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沅江八形汊长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减源-循环-控污”治理及其实施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曾勇 朱坚 +3 位作者 何钟响 张瑛 孟卓 李尝君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62-66,71,共6页
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流域水质和水生态的重要污染源,该研究基于“减源-循环-控污”的治理模式,在湖南省沅江市八形汊长河流域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工程,并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治理工程实施前,流域内主要农业面源... 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流域水质和水生态的重要污染源,该研究基于“减源-循环-控污”的治理模式,在湖南省沅江市八形汊长河流域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工程,并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治理工程实施前,流域内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源为畜禽养殖,地表径流、种植业与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贡献率较小,分别占比6.3%、6.9%和4.2%;通过对不同治理措施开展连续监测,发现研究治理区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总排放量分别减排约472.69、66.10和1866.47 t/a,减排比例分别为88.21%、92.36%和78.84%;各污染防治工程对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拦截净化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8.22%、74.33%、60.11%和61.05%,流域出水水质相对稳定。总体而言,“减源-循环-控污”治理模式在沅江八形汊长河流域应用效果较好,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对流域的影响,为后续洞庭湖区小流域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化学需氧量 总氮 总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类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胜男 纪雄辉 +3 位作者 朱坚 李尝君 简燕 彭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0-979,共10页
根据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地表水总氮(TN)、总磷(TP)等污染物的首要污染源。藻类广泛存在于包括稻田在内的各类水生态系统中,其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N、P营养物质,而且藻类回收后还可用于生产生物燃... 根据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地表水总氮(TN)、总磷(TP)等污染物的首要污染源。藻类广泛存在于包括稻田在内的各类水生态系统中,其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N、P营养物质,而且藻类回收后还可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生物肥料、土壤改良剂等,因此,利用藻类同化吸收水体中的养分可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物拦截净化和养分循环再利用双重目的。基于藻类生长特性,本文探讨了以藻类作用为主的稻田藻类固氮减磷、多营养级综合养殖系统、固着藻类沟渠净水系统及高效藻类塘等生态技术模式,并对各类技术模式的主要应用条件进行了深入比较和分析,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藻类 固氮减磷 生态沟渠 生物肥料 养分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植物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纪晟莹 陈友德 +5 位作者 向延平 朱坚 李胜男 彭华 简燕 李尝君 《湖南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113-117,共5页
湿地植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建群种类,能有效吸收和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应用广泛。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综述了适用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湿地植物,并对其氮、磷、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比较。从... 湿地植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建群种类,能有效吸收和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应用广泛。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综述了适用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湿地植物,并对其氮、磷、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比较。从应用及配置方法上,论述了湿地植物选择和优化配置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农田区域生态恢复的意义,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净化工程中湿地植物的设计应用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湿地植物 氮磷去除 植物选择和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沙港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万年生 黄活军 +2 位作者 朱坚 简燕 彭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18年第6期56-60,64,共6页
通过实地调研和采样分析,对洞庭湖区沙港河流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旨在探明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为洞庭湖区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沙港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为畜禽养殖污染,其次为农... 通过实地调研和采样分析,对洞庭湖区沙港河流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旨在探明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为洞庭湖区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沙港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为畜禽养殖污染,其次为农村生活污染、种植业和水产养殖,调查区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分别为340.0、45.3和3 833.5 t/a。针对沙港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出了加强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村域径流污染,推广应用化肥、农药减量技术,减少农田养分流失,严格控制水产养殖饲料和药物的投放的建议,并建议以畜禽污染治理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沙港河 农业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12
5
作者 熊丽萍 李尝君 +4 位作者 彭华 李胜男 朱坚 蔡佳佩 纪雄辉 《湖南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44-48,共5页
针对中国南方农作物生产集中区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从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以及村域径流等不同污染源角度出发,分析了南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和近年来综合防控实践中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提出要从农田生态系统功... 针对中国南方农作物生产集中区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从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以及村域径流等不同污染源角度出发,分析了南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和近年来综合防控实践中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提出要从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优化的角度出发,加强优产减污控制、布局配置优化、循环体系构建、管理制度完善,构建生态系统要素与物质交换、能流与物流联动及信息流互换的综合防控策略,维持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自身消纳农业面源污染的能力等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流域 面源污染 治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沧浪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李胜男 李冀 +4 位作者 何康 胡诗鹏 崔文忠 李尝君 彭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18年第5期56-60,共5页
为了摸清洞庭湖区汉寿县沧浪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情况,依据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对沧浪河流域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种植业及农村生活污染的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等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 为了摸清洞庭湖区汉寿县沧浪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情况,依据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对沧浪河流域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种植业及农村生活污染的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等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区内TN、TP和COD的排放总量分别为243.4、37.9和891.6 t/a;其中,水产养殖的污染排放最为严重,分别占排放总量的60.8%、71.5%和26.6%;其次为畜禽养殖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种植业污染排放相对较轻。因此,沧浪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应重点开展水产养殖污染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面源污染 农业 调查 沧浪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防治对策——以南县三仙湖镇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胥爱平 朱坚 +2 位作者 竺传松 张德政 陆志林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期40-43,共4页
为了解洞庭湖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情况,以益阳市南县三仙湖镇中奇村和小洲村等7个村为调研对象,调查分析种植业、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及农村生活污水中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等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结果表明:区... 为了解洞庭湖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情况,以益阳市南县三仙湖镇中奇村和小洲村等7个村为调研对象,调查分析种植业、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及农村生活污水中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等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结果表明:区域内地表径流污染(农村生活污染)排放最为严重,TN、TP和COD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64.33%、50.07%和76.26%。提出了结合“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秉承“源头削减为主、过程拦截和末端治理为辅”的思路,建议通过实施村域地表径流污染治理、水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等措施解决区域范围内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导致的严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可持续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调查 防治对策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与综合管理对策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坚 邵颖 +3 位作者 彭华 李尝君 简燕 纪雄辉 《湖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0期49-53,共5页
为深入了解湖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困难,进一步推进全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结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和农业部门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湖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瓶颈与困难。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源排放的... 为深入了解湖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困难,进一步推进全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结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和农业部门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湖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瓶颈与困难。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源排放的COD、TN和TP分别为65.36万、9.91万和1.45万t,分别占全省COD、TN和TP排放总量51.1%、51.6%和64.6%。因此,湖南省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压力依然巨大、制约湖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胜利的瓶颈与困难依然存在。从加强政策支持体系建设、完善政策保障,加强科普宣传、完善环境管理机制、扩大服务体系,支持卡脖子技术研发、强化污染防治技术体系,以及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等4个方面对进一步推进湖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现状 困难 防治对策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水源保护地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以邵东县简家陇镇蒸源村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坚 彭华 +2 位作者 李尝君 蔡佳佩 纪雄辉 《湖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68-71,共4页
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解决南方典型水源保护地——蒸水河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蒸水河发源地邵东县简家陇镇蒸源村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研究区畜禽养殖、村域地表径流、农田面源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结... 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解决南方典型水源保护地——蒸水河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蒸水河发源地邵东县简家陇镇蒸源村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研究区畜禽养殖、村域地表径流、农田面源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结果表明:畜禽养殖排放的TN、TP和COD的排放总量分别为11.349、2.172和143.703 t/a,为区域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源。提出了结合"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遵循"源端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思路,建议通过推广清洁减排的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建设农村废弃物处理和利用设施,构建面源污染拦截体系,优化农民居住环境,打造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防控村域范围内生产生活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促进区域范围内生态环境改善,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可持续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保护地 面源污染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有机酸耦合水分管理对土壤Cd、As形态的影响
10
作者 尹雪斐 柳赛花 +4 位作者 纪雄辉 陈杰 谢运河 潘淑芳 田发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7-397,共11页
为提高土壤中Cd、As的生物可利用性从而提高植物修复效率,本研究基于不同种类及不同剂量的小分子有机酸,耦合不同水分条件,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Cd、As形态及有效态的影响,获得对Cd、As活化效果的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施加... 为提高土壤中Cd、As的生物可利用性从而提高植物修复效率,本研究基于不同种类及不同剂量的小分子有机酸,耦合不同水分条件,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Cd、As形态及有效态的影响,获得对Cd、As活化效果的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施加5mmol·kg^(-1)柠檬酸配合干湿交替最大程度促进了土壤Cd向生物可利用性高的形态转化,土壤弱酸可溶态Cd含量占比为60.94%,流动性较低的可氧化态Cd含量为所有处理中最低,占比仅为13.18%;施加2.5 mmol·kg^(-1)苹果酸配合长期淹水5~6 cm最大程度促进了土壤As向生物可利用性高的形态转化,该处理土壤中,水结合态与表层吸附态As之和占比为所有处理中最大,为9.05%,铁铝结合态As含量为38.65%;钙结合态As含量为3.37%。理论上,使得土壤中生物有效态Cd含量最高的组合为C2B4A1(干湿交替,10 mmol·kg^(-1)酒石酸);使得土壤生物有效态As含量最高的组合为C3B1A3(淹水2~3 cm,0 mmol·kg^(-1)酒石酸),相较于其他因素,淹水对土壤As有效态的影响为极显著(P<0.01)。研究表明,向土壤中施加较低剂量的柠檬酸并作干湿交替处理利于Cd的释放,对于As污染土壤,低剂量施加苹果酸结合淹水更能达到活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有机酸(LMWOAs) 正交试验 有效态Cd 有效态As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基硅盐对土壤环境镉砷赋存形态及转化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官迪 吴家梅 +4 位作者 谢运河 陈山 陈锦 彭华 纪雄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03-1811,共9页
为探明铁基硅盐对土壤镉砷赋存形态影响及各形态间转化规律,采用室内长期淹水培养吸附实验,研究不同比例铁硅材料对土壤离子态镉砷活性影响;筛选适宜铁基硅盐(FS)配比同时添加腐殖酸(FSC)和金属氧化物(FSCa),明确复配处理土壤中镉砷分... 为探明铁基硅盐对土壤镉砷赋存形态影响及各形态间转化规律,采用室内长期淹水培养吸附实验,研究不同比例铁硅材料对土壤离子态镉砷活性影响;筛选适宜铁基硅盐(FS)配比同时添加腐殖酸(FSC)和金属氧化物(FSCa),明确复配处理土壤中镉砷分级形态转化程度.结果显示,铁:硅比值增加10%,土壤pH值平均降低0.35;F;-S;处理土壤离子态镉降幅71%;F;-S;处理土壤离子态砷降低59.9%,离子态镉砷含量与硅酸盐-铁盐施用量互呈反比;处理F;-S;和F;-S;之间镉、砷钝化率产生交点,约为25%~30%.土壤中镉主要以可溶态为主,占比58%;砷主要以铁铝氧化态和钙结合态为主,占比40%和23%.铁硅比例为5:5或5.5:4.5左右复配能有效将铝结合态砷和铁铝氧化态砷转变为钙结合态砷和残渣态砷,可溶态镉转化为碳酸盐结合态镉以及铁锰氧化态镉,同步降低土壤中镉砷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硅盐 镉砷赋存形态 碳酸盐态镉 钙结合态砷 土壤复合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和钝化剂对低Cd环境容量土壤黑麦草与桂牧1号轮作的Cd安全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谢运河 纪雄辉 +2 位作者 黄涓 刘昭兵 朱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37,共8页
针对南方稻田土壤酸化、重金属Cd环境容量小,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改制黑麦草-桂牧1号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和酸化调理对牧草质量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及其与石灰配施显著增加黑麦草与桂牧1号产量,总鲜重分别达3.19×105,2.74&... 针对南方稻田土壤酸化、重金属Cd环境容量小,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改制黑麦草-桂牧1号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和酸化调理对牧草质量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及其与石灰配施显著增加黑麦草与桂牧1号产量,总鲜重分别达3.19×105,2.74×105 kg/hm2,比单施化肥(对照)分别增产43.10%(P<0.05),22.73%(P<0.05),而石灰、赤泥、稻草等对黑麦草和桂牧1号产量无显著影响;石灰、赤泥、有机肥及有机肥与石灰配施皆能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但有机肥、稻草的施用增加了土壤Cd残留。因此,应控制有机肥和稻草的Cd含量与用量,以确保土壤的安全可持续利用;同时,低Cd环境容量土壤施用含Cd有机物料不建议施用石灰等钝化剂,以促进南方牧草种植系统重金属循环减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桂牧1号 黑麦草 有机肥 钝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地区水环境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吴佳 纪雄辉 +2 位作者 朱坚 吴家梅 谢运河 《湖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期64-68,共5页
以长株潭地区水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长株潭地区水环境重金属污染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除株洲醴陵市和炎陵县水环境中As含量略高于饮用水限量标准,其余县市区水环境中Cd、Pb、As、Cr... 以长株潭地区水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长株潭地区水环境重金属污染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除株洲醴陵市和炎陵县水环境中As含量略高于饮用水限量标准,其余县市区水环境中Cd、Pb、As、Cr^(6+)、Hg皆在限量标准范围之内;水环境中Cd、Pb、As、Hg、Cr^(6+)等重金属由饮用途径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总风险在2.28×10^(-5)~8.84×10^(-5)之间,且化学致癌物由饮用途径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远高于非致癌物;化学致癌物由饮用途径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顺序为As>Cr^(6+)>Cd;其中,重金属As、Cr^(6+)引起的健康风险表现为株洲>湘潭>长沙,Cd的表现为湘潭>株洲>长沙。结果还表明,长株潭地区饮用水中化学致癌物As、Cd及Cr^(6+)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需对该区域饮用水进行重金属As、Cd、Cr^(6+)的净化处理,以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健康风险评价 重金属 长株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田施用土壤调理剂的生态环境效应初探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家梅 谢运河 +4 位作者 田发祥 官迪 陈锦 纪雄辉 柏连阳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2期75-77,共3页
通过双季稻田施用不同用量的调理剂试验,研究土壤调理剂对稻田土壤pH值、福寿螺活性、水稻产量以及稻米重金属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调理剂用量的增加,土壤pH值呈现上升趋势,稻田土壤pH值上升0.05~0.20个pH值单位;(2)早稻稻田... 通过双季稻田施用不同用量的调理剂试验,研究土壤调理剂对稻田土壤pH值、福寿螺活性、水稻产量以及稻米重金属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调理剂用量的增加,土壤pH值呈现上升趋势,稻田土壤pH值上升0.05~0.20个pH值单位;(2)早稻稻田的福寿螺数量高于晚稻稻田,稻田施用调理剂,早、晚稻水稻移栽后的福寿螺活体数量分别比对照减少95.0%和87.5%;(3)稻米镉含量随土壤调理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早、晚稻稻米镉平均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19.1%和16.8%;(4)早、晚稻水稻产量分别为5 833~6 056 kg/hm^2和7 153~7 500 kg/hm^2,稻田施用不同用量调理剂,对早、晚稻水稻产量无明显影响。由此可见,施用土壤调理剂能有益于稻田生态环境,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土壤调理剂,施用量的推荐值为225.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福寿螺 土壤镉 土壤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炭有机肥对水旱作物生长发育及镉积累的影响
15
作者 张艳 严潜 +3 位作者 吴景 曹云 吴家梅 官迪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23-27,共5页
为筛选适合镉污染农田水旱作物的有机肥,选择湖南典型镉污染农田土壤,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竹炭有机肥对水稻、小白菜两类作物生长发育和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施竹炭有机肥显著增加水稻、小白菜生物量,施用量为0.66 g/kg时,水... 为筛选适合镉污染农田水旱作物的有机肥,选择湖南典型镉污染农田土壤,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竹炭有机肥对水稻、小白菜两类作物生长发育和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施竹炭有机肥显著增加水稻、小白菜生物量,施用量为0.66 g/kg时,水稻生物量相比CK增加97%,同时水稻根系、茎叶中镉含量分别下降38.8%和18.8%,小白菜株高相比CK有所增加,小白菜镉含量下降34%。竹炭有机肥施用量平均每增加0.5 g/kg,土壤pH增加0.1个单位,同时土壤有效镉含量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呈降低趋势,1.33 g/kg处理下土壤有效镉含量降幅为9.2%。竹炭有机肥和氧化钙复配处理有效降低水稻镉积累量,在旱地农田的施用方式有待改良。研究表明适量增施竹炭有机肥能提高作物产量,降低镉在土壤-水旱作物系统中的迁移效率,能有效降低作物镉的积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炭有机肥 水稻 小白菜 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生育期施用生石灰对稻米镉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0
16
作者 张振兴 纪雄辉 +4 位作者 谢运河 官迪 彭华 朱坚 田发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67-1872,共6页
为了深入探究镉污染稻田土壤施用生石灰降低稻米镉含量的过程机理,采用盆栽试验,分别在水稻插秧前、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进行生石灰施加处理,水稻成熟后采集植株样品和土壤样品进行相关指标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在水稻不同生育期施加... 为了深入探究镉污染稻田土壤施用生石灰降低稻米镉含量的过程机理,采用盆栽试验,分别在水稻插秧前、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进行生石灰施加处理,水稻成熟后采集植株样品和土壤样品进行相关指标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在水稻不同生育期施加生石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有效态镉及根系镉含量,同时显著降低糙米镉含量(P<0.05)。分蘖期施加生石灰对糙米镉含量的降低程度最大,其含量比空白对照下降55.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分蘖期施加生石灰后发现,水稻茎秆中的钙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而其茎秆中的镉含量反而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多变量主成分分析显示,茎秆钙含量与镉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认为,在水稻分蘖期施用生石灰不仅可以降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减少根系对镉的吸收积累,还可以提高水稻茎秆中的钙含量,进而抑制镉由根系向茎秆的转移,表明这两个过程的叠加效应可能是水稻分蘖期施用生石灰降低糙米镉含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育期 生石灰 稻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石灰对Cd污染稻田改制玉米吸收积累Cd的影响 被引量:32
17
作者 谢运河 纪雄辉 +3 位作者 黄涓 彭华 田发祥 刘昭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104-2110,共7页
利用Cd污染稻田改制玉米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赤泥、石灰对玉米吸收积累Cd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赤泥、石灰对春玉米、秋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但与施用石灰相比,施用赤泥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和生物量;施用赤泥、石灰皆显著提高了土壤pH... 利用Cd污染稻田改制玉米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赤泥、石灰对玉米吸收积累Cd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赤泥、石灰对春玉米、秋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但与施用石灰相比,施用赤泥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和生物量;施用赤泥、石灰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减少了玉米对Cd的吸收积累;春玉米、秋玉米施用赤泥后其籽粒Cd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7.5%和21.1%,施用石灰后则分别降低了26.4%和31.1%;施用赤泥、石灰皆抑制了玉米对Cd的富集和转运,且赤泥抑制玉米茎、叶、籽粒富集Cd的能力优于石灰,但石灰阻控玉米由茎向籽粒及叶片中转运Cd的能力优于赤泥。大田试验结果还表明,稻田改制玉米结合赤泥、石灰等钝化剂的施用可能是一条实现Cd污染农田安全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也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石灰 赤泥 稻田改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磷径流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28
18
作者 朱坚 纪雄辉 +4 位作者 田发祥 吴家梅 刘昭兵 彭华 张振兴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26-1634,共9页
为探索减少稻田氮磷流失的有效耕作措施,以南方典型黄壤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长期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连续7 a(2008—2014年)秸秆还田(RFS)替代38.7%的N、40.8%的P2O5和42.7%的K2O晚稻化肥投入与常规化肥(RF)处理对双季稻... 为探索减少稻田氮磷流失的有效耕作措施,以南方典型黄壤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长期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连续7 a(2008—2014年)秸秆还田(RFS)替代38.7%的N、40.8%的P2O5和42.7%的K2O晚稻化肥投入与常规化肥(RF)处理对双季稻产量、地表径流中ρ(TN)、ρ(NH4+-N)、ρ(NO3--N)、ρ(TP)、ρ(DP)(DP为溶解态总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不仅可从源头上减少晚稻化肥投入,还可降低稻田径流液中氮、磷养分含量,分别使TN和TP流失量减少12.6%、9.7%;氮流失主要以DIN(可溶性无机氮)为主,DIN/TN(DIN输出量在TN输出量中所占比例)为66.2%-70.8%;磷流失主要以DP(可溶性磷酸盐)为主,DP/TP(DP输出量在TP输出量中所占比例)为60.1%-65.9%;秸秆还田处理下早稻较常规化肥处理有增产趋势,增幅为4.5%-10.1%,晚稻有减产风险,但减产差异不显著,平均减幅为6.3%.因此,秸秆长期还田是一种秸秆资源有效利用和节肥增效减失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稻产量 养分 径流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吴家梅 霍莲杰 +5 位作者 纪雄辉 谢运河 田发祥 彭华 朱坚 官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6167-6175,共9页
通过采集田间试验区连续3a施入有机肥的稻田耕层土壤,分析土壤中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矿化有机碳(readily mineralizable carbon,RMC)等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稻田甲烷(CH_4)的排放通量,探讨施用有机... 通过采集田间试验区连续3a施入有机肥的稻田耕层土壤,分析土壤中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矿化有机碳(readily mineralizable carbon,RMC)等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稻田甲烷(CH_4)的排放通量,探讨施用有机肥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及与CH_4排放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施有机肥对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碳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a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DOC、ROC、MBC和RM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3.6、2501.2、640.4 mg/kg和291.7 mg/kg。3a施猪粪(猪粪+化肥,PM)、鸡粪(鸡粪+化肥,CM)和稻草(稻草+化肥,RS)的DOC的含量分别比化肥(CF)处理增加5.6%、6.7%和19.3%,ROC的含量分别比CF增加6.6%、8.4%和9.8%;MBC含量分别比CF增加5.1%、14.8%和21.5%,RMC增加6.8%、22.0%和33.9%。不同施肥处理的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为分蘖期高于成熟期。(2)施肥处理显著增加稻田CH_4排放,CH_4分蘖期的排放通量是成熟期的143倍,3a PM、CM和RS处理的CH_4排放分别比CF处理增加37.0%(P<0.05)、92.7%(P<0.05)和99.4%(P<0.05)。(3)不同施肥处理的DOC、ROC、MBC和RMC含量与CH_4排放通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OC与CH_4排放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754(P<0.01),且4种有机碳间关系密切。稻田分蘖期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碳与稻田CH_4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综合分析,在4种有机碳中,土壤中ROC和MBC的含量直接影响CH_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易氧化有机碳 可矿化有机碳 甲烷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条件下淹水时间对水稻吸收累积镉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昭兵 纪雄辉 +3 位作者 官迪 谢运河 朱坚 彭建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25-1131,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外源添加镉(Cd)模拟土壤镉污染,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分蘖盛期和灌浆期)淹水以及淹水时间对水稻产量及吸收累积Cd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处理(CI)相比,其他不同淹水时间处理均出现一定程度减产,其中全生育期湿...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外源添加镉(Cd)模拟土壤镉污染,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分蘖盛期和灌浆期)淹水以及淹水时间对水稻产量及吸收累积Cd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处理(CI)相比,其他不同淹水时间处理均出现一定程度减产,其中全生育期湿润灌溉(WI)、分蘖盛期开始淹水1~4周(T1、T2、T3和T4)5个处理的水稻产量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23.7%、16.0%、15.5%、20.2%和18.6%。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糙米Cd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以全生育期淹水处理(WF)的糙米Cd含量最低,仅为WI的3.4%。在相同淹水时间条件下,分蘖盛期开始淹水1~4周处理的糙米Cd含量较灌浆开始淹水1~4周处理(F1、F2、F3和F4)分别降低了27.1%(P<0.05)、46.6%(P<0.05)、56.0%(P<0.05)和35.2%,平均降幅为41.2%。水稻茎叶Cd含量与糙米Cd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水稻茎叶对Cd的转运效率随淹水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不同处理的水稻茎叶和糙米Cd富集系数变异极大,其中WI的糙米、茎叶Cd富集系数分别为WF处理的29.0和18.8倍。淹水能有效抑制水稻对Cd的吸收累积,抑制效果与淹水时间呈正相关,且分蘖盛期淹水对水稻茎叶和糙米Cd累积的抑制效果优于灌浆期淹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胁迫 淹水时间 水稻 镉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