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格尔煤田北部矿区含水层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水力联系辨识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艳娜 黄磊 +4 位作者 甘俊礼 韩萱 许江 杨梦凡 朱廣岩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38-4550,共13页
为探究准格尔煤田北部矿区不同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及水力联系,揭示采煤活动下区域水循环规律,采集了矿区不同含水层的水样品共39组,利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例分析、氯碱指数、因子分析以及连通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水化学特征... 为探究准格尔煤田北部矿区不同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及水力联系,揭示采煤活动下区域水循环规律,采集了矿区不同含水层的水样品共39组,利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例分析、氯碱指数、因子分析以及连通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水化学特征、控制因素以及水力联系程度.结果表明,矿区的水体整体呈现弱碱性;第四系、石千峰组含水层主要水化学类型是HCO3-Ca型水,主要受硅酸盐风化和矿业活动影响,存在正向的阳离子交换作用;志丹群含水层主要水化学类型是HCO3-Ca型水,其次是HCO3-Na、Cl-Ca型,其来源主要受硅酸盐岩矿物的风化溶解以及矿业和农业生活作用的影响,存在正向的阳离子交换作用;矿井水主要水化学类型是Cl-Ca型水,受硅酸盐和蒸发岩矿物的风化溶解以及矿业活动影响,存在反向阳离子交换作用.第四系含水层与志丹群、志丹群含水层与石千峰组的水力连通性指数为27%和20%,存在水力联系;石千峰组含水层与矿井水的水力连通性指数为39%,存在微弱的水力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层 水化学特征 水岩作用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水力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Biomod2组合模型预测小线角木蠹蛾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
2
作者 张璇 李霞 +1 位作者 张宝生 宗世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120,共8页
为明确小线角木蠹蛾(Streltzoviella insularis(Staudinger))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范围,利用Biomod2软件包构建组合模型,根据小线角木蠹蛾的45个已知分布数据点,结合19个气候因子,对小线角木蠹蛾在中国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2041—2060... 为明确小线角木蠹蛾(Streltzoviella insularis(Staudinger))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范围,利用Biomod2软件包构建组合模型,根据小线角木蠹蛾的45个已知分布数据点,结合19个气候因子,对小线角木蠹蛾在中国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2041—2060、2081—2100年)SSP126、SSP245和SSP5853种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模型预测,基于5个最优单一模型构建的组合模型对小线角木蠹蛾适生区的预测结果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真实技巧统计值(TSS)分别为0.98和0.90,预测精准度较高。通过组合模型筛选出4种影响小线角木蠹蛾分布主要环境变量,得到贡献率较高值分别为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11)、温度季节性(Bio4)、等温性(Bio3)、降水季节性(Bio15)。小线角木蠹蛾当前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华北以及东部中部部分地区,总适生区面积为(103.16×10^(4))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7%,其中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新疆为小线角木蠹蛾的高度适生区;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小线角木蠹蛾适生区面积将向北扩展,黑龙江、吉林成为小线角木蠹蛾新的高度适生地区,中度及低度适生区面积将会逐渐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线角木蠹蛾 Biomod2 组合模型 气候变化 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砒砂岩区沙棘减蚀机理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3
作者 李敏 周珊珊 +1 位作者 王普 杜海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3期51-54,72,共5页
为揭示在次降雨(暴雨)条件下砒砂岩区沙棘的减蚀机理及其影响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砒砂岩区两个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沙棘小区和裸地小区2022年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棘小区的水土流失量大幅少于裸地小区,仅为裸地小区的4%... 为揭示在次降雨(暴雨)条件下砒砂岩区沙棘的减蚀机理及其影响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砒砂岩区两个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沙棘小区和裸地小区2022年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棘小区的水土流失量大幅少于裸地小区,仅为裸地小区的4%左右;裸地小区水土流失模型的第一影响因子为最大30 min降雨强度,而沙棘小区的第一影响因子是降雨侵蚀力,说明沙棘覆盖影响了水土流失成因,改变了产生水土流失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水土流失 沙棘 减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海市四合木群落归一化植被指数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董菲菲 秦富仓 +5 位作者 李龙 董晓宇 乌义汉 赵龙飞 马慧 胡雪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1-99,共9页
为了解荒漠生态系统植被时空演变情况,明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植被指数变化的影响,以乌海市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群落为例,利用2003—2023年植被盖度实测数据和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Slope趋势分析... 为了解荒漠生态系统植被时空演变情况,明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植被指数变化的影响,以乌海市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群落为例,利用2003—2023年植被盖度实测数据和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Slope趋势分析等方法,探究四合木群落归一化植被指数时空演变情况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2003—2023年,乌海市四合木群落归一化植被指数呈上升趋势,增长率为35.2%,空间分布呈现出“北部低,南部高”的格局,四合木群落稳定性整体较高,较低、中等波动变化区域较多。(2)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各影响因素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降水量、土地利用类型以正相关为主,海拔、坡度、GDP以负相关为主。(3)各影响因素对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对降水非常敏感,对GDP最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时空演变 趋势分析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四合木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平茬模式对柠条细根构型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志强 郭月峰 +2 位作者 祁伟 卜繁靖 刘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0-218,共9页
为探讨不同平茬模式下柠条细根构型及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以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17年生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平茬(0、10、20 cm)和未平茬(CK)处理下柠条人工林细根构型和土壤养分等指标变化。结果显示,土壤... 为探讨不同平茬模式下柠条细根构型及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以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17年生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平茬(0、10、20 cm)和未平茬(CK)处理下柠条人工林细根构型和土壤养分等指标变化。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均在10 cm平茬模式下含量最高;不同平茬模式下细根均为典型的鱼尾形分支结构,且10 cm平茬模式有效改善了根系分支结构,增强了次级分支生长;不同平茬模式下柠条细根总根长、比根长、组织密度、干物质含量均在10 cm平茬模式下最优;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平茬10 cm(0.58)>平茬0 cm(0.46)>平茬20 cm(0.44)>未平茬(0.42)。以上结果表明,10 cm平茬模式对柠条更新复壮效果最好,有利于促进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平茬 细根构型 拓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混交林林下植被与土壤养分特征
6
作者 逯欣悦 杨光 +3 位作者 吴际 陆乃静 麻云霞 杜海 《绿色科技》 2024年第8期25-32,共8页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不同类型混交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特征及两者间的互馈关系,进而筛选植被恢复的适宜配置方案,以期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防控措施中植被类型、配置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油松×杏树(Ⅰ)、油松...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不同类型混交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特征及两者间的互馈关系,进而筛选植被恢复的适宜配置方案,以期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防控措施中植被类型、配置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油松×杏树(Ⅰ)、油松×柠条(Ⅱ)、杏树×柠条(Ⅲ)3种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立地条件类似的传统水土保持植被油松纯林(CK)为对照,通过调查林下植被多样性及0~60 cm深土层的土壤性质,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下两者间的差异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各样地均以禾本科植物为主,植物种数比较为:混交林Ⅱ=混交林Ⅲ>混交林Ⅰ>纯林CK,各多样性指数均比较为:混交林Ⅱ>混交林Ⅲ>混交林Ⅰ>纯林CK。各样地有机质含量和全效氮、全磷、全钾含量均比较为:混交林Ⅱ>混交林Ⅲ>混交林Ⅰ>纯林CK。通过相关分析发现,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各样地土壤养分与植被多样性间联系密切,相互影响。3种混交林的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油松纯林,油松×杏树混交林(Ⅱ)综合表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沟壑区 混交林 植物多样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裸露砒砂岩区沟坡泻溜侵蚀特征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7
作者 赵文卓 秦富仓 +4 位作者 董晓宇 李龙 杨振奇 胡雪冰 姚立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163,共9页
[目的]研究沟坡泻溜侵蚀和地形因子的关系,可为裸露砒砂岩区沟坡泻溜侵蚀机理和侵蚀灾害监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泻溜侵蚀严重的砒砂岩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野外原位监测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分析了沟坡泻溜侵蚀特征及地形因子的变化... [目的]研究沟坡泻溜侵蚀和地形因子的关系,可为裸露砒砂岩区沟坡泻溜侵蚀机理和侵蚀灾害监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泻溜侵蚀严重的砒砂岩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野外原位监测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分析了沟坡泻溜侵蚀特征及地形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1)泻溜侵蚀量与温度和风速表现为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7,0.917。(2)地形因子数值总体呈增大趋势,坡上地表粗糙度和地表起伏度波动变化较为明显,坡中及坡下波动变化较缓,沟壑密度无明显规律特征。(3)泻溜侵蚀量与地表粗糙度和地表起伏度相关性显著且呈多项式回归关系,与沟壑密度相关性不显著。各地形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地表粗糙度和地表起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9。[结论]裸露砒砂岩区沟坡泻溜侵蚀量可以通过地表粗糙度和地表起伏度的数值波动来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露砒砂岩区 沟坡 泻溜侵蚀 地形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