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犍为县两种纵卷叶螟幼虫和蛹的寄生蜂种类及发生动态 被引量:1
1
作者 钱佳宁 彭成林 +6 位作者 赵晓昱 丁柃文 徐红星 田俊策 谢馨 郭嘉雯 吕仲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6-523,共8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稻显纹纵卷叶螟和稻纵卷叶螟幼虫和蛹寄生蜂种类和优势寄生蜂种类差异,为两种纵卷叶螟的种间竞争机制研究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集四川省犍为县两种纵卷叶螟幼虫和蛹,于室内饲养羽化并收集寄生蜂,鉴定寄生蜂种... 本研究旨在明确稻显纹纵卷叶螟和稻纵卷叶螟幼虫和蛹寄生蜂种类和优势寄生蜂种类差异,为两种纵卷叶螟的种间竞争机制研究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集四川省犍为县两种纵卷叶螟幼虫和蛹,于室内饲养羽化并收集寄生蜂,鉴定寄生蜂种类和调查自然寄生情况。结果显示,稻显纹纵卷叶螟和稻纵卷叶螟幼虫和蛹的寄生蜂种类主要有8种。其中,在两种纵卷叶螟中均发现的寄生蜂为趋稻厚唇姬蜂Phaeogenes sp.,仅在稻显纹纵卷叶螟中发现的寄生蜂为无脊大腿小蜂Brachymeria excarinata(Gahan,1925)、粘虫广肩小蜂Eurytoma verticillata(Fabricius,1798)、黄眶离缘姬蜂Trathala flavo-orbitalis(Cameron,1907)、具柄凹眼姬蜂指明亚种Casinaria pedunculata(Szépligeti,1908)和稻苞虫兔唇姬小蜂Dimmockia secunda(Crawford,1910),仅在稻纵卷叶螟中发现的寄生蜂为棱角肿腿蜂Goniozus sp.和大螟钝唇姬蜂Eriborus terebrans。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寄生蜂寄生率(0.01%~0.46%)比稻纵卷叶螟寄生率(0.34%~2.07%)低。大螟钝唇姬蜂为稻纵卷叶螟寄生蜂的丰富种且优势度指数最高,但无脊大腿小蜂是稻显纹纵卷叶螟中优势度指数最高的优势种寄生蜂。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寄生蜂优势种随时间发生变化,7月和9月的优势寄生蜂为无脊大腿小蜂,而8月为趋稻厚唇姬蜂和黄眶离缘姬蜂。但是,10月采集的稻显纹纵卷叶螟没有发现寄生蜂寄生的现象。两种纵卷叶螟虽为近缘种,但二者寄生蜂种类和优势寄生蜂种类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显纹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寄生蜂 发生差异 寄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犍为县越冬代稻显纹纵卷叶螟冬后虫口密度和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杨亚军 廖秋菊 +4 位作者 徐红星 谢馨 彭城林 刘映红 吕仲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5-209,共5页
稻显纹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exigua(Butler)是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近缘种,目前主要在我国西南稻区发生为害。为了明确稻显纹纵卷叶螟在四川省犍为县冬后的虫源状况,我们开展了稻显纹纵卷叶螟冬后虫源... 稻显纹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exigua(Butler)是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近缘种,目前主要在我国西南稻区发生为害。为了明确稻显纹纵卷叶螟在四川省犍为县冬后的虫源状况,我们开展了稻显纹纵卷叶螟冬后虫源结构调查,观察了冬后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并研究了温度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犍为县舞雩乡和罗城镇稻显纹纵卷叶螟冬后虫源密度分别为7.09头/25丛和5.50头/25丛。调查时稻显纹纵卷叶螟主要以蛹为主,有少量幼虫。稻显纹纵卷叶螟越冬代雌雄蛹重分别为11.56 mg和11.82 mg,性比(雌∶雄)为1.29∶1,蛹被寄生率为16.5%。20℃、22℃、24℃和室温下稻显纹纵卷叶螟越冬代蛹羽化率分别为44%、38%、52%、43%。不同温度下,稻显纹纵卷叶螟产卵量及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对于开春稻显纹纵卷叶螟的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显纹纵卷叶螟 越冬 温度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酸信号关键转录因子OsMYC2影响水稻愈伤诱导和分化的功能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蒋莹莹 张华 +3 位作者 雷志伟 徐恒 张恒 朱英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3-982,共10页
为了了解茉莉酸(jasmonic acid,JA)信号途径基因在水稻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对转录因子基因OsMYC 2在水稻再生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利用qRT-PCR技术对OsMYC 2基因在水稻愈伤诱导和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进行动态分析,... 为了了解茉莉酸(jasmonic acid,JA)信号途径基因在水稻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对转录因子基因OsMYC 2在水稻再生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利用qRT-PCR技术对OsMYC 2基因在水稻愈伤诱导和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进行动态分析,同时对osmyc 2基因编辑突变体在水稻组织培养再生过程中的表型进行鉴定,并对osmyc 2突变体愈伤中的一些重要标记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查和分析。qRT-PCR基因表达鉴定结果显示,OsMYC 2基因在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过程中均存在一定量的表达,且在分化期的表达量相对较高。而osmyc2突变体的愈伤诱导效率和分化效率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对照日本晴。同时,基因表达分析发现,OsERF 101、OsBBM 2和OsWUS等与再生相关的重要基因在osmyc 2突变体愈伤中的表达与野生型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由此表明,OsMYC 2基因可能通过茉莉酸信号途径影响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形成和胚性愈伤的分化。该研究对OsMYC 2在水稻再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未来深入研究茉莉酸信号途径影响水稻组织培养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MYC2 水稻再生 基因编辑 愈伤分化 茉莉酸信号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致死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对经历寄主转换的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郭嘉雯 成义沙 +6 位作者 杨亚军 孙天奕 钱佳宁 鲁艳辉 徐红星 吴俨 吕仲贤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7-527,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寄主转换经历是否会改变亚致死浓度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稻纵卷叶螟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稻纵卷叶螟水稻种群和小麦种群中收集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寄主转换经历是否会改变亚致死浓度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稻纵卷叶螟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稻纵卷叶螟水稻种群和小麦种群中收集卵,并将其分别转换寄主植物饲养至2龄,作为具有不同寄主转换经历处理的幼虫[以水稻为食的水稻种群(R-R)、以小麦为食的水稻种群(R-W)、以小麦为食的小麦种群(W-W)和以水稻为食的小麦种群(W-R)]。利用离体叶片浸渍法对这些幼虫在亚致死浓度(LC_(25))阿维菌素和毒死蜱浸渍下的水稻或小麦叶片处理后48 h,测定3-5龄幼虫生长发育及成虫繁殖能力和寿命。【结果】未经杀虫剂处理时,寄主转换显著影响稻纵卷叶螟3-5龄幼虫总历期、化蛹率和蛹重,但对水稻种群和小麦种群的影响相反。LC_(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2龄幼虫,显著延长3-5龄幼虫总历期,但延长程度因寄主转换经历而异。LC_(25)浓度阿维菌素显著降低各寄主转换经历幼虫的化蛹率(R-R组除外)。LC_(25)浓度毒死蜱仅显著降低W-W组的化蛹率。在2龄幼虫暴露于LC_(25)浓度阿维菌素后W-W和W-R组的蛹重显著降低。水稻种群化蛹率和蛹重受寄主转换的影响在LC_(25)浓度阿维菌素处理后消失,而小麦种群化蛹率和蛹重受寄主转换的影响在LC_(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后均消失。无论是何种寄主转换经历还是LC_(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均未影响成虫羽化率、交配率和单雌产卵量。寄主转换处理只显著影响未经杀虫剂处理时水稻种群的卵孵化率,但卵孵化率均未受LC_(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影响。与未经杀虫剂处理相比,LC_(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均未影响雌成虫寿命,但LC_(25)浓度毒死蜱处理显著增加了W-W组雄成虫寿命。【结论】寄主转换经历会影响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对稻纵卷叶螟的亚致死效应。LC_(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经历寄主转换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后,其幼虫和蛹生长发育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成虫繁殖和寿命所受影响较小。使用针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剂时和进行毒理实验时应考虑到寄主植物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寄主转换 阿维菌素 毒死蜱 生长发育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种子成熟后期高湿环境下种子休眠相关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董袁袁 徐恒 +4 位作者 张华 张恒 王伏林 顾娜娜 朱英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3-1113,共11页
为探讨水稻种子成熟后期持续阴雨天气影响种子休眠的分子机制,将成熟后期水稻放置于人工气候室(12 h光照/28℃,12 h黑暗/22℃,相对湿度为60%,光量子通量密度为600μmol·m^(-2)·s^(-1)),并定时喷水(每3 h喷水1次,每桶水稻每次... 为探讨水稻种子成熟后期持续阴雨天气影响种子休眠的分子机制,将成熟后期水稻放置于人工气候室(12 h光照/28℃,12 h黑暗/22℃,相对湿度为60%,光量子通量密度为600μmol·m^(-2)·s^(-1)),并定时喷水(每3 h喷水1次,每桶水稻每次喷水500 mL,共处理5 d)模拟持续阴雨条件来处理开花后26、28、30、32 d的粳稻,检测其穗上发芽的情况。用同样处理条件对开花后30 d的水稻种子进行高湿处理,检测高湿处理后不同时间点的种子中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生物合成和代谢,以及α-淀粉水解酶等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种子成熟度是受高湿诱导穗发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粳稻Dongjin开花后26 d与28 d的种子经高湿处理后少有萌发,开花后30 d及以上的种子高湿处理后大多数能萌发;高湿处理能够快速诱导ABA降解途径基因OsABA8ox1、OsABA8ox3和GA合成基因OsGA3ox2和OsGA20ox1的表达,同时抑制ABA合成关键基因OsNECD1、OsNECD2和OsNECD3的表达;喷水处理72 h后,α-淀粉水解酶基因OsAmy1A、OsAmy3B、OsAmy3C和OsAmy3D的表达量快速上调,促进淀粉水解,为种子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该研究结果将为解析成熟期水稻在多雨高湿环境下诱发穗发芽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湿 穗发芽 水稻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