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病原鉴定与高效药剂筛选
1
作者 李海源 李娟 +5 位作者 胡妍月 孙杨 葛翠莲 陈小留 石丽娟 黄水金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67-2078,共12页
【目的】明确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筛选能有效抑制病原的杀菌剂,为猕猴桃褐斑病防控提供新的依据。【方法】以猕猴桃褐斑病为研究对象,调查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对褐斑病主要流行区的病叶进行病原分离,通过科赫... 【目的】明确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筛选能有效抑制病原的杀菌剂,为猕猴桃褐斑病防控提供新的依据。【方法】以猕猴桃褐斑病为研究对象,调查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对褐斑病主要流行区的病叶进行病原分离,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9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猕猴桃褐斑病在赣西和赣北发生严重,11个调查点位中5个点位发病等级中值在5级及以上;猕猴桃褐斑病在赣东和赣南发生较轻,10个调查点位的发病等级中值均为0。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室内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丙硫菌唑、环丙唑醇、克菌丹和腈菌唑对猕猴桃褐斑病菌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EC_(50)分别为17.36,6.97,5.30和2.50μg·mL^(-1)。【结论】猕猴桃褐斑病在赣北和赣西发生严重,病原鉴定为多主棒孢;丙硫菌唑、环丙唑醇、克菌丹和腈菌唑可作为猕猴桃褐斑病防治的潜在高效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褐斑病 病情调查 病原菌鉴定 多主棒孢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皂素及其复配药剂对稻田福寿螺的防治效果比较
2
作者 胡妍月 王友启 +3 位作者 赵晓林 孙杨 袁贵明 黄水金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7期252-254,共3页
为筛选安全高效的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杀螺剂,通过试验比较60%茶皂素粉、50%杀虫环可溶性粉剂和5%阿维菌素乳油对稻田福寿螺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单剂12000 g/hm^(2)60%茶皂素粉和60 g/hm^(2)5%阿维菌素乳油对福寿螺的防治效... 为筛选安全高效的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杀螺剂,通过试验比较60%茶皂素粉、50%杀虫环可溶性粉剂和5%阿维菌素乳油对稻田福寿螺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单剂12000 g/hm^(2)60%茶皂素粉和60 g/hm^(2)5%阿维菌素乳油对福寿螺的防治效果较佳,均达100.00%;复配组合对福寿螺均有很强的毒杀作用。5%阿维菌素乳油对福寿螺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防治福寿螺的首选药剂。13种复配药剂处理对福寿螺的防治效果均为100.00%,在生产中可将不同复配药剂交替使用,以提高对其他生物的安全性并降低福寿螺的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稻田 茶皂素 复配药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量化收集粪污厌氧发酵失稳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及生态集群组装模式
3
作者 吁安 龙云 +4 位作者 陈莎莎 桂伦 吴强建 陈柳萌 龚贵金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83-92,共10页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全量化粪污厌氧发酵在稳定、抑制和崩溃3个阶段的微生物菌群动态变化情况,结合微生物互作网络构建,识别互作网络中关键生态集群及组装模式,以期为全量化粪污沼气工程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结果表明:...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全量化粪污厌氧发酵在稳定、抑制和崩溃3个阶段的微生物菌群动态变化情况,结合微生物互作网络构建,识别互作网络中关键生态集群及组装模式,以期为全量化粪污沼气工程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在细菌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在各样品中相对丰度合计占比为96.0%。(2)在细菌属水平上,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为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狭义梭菌属类群I(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等。(3)在古菌属水平上,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甲烷球形菌属(Methanosphaera)和甲烷袋状菌属(Methanoculleus)为优势菌属,在各样品中相对丰度合计占比为96.5%。(4)微生物互作网络分析揭示,全量化粪污厌氧发酵过程中的功能集群主要划分为3个模块(模块1~模块3),微生物群落在厌氧发酵受到抑制时会产生应激性调整;在产气稳定期,模块1占据主导地位,厌氧发酵系统的水解酸化菌与产甲烷菌间的协同良好,无明显的小分子挥发酸累积现象,可稳定水解产酸;在产气崩溃期,模块2、模块3的相对丰度大幅提升,并占据了模块1的生态位;微生物通过增加乙酸、丙酸等挥发性有机酸氧化菌的相对丰度和嗜酸产甲烷能力,缓解小分子挥发酸和氨氮的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发酵 全量化收集粪污 微生物群落 共现互作网络 生态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技术研究不同水力滞留时间对厌氧发酵中代谢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吁安 桂伦 +3 位作者 马吉平 陈莎莎 龙云 姚健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76-83,共8页
采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运用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聚类分析、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及火山图分析等方法,对厌氧发酵过程中不同水力滞留时间的代谢产物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已知命名的代谢物369种,其... 采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运用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聚类分析、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及火山图分析等方法,对厌氧发酵过程中不同水力滞留时间的代谢产物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已知命名的代谢物369种,其中有机酸、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芳香族化合物三类化合物占比最高,占总代谢物的39.57%;通过构建OPLS-DA模型,设置VIP≥1且P<0.05,FC≥2.0和FC≤0.5为筛选阈值,共筛选出差异代谢产物474种,其中已知差异代谢物48种;随着水力滞留时间的缩短,正戊酸、己酸、苯甲酸和3-苯丙酸呈现显著的先下调后上调的现象。综上,研究结果可为厌氧发酵产沼气的代谢调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发酵 水力滞留时间 非靶向代谢组 代谢产物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褐斑病田间发生特点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5
作者 李海源 李娟 +4 位作者 胡妍月 孙杨 涂贵庆 李帮明 黄水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8-1487,共10页
【目的】旨在调查掌握猕猴桃褐斑病田间周年发生特点,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不同绿色药剂组合,或绿色药剂与化学药剂组合在田间对猕猴桃褐斑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高效绿色防治药剂,同时通过不同时期施药,筛选猕猴桃褐斑病的防治适期及合理施... 【目的】旨在调查掌握猕猴桃褐斑病田间周年发生特点,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不同绿色药剂组合,或绿色药剂与化学药剂组合在田间对猕猴桃褐斑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高效绿色防治药剂,同时通过不同时期施药,筛选猕猴桃褐斑病的防治适期及合理施药次数,提出对褐斑病高效的绿色施药方案。【方法】于试验地点的非防治区开展猕猴桃褐斑病周年发生情况调查,采用随机取样法调查猕猴桃褐斑病田间自然发病状况。田间药效试验中,比较绿色药剂-化学药剂组合或绿色药剂-绿色药剂组合对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田间药剂采用化学药剂戊唑醇与绿色药剂阿泰灵或氨基寡糖素的组合,以及绿色药剂多抗霉素B与阿泰灵或氨基寡糖素的组合,评价各组合对猕猴桃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防治适期试验中,分别于猕猴桃褐斑病的始发期、上升期和盛发期施药,评价不同时期施药及不同施药次数对褐斑病的防治效果,比较得出褐斑病的防治适期及合理施药次数。【结果】通过猕猴桃褐斑病周年发生情况调查,猕猴桃褐斑病可于6月中旬进入始发期,随后快速上升并于7月中旬达到盛发期,且不同地点的褐斑病发病时期存在差异。通过田间药效研究,结果表明绿色药剂阿泰灵或氨基寡糖素搭配化学药剂戊唑醇使用后的褐斑病rAUDPC值(relative area under the disease progress curve)分别为0.043和0.040,相对防效分别为74.76%和76.86%,二者相对防效显著高于戊唑醇单独施药或其他绿色药剂单独施药。通过防治适期研究,于病害始发期开始连续施药2次、3次或4次的病情指数分别为54.57、43.46、45.93,相对防效分别为40.40%、52.45%、49.83%,其防效显著高于病害上升期和盛发期施药。此外,于始发期连续施药3次和4次的相对防效显著高于连续施药2次。【结论】绿色药剂阿泰灵或氨基寡糖素搭配化学药剂戊唑醇,于病害始发期连续施药3次对猕猴桃褐斑病有良好田间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褐斑病 发生特点 绿色防治 防治适期 施药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笋根腐病菌的鉴定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6
作者 孙强 尹玉玲 +7 位作者 曲润波 肖苏军 邓兴 段灵涛 阴长发 兰波 杨迎青 王希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7期127-132,共6页
为明确芦笋根腐病的病原菌及其系统发育关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基于DNA内转录间区(rDNA ITS)保守序列的BLAST对比分析,鉴定了分离到的芦笋根腐病菌,明确了其序列与同属近缘菌的差异和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分类地位。将芦笋根腐病的致病菌... 为明确芦笋根腐病的病原菌及其系统发育关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基于DNA内转录间区(rDNA ITS)保守序列的BLAST对比分析,鉴定了分离到的芦笋根腐病菌,明确了其序列与同属近缘菌的差异和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分类地位。将芦笋根腐病的致病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芦笋根腐病菌(F.oxysporum)与同属近缘种厚垣镰刀菌(F.polyphialidicum)的rDNA ITS序列在54、55、80、81、106、153、155、156、354、358、360、361、362、363、367、369、372、382、383、418、420、422和426等碱基位点存在差异。分离到的芦笋根腐病菌与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菌株单独聚为一支,与厚垣镰刀菌(F.polyphialidicum)亲缘关系较近。6属真菌大致聚为2个组群(Group I,GI;GroupⅡ,GⅡ),其中G I又包括了2个亚群。芦笋根腐病菌(F.oxysporum)所在的镰刀菌属(Fusarium)与木霉属(Trichoderma)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rDNA ITS 序列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