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半经验模型的变工质双螺杆制冷压缩机运行特性
1
作者 李彦澎 陈浙寅 +3 位作者 王闯 任大伟 邢子文 朱士哲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1,共8页
低温制冷行业已经进入了寻找环境友好、高效安全替代工质的新阶段。为分析采用不同制冷剂时压缩机的运行特性,提出一种含13个特征参数的修正半经验模型,实验研究了R22、R507和R744的变工况热力性能,并分别进行了特征参数识别与模型校核... 低温制冷行业已经进入了寻找环境友好、高效安全替代工质的新阶段。为分析采用不同制冷剂时压缩机的运行特性,提出一种含13个特征参数的修正半经验模型,实验研究了R22、R507和R744的变工况热力性能,并分别进行了特征参数识别与模型校核。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精度良好,输入功率与质量流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07%与1.17%。以某典型工况为例,对不同制冷剂的损失特性和效率随频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744的压力损失、泄漏和功率损失较小,是综合性能最优的制冷剂;R507和R22的性能相近,但由于R507的压力损失更高且增长更剧烈,其效率衰减严重并在50 Hz以上频率段低于R22。研究旨在为采用不同工质压缩机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行特性 半经验模型 双螺杆压缩机 制冷剂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热回收喷淋塔喷淋优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时国华 潘春江 +3 位作者 赵玺灵 张世钢 付林 李增群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针对喷淋塔内烟气偏流影响烟气与下落液滴群热质交换的问题,构建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喷淋塔内气液流动及余热回收理论模型,基于液滴自调整效应,运用CFD技术模拟研究4种喷淋层布置方式下余热回收喷淋塔的性能,获得了最佳喷淋方案及其喷淋参... 针对喷淋塔内烟气偏流影响烟气与下落液滴群热质交换的问题,构建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喷淋塔内气液流动及余热回收理论模型,基于液滴自调整效应,运用CFD技术模拟研究4种喷淋层布置方式下余热回收喷淋塔的性能,获得了最佳喷淋方案及其喷淋参数。结果表明:与常规单层均匀喷淋方式相比,增设半层喷淋能够有效提升塔内烟气流动均匀性,塔内烟气均匀度由1降至0.3左右,喷淋塔全热交换效率最多可提升20%;半层喷淋最佳布置位置在烟气入口中心线上3 m处;综合考虑余热回收效果和运行成本,最佳喷淋液滴直径为0.6~0.8 mm,最佳水气比为5 kg/kg。构建的喷淋塔内烟气余热回收模型与提出的喷淋优化方法可为其特性分析、工艺优化、参数设计及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回收 喷淋塔 流场均匀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能力撬动价值创造跃迁的过程机理——基于资源编排视角的纵向案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欣兰 李中石 吴利利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84-91,共8页
文章以冰轮环境2010—2022年的数字化转型为研究对象,探讨装备制造企业如何通过数据资源编排赋能价值创造跃迁。研究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在经营效率、协作沟通、使命嵌入等因素驱动下,由外部获取和内部积累并举打造数据资源池,... 文章以冰轮环境2010—2022年的数字化转型为研究对象,探讨装备制造企业如何通过数据资源编排赋能价值创造跃迁。研究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在经营效率、协作沟通、使命嵌入等因素驱动下,由外部获取和内部积累并举打造数据资源池,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感知、连接和归因分析,形成企业信息技术撬动、平台撬动和数字化绿色能力撬动,进而实现从产品价值创造到平台价值创造和绿色价值创造的跃迁。文章采用资源编排视角,揭示了数字化赋能装备制造企业实现资源整合和动态能力生成的机制,拓展并丰富了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价值创造的理论模型,为后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启发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数据资源 数字化转型 价值创造 资源编排 装备制造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过冷跨临界CO2热泵供暖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代宝民 剧成成 +4 位作者 粱梦桃 刘圣春 孙志利 齐海峰 马一太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6,共8页
采用辅助的蒸气压缩循环进行过冷,可改善传统跨临界CO2热泵系统用于冬季供暖性能。本文通过构建机械过冷跨临界CO2热泵系统的热力模型,分析了机械过冷跨临界CO2热泵系统供暖工况下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机械过冷CO2热泵系统存在最大COP,... 采用辅助的蒸气压缩循环进行过冷,可改善传统跨临界CO2热泵系统用于冬季供暖性能。本文通过构建机械过冷跨临界CO2热泵系统的热力模型,分析了机械过冷跨临界CO2热泵系统供暖工况下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机械过冷CO2热泵系统存在最大COP,对应最优排气压力和过冷度,标准工况下比常规CO2系统能效提高15.9%。该系统可有效解决常规CO2热泵回水温度过高导致COP迅速衰减的问题,当回水温度由40℃升至50℃时,常规系统COP下降16.9%,而机械过冷热泵系统COP仅下降8.4%。通过改进可有效降低CO2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和温度,且供水温度越低排气压力降低效果越显著。机械过冷循环工质的选取会影响系统整体性能,选取的11种过冷循环工质中能效最高的为R717,最低的为R1234yf。在低环境温度工况下性能的提升更加明显,通过配置小型常规工质蒸气压缩循环即可实现CO2热泵系统性能显著改进,经济性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 CO2 机械过冷 跨临界 供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负荷工况下双螺杆制冷压缩机转子轴向受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侯峰 冀瑞浩 +2 位作者 杨彩 于志强 邢子文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为了提高双螺杆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对部分负荷工况下转子轴向受力进行了试验研究,测量了部分负荷下压缩机转子齿槽内气体压力的变化趋势以及转子轴向受力的变化特性,并根据转子轴向受力组成,分别得到了气体轴向力和端面轴向力对转子轴... 为了提高双螺杆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对部分负荷工况下转子轴向受力进行了试验研究,测量了部分负荷下压缩机转子齿槽内气体压力的变化趋势以及转子轴向受力的变化特性,并根据转子轴向受力组成,分别得到了气体轴向力和端面轴向力对转子轴向受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负荷降低,由于转子工作过程压缩段长度的减小,转子轴向受力呈现出不断减小的趋势;在转子受力组成中,端面轴向力约为气体轴向力的1.5倍,因此,在压缩机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端面轴向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螺杆压缩机 部分负荷 p-V指示图 转子轴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螺杆制冷压缩机转子轴心轨迹波动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侯峰 杨彩 +2 位作者 何永宁 于志强 邢子文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1,28,共7页
随着制冷系统的不断发展,双螺杆制冷压缩机作为系统的核心部件,其运行压力也越来越高,使得滑动轴承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以承受不断增大的转子径向力,而转子轴心轨迹是滑动轴承工作状态的综合反映。本文通过搭建双螺杆制冷压缩机转子轴... 随着制冷系统的不断发展,双螺杆制冷压缩机作为系统的核心部件,其运行压力也越来越高,使得滑动轴承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以承受不断增大的转子径向力,而转子轴心轨迹是滑动轴承工作状态的综合反映。本文通过搭建双螺杆制冷压缩机转子轴心轨迹测试系统,对不同工况以及内容积比下的轴心轨迹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滚动转子压缩机、离心压缩机等旋转机械不同,双螺杆压缩机的转子轴心轨迹大致呈椭圆形,且每个运行周期中还存在若干波动,这些波动的数目对应于压缩机的阴转子齿数,即转子径向动载荷的波动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螺杆压缩机 转子径向力 轴心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螺杆制冷压缩机转子轴向受力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侯峰 何永宁 +2 位作者 杨彩 于志强 邢子文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5-132,共8页
为了提高双螺杆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本文针对双螺杆制冷压缩机转子轴向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不同运行工况(35℃/0℃、30℃/-15℃、40℃/-40℃)以及内容积比(2.6、3.2、4.0)下转子轴向力的大小以及变化趋势,使用均压模型以及扇形模... 为了提高双螺杆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本文针对双螺杆制冷压缩机转子轴向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不同运行工况(35℃/0℃、30℃/-15℃、40℃/-40℃)以及内容积比(2.6、3.2、4.0)下转子轴向力的大小以及变化趋势,使用均压模型以及扇形模型对转子端面轴向力进行了计算,并将计算的端面轴向力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均压模型,扇形模型的端面轴向力计算结果更为准确,而均压模型适合于内容积比较大的工况范围;内容积比对轴向合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转子端面轴向力,且端面轴向力要大于气体轴向力约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螺杆压缩机 转子轴向力 气体轴向力 端面轴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热互联系统研究及其能效计算准则讨论 被引量:2
8
作者 翟晓婷 张会明 +3 位作者 崔一丹 毛国良 吴华根 剧成成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8-134,共7页
随着节能减排的不断深入和能源效率的逐步提高,同时利用冷量和热量的冷热互联系统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与传统的制冷系统和制热系统的能效计算相比,冷热互联系统能综合利用冷热两部分的能量,原来单独冷、热量的能效计算法则是否适... 随着节能减排的不断深入和能源效率的逐步提高,同时利用冷量和热量的冷热互联系统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与传统的制冷系统和制热系统的能效计算相比,冷热互联系统能综合利用冷热两部分的能量,原来单独冷、热量的能效计算法则是否适用于新的系统需要重新考虑。本文构建了复叠机组和热泵机组互联(A系统)、以及常规制冷机组和热泵互联(B系统)两种冷热互联系统,提出了3种能效计算方式,通过具体实验操作和分析给出了3种系统的COP计算方式和结果,其中第3种计算方法综合考虑了制冷系统制冷量和热泵系统制热量作为收益,将整个系统的轴功率看作补偿能量,最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互联系统 能效计算准则 C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库冷风机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姜传胜 剧成成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0-134,共5页
本文对冷风机稳定运行时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按照ASHRAE标准搭建了冷风机实验室,研究了冷风机的性能随库温、传热温差、循环倍率等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传热温差为10℃,循环倍率为3时,冷风机传热性能随库温的升高而提高,当库温从-34... 本文对冷风机稳定运行时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按照ASHRAE标准搭建了冷风机实验室,研究了冷风机的性能随库温、传热温差、循环倍率等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传热温差为10℃,循环倍率为3时,冷风机传热性能随库温的升高而提高,当库温从-34℃升至10℃时,传热系数由16 W/(m^(2)·℃)增至18.8 W/(m^(2)·℃),增幅达17.5%;循环倍率为3时,随着传热温差由6℃增至10℃,传热系数变化幅度较小,测试工况范围中的最大变化幅度为4.9%,库温为-25℃时,传热系数变化区间为16.8~17.63 W/(m^(2)·℃),库温为-10℃时,传热系数变化区间为18.1~18.43 W/(m^(2)·℃);随着循环倍率的升高,冷风机的传热系数随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风机 冷库 循环倍率 传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极端工况压缩机的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研究
10
作者 王强 刘战强 +3 位作者 王红新 蔡玉奎 宋清华 马海峰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25年第11期59-72,共14页
文章以极端工况压缩机为研究对象,围绕工序作业流转、物料流动、机械机构运动、控制逻辑和数据交互等关键协同行为,按照全域协同原理,构建了压缩机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整体架构。该系统以高度的生产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手段... 文章以极端工况压缩机为研究对象,围绕工序作业流转、物料流动、机械机构运动、控制逻辑和数据交互等关键协同行为,按照全域协同原理,构建了压缩机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整体架构。该系统以高度的生产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手段,具备自感知、自适应、自组织和自决策的特性,通过算法模型生成协同调度决策指令,增进人机物全流程全场景的同步协同,满足极端工况压缩机多品种变批量混流定制的需求,以优化的运行流程和高度集成的智能软件系统为核心,实现压缩机的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以及绿色低碳生产,提升国产压缩机的国际竞争力。文章提出的智能集成制造系统主要包括智能域、协同域、执行域和通信控制域4个层级,详细阐述了各域的建设方法与功能,并通过具体案例验证了系统的应用效果。该压缩机智能集成制造系统整体架构对其他相关工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机 全域协同 智能集成制造系统 多品种变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