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设施农业土壤微塑料的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 被引量:21
1
作者 吴亚梅 王育鹏 +4 位作者 王康 田佳宇 陈延华 邹国元 徐笠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3-344,共12页
随着设施农业在北京市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大量的微塑料聚集在设施农业土壤中,危害蔬菜的健康生长,可能会影响北京市的食品质量安全。以北京市3个基地的设施农业为研究对象,选择覆膜近15 a和近30 a的设施农业土壤,每个基地选取3个设... 随着设施农业在北京市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大量的微塑料聚集在设施农业土壤中,危害蔬菜的健康生长,可能会影响北京市的食品质量安全。以北京市3个基地的设施农业为研究对象,选择覆膜近15 a和近30 a的设施农业土壤,每个基地选取3个设施农业土壤和1个非设施农业土壤(空白对照)。采用传统的密度浮选法,结合体视显微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μ-FTIR),进行北京市设施农业土壤中微塑料的化学组分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设施农业土壤微塑料丰度介于(440±179.63)~(2366.67±347.21)n·kg^(-1)之间,整体平均丰度为(1405.19±584.30)n·kg^(-1);微塑料形状以碎片为主(53.82%),粒径以0~1 mm为主(47.52%),颜色以白色、透明、蓝色为主(64.51%),聚合物类型以聚丙烯(PP)为主(30.04%)。薄膜类和碎片类微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乙烯:丙烯)(PE:PP),纤维类微塑料的主要成分是人造丝(RY)。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地膜和棚膜)、有机肥的长期施用、农业灌溉、大气沉降、绑绳和包装袋等是北京市设施农业中土壤微塑料的主要潜在来源。总体上,北京市设施农业中土壤微塑料的丰度处于中等水平。本研究可为我国设施农业中土壤微塑料的污染分布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设施农业土壤 污染特征 北京市 潜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典型有机设施蔬菜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23
2
作者 蔚青 李巧玲 +3 位作者 李冰茹 陆安祥 殷敬伟 徐笠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8-271,共14页
为研究北京市典型有机设施蔬菜基地重金属污染状况,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法,选取北京市5个有机设施蔬菜基地中125个土壤样品和77个蔬菜样品进行了Pb、Cd、Cr、As和Hg含量的检测、统计分析与评价,对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理化指标进行... 为研究北京市典型有机设施蔬菜基地重金属污染状况,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法,选取北京市5个有机设施蔬菜基地中125个土壤样品和77个蔬菜样品进行了Pb、Cd、Cr、As和Hg含量的检测、统计分析与评价,对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理化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了重金属在蔬菜中的迁移规律,并结合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采用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由于蔬菜摄入导致的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5个设施蔬菜基地中有极少数土壤样本Cd含量超标,有极少数叶菜样本Cr含量超标,其他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污染指数评价表明5个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排序为:基地5>基地1>基地3>基地2>基地4,主要由土壤Cd累积所致。土壤重金属与理化性质相关性表明,5种重金属含量都受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较大。总体上,5种重金属在土壤-蔬菜中迁移能力排序为:Cd>Hg>As>Cr>Pb,在不同类蔬菜中的富集系数排序为:叶菜类>茄果类>瓜果类>豆菜类。5种重金属造成的目标危害系数大小依次为:Cd>Pb>As>Hg>Cr,不同类蔬菜的综合重金属目标危害系数值排序为:叶菜类>茄果类>瓜果类>豆菜类,所有蔬菜单一重金属目标危害系数和复合危害系数都远小于1,说明单一重金属和复合重金属污染对成人和儿童都没有明显的负面健康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 有机设施蔬菜 健康风险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的动物源农产品兽药残留检测研究综述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卉 刘庆菊 韩平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期57-64,共8页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LC-HRMS)具有高分辨率、高通量、高精确度等优势,在动物源农产品的兽药残留检测研究中显示出极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2014—2018年LC-HRMS检测动物源农产品中兽药残留的应用研究进展。其中,QuEChERS方法和有机溶剂...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LC-HRMS)具有高分辨率、高通量、高精确度等优势,在动物源农产品的兽药残留检测研究中显示出极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2014—2018年LC-HRMS检测动物源农产品中兽药残留的应用研究进展。其中,QuEChERS方法和有机溶剂提取法是常用的兽药残留提取方法,提取液用PSA、C_(18)和氧化铝等吸附剂净化,绿色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液相系统和色谱柱的改良,使兽药化合物得到更好的分离,提高了质谱检测的灵敏度;HRMS分辨率和灵敏度的提高,增强了LC-HRMS定性定量分析动物源农产品中兽药残留的能力;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提高了LC-HRMS在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工作效率。尽管LC-HRMS在兽药残留检测中取得了进展,但仍存在不足和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LC)-高分辨质谱(HRMS) 动物源农产品 兽药残留 样品前处理 色谱分离 质谱检测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预制菜中14种甜味剂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晓艳 李成 +4 位作者 闫茜 王佳新 刘子夜 刘美玉 田思诺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91-300,共10页
鉴于当前缺乏直接检测预制菜中甜味剂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同时检测预制菜中14种甜味剂的分析方法。样品经80%甲醇水(pH3)超声提取10 min,以4℃、8000 r/min离心5 min,重复提取一次,合并提取液... 鉴于当前缺乏直接检测预制菜中甜味剂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同时检测预制菜中14种甜味剂的分析方法。样品经80%甲醇水(pH3)超声提取10 min,以4℃、8000 r/min离心5 min,重复提取一次,合并提取液进行旋蒸,将旋蒸后的液体定容至100 mL,加入5 mL正己烷并混匀,涡旋2 min,净化后上机,经ACQUITY HSS T3(100 mm×2.1 mm,1.8μm)色谱柱分离,以(A)5 mmol乙酸铵0.1%甲酸水溶液和(B)5 mmol乙酸铵0.1%甲酸甲醇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采用电喷雾负离子多反应检测模式。结果表明,14种甜味剂在各自线性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0.02~4.30 mg/kg,定量限为0.07~14.33 mg/kg。样品在三个添加水平(1、50.0、125.0 mg/kg)下的回收率在86.2%~107.1%之间,且各水平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n=6)。该方法高效便捷,灵敏度高,可用于预制菜中14种甜味剂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预制菜 甜味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蔬汁加工过程中典型三唑类农药残留的变化分析
5
作者 王佳新 李成 +1 位作者 刘美玉 田思诺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7期75-82,共8页
为探究果蔬榨汁过程中三唑类农药残留的变化规律,以苹果、梨、草莓和黄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检测,研究果蔬榨汁过程对常用三唑... 为探究果蔬榨汁过程中三唑类农药残留的变化规律,以苹果、梨、草莓和黄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检测,研究果蔬榨汁过程对常用三唑类农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环丙唑醇、腈菌唑、抑霉唑、丙硫菌唑、氯氟醚菌唑)残留变化的影响,并计算加工因子以评估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果蔬汁加工过程中7种三唑类农药在果蔬榨汁过程中的加工因子均小于1,不会对农药产生富集,说明果蔬汁加工过程中的膳食风险逐渐减少。比较家庭处理方式对7种三唑类农药的去除效果,发现清洗和去皮都可有效去除三唑类农药残留,去皮效果最好,其次是小苏打水浸泡后清洗、盐水浸泡后清洗、清水浸泡后清洗、淀粉水浸泡后清洗。对市售15份果蔬汁样品进行检测,均未检出上述7种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蔬汁 三唑类 加工因子 膳食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3
6
作者 杨婧婧 徐笠 +3 位作者 陆安祥 罗维 李君逸 陈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3-396,共14页
微(纳米)塑料是环境中分布广泛的微小颗粒污染物,不同环境介质中微(纳米)塑料的污染状况及其对生物体的毒害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系统的综述了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和微(纳米)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从转运吸收和... 微(纳米)塑料是环境中分布广泛的微小颗粒污染物,不同环境介质中微(纳米)塑料的污染状况及其对生物体的毒害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系统的综述了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和微(纳米)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从转运吸收和毒性评价两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微(纳米)塑料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影响,并介绍了由微(纳米)塑料带来的典型污染物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陆地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污泥的使用、农业上使用的塑料制品、被微纳米塑料污染的灌溉水以及大气沉降,海洋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陆源的输入、滨海旅游业、船舶运输业、海上养殖捕捞业以及大气沉降;微(纳米)塑料可被很多海洋生物摄取、并在生物体中积累,且可通过食物链层层富集到更高等的生物体中,从而对生物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及繁殖造成影响;微(纳米)塑料的对人体的毒性,与其表面性质、尺寸大小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尺寸较小的纳米塑料颗粒更容易进入并积累到细胞和组织,而表面带正面的纳米塑料颗粒对细胞生理活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微(纳米)塑料添加剂及表面吸附的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释放,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微(纳米)塑料本身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系统地和进一步地开展微(纳米)塑料的风险评估及全面深入地研究其毒理学效应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海洋生物 人体 毒性评价 复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5个产地花椰菜和西兰花中的23种酚酸类化合物 被引量:26
7
作者 马帅 王纪华 +2 位作者 高媛 王蒙 冯晓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6-187,共12页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花椰菜和西兰花样品中23种酚酸类化合物的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50 mm,1.8μm)分离,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A)和0.1%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 L/m...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花椰菜和西兰花样品中23种酚酸类化合物的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50 mm,1.8μm)分离,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A)和0.1%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 L/min,柱温为45℃,选择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负离子模式进行扫描分析。23种酚酸类化合物在1.0~500.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不低于0.992;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10%;加标回收率为81.32%~100.39%,相对标准偏差均不大于6.21%。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5个产地的花椰菜和西兰花中的酚酸类化合物进行测定。该方法分析时间短、灵敏度高且重复性好,适用于花椰菜、西兰花及其他果蔬中酚酸类化合物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酚酸 花椰菜 西兰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体外实验方法评估稻米中镉的生物可给性和健康风险 被引量:10
8
作者 徐笠 刘洋 +2 位作者 杨婧婧 栾云霞 陆安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9-226,共8页
为了研究稻米中镉(Cd)的生物可给性与稻米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稻米摄入而导致的Cd健康风险,从湖南某些地区采集了16个稻米样品,利用in vitro方法研究了这些稻米中Cd的生物可给性及其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在16个样品中,有13个... 为了研究稻米中镉(Cd)的生物可给性与稻米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稻米摄入而导致的Cd健康风险,从湖南某些地区采集了16个稻米样品,利用in vitro方法研究了这些稻米中Cd的生物可给性及其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在16个样品中,有13个样品的Cd含量超过稻米中Cd的限量标准(0.2 mg·kg-1)。稻米中Cd的溶解态含量及其生物可给性变化较大,胃阶段和肠阶段Cd的溶解态含量范围分别为0.102~1.70 mg·kg-1和0.015~0.249 mg·kg-1,平均值分别为0.698 mg·kg-1和0.103 mg·kg-1,胃阶段和肠阶段Cd的生物可给性的范围分别为56.8%~82.0%和6.62%~15.9%,平均值分别为70.9%和11.1%。模拟肠液中Cd的溶解态含量与稻米的纤维含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如果不考虑稻米中Cd的生物可给性,所采集的所有稻米样品的摄入都将导致成人和儿童健康风险。如果我们考虑了稻米中的生物可给性,只有31%的稻米样品会对成人产生健康风险,将有50%的稻米样品会对儿童产生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稻米 生物可给性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保护区铁岭段河流健康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蔚青 李巧玲 +2 位作者 段亮 陆安祥 徐笠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4-141,共8页
为了明确辽河保护区铁岭段河流的健康状况,针对河流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治理和维护建议,以促进河流健康发展。基于河流健康内涵和辽河保护区铁岭段河流的具体情况,构建了自然形态状况、水质状况、底泥状况、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状况和... 为了明确辽河保护区铁岭段河流的健康状况,针对河流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治理和维护建议,以促进河流健康发展。基于河流健康内涵和辽河保护区铁岭段河流的具体情况,构建了自然形态状况、水质状况、底泥状况、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状况和社会服务状况5个准则层和23个指标层组成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河流健康体系中的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辽河保护区铁岭段河流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辽河保护区铁岭段河流的综合健康状况为中等。其中,自然形态健康状况为中等,水质健康状况为优,底泥健康状况为优,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健康状况为良好,社会服务健康状况为中等。河流存在水质指标污染物超标排放、底泥中Cd潜在生态风险很高、植被覆盖率低、湿地保留率低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表明还需要实施具体措施以提高辽河保护区铁岭段河流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健康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辽河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研究方法和应用进展 被引量:21
10
作者 徐笠 陆安祥 +1 位作者 王纪华 刘洋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7,共9页
食品安全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物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目前,重金属污染问题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且,食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测定结果已逐渐代替重... 食品安全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物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目前,重金属污染问题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且,食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测定结果已逐渐代替重金属的全量结果进行评价。因此,本文系统介绍了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定义及相关关系,综述了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多种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着重总结了饮食习惯和肠道微生物对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指出研究者应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体外消化方法,饮食习惯和肠道微生物均极大地影响着食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食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可给性 生物有效性 CACO-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料中钠含量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杜颖 马良 +1 位作者 白杨 刘善江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1128-1130,共3页
有机肥料试样经硫酸和过氧化氢消煮后过滤,过滤液分别用火焰光度法和ICP-OES法测定。结果表明,火焰光度法与ICP-OES法均能得到较好的试验结果,火焰光度法的测定值高于ICP-OES法,二者相对相差小于30%,火焰光度法和ICP-OES法的回收率分别... 有机肥料试样经硫酸和过氧化氢消煮后过滤,过滤液分别用火焰光度法和ICP-OES法测定。结果表明,火焰光度法与ICP-OES法均能得到较好的试验结果,火焰光度法的测定值高于ICP-OES法,二者相对相差小于30%,火焰光度法和ICP-OES法的回收率分别为101.0%和99.0%,RSD分别为1.0%和0.3%,说明两种方法测定全钠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而ICP-OES法对批量样品的检测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料 全钠 火焰光度法 ICP-OE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丝网印刷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刚 张全刚 +2 位作者 赵杰 靳欣欣 潘立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13-1922,共10页
环境中农药残留具有较强的毒性,其长期残存会对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个体产生毒性效应,因而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目前,传统的色谱分析方法(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是农药残留检测的主要手段,但是存在费时、样本处理复杂、... 环境中农药残留具有较强的毒性,其长期残存会对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个体产生毒性效应,因而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目前,传统的色谱分析方法(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是农药残留检测的主要手段,但是存在费时、样本处理复杂、仪器设备昂贵等局限性,因此,迫切需求建立简单、快速、灵敏的农残检测方法.生物传感技术具有诸多优势,特别是其可以简化样本处理/制备过程,实现场地检测,降低检测成本,有望将来取代传统的分析方法.本文主要综述了丝网印刷电极电化学传感器在农残检测中的研究进展.首先,简单介绍了丝网印刷电极及其制备,然后重点介绍了丝网印刷电极电化学传感器在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类等三类农药中的应用进展,并分别阐述了以酶、核酸、蛋白、抗体等为分子识别元件的生物传感检测原理,最后对丝网印刷电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网印刷电极 电化学 农药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辽河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24
13
作者 韩丽花 李巧玲 +3 位作者 徐笠 陆安祥 巩文雯 蔚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49-1658,共10页
以大辽河为研究对象,选取8个典型区域的沉积物,采用密度浮选法,结合体视显微镜及μ-FTIR,进行大辽河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组成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辽河沉积物微塑料平均丰度为(66.67±79.93)个/kg;其中位于鞍山海城市的DL5丰度最... 以大辽河为研究对象,选取8个典型区域的沉积物,采用密度浮选法,结合体视显微镜及μ-FTIR,进行大辽河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组成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辽河沉积物微塑料平均丰度为(66.67±79.93)个/kg;其中位于鞍山海城市的DL5丰度最高,为(193.33±172.43)个/kg,辽阳县柳壕镇的DL6丰度最低,为(20.00±34.64)个/kg;微塑料颜色以白色、黑色、黄色为主(83.75%),形状以纤维、薄膜、碎片为主(91.25%),粒径以(1000~2000)μm为主(33.75%).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可得出,大辽河沉积物中薄膜类微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酰胺(PA)、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碎片类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泡沫类和颗粒类的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PS),纤维类的主要成分是人造丝(RY)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总体上,该研究区域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本研究可为我国淡水河流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分布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辽河 沉积物 微塑料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辽河流域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与分布研究 被引量:33
14
作者 韩丽花 李巧玲 +4 位作者 徐笠 陆安祥 李冰茹 巩文雯 田佳宇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4-185,共12页
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已有不少研究,但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流域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研究仍存在较大空白。以大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附近8个土壤样品,采用密度浮选法,结合体视显微镜及显微红外光谱(μ-FTIR),进行了大辽河... 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已有不少研究,但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流域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研究仍存在较大空白。以大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附近8个土壤样品,采用密度浮选法,结合体视显微镜及显微红外光谱(μ-FTIR),进行了大辽河流域土壤中微塑料的组成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微塑料颜色以白、蓝和绿色为主(88.03%),形状以碎片、薄膜和泡沫为主(总占比为96.32%),土壤中粒径为500~1000μm的微塑料最多(41.10%),其次依次为1000~2000μm(26.38%)、100~500μm(19.33%)和2000~5000μm(11.66%)。粒径为0~100μm的微塑料和>5000μm的塑料碎片所占比例最小(均小于1.00%)。薄膜类和碎片类微塑料的主要成分分别是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颗粒类和泡沫类的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PS),纤维类微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酰胺(PA)。土壤中微塑料平均丰度为(273.33±327.65)个·kg^-1。总体上,该研究区域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程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大辽河流域 土壤 丰度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对典型污染物吸附解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5
作者 徐笠 李海霞 +5 位作者 韩丽花 邹国元 陈延华 刘东生 薛颖昊 陆安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61-969,共9页
近些年来,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微塑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力强等特点,其易与环境中的典型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相互作用,改变这些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明确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吸附解吸作用过... 近些年来,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微塑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力强等特点,其易与环境中的典型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相互作用,改变这些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明确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吸附解吸作用过程和机制,对于明确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及毒性效应的相应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吸附解吸作用的研究进展,着重从微塑料性质(类型、形貌特征、表面官能团、极性、吸附位点、结晶度、老化程度)、污染物性质(表面官能团、疏水性、极性、浓度、形态等)以及环境因素(温度、pH、盐度、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微生物膜)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微塑料对典型污染物吸附解吸的作用过程和机理。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吸附解吸主要受表面吸附、孔隙填充、络合作用以及疏水作用等的影响。微塑料对污染物的吸附动力学绝大部分符合动力学(准)二级模型,部分符合一级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基本符合Frendlich模型、Langmuir模型和Henry模型,部分符合线性模型和复合模型。未来应加强微塑料对一些新型污染物吸附解吸方面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明确微塑料与典型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模型。希望为后续的微塑料吸附解吸典型污染物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也为科学地认识微塑料的环境行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有机污染物 重金属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辽河保护区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 被引量:21
16
作者 李海霞 韩丽花 +3 位作者 蔚青 王育鹏 段亮 徐笠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553-561,共9页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高效的不确定性复杂系统评价方法,具有对数据要求低且计算量小,便于广泛应用的特点,适用于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基于水生态健康内涵和辽河保护区河流实际情况,构建了由河流自然形态状况、水质状况、底质状况、水生生...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高效的不确定性复杂系统评价方法,具有对数据要求低且计算量小,便于广泛应用的特点,适用于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基于水生态健康内涵和辽河保护区河流实际情况,构建了由河流自然形态状况、水质状况、底质状况、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状况四大类共20个指标组成的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辽河保护区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辽河保护区河流水生态健康状况总体为中等,其中自然形态状况灰色关联度为0.868 4,健康等级为中等;水质状况灰色关联度为0.691 2,健康等级为中等;底质状况灰色关联度为0.968 6,健康等级为优秀;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状况灰色关联度为0.750 4,健康等级为中等。20个指标中,河床稳定性、河道弯曲程度、化学需氧量、总磷浓度、鱼类多样性指数和着生藻类多样性指数的评价结果为中等,总氮浓度为病态。自2010年辽河保护区划定以来,其河流底质中重金属污染得到较大改善,但仍存在河床稳定性差、水质污染、鱼类多样性和着生藻类多样性指数较低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灰色关联 水生态健康 层次分析法 辽河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和DS算法校正土壤水分对土壤有机质近红外光谱预测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世芳 韩平 +2 位作者 宋海燕 梁刚 程旭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86-1992,共7页
土壤水分对近红外光谱表现出强烈的吸收和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造成干扰。研究选择41个样本作为校正集和9个样本作为预测集,所有样本做不同含水率(5%,10%,15%和17%)的处理。采用S/B和DS算法分别对预测结果和全光谱进行校正,消除土壤... 土壤水分对近红外光谱表现出强烈的吸收和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造成干扰。研究选择41个样本作为校正集和9个样本作为预测集,所有样本做不同含水率(5%,10%,15%和17%)的处理。采用S/B和DS算法分别对预测结果和全光谱进行校正,消除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得出预测结果偏差减小和模型预测性能得到改善,Rp高于0.89和RMSEP低于0.885%。研究表明S/B和DS算法能有效消除土壤水分的影响和提高土壤有机质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算法 DS算法 土壤水分 土壤有机质 近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 被引量:10
18
作者 田其凡 何玘霜 +1 位作者 陆安祥 王海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46-1355,共10页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近20年来在农田土壤中广泛富集,促进了耐药性的传播.土壤微生物群落在农业种植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ARGs的传播扩散与微生物息息相关,因此关于两者之间...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近20年来在农田土壤中广泛富集,促进了耐药性的传播.土壤微生物群落在农业种植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ARGs的传播扩散与微生物息息相关,因此关于两者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的研究急速增加.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了农田土壤ARGs的分布现状和优势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从农业种植模式、有机肥施用情况、施用有机肥的种类、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污染影响等角度总结ARGs富集与优势微生物群落、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关系,指出耐药菌的变化情况,基于当下研究的不足展望了继续深入探索的方向,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探索两者间的科学规律提出了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农田土壤 微生物群落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技术在沙门氏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班美静 满燕 潘立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0期114-122,共9页
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在世界各地的食物中毒中,该菌引起的中毒事件数量位居前列。目前,基于抗原/抗体、核酸适配体、细胞等传感元件的生物传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沙门氏菌的定量检测中。其中,核酸适配体是一种短的核... 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在世界各地的食物中毒中,该菌引起的中毒事件数量位居前列。目前,基于抗原/抗体、核酸适配体、细胞等传感元件的生物传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沙门氏菌的定量检测中。其中,核酸适配体是一种短的核酸序列,具有特异性强、亲和力高、合成速度快、重现性好、修饰方便等优点。核酸适配体的这些优点可能会取代抗体,成为分析领域中的潜在识别探针。因此,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技术在沙门氏菌定量检测中具有独特优势。主要综述了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技术在沙门氏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研究。首先对沙门氏菌及其常用检测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其次介绍沙门氏菌核酸适配体的SELEX筛选方法,重点对基于核酸适配体的比色、荧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电化学等生物传感技术在沙门氏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进行详细论述,最后对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技术应用于沙门氏菌定量检测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食源性致病菌 核酸适配体 生物传感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微塑料的分析方法、赋存特征和迁移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睿轩 李巧玲 +3 位作者 王康 郑锦莎 吴亚梅 徐笠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650-3665,共16页
微塑料可以进入土壤、淡水、海洋和大气环境,并在不同环境之间动态循环.近期许多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随大气运动进行远距离运输.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对大气中微塑料常用的分析方法、物理化学特征、污染来源和迁移规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结... 微塑料可以进入土壤、淡水、海洋和大气环境,并在不同环境之间动态循环.近期许多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随大气运动进行远距离运输.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对大气中微塑料常用的分析方法、物理化学特征、污染来源和迁移规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结果表明,目前微塑料的表征手段以光谱分析辅助视觉分析法为主.研究区域集中在大型城市及其近郊,形状以纤维和碎片为主,大小主要分布在500μm以下,颜色以黑、白、透明为主,化合物类型与环境中污染物来源直接相关.大气微塑料的主要来源是纺织品和大块塑料的老化破碎,研究中主要采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利用气象数据计算污染物迁移路径,来推测其排放源.目前对于大气微塑料研究刚刚起步,研究体系尚未确立,急需确立采样方式和定量分析标准规则,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微塑料 分析方法 迁移规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