯美爱情,构建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学的一道风景,其创作散发着浓郁的地域习俗风情与生活气息。无论从文... 黔东南当代苗侗作家以自身的"典型性创作"或执意于民族和谐图景的文学想象,或立足于地域文化的诗性表达,或探寻人性,或描摹纯美爱情,构建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学的一道风景,其创作散发着浓郁的地域习俗风情与生活气息。无论从文学主题,表现题材,还是艺术思想深度上看,这些创作适合改编为表现当代少数民族生活风貌和精神气质的影视剧。"文学"与"影视"联手,搭建互动性的艺术平台,也是多层面展现"多彩贵州"的一种有效的媒介传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少数民族 贵州少数民族 民族和谐 艺术平台 生活风貌 媒介传播 民族村寨 娘伴 少数民族题材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地方感与恋地情结的文学抒写 被引量:14
9
作者 徐汉晖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9-125,共7页
地理环境是文学活动发生、开展的物质基础与空间存在,文学与空间之间有着无数的纠葛、纠结、交织及多重复杂关系。每一位作家一生都匍匐于大地之上,从年幼时以家乡为起点,到青少年时游历、游学四方,再到成年时定居或漂泊某地,他们始终... 地理环境是文学活动发生、开展的物质基础与空间存在,文学与空间之间有着无数的纠葛、纠结、交织及多重复杂关系。每一位作家一生都匍匐于大地之上,从年幼时以家乡为起点,到青少年时游历、游学四方,再到成年时定居或漂泊某地,他们始终在认知与感受地理空间、了解与体悟地方特性、依恋与眷念故地,由此产生一种"地方感"。地方既给文学提供审美关照的对象,又给文人提供了情感触发的物质机缘。由于人类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因此文学对地理空间的精神体验、对地方的感知、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就无处不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感 地方特性 地方依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以加榜梯田考察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麻勇恒 骆科俊 吴文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9,153,共10页
发展在本质上是资源盘活及资源价值的变现,而资源盘活是发展的问题起点。拥有丰富资源却缺失让资源价值得以变现的产业植入,必然导致资源闲置或资源低效益利用。从江加榜梯田的个案表明,山地生态农业目前还存在产业单一、技术含量低、... 发展在本质上是资源盘活及资源价值的变现,而资源盘活是发展的问题起点。拥有丰富资源却缺失让资源价值得以变现的产业植入,必然导致资源闲置或资源低效益利用。从江加榜梯田的个案表明,山地生态农业目前还存在产业单一、技术含量低、生产劳作条件差、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致使劳力不足以及农产品价格低,市场空间窄小等不利因素。面临这样的发展困境,只有对山地生态农业产业链进行升级打造,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才能发挥以梯田为代表的山地生态资源优势,进而为山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找到可行的路径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生态农业 高质量发展 加榜梯田 资源盘活 农文旅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清水江下游天柱吴家塖苗族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才茂 龙泽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1期45-51,共7页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土地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源。民间社会中的土地买卖自唐以后逐渐兴盛。到清代,已极其盛行。清代清水江下游天柱吴家塖苗族村落亦如是,其土地的买卖主要体现在经济性比较强的油树栽种、杉木、水田地,也有关乎生住殁宿的...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土地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源。民间社会中的土地买卖自唐以后逐渐兴盛。到清代,已极其盛行。清代清水江下游天柱吴家塖苗族村落亦如是,其土地的买卖主要体现在经济性比较强的油树栽种、杉木、水田地,也有关乎生住殁宿的屋基和阴地。吴家塖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土地契约买卖亦有相似的地方,均以地契的交割形式来完成土地买卖,但吴家塖的契约买卖亦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吴家塖地契买卖的收集、整理和讨论,有助于我们了解该地区清代社会经济的概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吴家塖 契约文书 土地买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联主义:数字化时代大学生有效学习的新维度 被引量:7
12
作者 柳文华 高岩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7-160,共4页
相较于其他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不同的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创建联系,从而通过创建知识节点而构建学习网络,其为现代的大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因受到传统观念等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有效学习面... 相较于其他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不同的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创建联系,从而通过创建知识节点而构建学习网络,其为现代的大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因受到传统观念等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有效学习面临诸多实践困境与理论悖论,从而造成大学生学习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视角进行分析,探索大学生有效学习新的建设维度:首先,以知识为中心节点,构建大学生有效学习的知识网络;其次,自适应与交互式方法并驾齐驱,探索大学生有效学习的新方式;再次,保持开放与自由,拓展大学生有效学习的网络空间;最后,统筹管理信息资源,创建大学生有效学习的管理平台,从而为大学生构建一个生态化与动态化的有效学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关联主义 大学生有效学习 知识碎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动性与乡村振兴--贵州D村的个案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健 方锐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2年第6期53-63,154,共12页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发挥出乡村人群的能动性(agency)并激发内生动力。D村的个案显示,当地文化精英和村民在自己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下,不断发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推动文化复兴。他们通过空间的再造、“传统的发明”、对国家政策和外界...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发挥出乡村人群的能动性(agency)并激发内生动力。D村的个案显示,当地文化精英和村民在自己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下,不断发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推动文化复兴。他们通过空间的再造、“传统的发明”、对国家政策和外界的了解与把握,积极谋求各类发展资源,巩固自己的话语能力和文化自信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性 乡村振兴 传统的发明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碑铭看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社会规约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波 姜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2期42-51,共10页
清水江下游地区,清代以来民众通过刊刻碑铭的形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地方社会管理模式。举凡修桥、铺路、修庙、边界争端、民众纠纷、地权关系等不同内容之碑铭,都是地方社会生活利益诉求的不同表现。通过对碑文中民众制订的社会规约进行... 清水江下游地区,清代以来民众通过刊刻碑铭的形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地方社会管理模式。举凡修桥、铺路、修庙、边界争端、民众纠纷、地权关系等不同内容之碑铭,都是地方社会生活利益诉求的不同表现。通过对碑文中民众制订的社会规约进行梳理与解读,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地方社会规约作为社会管理的主要形式,其动力乃是民众利益的需要,亦是王朝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清水江下游 碑铭 社会规约 社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契约文书看清代以来清水江下游苗、侗族妇女的权利地位 被引量:14
15
作者 吴才茂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5-161,176,共7页
清水江下游地区,苗、侗族民众世代在此繁衍生活。明清时代由于"木材之流动",清水江下游成为全国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变迁中,苗、侗妇女们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且逐渐进入到契约的程式中来。通过梳理契... 清水江下游地区,苗、侗族民众世代在此繁衍生活。明清时代由于"木材之流动",清水江下游成为全国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变迁中,苗、侗妇女们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且逐渐进入到契约的程式中来。通过梳理契约文书等民间历史文献发现,苗、侗族妇女的权利地位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体现在财产的继承以及对财产不同程度的自主处理上。当然,她们也不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以此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契约文书 清水江下游 苗、侗族妇女 权利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长津湖》的成长叙事与史诗美学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汉晖 章琼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4-27,共4页
“长津湖”原本是个地名,位于朝鲜半岛东北部的盖马高原上,处于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该地带平均海拔高度有1300米,冬季气温通常在零下20多度。1950年11月7日、12日和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下属的第20军、27军和26军分别秘密赴朝,... “长津湖”原本是个地名,位于朝鲜半岛东北部的盖马高原上,处于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该地带平均海拔高度有1300米,冬季气温通常在零下20多度。1950年11月7日、12日和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下属的第20军、27军和26军分别秘密赴朝,隐蔽在长津湖四周陡峭的山岭中,于11月27日黄昏时分打响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围歼战,历时近一个月,史称“长津湖战役”。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袂导演的电影《长津湖》再现了这一段历史,该片集结了吴京、胡军、李晨等多位被誉为国内“硬核”的实力派男演员。该影片长达176分钟,总投资13亿元,毫无悬念地成为中国电影史上迄今为止制作手笔和投资规模最大的战争片。整部电影以巨大的军事体量和题材容量,承载了个人成长、历史记忆和家国情怀,并选择在2021年9月30日“国家烈士纪念日”当天首播,以及国庆黄金周时段连续播放,无不暗含播映与观影的仪式性象征意义,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审美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演员 陈凯歌 平均海拔高度 胡军 吴京 审美期待 战争片 黄昏时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23
17
作者 麻勇恒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89-94,共6页
城镇化中的乡村移民搬迁与劳力转移,使村落"空壳化"逐渐成为中国贫困地区乡村社会的普遍现实。使得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在经济力量的无声强制下,难以回归传统农业的秩序安排中,文化遗产的衰减式传承成为村落文化传承的真实状态... 城镇化中的乡村移民搬迁与劳力转移,使村落"空壳化"逐渐成为中国贫困地区乡村社会的普遍现实。使得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在经济力量的无声强制下,难以回归传统农业的秩序安排中,文化遗产的衰减式传承成为村落文化传承的真实状态。面对这样的困境,用"村落民族志"记述的方式将那些正在消失的村落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是必须的举措。因此,设立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区,走民族地区"乡市化"发展模式是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得以兼容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空壳化 文化遗产 衰减式传承 乡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交通视野下侗族“非遗”存续方略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艳丽 曾梦宇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1-75,共5页
高速交通的发展改变了侗族在相对封闭条件下发展的历史轨迹,给侗族"非遗"传承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顺应生境的变迁,在观念转变、整体规划、区域联动、推进手段以及学校传承等多方面进行努力,侗族"非遗"的有序... 高速交通的发展改变了侗族在相对封闭条件下发展的历史轨迹,给侗族"非遗"传承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顺应生境的变迁,在观念转变、整体规划、区域联动、推进手段以及学校传承等多方面进行努力,侗族"非遗"的有序传承是能够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交通 侗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入苗疆:清代清水江文书中的婚姻世界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吴才茂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0-200,204,共12页
雍正朝大力开辟黔东南苗疆之后,清王朝对该地实施了全面的开发与经营,推行礼治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全面干预婚姻生活成为礼治的重要内容。人们不仅开始以“六礼”的程序来实现婚姻的缔结,且在初婚与再婚里,已逐渐形成了“文字凭据”的观... 雍正朝大力开辟黔东南苗疆之后,清王朝对该地实施了全面的开发与经营,推行礼治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全面干预婚姻生活成为礼治的重要内容。人们不仅开始以“六礼”的程序来实现婚姻的缔结,且在初婚与再婚里,已逐渐形成了“文字凭据”的观念,“庚贴为凭”的婚姻程序为人们所接受,一般性婚书开始流行。而“嫁卖生妻”、休妻与退婚,是人们娴熟利用儒家的“礼”来强化男性在婚姻中的主导权的表现。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的代理人,积极地参与人们婚姻的缔结与变动,这种婚姻监督与监管权从亲属向政府地方代理人的转换,无疑是一重要的新转向,表明国家权力通过干预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婚姻生活而全面进入苗疆基层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清水江文书 婚姻 礼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以来清水江文书书写格式的变化与民众习惯的变迁 被引量:9
20
作者 吴才茂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9-188,共10页
通过对明代以来清水江文书书写格式的考察,揭示了明清时期契约文书在贵州清水江这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使用情形。自明至清,清水江地区的契约文书书写格式经由了规范到灵活多变的过程,同时亦多与地方社会文化相契合,颇具地域性、... 通过对明代以来清水江文书书写格式的考察,揭示了明清时期契约文书在贵州清水江这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使用情形。自明至清,清水江地区的契约文书书写格式经由了规范到灵活多变的过程,同时亦多与地方社会文化相契合,颇具地域性、民族性的书写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契约文书的传播、使用及书写格式的变化,反映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法律观念的增强和固有习惯的变迁,进而言之,即从"插草为界"的"无法"习惯逐渐向"各具契纸"的"有法"习惯转变。而契约文书的传播和书写格式的变化,亦为观察不同地域生活习惯变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地区 契约文书 书写格式 生活习惯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