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分异的中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郭杰 包倩 欧名豪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80,共10页
研究目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分配是实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考虑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分异,构建包括人口、二三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可拓展空... 研究目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分配是实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考虑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分异,构建包括人口、二三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并结合区域建设用地经济增长贡献率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折抵指标,为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供方法参考。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经济计量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基于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构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又兼顾区域资源禀赋的供给约束,评价体系更为全面;(2)考虑不同区域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折抵指标,优化了新增建设用地供给结构,能够兼顾资源配置的效率。研究结论:本文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新增建设用地 资源禀赋 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用地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与主体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测算 被引量:29
2
作者 郭杰 肖善才 +1 位作者 欧名豪 欧维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6-94,共9页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实现的可行性,为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重点区域和整治时序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研究结果:(1)浦口区现实潜力修正系数较大的泰山等街道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实现的可行性,为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重点区域和整治时序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研究结果:(1)浦口区现实潜力修正系数较大的泰山等街道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该区域受南京市区辐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快、基础设施完善、政府和农户的整理意愿强烈,而修正系数较小的盘城等街道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依附性大,参与主体的意愿也较低。(2)到2030年浦口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为6894.27 hm^2,现实潜力为4382.99 hm^2,占理论潜力的63.57%。(3)根据现实潜力确定浦口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区,Ⅰ级整理区为江浦街道和桥林街道,Ⅱ级整理区为西北部星甸街道、汤泉街道、永宁街道和泰山街道,Ⅲ级整理区为盘城街道、沿江街道、顶山街道。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释放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主体意愿等因素制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应采取区域差别化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农村居民点 现实潜力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浦口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空间统筹治理的村庄规划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被引量:42
3
作者 郭杰 陈鑫 +5 位作者 赵雲泰 欧名豪 欧维新 陈杰 朱醒 张毓珊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85,共10页
研究目的:基于乡村发展的问题诊断,结合村庄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定位,明晰乡村空间治理对村庄规划的需求,从村域“人—地—产”耦合互动机理、村域土地承载力提升的村庄规划标准、基于分区分类的村域差别化治理等方面,梳理村庄... 研究目的:基于乡村发展的问题诊断,结合村庄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定位,明晰乡村空间治理对村庄规划的需求,从村域“人—地—产”耦合互动机理、村域土地承载力提升的村庄规划标准、基于分区分类的村域差别化治理等方面,梳理村庄规划编制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人—地—产”耦合机理的研究,有助于识别促进村域发展的要素协同的内在机制,能通过村庄规划促进乡村空间重构和土地利用转型;(2)村域承载力通过识别耕地与建设用地承载力的关键限制性因素及其阈值,为村庄规划编制提供科学的规划标准,是村域土地利用规模控制和用地调整的关键依据;(3)不同类型村庄功能定位存在差异,其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各不相同,从村镇体系、村庄定位、人口规划、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居民点布局、公共设施配套、人居环境整治和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探索差异化的村庄治理路径是村庄规划治理的核心。研究结论:村庄规划编制应该立足于村域资源禀赋和发展转型的特征,系统研究乡村发展定位、过程格局、驱动机制、规划标准等,提出符合村域特征的差异化的乡村空间治理模式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人地产耦合 承载力 差异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多情景模拟研究——以扬州市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孟霖 郭杰 +1 位作者 欧名豪 李昆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2-1040,共9页
城镇建设用地多情景模拟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扬州市为例,以2005年、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训练数据,借助景观安全格局与ANN-CA模型模拟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趋势,并利用城镇建设用地转移矩阵与景观格... 城镇建设用地多情景模拟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扬州市为例,以2005年、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训练数据,借助景观安全格局与ANN-CA模型模拟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趋势,并利用城镇建设用地转移矩阵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2013—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模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情景下的城镇建设用地模拟扩张占用其他景观规模不同,但均占用农村居民点规模最多,其中,惯性发展情景下,模拟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以布局在低景观安全格局为主,占用耕地、水域、林地规模较高;基本保障情景下,模拟新增的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布局在中景观安全格局区域,较惯性发展情景占用耕地规模增加,占用水域、林地规模减少;与惯性发展情景、基本保障情景相比,最优保护情景下占用耕地规模略高但集中于高景观安全格局区,新增占用水域规模、林地规模降低。(2)不同情景下的景观格局也存在差异,惯性发展情景下,景观格局变化一定程度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发展,但不利于耕地机械化生产,影响林地、水域生态服务功能;基本保障情景下,景观格局变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对非人工景观的破坏程度较惯性发展情景降低;最优保护情景下,景观格局变化更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及生态发展。(3)惯性发展情景下,应适当规划生态基础设施,严格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基本保障情景下,应充分发挥景观安全格局的生态底线功能,引导城镇建设用地合理开发与布局;最优保护情景下,可通过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等措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景观安全格局 ANN-CA模型 多情景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排斥型植物黄花月见草(Oenothera glazioviana)对铜胁迫的响应以及在铜污染土壤上的合理利用 被引量:4
5
作者 贺瑶 周惜时 +4 位作者 夏妍 郭攀 王桂萍 沈振国 陈亚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9-460,共12页
为探究Cu对铜排斥型经济植物黄花月见草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铜积累型植物海州香薷和铜敏感植物芝麻为对照,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Cu(50μmol·L-1)胁迫对三种植物根系生长、根尖质膜完整性、叶片叶绿素含量、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 为探究Cu对铜排斥型经济植物黄花月见草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铜积累型植物海州香薷和铜敏感植物芝麻为对照,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Cu(50μmol·L-1)胁迫对三种植物根系生长、根尖质膜完整性、叶片叶绿素含量、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有机酸含量、必需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Cu胁迫下三种植物根系生长均受到显著抑制,但黄花月见草和海州香薷的根尖质膜完整性较好,而芝麻的根尖质膜完整性受到严重伤害;Cu胁迫导致芝麻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加了130%、叶绿素含量相对于对照降低了6.9%,但对黄花月见草和海州香薷叶片膜透性、叶绿素含量没有影响。Cu胁迫下,三种植物体内苹果酸含量均显著增加;海州香薷和芝麻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分别上升了37%和73%,而黄花月见草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不大。三种植物体内Cu积累与Zn、Fe、Mn的积累呈显著正相关,与Ca、K积累呈负相关。此外,通过盆栽试验发现,土壤中总铜含量不高于700 mg Cu·kg-1土对黄花月见草种子千粒重、种子油含量、油中γ-亚麻酸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且种子铜含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GBT 5009.13—2003)。低廉的生产成本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使得黄花月见草在合理利用Cu污染土壤中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月见草 海州香薷 芝麻 铜耐性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治理转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善路径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易家林 郭杰 +2 位作者 欧名豪 丁冠乔 陈振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2,共9页
研究目的:明确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转型逻辑,探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善路径。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属于在地化的空间管制创新模式,是在新的价值理念与治理需求引导下的空间治理转型实践。... 研究目的:明确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转型逻辑,探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善路径。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属于在地化的空间管制创新模式,是在新的价值理念与治理需求引导下的空间治理转型实践。(2)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治理目标是实现国土空间系统性、激励性与高效能管制,其治理逻辑是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小闭环嵌入到国土空间治理大闭环之中,实现自然资源部内部治理“小协同”与以自然资源部为核心的多部门治理“大协同”联动。(3)可从构建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优化系统治理的“三条控制线”划定及管制规则、规范与创新国土空间用途管理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多部门权力协同机制以及利益调节机制等方面探索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完善路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理论联系实践,将来研究要加强理论综合支撑顶层设计、关注区域差异鼓励地方创新以及尊重主体利益提高管制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空间治理 国土空间规划 管制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效率”约束下工业用地减量化空间识别——以江苏省沿江经济带为例
7
作者 阚恒 易家林 +3 位作者 丁冠乔 郭杰 刘疆 欧名豪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96,共12页
研究目的:以生态保护与用地效率双重约束视角识别低效工业用地,探索其退出与利用转型路径,为工业用地减量化治理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基于“源地识别—廊道提取”研究范式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考虑生境隔离度评价并耦合低效工业用地... 研究目的:以生态保护与用地效率双重约束视角识别低效工业用地,探索其退出与利用转型路径,为工业用地减量化治理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基于“源地识别—廊道提取”研究范式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考虑生境隔离度评价并耦合低效工业用地评价构建工业用地分类治理四象限模型,综合判定江苏省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减量化区域。研究结果:(1)江苏省沿江经济带共有52处生态源地,分布零散,呈现“江南多于江北”的空间格局,总面积3007.65 km~2,生态廊道共有134条,总长度2934.78 km,呈“西南多东北少”的分布格局。(2)无锡市、苏州市、南京市、常州市工业用地布局与生态用地之间冲突较为显著。(3)亟需腾退的工业用地总面积为82.10 km~2,集中分布于南京栖霞及江宁区、无锡惠山区、常州宜兴市、南通如东县、镇江京口区。研究结论:采用“生态—效率”双重约束能兼顾生态保护约束和效率提升需求,可以有效识别区域低效工业用地,为推进工业用地减量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地减量化 生态安全格局 生境隔离 空间识别 江苏省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何以引致碳失衡?——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组态分析
8
作者 潘思佩 梁加乐 +2 位作者 陈万旭 郭杰 欧名豪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6-128,共13页
研究目的:揭示新型城镇化引致碳失衡的机制,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研究方法:利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2014—2021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开展实证分析,从组态视角出发,考察人口(POP)、土... 研究目的:揭示新型城镇化引致碳失衡的机制,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研究方法:利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2014—2021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开展实证分析,从组态视角出发,考察人口(POP)、土地(LAND)、经济(ECO)、社会(SOC)和生态(GRE)城镇化对碳失衡的多元组态路径差异性特征。研究结果:(1)新型城镇化的任一子系统都不是导致碳失衡的必要条件;(2)城镇化发展导致碳失衡的组态路径时空分异明显,但LAND和ECO是导致碳失衡的两大主导因素;(3)SOC越到后期作用越大,POP则多与其他子系统共同作用引致碳失衡;(4)成渝城市群碳失衡在前期主要以POP-ECO双元主导型为主,后期则转变为ECO-SOC和GRESOC双元主导型;(5)长江中游城市群碳失衡前期以ECO-SOC双元主导型为主,后期则转变为LAND-GRE双元主导型;(6)长三角城市群引致碳失衡的条件组态最为多样,但多为单因素主导型。研究结论:组态视角揭示了新型城镇化引致碳失衡的因果复杂性和空间分异性,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应采取差异化措施促进城市群的低碳转型发展,统筹有序地推进“双碳”目标下的新型城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碳失衡 组态视角 fsQCA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的多目标协同治理机制 被引量:32
9
作者 欧名豪 丁冠乔 +1 位作者 郭杰 刘琼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7,共10页
研究目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亟需多目标协同治理,本文基于当前空间规划多目标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构建实现多目标协同的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理论分析框架,讨论国土空间规划多目标协同治理应持续关注的方向。研究方法:综合分... 研究目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亟需多目标协同治理,本文基于当前空间规划多目标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构建实现多目标协同的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理论分析框架,讨论国土空间规划多目标协同治理应持续关注的方向。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和推理演绎法。研究结果:(1)当前空间规划存在规划目标体系需要明确、规划管控指标阈值缺乏科学测算依据、对“规划空间”复杂系统的认知尚需提升等问题;(2)国土空间规划的多目标协同治理,一要强化规划多目标的衔接与量化,二要针对关键要素强化管控指标集构建及其阈值测算,三要利用系统优化模型进行情景分析来辅助多目标规划决策,四要从规划“目标—指标—管制”协同方面构建多目标治理机制。研究结论:国土空间规划多目标协同治理是制定科学规划方案与实施有效治理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多目标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系统保护的“刚性-弹性-韧性”: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8
10
作者 胡林影 郭杰 +1 位作者 欧名豪 钱弘意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13,共7页
耕地系统保护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从耕地系统保护的内涵出发,分析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系统保护需求,构建包含刚性、弹性、韧性的耕地系统保护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表明,底线约束和用途管制的耕地保护刚性是基础,布局... 耕地系统保护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从耕地系统保护的内涵出发,分析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系统保护需求,构建包含刚性、弹性、韧性的耕地系统保护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表明,底线约束和用途管制的耕地保护刚性是基础,布局优化和整治修复的耕地保护弹性是抓手,功能权衡和系统稳定的耕地保护韧性是根本。刚弹结合的用途管制制度、内外动力支撑的韧性提升路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激励机制是构建耕地“刚性—弹性—韧性”系统保护的主要内容和治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系统保护 刚性 弹性 韧性 用途管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被引量:86
11
作者 贾克敬 何鸿飞 +1 位作者 张辉 郭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3-51,共9页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三条控制线”划定等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演绎法与地理空间模型法...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三条控制线”划定等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演绎法与地理空间模型法,融合“自上而下”的承载能力约束与“自下而上”的适宜性评估,以“数量管控—空间布局—多目标协同”的逻辑主线进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结果:(1)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需考虑尺度与区域差异;(2)以表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约束作为多目标优化的数量约束,融合开发适宜性的空间转换规则及空间约束,构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模型,能够为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的合理布局提供优选方案;(3)基于“双评价”的区域多目标优化,强调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等多目标协同,将提供促进区域空间均衡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方案。研究结论: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可有效耦合多目标,推动国家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评价”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承载规模 国土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