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凉山州草原无鼠害示范区鼠害动态监测
1
作者 刘勇 张正荣 +1 位作者 何正军 何胜品 《草业与畜牧》 2007年第7期44-46,共3页
凉山州有天然草原241.15万公顷,鼠害草原31.6万公顷。2001年以来,对已建立的草原无鼠害示范区的害鼠种类数量、植被变化进行了监测,初步掌握了害鼠的种类特点、分布、动态及植被变化状况。
关键词 鼠害 植被 动态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凉山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中期评估
2
作者 苏剑 鲁岩 《四川畜牧兽医》 2016年第7期8-10,共3页
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与牧民征收,从2011年起国家在包括四川在内的8个主要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下简称补奖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
关键词 草原生态保护 中期评估 四川省农业厅 草畜平衡 牧区经济 国家生态安全 畜牧业生产 草食牲畜 理论载畜量 羊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州草原无鼠害示范区鼠类天敌保护与利用
3
作者 吉牛拉惹 刘勇 张正荣 《草业与畜牧》 2007年第7期40-41,共2页
2001年以来,凉山州在木里、盐源两县建立草原无鼠害示范区153 998公顷,安装鹰架338座。通过对害鼠天敌的保护与利用,鼠类天敌数量显著增加,害鼠数量明显降低,有力地保护了草原资源。
关键词 无鼠害示范区 害鼠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州草原蝗虫防治效果观测 被引量:1
4
作者 苏剑 王同军 刘勇 《草业与畜牧》 2016年第6期32-33,共2页
近年来凉山州因受气候变化、草原退化等因素影响,草原蝗虫发生为害趋势逐年加重,其大量啃食牧草、破坏草原,致使草原退化,对凉山州草业和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针对草原蝗虫的防治,研究不同药剂对凉山州草原蝗虫的防... 近年来凉山州因受气候变化、草原退化等因素影响,草原蝗虫发生为害趋势逐年加重,其大量啃食牧草、破坏草原,致使草原退化,对凉山州草业和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针对草原蝗虫的防治,研究不同药剂对凉山州草原蝗虫的防治效果,旨在多方面贮备防治草原虫害技术、维护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提高草地生产力和改善草原虫害耐药性,并为草原虫害防治增加药剂选择性、针对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蝗虫 试验 防治效果 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州主要栽培牧草病害调查及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勇 周俗 +4 位作者 陈莉敏 康晓慧 白春海 胡蓉 罗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4期120-126,共7页
采用路线调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四川省凉山州喜德等5县,对凉山州人工草地牧草病害进行调查,采用科赫法则进行病原菌验证,确定凉山州8种牧草的病害20种,主要分布在盐源县(9种)、昭觉县(9种)和西昌市(8种),布拖县和喜德县分别有... 采用路线调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四川省凉山州喜德等5县,对凉山州人工草地牧草病害进行调查,采用科赫法则进行病原菌验证,确定凉山州8种牧草的病害20种,主要分布在盐源县(9种)、昭觉县(9种)和西昌市(8种),布拖县和喜德县分别有6种和5种病害发生;各病害发病率为8.9%~51.2%,其中玉米小斑病发病率最高达51.2%,其次为光叶紫花苕叶斑病和玉米大斑病,分别为46.3%和46.2%;各病害病情指数为2.5~36.8,其中光叶紫花苕白粉病病情指数最高达36.8,玉米小斑病和光叶紫花苕叶斑病次之,分别为33.4和32.3;国内新寄主病害3种,分别为光叶紫花苕斑枯病、白粉病和叶斑病;对主要病害根据其发生规律,提出了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病率 严重度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凉山州光叶紫花苕良种选育及推广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凌 何萍 +1 位作者 马家林 沈和松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12,共5页
通过对凉山光叶紫花苕良种选育及应用研究,系统分析了该草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海拔1500~3200m)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主要经济性状是:分枝期全草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为30.69%,粗脂肪8.70%,粗纤维22.80... 通过对凉山光叶紫花苕良种选育及应用研究,系统分析了该草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海拔1500~3200m)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主要经济性状是:分枝期全草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为30.69%,粗脂肪8.70%,粗纤维22.80%,无氮浸出物为28.03%,粗灰分8.72%,钙1.48%,磷0.23%,还含有17种必需氨基酸。平均鲜草产量45000~75000kg/hm2,种子产量600~1200kg/hm2。1996~1998年全州种植面积达8.5万hm2,鲜草总产26.268亿kg,产值2.6268亿元,推动了全州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叶紫花苕 良种选育 经济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州飞播草地产草量现状调查报告
7
作者 刘锐 《草业与畜牧》 2012年第9期60-62,共3页
对20世纪80年代凉山州部份飞播草地的现状进行了局部调查,通过年代对比,相邻的天然草地现状对比,发现草地退化的事实和原因,并提出初步对策。
关键词 飞播草地 现状 调查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四川省高原鼠兔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8
作者 张绪校 李其 +6 位作者 鲁岩 李国和 贾玉珍 杨廷勇 姚建民 袁小情 陈丽丽 《草学》 2025年第3期59-65,共7页
分析了2022—2024年四川省高原鼠兔调查数据,使用Max Ent模型分析了四川省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潜在分布区并划分了适生区,建立了高原鼠兔分布概率与夹捕率指数模型,计算了各夹捕率区间的分布面积。结果显示:全省高原鼠兔分布... 分析了2022—2024年四川省高原鼠兔调查数据,使用Max Ent模型分析了四川省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潜在分布区并划分了适生区,建立了高原鼠兔分布概率与夹捕率指数模型,计算了各夹捕率区间的分布面积。结果显示:全省高原鼠兔分布于海拔3208~4786 m之间,平均海拔4044.0±10.7 m。Max Ent模型精度AUC值达到0.936。高原鼠兔夹捕率小于10%的县为21个,面积748.1×10^(4) hm^(2),占总分布面积的81.7%;夹捕率大于10%的县共10个,面积共167.1×10^(4) hm^(2),占总分布面积的18.3%。本文首次运用生态位模型在四川省针对高原鼠兔进行了潜在分布区划分和面积计算,并建立了夹捕率计算模型,分析结果与历年高原鼠兔的调查情况吻合度较高。本文为高原鼠兔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数据,同时为高原鼠兔及其他草原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MaxEnt模型 夹捕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模式对饲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文兴金 袁小情 +10 位作者 刘海平 李小梅 武齐丰 辛亚芬 范文涛 张建波 游明鸿 季晓菲 雷雄 罗燕 闫艳红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02-2012,共11页
为筛选出适于生产推广的禾豆混播模式,本研究以燕麦(Avena sativa)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单播为对照,对二者不同混播方式及比例下的饲草产量性状、产量和营养品质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燕麦与箭筈豌豆的分蘖/分枝、茎粗、... 为筛选出适于生产推广的禾豆混播模式,本研究以燕麦(Avena sativa)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单播为对照,对二者不同混播方式及比例下的饲草产量性状、产量和营养品质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燕麦与箭筈豌豆的分蘖/分枝、茎粗、株高等产量性状受混播方式、混播比例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各不相同。混播处理饲草干物质(Dry matter,DM)、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s,WSC)、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介于禾、豆单播之间,总鲜重和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高于禾、豆单播,Y1(燕麦与箭筈豌豆以1∶1异行混播)和T_(2)(燕麦与箭筈豌豆以3∶1同行混播)处理总鲜重、总干重和LER值最高;混播中T_(1)(燕麦与箭筈豌豆以1∶1同行混播)处理CP含量和RFV值最高。隶属函数分析表明,燕麦与箭筈豌豆以3∶1(63.00 kg·hm^(-2)∶32.38 kg·hm^(-2))同行混播(T_(2))和1∶1(41.50 kg·hm^(-2)∶64.75 kg·hm^(-2))同行混播(T_(1))及异行混播(Y1)播种,饲草综合生产性能较好,可在成都平原及类似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箭筈豌豆 混播方式 混播比例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凉山天然草场遭受外来物种入侵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何萍 刘勇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1-33,共3页
在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凉山州遭受一种外来有害物种———紫茎泽兰的入侵。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及传播性,在短短20年时间里,侵占了凉山大片的草场、林地、农田,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给当地畜牧业、农业、林业带来很大危害,为此,作者对其... 在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凉山州遭受一种外来有害物种———紫茎泽兰的入侵。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及传播性,在短短20年时间里,侵占了凉山大片的草场、林地、农田,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给当地畜牧业、农业、林业带来很大危害,为此,作者对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草场 外来物种入侵 调查研究 紫茎泽兰 综合治理 危害 凉山州 杂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生态载畜量测算核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洪泉 刘岳华 +11 位作者 刘刚 程明军 郑群英 张绪校 赵磊 苏剑 杨廷勇 谢红旗 廖晓蓉 蒲珉锴 叶莉 张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90-1496,共7页
合理确定草地载畜量对有效保护草地资源并高效利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方法计算的载畜量只表明了核定时段内的平均载畜量,没有明确载畜量核定的具体时间,开展载畜量核定容易引起混淆和争执,核查工作量大,耗时长,实际操作难度大。为此... 合理确定草地载畜量对有效保护草地资源并高效利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方法计算的载畜量只表明了核定时段内的平均载畜量,没有明确载畜量核定的具体时间,开展载畜量核定容易引起混淆和争执,核查工作量大,耗时长,实际操作难度大。为此,本文综合近年来草地载畜量的相关研究结果、结合草原生态气候变化和草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以秋末入冬为载畜量核定时间,以能繁母畜数量作为核定主要指标的新草地生态载畜量计算方法,并提出了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和人工草地建设,加大牲畜出栏,开展划区轮牧和春季草地禁牧试点示范,合理利用牲畜补偿代谢特点,利用牧草再生特点提高牧草产量和贮备等技术措施,以期为提高草地载畜能力,增加牧民经济收入,实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畜量 测算 核定管理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里县草原严重鼠害迹地综合治理技术及应用
12
作者 刘勇 潘强 张正荣 《草业与畜牧》 2008年第1期38-39,共2页
木里县有草原严重鼠害迹地12.7万公顷,占全县草原面积的18.4%。通过生物灭鼠、围栏、补播、施肥、灌溉等技术措施,综合治理严重鼠害迹地,既恢复了草原植被,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又提高了牧草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 鼠害 迹地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蛴螬的防治
13
作者 苏剑 《四川畜牧兽医》 2018年第1期39-40,共2页
蛴螬(金龟子幼虫)属地下害虫,喜疏松、含沙量及有机质高的土壤,是对凉山州草原危害较为严重的虫害,调查发现铜锣金龟子为甚。主要以啃食牧草为主,尤其对返青期或发芽期牧草危害严重,导致牧草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极大地降低了... 蛴螬(金龟子幼虫)属地下害虫,喜疏松、含沙量及有机质高的土壤,是对凉山州草原危害较为严重的虫害,调查发现铜锣金龟子为甚。主要以啃食牧草为主,尤其对返青期或发芽期牧草危害严重,导致牧草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极大地降低了牧草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蛴螬 草原 牧草产量 防治 地下害虫 生长不良 金龟子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生态控鼠技术持续控制草原鼠害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子拉 刘勇 +2 位作者 张正荣 潘强 何成全 《草业与畜牧》 2007年第8期34-35,共2页
凉山州草原资源丰富,有天然草原241.15万公顷。但草原鼠害十分严重,年危害面积达31.6万公顷,使草原质量低劣、生产力下降、生态恶化。2001~2004年,在木里、盐源两县鼠害区应用生态控鼠技术持续控制草原鼠害,有效控制了害鼠数量,取得了... 凉山州草原资源丰富,有天然草原241.15万公顷。但草原鼠害十分严重,年危害面积达31.6万公顷,使草原质量低劣、生产力下降、生态恶化。2001~2004年,在木里、盐源两县鼠害区应用生态控鼠技术持续控制草原鼠害,有效控制了害鼠数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害鼠 生态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草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
15
作者 陈莉 《四川草原》 2003年第4期46-49,共4页
从资源现状、草原建设现状、草原保护现状三方面阐述了凉山草业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制定出凉山草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凉山地区 草业生产 现状 发展 资源 草原建设 草原保护 良种繁育体系 品种推广 草产品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紫茎泽兰监测报告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新跃 唐川江 +4 位作者 周俗 侯众 张绪校 何萍 胡旭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7期91-98,共8页
采取路线调查、样方测定与“3S”技术等方法。组织有关部门对四川省外来入侵生物——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进行了监测.摸清了紫茎泽兰在四川省的最新分布、危害现状与规律。提出了防治建议。结果显示:紫茎泽兰已广泛分布在... 采取路线调查、样方测定与“3S”技术等方法。组织有关部门对四川省外来入侵生物——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进行了监测.摸清了紫茎泽兰在四川省的最新分布、危害现状与规律。提出了防治建议。结果显示:紫茎泽兰已广泛分布在四川省凉山、攀枝花、雅安、宜宾、泸州、乐山、甘孜7个市(州)42个县(区).分布面积96万hm^2;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对畜牧业、农业、林业造成了巨大危害;紫茎泽兰每年以20~30km的速度向北向东传播蔓延.对成都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分布与危害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播期、轮作和刈割防治光叶紫花苕病害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勇 周俗 +4 位作者 陈莉敏 康晓慧 白春海 胡蓉 罗飚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8期1929-1936,共8页
在凉山州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主要种植区,设置早播、中播和晚播3个播期,轮作、混播和单播3种植模式以及不刈割和刈割1~5次等农业措施,研究其对光叶紫花苕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斑枯病(Fusarium equiseti)和叶斑病(Se... 在凉山州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主要种植区,设置早播、中播和晚播3个播期,轮作、混播和单播3种植模式以及不刈割和刈割1~5次等农业措施,研究其对光叶紫花苕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斑枯病(Fusarium equiseti)和叶斑病(Septoria medicaginis)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叶紫花苕病害的发生与不同的农业措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适宜的延迟播期、增加刈割强度、混播可降低光叶紫花苕病害的发生,中播的光叶紫花苕白粉病、斑枯病和叶斑病的发病率较早播的分别降低了15.4%、43.5%和50.5%。光叶紫花苕刈割3次以上,各病害发病率降低至10%以下,甚至不发病。与单播光叶紫花苕相比,光叶紫花苕与黑麦草混播的白粉病、斑枯病和叶斑病的发病率分别降低8.2%、41.9%和25.6%;与单播光叶紫花苕相比,轮作使光叶紫花苕斑枯病和叶斑病发病率分别降低23.8%~30.6%和6.8%~19.7%,病情指数分别降低17.2~20.3和6.2~9.3,但对白粉病无显著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斑枯病 叶斑病 白粉病 混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安宁河流域天然草场退化情况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萍 马家林 +1 位作者 刘凌 LIU Ling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6,11,共4页
通过对长江中上游安宁河流域天然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及造成的危害进行研究,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和防治对策。
关键词 天然草场 草场退化 水土流失 长江中上游 安宁洞流域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人工栽培饲草主要真菌病害调查报告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俗 刘勇 +6 位作者 陈虹 康晓慧 张绪校 胡蓉 蒋旭东 兰云 杨成勇 《草学》 2019年第5期35-43,共9页
采用路线调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市(州)、县普查的基础上,按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26县(区),对其人工栽培饲草病害进行调查,采用科赫法则进行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2017年四川人工栽培饲草病害发生面积19. 32万公顷,占饲草栽培面积... 采用路线调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市(州)、县普查的基础上,按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26县(区),对其人工栽培饲草病害进行调查,采用科赫法则进行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2017年四川人工栽培饲草病害发生面积19. 32万公顷,占饲草栽培面积的21. 31%;13种饲草常见真菌性病害40种,主要病害为叶斑病、锈病和白粉病,其中紫花苜蓿、青贮玉米、黑麦草、三叶草、光叶紫花苕发病较重。紫花苜蓿发病率为13%~60%,病情指数为8~65,造成危害损失约22%;青贮玉米发病率为16%~46%,病情指数为4~30,造成危害损失10%~25%;黑麦草病害发病率为12%~38%,病情指数为3~31,造成危害损失5%~20%;白三叶发病率为10%~20%,病情指数为3~15,造成危害损失10%~25%;光叶紫花苕发病率为5%~75%,病情指数为3~55,造成危害损失15%~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草 病害调查 病原菌 人工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高寒草甸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符佩斌 干友民 +10 位作者 张洪轩 杨平贵 郭丽娟 曾华 陈立坤 张雪莲 薛晶月 刘焘 苏剑 高伟 洪家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37-1142,共6页
土壤肥力下降和杂类草入侵,是导致高寒草甸产草量和饲草品质降低的主要原因,为探究施肥时间和施肥水平对高寒草甸草产量和草品质的影响,在以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为优势种的高寒草甸上,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 土壤肥力下降和杂类草入侵,是导致高寒草甸产草量和饲草品质降低的主要原因,为探究施肥时间和施肥水平对高寒草甸草产量和草品质的影响,在以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为优势种的高寒草甸上,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春季和春秋分季施肥有助于提高草地群落和禾本科产量,并抑制杂类草生长,尤其是春季施肥225kg·hm-2抑制作用最显著(P<0.05),而秋季施肥对草地群落和禾本科饲草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同时,春秋分季和秋季施肥,可以维持高寒改良草地较高饲草品质。因此,欲获得较高饲草产量和品质,以春秋分季施肥75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改良草地 草地群落 禾本科 杂类草 干物质产量 饲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