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的耐储藏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吴方喜 朱永生 +2 位作者 谢鸿光 张建福 谢华安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4-128,共5页
采用人工老化方法对193份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进行了耐储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的耐储藏特性差异很大,绝大多数种质不耐储藏,但仍有少数种质的耐储藏特性较好,其中籼稻的耐储藏特性一般好于粳稻,同时籼稻和粳稻中都存... 采用人工老化方法对193份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进行了耐储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的耐储藏特性差异很大,绝大多数种质不耐储藏,但仍有少数种质的耐储藏特性较好,其中籼稻的耐储藏特性一般好于粳稻,同时籼稻和粳稻中都存在较好的耐储藏种质。在地域分布上,不同来源的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的耐储藏特性差异很大,其中来源于湖南、湖北、四川、安徽、广东、江西、江苏等省份的种质较耐储藏。因此,可以从大量的种质资源中筛选出耐储藏特性较好的种质用于耐储藏水稻新品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储藏 微核心种质 人工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型杂交稻恢复系明恢63的利用与创新 被引量:26
2
作者 吴方喜 蔡秋华 +2 位作者 朱永生 张建福 谢华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1101-1112,共12页
明恢63是我国杂交水稻组合配制中应用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恢复系,至今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明恢63作为恢复系选育的骨干亲本,对我国杂交水稻的更新换代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到2010年,全国以明恢63为父本配组了3... 明恢63是我国杂交水稻组合配制中应用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恢复系,至今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明恢63作为恢复系选育的骨干亲本,对我国杂交水稻的更新换代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到2010年,全国以明恢63为父本配组了34个组合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其中4个组合通过国家审定,从1984~2009年,明恢63直接配制的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达8 414.4万hm2,占全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24.51%。全国各育种单位利用明恢63作为骨干亲本选育的新恢复系有543个,这些新恢复系配组了922个组合通过省级以上审定,从1990~2009年,以明恢63作为骨干亲本衍生的新恢复系配组的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达8 101.3万hm2,占全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28.22%。明恢63在分子育种方面,主要是导入抗虫、抗除草剂、抗稻瘟病、抗白叶枯、抗飞虱基因和产量QTL等。明恢63作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优异材料,到2010年为止,从中主要定位了43个基因,其中9个基因已被克隆。结合育种实践,展望未来杂交水稻育种,提出了"四性"综合的育种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恢复系 明恢63 利用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耐储藏种质筛选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蔡秋华 吴方喜 +3 位作者 朱永生 谢鸿光 张建福 谢华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562-566,共5页
采用恒温恒湿培养箱在42℃、RH88%的条件下人工老化21d的方法筛选243份水稻种质的耐储藏特性,SSR分子标记分析人工老化后发芽率在40%以上60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老化后发芽率小于40%的有180份,占74.10%;发芽... 采用恒温恒湿培养箱在42℃、RH88%的条件下人工老化21d的方法筛选243份水稻种质的耐储藏特性,SSR分子标记分析人工老化后发芽率在40%以上60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老化后发芽率小于40%的有180份,占74.10%;发芽率41%~70%的有45份,占18.52%;发芽率在70%以上的仅有16份,占6.58%。遗传相似系数以0.44为阈值时,可分2大类;遗传相似系数以0.72为阈值时,可分为12亚类。说明60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可以作为水稻耐储藏特性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储藏 种质资源 人工老化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水稻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被引量:25
4
作者 郑家团 涂诗航 +4 位作者 张建福 郑轶 赵开军 张水金 谢华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7-439,共3页
通过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对携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的亲本材料CBB23进行回交转育和农艺性状改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检测目的基因,快速获得了12份具有Xa23基因的恢复系稳定材料。采用白叶枯病菌株的专化强毒菌... 通过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对携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的亲本材料CBB23进行回交转育和农艺性状改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检测目的基因,快速获得了12份具有Xa23基因的恢复系稳定材料。采用白叶枯病菌株的专化强毒菌系P6对该12份材料进行室内接种鉴定,筛选出1份高抗白叶枯病的抗性新恢复系材料。应用3个不同的不育系对该恢复系进行测交,结果表明该恢复系具有良好的恢复性及产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白叶枯病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恢复系 抗性基因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染甘薯的SPCSV、SPVG、SPFMV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华伟 许泳清 +4 位作者 邱思鑫 刘中华 邱永祥 汤浩 余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64-1470,共7页
为建立可同时检测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甘薯G病毒(SPVG)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多重RT-PCR检测方法,本文根据SPCSV热激蛋白基因(hsp70)及SPVG、SPFMV外壳蛋白基因(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引... 为建立可同时检测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甘薯G病毒(SPVG)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多重RT-PCR检测方法,本文根据SPCSV热激蛋白基因(hsp70)及SPVG、SPFMV外壳蛋白基因(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引物筛选,优化多重RT-PCR反应条件,建立了能同时检测SPCSV、SPVG和SPFMV 3种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该体系能有效扩增出大小为304、433、601 bp 3个特异性片段。测序结果表明3种病毒与参考序列的一致性达94%-99%。应用建立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可稳定、准确、灵敏地同时检测单一或复合侵染3种甘薯病毒,为甘薯脱毒和病毒病诊断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病毒 褪绿矮化病毒 G病毒 羽状斑驳病毒 多重RT-PCR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个青贮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廖长见 林建新 +3 位作者 王颖姮 纪荣昌 卢和顶 陈山虎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432-437,共6页
选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12个青贮玉米自交系与国内4个主要骨干自交系,按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组配的48个杂交种进行配合力分析,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MQ12-243是各个性状GCA效应值表现优良... 选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12个青贮玉米自交系与国内4个主要骨干自交系,按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组配的48个杂交种进行配合力分析,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MQ12-243是各个性状GCA效应值表现优良的自交系;生物产量高的组合为MQ12-243×18599;生物产量的狭义遗传力h2N较低,而株高的狭义遗传力h2N较高。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株高、穗位高和百粒重与生物产量为显著正相关;百粒重对生物产量的直接效应明显,株高和穗位高对生物产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均较明显;因此,在选育高生物产量品种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株高、穗位高和粒重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自交系 配合力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品质关键农艺性状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7
7
作者 廖长见 王颖姮 +2 位作者 林建新 卢和顶 陈山虎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572-576,共5页
以29份不同农艺性状的青贮玉米材料组配54个杂交组合用于试验。经相关和通径分析,明确了影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为秸秆产量、茎粗、籽粒产量、节间数、株高、穗位高和苞叶数,建立了以青贮玉米生物产量为依变量的回归方程。... 以29份不同农艺性状的青贮玉米材料组配54个杂交组合用于试验。经相关和通径分析,明确了影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为秸秆产量、茎粗、籽粒产量、节间数、株高、穗位高和苞叶数,建立了以青贮玉米生物产量为依变量的回归方程。通过对影响生物产量的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性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对生物产量有关农艺性状的选择,并不会显著改变各个品质性状;但是对秸秆产量选育,将会降低粗蛋白含量、提高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因此,在选育高产优质青贮玉米新品种时,要适当降低秸秆产量,提高籽粒产量,处理好秸秆产量和籽粒产量这一对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农艺性状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稻净光合速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建福 朱永生 +4 位作者 蔡秋华 卓传营 张上守 郑荣和 谢华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3-106,共4页
以13个杂交稻组合为材料,分析了再生季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水稻灌浆期和成熟期光合速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再生稻灌浆期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成熟期,且灌浆期不同组合间的差异大于成熟期。不同组合间在同一生育期净光合速率存在显著差异... 以13个杂交稻组合为材料,分析了再生季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水稻灌浆期和成熟期光合速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再生稻灌浆期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成熟期,且灌浆期不同组合间的差异大于成熟期。不同组合间在同一生育期净光合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再生稻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成熟期净光合速率与产量则呈显著负相关。此外,灌浆期净光合速率与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光合速率 产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花型向日葵新品种“闽日1号”的选育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建设 钟淮钦 +3 位作者 黄敏玲 林兵 叶秀仙 陈源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31-236,共6页
利用无花粉观赏向日葵品种雄性自发突变的单株,经杂交、回交、多代自交选育出向日葵切花型新品种“闽日1号”,该品种花色特别是花盘颜色与其父母本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花瓣黄色,花盘绿色,花药黑色,花粉黄色,整个花盘色彩艳丽,... 利用无花粉观赏向日葵品种雄性自发突变的单株,经杂交、回交、多代自交选育出向日葵切花型新品种“闽日1号”,该品种花色特别是花盘颜色与其父母本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花瓣黄色,花盘绿色,花药黑色,花粉黄色,整个花盘色彩艳丽,层次分明,观赏性状稳定;该品种为切花型,生育期80~120d,株高115~170cm,花朵直径11~15cm,花瓣数35-45枚,瓶插寿命8~14d;生长势强、适应性广、生长期短、可周年栽培,切花产量9.0~12.0万枝·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花型向日葵 闽日1号 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花生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蓝新隆 唐兆秀 徐日荣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8期61-63,共3页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11个花生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花生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排列顺序为:主茎高>第一对侧枝长>单株饱果数>百果重>单株秕果数>单株分枝数>单株结果枝数>生育...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11个花生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花生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排列顺序为:主茎高>第一对侧枝长>单株饱果数>百果重>单株秕果数>单株分枝数>单株结果枝数>生育期。因此主茎高对花生产量的影响最大,生育期对花生产量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产量 农艺性状 灰色关联度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花生Hsp70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湘瑜 徐日荣 +1 位作者 熊发前 唐兆秀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2-581,共10页
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是细胞应对高温和其它胁迫环境时所产生的一类分子伴侣类型应激蛋白。本研究以Arachis duranensis和Arachis ipansis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Hsp70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分析。结... 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是细胞应对高温和其它胁迫环境时所产生的一类分子伴侣类型应激蛋白。本研究以Arachis duranensis和Arachis ipansis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Hsp70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A.duranensis含有34个Hsp70基因成员,A.ipansis含有35个Hsp70基因成员,两者的直系同源基因大部分分布于两套染色体相近的位置。Ad Hsp70和Ai Hsp70基因家族根据亚细胞定位结果可分4种类型,各类型的Hsp70基因结构相对保守。根据系统进化分析Hsp70基因家族可分为ClassⅠ(Hsp70)和ClassⅡ(Hsp110)两个亚家族,其中ClassⅠ亚家族进一步分为3个小家族,同时揭示Hsp70基因家族成员产生于单双子叶分化之前。GO分析预测表明,Ad Hsp70和Ai Hsp70基因家族功能类别完全一致,各功能类别数目比例变化相似。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花生属植物Hsp70基因家族功能,以期为深入研究花生逆境生理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花生 Hsp70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系统发育 抗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蛋白质含量大豆品种氮素积累、分配和运转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润芳 张广庆 +1 位作者 滕振勇 林国强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6-80,共5页
以3个籽粒产量相近但蛋白质含量差别较大的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分枝期后不同器官的氮素积累、分配和运转规律及其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结荚前品种之间氮素含量和积累量差别不大,结荚后高蛋白大豆营养器官(叶片、茎秆和叶... 以3个籽粒产量相近但蛋白质含量差别较大的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分枝期后不同器官的氮素积累、分配和运转规律及其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结荚前品种之间氮素含量和积累量差别不大,结荚后高蛋白大豆营养器官(叶片、茎秆和叶柄)的氮素含量除个别时期外(叶柄第7周)都高于普通大豆,说明营养器官较高的氮素含量及长时间保持较高水平有利于籽粒氮素的积累;而荚皮氮素含量除成熟期外均低于普通大豆,说明高蛋白大豆籽粒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更高;籽粒形成及成熟期,蛋白质含量越高的品种吸收和运转的氮素越多,运转氮素对籽粒的贡献比例越大。成熟期高蛋白大豆依然比普通大豆吸收更多的氮素,且成熟期各个器官氮素含量均比普通大豆高,这有利于高蛋白大豆品种籽粒蛋白的加工利用和秸秆饲用及还田等方面的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蛋白 大豆 氮素 积累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新品种福花3号的生育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日荣 蓝新隆 唐兆秀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12期20-22,25,共4页
以泉花10号为对照,研究了福花3号的生育特性。福花3号由于前期花量大,有效花、果针数、饱果数、成针率、成果率均比对照高;除了在幼苗期LAI比对照低外,开花下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均比对照高;幼苗期的NAR比对照高31.31%,开花下针期... 以泉花10号为对照,研究了福花3号的生育特性。福花3号由于前期花量大,有效花、果针数、饱果数、成针率、成果率均比对照高;除了在幼苗期LAI比对照低外,开花下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均比对照高;幼苗期的NAR比对照高31.31%,开花下针期的NAR比对照低12.4%,结荚期的NAR比对照高18.4%,饱果成熟期的NAR比对照低24.2%;干物质积累率幼苗期为1.28%、开花下针期为28.5%、结荚期为48.3%、饱果成熟期为21.9%、产量形成期为49.6%;结荚期经济系数为36.99,饱果成熟期为47.49;保持一定的干物质积累率和较高的经济系数,是其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生理基础,有较多的干物质充实到库中,库、源的协调性好,因而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福花3号 生育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花生机械化生产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5
14
作者 唐兆秀 陈树玉 +2 位作者 林琼 徐日荣 陈湘瑜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19-1222,共4页
从福建省花生生产情况出发,阐述了福建省农业机械化生产现状,指出花生机械化生产面临的地形和土壤类型复杂,农田面积小,规模化生产低,制约大型设备利用,设备技术性能不先进,制造粗放,缺乏统一标准,农机农艺融合亟待加强等问题,提出宣传... 从福建省花生生产情况出发,阐述了福建省农业机械化生产现状,指出花生机械化生产面临的地形和土壤类型复杂,农田面积小,规模化生产低,制约大型设备利用,设备技术性能不先进,制造粗放,缺乏统一标准,农机农艺融合亟待加强等问题,提出宣传引导,领导重视,建立农机农艺协调机制,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研究,加强花生机械化栽培示范,促进花生规模化生产,鼓励扶持潜用户购机,搞好配套服务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机械化 生产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谷氨酸脱氢酶基因AhGDH1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湘瑜 徐日荣 +1 位作者 林栩松 唐兆秀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7-224,共8页
运用电子克隆技术获得花生1个谷氨酸脱氢酶基因cDNA序列,同时设计引物以花生cDNA为模板进行扩增,经测序得到证实,命名为AhGDH1,GenBank登录号:KT933119。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编码蛋白从氨基酸组成、基本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 运用电子克隆技术获得花生1个谷氨酸脱氢酶基因cDNA序列,同时设计引物以花生cDNA为模板进行扩增,经测序得到证实,命名为AhGDH1,GenBank登录号:KT933119。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编码蛋白从氨基酸组成、基本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跨膜结构域、信号肽导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序列长度为1 713bp,包含1个1 236bp开放阅读框,编码411个氨基酸;该编码蛋白含有谷氨酸脱氢酶两个典型的保守结构域。同源比对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鹰嘴豆等植物的谷氨酸脱氢酶基因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进一步确定该蛋白为谷氨酸脱氢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谷氨酸脱氢酶基因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新品种闽甜4号的选育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建新 卢和顶 +1 位作者 廖长见 陈山虎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611-616,共6页
根据福建省气候、生态特点,引进各类甜玉米种质资源,通过筛选鉴定出适合福建省生态的甜玉米资源,利用系谱选育和配合力测定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育成新组合闽甜4号。测交试验表明,亲本闽甜系138、闽甜系186配合力高,性状互补性强,配成的闽... 根据福建省气候、生态特点,引进各类甜玉米种质资源,通过筛选鉴定出适合福建省生态的甜玉米资源,利用系谱选育和配合力测定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育成新组合闽甜4号。测交试验表明,亲本闽甜系138、闽甜系186配合力高,性状互补性强,配成的闽甜4号表现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稳产性好,2009~2010年区试平均产量14 445.9kg.hm-2,比对照增产14.76%,于2012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闽甜4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玉米新品种闽青青贮1号的选育 被引量:4
17
作者 廖长见 林建新 +1 位作者 卢和顶 陈山虎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952-956,共5页
根据福建省气候、生态特点,引进各类玉米种质资源,通过筛选鉴定出适合福建省生态的青贮玉米资源,利用系谱选育和配合力测定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育成新组合闽青青贮1号。测交试验表明,亲本闽4779、青2配合力高,性状互补性强,配成的闽青青贮... 根据福建省气候、生态特点,引进各类玉米种质资源,通过筛选鉴定出适合福建省生态的青贮玉米资源,利用系谱选育和配合力测定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育成新组合闽青青贮1号。测交试验表明,亲本闽4779、青2配合力高,性状互补性强,配成的闽青青贮1号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稳产性好,生物产量平均57 532.5kg.hm-2,于2011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闽青青贮1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蛋白花生新品种福花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4
18
作者 唐兆秀 邹晓芬 +1 位作者 徐日荣 蓝新隆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67-68,共2页
以泉花327为母本、ICGV94449A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出了高蛋白花生新品种福花5号。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植物学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表现以及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花生 福花5号 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蛋白、高油亚比花生新品种福花7号的选育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兆秀 邹晓芬 +1 位作者 徐日荣 蓝新隆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49-251,共3页
2002年春以湛油41为母本,中间材料9817-36-2为父本配组,混合系谱法选育成福花7号。2009~2010年参加江西省春花生品种区域试验,平均荚果产量4 680.2kg.hm-2,比对照汕油523增产5.62%,籽仁产量3 234.2kg.hm-2,比对照汕油523增产6.94%;粗... 2002年春以湛油41为母本,中间材料9817-36-2为父本配组,混合系谱法选育成福花7号。2009~2010年参加江西省春花生品种区域试验,平均荚果产量4 680.2kg.hm-2,比对照汕油523增产5.62%,籽仁产量3 234.2kg.hm-2,比对照汕油523增产6.94%;粗脂肪含量52.02%,蛋白质含量30.19%,O/L值1.35。该品种抗旱性强,耐涝性中等,抗倒性中等,叶斑病较轻,抗锈病,感青枯病,丰产性、稳产性好,全生育期123d左右。2011年通过江西省认定(赣认花生2011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选育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锈花生新品种福花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唐兆秀 徐日荣 +2 位作者 蓝新隆 林栩松 施恭月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729-732,共4页
2002年春以湛油41为母本、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中间材料9817-36-2为父本,有性杂交,混合系谱法选择,育成了丰产、含油量高的花生新品种福花6号。该品种于2008~2009年参加福建省春花生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平均荚果产量3 926... 2002年春以湛油41为母本、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中间材料9817-36-2为父本,有性杂交,混合系谱法选择,育成了丰产、含油量高的花生新品种福花6号。该品种于2008~2009年参加福建省春花生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平均荚果产量3 926.85kg.hm-2,比对照泉花10号增产11.05%;平均籽仁产量2 640.00kg.hm-2,比对照增产9.54%。2009年续试,平均荚果产量4 039.20kg.hm-2,比对照泉花7号增产8.50%,平均籽仁产量2 672.25kg.hm-2,比对照增产7.71%。粗脂肪含量54.04%,蛋白质含量24.48%,感青枯病,中抗叶斑病,高抗锈病、耐涝、抗倒伏,生育期129d左右。2010年春季进行生产试验,同年8月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花生专业组现场考查和评议,2011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该品种在福建省春植适宜的播种期从南至北为2月底至4月初,秋植从北至南为7月下旬至8月初。春植适宜的密度为27.0~3.0万苗.hm-2,秋植适宜密度为30.0~33.0万苗.hm-2为宜,肥力差的田段可适当增加密度。全生育期掌握纯N 67.5~82.5kg.hm-2,N∶P∶K为1∶0.8∶1.2;以50%的N肥、100%的P肥、70%的K肥作基肥,其余作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选育 栽培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