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杏叶提取物及注射液中黄酮类成分分析与含量测定
1
作者 胡庆丰 冉庆念 +3 位作者 刘婕 王敬赫 惠爱玲 张文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46,共9页
为研究银杏叶提取物(GBE)及其注射液中特征性黄酮类成分,本文采用HPLC指纹图谱、液质联用等方法对其中共有且主要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并建立HPLC定量检测方法对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GBE及其注射液中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O... 为研究银杏叶提取物(GBE)及其注射液中特征性黄酮类成分,本文采用HPLC指纹图谱、液质联用等方法对其中共有且主要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并建立HPLC定量检测方法对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GBE及其注射液中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水仙苷、紫云英苷、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等8种成分为GBE含量较高且具特征性的黄酮成分;采用C 18色谱柱,乙腈-0.2%磷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60 nm,柱温30℃进行HPLC定量检测,8种黄酮成分分别在6.25~75.00、1.00~12.00、1.75~21.00、1.75~21.00、1.25~15.00、1.25~15.00、0.50~6.00和0.50~6.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及加样回收率RSD均小于2%;3种GBE粉末中8种黄酮总含量分别为61.37、76.23、140.55 mg/g,4种GBE注射液的黄酮总含量分别为246.0、305.2、284.5和250.8 mg/L。该研究为高品质GBE原料药及其注射液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注射液 HPLC指纹图谱 液质联用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加磁场下聚砜-Fe_3O_4复合超滤膜的孔径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赵金龙 潘见 晋明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4-106,110,共4页
以无磁性聚砜超滤膜为对照,采用液-液界面法,以水-正丁醇体系为对象,对不同磁场强度下,聚砜-Fe3O4磁性复合超滤膜的孔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磁场下,2张空白聚砜膜的孔径无显著变化,3张聚砜-Fe3O4复合膜的孔径变化显著... 以无磁性聚砜超滤膜为对照,采用液-液界面法,以水-正丁醇体系为对象,对不同磁场强度下,聚砜-Fe3O4磁性复合超滤膜的孔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磁场下,2张空白聚砜膜的孔径无显著变化,3张聚砜-Fe3O4复合膜的孔径变化显著且趋势相同,即0T^0.4 T时,平均孔径随场强增大而增大,0.4T^1.2T时,平均孔径随场强增大而减小。纯水通量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磁场对膜通量影响的变化趋势与所测孔径变化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复合膜 孔径分布 液-液界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制备条件对SpA分子印迹聚合微球聚合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薛秀恒 潘见 +1 位作者 谢慧明 张爽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90-394,共5页
本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SpA)作为模板,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利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SpA分子印迹聚合微球。通过扫描电镜观测不同条件下聚合微球的聚合效果,研究不同制备条件对SpA分子印迹聚合微球聚合效果的影响,从而筛选制备聚... 本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SpA)作为模板,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利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SpA分子印迹聚合微球。通过扫描电镜观测不同条件下聚合微球的聚合效果,研究不同制备条件对SpA分子印迹聚合微球聚合效果的影响,从而筛选制备聚合微球最佳工艺;并检测了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SpA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SpA分子印迹微球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分散剂乙基纤维素(EC)加入量0.20g/100mL(甲苯);甲苯与水的比例10∶3;交联度10%;引发剂加入方式为缓慢滴加;反应温度50℃。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的SpA分子印迹聚合微球对SpA的吸附量:6.956×10-3μ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 分子印迹 聚合微球 反相悬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光谱成像无损识别冻融猪肉中危害级碎骨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华锋 王武 +4 位作者 白玉荣 刘仪茹 金涛 余霞 马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92-2897,共6页
冻融猪肉作为肉制品加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于无骨肉制品加工。该原料中的危害级碎骨(1~2.5 cm)对后期加工及食用安全均有较大风险。因此,开展多光谱成像技术(405~970 nm)快速无损识别冻融猪肉中碎骨的可行性研究十分必要。将195块肉片制备... 冻融猪肉作为肉制品加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于无骨肉制品加工。该原料中的危害级碎骨(1~2.5 cm)对后期加工及食用安全均有较大风险。因此,开展多光谱成像技术(405~970 nm)快速无损识别冻融猪肉中碎骨的可行性研究十分必要。将195块肉片制备成65个无骨肉样、65个碎骨表面嵌入式肉样和65个碎骨内部嵌入式肉样,经冻融处理后采集其多光谱图像;再利用经典判别分析(CDA)进行图像分割,获得两类感兴趣区域(ROIs-1和ROIs-2),并提取相应光谱和图像信息;最后运用支持向量机(SVM)和神经网络(NN)建立冻融猪肉危害级碎骨识别模型。结果显示:ROIs-2全光谱比ROIs-1全光谱有更好的识别能力,SVM和NN模型的精度均为100%,表明区域分割与模型精度密切相关。基于连续投影算法(SPA)筛选出六个关键波长(505,590,700,850,890和970 nm),所提取的ROIs-2特征光谱可实现样品碎骨高精度识别,准确率为100%,进一步提升了识别效率。利用图像信息既能建立优越的SVM和NN碎骨识别模型,准确率分别为93.8%和93.33%,又能实现结果可视化,体现出优良的技术优势,但精度低于光谱识别模型。综上所述,多光谱成像技术可实现冻融猪肉危害级碎骨的高精度识别,为工业在线检测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骨 冻融猪肉 多光谱成像 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