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除草剂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其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7
1
作者 谢志坚 李海蓝 +2 位作者 徐昌旭 张嵚 刘光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80-887,共8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和苄·丁)及其不同施用剂量对稻田土壤生物学特征和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除草剂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均不利于后茬冬季绿肥作物紫云英植株干物质的累积,而且随着除...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和苄·丁)及其不同施用剂量对稻田土壤生物学特征和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除草剂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均不利于后茬冬季绿肥作物紫云英植株干物质的累积,而且随着除草剂的施用量越多,干物质累积越少。低剂量的苄·丁显著降低了紫云英植株中N素累积量,而二氯喹啉酸降低紫云英植株中N和K累积量;施用高剂量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则降低了紫云英植株中N、P和K的累积量。无论是施用低剂量还是高剂量的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均降低土壤中N、K养分的有效性。低剂量二氯喹啉酸对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而施用高剂量二氯喹啉酸显著降低P素养分有效性。施用低剂量苄·丁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而低剂量二氯喹啉酸则显著抑制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施用高剂量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对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均抑制了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此外,施用低剂量和高剂量苄·丁增加了土壤中细菌数量,而二氯喹啉酸则正好相反。两种剂量的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均减少了土壤中放线菌数量,但对真菌数量变化不显著。由此可见,稻田施用二氯喹啉酸对稻田土壤环境以及后茬冬季紫云英作物的药害大于苄·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水稻土 生物学特性 后茬作物 养分吸收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系分泌物的生态效应与作物连作障碍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吕丰娟 肖运萍 +4 位作者 魏林根 汪瑞清 袁展汽 林洪鑫 刘仁根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6年第10期8-14,共7页
从导致作物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生物学环境恶化和化感作用出发,简要综述了根系分泌物与这3大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连作障碍的防控措施进行了简述和展望,以期为作物连作障碍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作物 连作障碍 根系分泌物 土壤微生物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醋液和生物炭复合处理种子对油菜萌发、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曲昭杰 朱坤淼 +3 位作者 胡吕良 周钰 原保忠 胡立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共11页
为提高直播油菜种子出苗率及壮苗率,以华油杂50油菜种子为试验材料,进行室内筛选与田间种植试验,以评估木醋液引发(wood vinegar priming,PV)和稻秆生物炭(rice straw biochar,BC)丸粒化对油菜萌发出苗、幼苗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木... 为提高直播油菜种子出苗率及壮苗率,以华油杂50油菜种子为试验材料,进行室内筛选与田间种植试验,以评估木醋液引发(wood vinegar priming,PV)和稻秆生物炭(rice straw biochar,BC)丸粒化对油菜萌发出苗、幼苗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木醋液引发设7个处理(m/V):0(纯蒸馏水,HP)、1∶200(PV200)、1∶400(PV400)、1∶600(PV600)、1∶800(PV800)、1∶1000(PV1000)和1∶1200(PV1200),稻秆生物炭设5个处理(m/m):20%(BC20)、30%(BC30)、40%(BC40)、50%(BC50)和60%(BC60)。结果显示:稀释1000倍的木醋液(PV1000)引发和30%BC的种衣剂丸粒化是促进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配比。PV1000引发和PV1000引发+30%生物炭丸粒化(PV1000+BC30)处理显著提高油菜的出苗率,分别提高20.2%和22.1%;PV、BC、PV+BC处理的生物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3.7%、21.6%、35.3%;油菜产量分别提高达14.4%、13.6%、17.0%;同时,PV+BC处理显著提高了油酸含量,降低了硫苷含量。因此,PV和PV+BC是有效的种子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醋液 生物炭 种子处理 油菜 种子萌发 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和木薯–花生间作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林洪鑫 潘晓华 +4 位作者 袁展汽 肖运萍 刘仁根 汪瑞清 吕丰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47-958,共12页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木薯–花生间作与木薯净作、花生净作之间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揭示木薯–花生间作模式的间作优势和最优模式,以期为木薯–花生合理间作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和2016年,设计施氮(180 kg/...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木薯–花生间作与木薯净作、花生净作之间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揭示木薯–花生间作模式的间作优势和最优模式,以期为木薯–花生合理间作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和2016年,设计施氮(180 kg/hm^2)、不施氮两个水平和木薯净作、花生净作、木薯间作1行花生、木薯间作2行花生及木薯间作3行花生五种模式,研究了施氮和不同木薯–花生间作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施氮显著增加净作和间作木薯的单株薯数、鲜薯产量和鲜生物产量;施氮显著提高花生净作的荚果产量和生物产量,显著降低三种间作模式的荚果产量和生物产量;施氮显著提高木薯的氮素积累总量、各时期氮素积累量以及净作花生的氮素积累总量,但降低了三种间作模式花生的氮素积累总量;施氮提高五种种植模式的总产值和经济效益。三种间作模式木薯的鲜薯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显著低于木薯净作,花生的氮素积累总量、荚果产量和生物产量显著低于花生净作,总产值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木薯和花生净作。系统氮素积累总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木薯间作3行花生、木薯间作2行花生、花生净作、木薯间作1行花生和木薯净作。三种间作模式的产投比大于花生净作,而小于木薯净作。随着花生行数的增加,木薯氮素积累总量随之降低,花生氮素积累总量、荚果产量和生物产量随之显著增加,间作优势和土地当量比随之显著提升,总产值和经济效益随之增加。【结论】与净作相比,木薯间作2行和3行花生模式间作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系统氮素积累总量显著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31%~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花生 间作模式 施氮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花期干旱对甘蓝型油菜生理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熊洁 陈伦林 +3 位作者 邹晓芬 邹小云 李书宇 宋来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3-178,共6页
初花期是油菜生殖生长的关键时期。为研究干旱对这一时期油菜的影响,在人工控水条件下(当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5%-50%时计为干旱胁迫开始,处理持续10d,然后复水;CK正常灌水,保持田间持水量在80%-85%),利用4个具有不同耐旱性的甘... 初花期是油菜生殖生长的关键时期。为研究干旱对这一时期油菜的影响,在人工控水条件下(当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5%-50%时计为干旱胁迫开始,处理持续10d,然后复水;CK正常灌水,保持田间持水量在80%-85%),利用4个具有不同耐旱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浔油8号、阳光2009、浙油50和华油杂13号,研究生理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10d后,耐旱性品种(浔油8号和阳光2009)的叶片SPAD值、可溶性蛋白质、MDA含量变幅不大,可溶性糖含量小幅下降,CAT酶活性小幅增加,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其中浔油8号和阳光2009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1倍和2.9倍)。相比之下,敏感性品种(浙油50和华油杂13号)的叶片SPAD值、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减少,MDA含量显著增加,CAT酶活性变幅不大,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但增幅小于耐旱品种。初花期干旱影响油菜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为敏感性品种的株高、一次分枝数、相对分枝高、主花序长、主花序角果数、角果长、单株角果数、角果粒数和单株产量均显著下降,而且降幅明显大于耐旱性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干旱胁迫 生理特性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作物二月兰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刘佳 陈信友 +2 位作者 张杰 徐昌旭 曹卫东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63,共6页
通过尼龙网袋埋田法对二月兰在玉米田中翻压126d的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月兰在翻压前期腐解速率较快,至42d时其腐解率达到39.09%,之后腐解相对平缓,试验结束时二月兰的最终腐解率为67.48%;二月兰碳、氮、钾的释放... 通过尼龙网袋埋田法对二月兰在玉米田中翻压126d的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月兰在翻压前期腐解速率较快,至42d时其腐解率达到39.09%,之后腐解相对平缓,试验结束时二月兰的最终腐解率为67.48%;二月兰碳、氮、钾的释放速率在前期很快,翻压前7d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达到204.62mg/d、37.67mg/d和33.19mg/d,之后迅速下降并趋于稳定;碳和氮在翻压7d时的释放率分别为22.23%和39.89%,钾在翻压14d时的释放率为77.12%,而磷则在翻压前期出现"富集"现象;经过整个春玉米生长季节的腐解,二月兰碳、氮、磷、钾的释放率分别达到76.23%、85.29%、79.63%和96.43%,其碳氮比、碳磷比和碳钾比也分别由最初的9.74、88.83和13.43上升到15.33、104.26和95.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月兰 腐解特征 养分释放特征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草剂对稻田土壤微生态环境及紫云英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谢志坚 张嶔 +1 位作者 徐昌旭 刘光荣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9-132,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水稻田土壤施用不同类型除草剂后对紫云英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微生物种群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除草剂(CK)相比,施用乙草胺和吡嘧磺隆后均显著增加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紫云英植株中含磷量...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水稻田土壤施用不同类型除草剂后对紫云英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微生物种群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除草剂(CK)相比,施用乙草胺和吡嘧磺隆后均显著增加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紫云英植株中含磷量;施用吡嘧磺隆后显著降低紫云英植株中氮、钾含量和土壤中真菌数量以及紫云英干物质累积量;施用乙草胺后主要影响土壤中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施用吡嘧磺隆后则主要影响土壤中脲酶活性。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与施用除草剂吡嘧磺隆相比,施用乙草胺能为紫云英作物提供更适宜的土壤微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其吸收利用土壤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紫云英 养分吸收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陡坡地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静蕊 刘佳 +4 位作者 王惠明 熊鸿飞 刘晖 徐昌旭 秦文婧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6-152,共7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原位监测了南方紫色土陡坡地(坡度=15°)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地表径流量、径流水氮磷浓度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径流量及氮磷流失量最大的月份为5月,占全年流失量的40%以上...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原位监测了南方紫色土陡坡地(坡度=15°)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地表径流量、径流水氮磷浓度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径流量及氮磷流失量最大的月份为5月,占全年流失量的40%以上;横坡垄作及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均能够降低不同作物生长季及休闲季径流水中的氮磷浓度的均值及最大值。烟草季,常规处理(CK)、横坡垄作(KF)和横坡垄作+秸秆覆盖(BMP)径流水中的总氮浓度分别为3.44、3.37和3.28 mg·L^(-1);甘薯季,CK、KF和BMP 3个处理径流水中总氮的浓度分别为2.79、2.61和2.63 mg·L^(-1);休闲季分别为3.01、2.78和2.64 mg·L^(-1)。KF和BMP优化处理后,全年的径流量从CK处理的5 553 m3·hm^(-2)分别降至5 347 m^3·hm^(-2)(KF)和2 905 m3·hm^(-2)(BMP),其中BMP处理与CK处理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CK处理相比,KF处理径流水中不同形态氮磷的流失量虽都有降低,但二者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BMP处理则显著降低了径流水中总氮(T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总磷(TP)、可溶性总磷(TDP)的流失量(P<0.05)。此外,横坡垄作+秸秆覆盖还可以将起始产生径流的最小降雨量从CK处理的26.95 mm提高至67.15 mm。综上结果可以看出,单纯的横坡垄作对陡坡地的养分流失截留效果是有限的,而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处理则可以显著减少陡坡地的径流,进而对氮、磷养分的流失产生较好的截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陡坡地 地表径流 养分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不同耐旱性花生品种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熊洁 李书宇 +3 位作者 陈伦林 邹小云 宋来强 邹晓芬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1-5,共5页
以不同耐旱性花生品种为材料,在人工控水条件下,研究了花针期、结荚期干旱胁迫对花生生理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耐旱性花生品种对干旱的响应不同。在干旱胁迫下,耐旱性品种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MD... 以不同耐旱性花生品种为材料,在人工控水条件下,研究了花针期、结荚期干旱胁迫对花生生理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耐旱性花生品种对干旱的响应不同。在干旱胁迫下,耐旱性品种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MDA、CAT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株高、单株结果数、单株果仁重、出仁率、单株产量略有下降,分枝长、分枝数、结果枝数略有减少甚至增加;而敏感性品种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CAT略有增加或下降,MDA含量明显增加,各形态指标和产量指标均大幅下降。不同生育期干旱均影响花生品种的生理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其中结荚期对花生的影响相对较大,而花针期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干旱胁迫 耐旱类型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胁迫对两个油菜品种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熊洁 丁戈 +3 位作者 陈伦林 李书宇 邹小云 宋来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50,共8页
【目的】研究铝胁迫对两个耐铝油菜品种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揭示耐铝机制和耐性品种的鉴定、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方式,对两个耐铝性不同的油菜品种进行铝胁迫,并对其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等指标的耐铝系数进行测定... 【目的】研究铝胁迫对两个耐铝油菜品种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揭示耐铝机制和耐性品种的鉴定、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方式,对两个耐铝性不同的油菜品种进行铝胁迫,并对其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等指标的耐铝系数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铝胁迫下,耐铝油菜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增幅均大于敏感型品种,而产量、产量构成等指标的降幅则均低于敏感型品种.在低浓度铝胁迫下,油菜SOD、POD、CAT、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耐铝系数均大于高浓度铝胁迫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18.3%、11.9%、33.1%、39.2%、13.5%、17.1%,而MDA的耐铝系数小于高浓度铝胁迫,各生育阶段表现一致.通过典型相关分析表明,苗期各生理指标耐性系数与产量指标耐性系数间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最大(λ1=0.9997**),其中油菜苗期的可溶性糖、脯氨酸、CAT耐铝系数与角果粒数、单株产量耐铝系数关系密切.【结论】在油菜耐铝品种选育时可将苗期作为耐铝性鉴定适宜的筛选时期,以苗期的可溶性糖、脯氨酸、CAT耐铝系数作为耐铝性鉴定的首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铝胁迫 生理特性 产量 典型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及其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苏金平 刘成鹏 +3 位作者 王晓明 曹卫东 刘光荣 徐昌旭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100-103,107,共5页
阐述了江西绿肥作物种质资源的起源、发展历程、生态适应性、产量表现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综述了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利用现状,并简要介绍了在生产上应用的主要绿肥作物品种。
关键词 绿肥作物 种质资源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调理剂的改土培肥及作物增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兆滨 刘秀梅 +6 位作者 冀建华 侯红乾 陈先茂 王萍 刘益仁 吕真真 刘光荣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2-128,共7页
在南方红壤地区,土壤酸化加剧、养分贫瘠化严重,研发红壤改良的技术和物化产品,对作物均衡增产和红壤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红壤旱地连续3年定位种植油菜-花生,花生品种为赣花5号,油菜品种为丰油730。调理剂为自行研制的专利产品,已经... 在南方红壤地区,土壤酸化加剧、养分贫瘠化严重,研发红壤改良的技术和物化产品,对作物均衡增产和红壤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红壤旱地连续3年定位种植油菜-花生,花生品种为赣花5号,油菜品种为丰油730。调理剂为自行研制的专利产品,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研究了红壤调理剂对土壤微结构、物理性状、养分和pH值的影响,并对花生、油菜的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施用调理剂后,从微观结构来看,红壤的致密性降低、孔隙度增加,土壤颗粒直径<4μm;2)施用调理剂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孔隙度增加到59%以上,大颗粒水稳性团聚体(>0.25 mm)含量增加幅度为1.6%~14.0%,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并且与>0.25mm粒径的团粒结构含量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3)施用调理剂的土壤电导率、有机碳、矿质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提高,提高幅度在4.3%~143.7%之间;4)施用调理剂还降低了红壤的酸性,pH值从对照处理的5.28提高到5.82,差异显著;5)施用调理剂,花生和油菜增产幅度分别在13.1%~24.8%、10.3%~21.6%之间;6)应用笔者研制的红壤调理剂,可有效改善红壤旱地的理化性质,提高油菜和花生产量,其用量在2 250~3 000 kg/hm^2时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调理剂 培肥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高茬-紫云英联合还田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被引量:82
13
作者 周国朋 谢志坚 +5 位作者 曹卫东 徐昌旭 白金顺 曾闹华 高嵩涓 杨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157-163,共7页
研究旨在探讨稻草留高茬套种绿肥、稻草-绿肥联合还田下的生产及土壤肥力特征,为南方稻区综合利用稻草和绿肥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2012—2016年设置定位试验,研究高茬稻草-绿肥联合还田下的绿肥和水稻产量、土壤碳氮库活性及其他养分特... 研究旨在探讨稻草留高茬套种绿肥、稻草-绿肥联合还田下的生产及土壤肥力特征,为南方稻区综合利用稻草和绿肥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2012—2016年设置定位试验,研究高茬稻草-绿肥联合还田下的绿肥和水稻产量、土壤碳氮库活性及其他养分特征。试验包括5个处理:冬闲+稻草不还田(CK),冬闲+稻草全量还田(RS),冬种紫云英+稻草不还田(MV),冬种紫云英+稻草低茬全量还田(MV+LRS),冬种紫云英+稻草高茬全量还田(MV+HRS),各处理施用等量化肥。结果表明:稻草-绿肥联合还田提高绿肥产草量及其含氮量,与MV相比,分别增加了13.1%和6.8%(MV+LRS)、32.2%和5.2%(MV+HRS);增加水稻产量,以MV+HRS处理最高,4 a平均产量较RS、MV增加556.8和412.8 kg/hm2。2013和2015年,MV+HRS处理水稻产量高于MV+LRS。稻草-绿肥联合还田培肥地力效果明显,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比CK、RS和MV增加;且联合还田下有效养分提升更为全面。与稻草和绿肥单独应用相比,稻草-绿肥联合还田还能提升土壤微生物量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可见,稻草-绿肥联合还田能够改善绿肥生长、提高水稻产量、提升土壤肥力;其中,高茬稻草与绿肥联合还田下的紫云英和水稻产量最高,土壤肥力也优于低茬处理,是综合利用稻草和绿肥资源的较好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肥力 紫云英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水灌溉对双季晚稻农田生态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邱才飞 邵彩虹 +4 位作者 关贤交 钱银飞 陈金 张天玉 彭春瑞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9-517,共9页
以大田双季晚稻为试验对象,通过设置淹水灌溉(T1)、间歇灌溉(T2)和精准灌溉(T3)3种灌溉方式,研究比较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的群体建成、温光利用特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T1比较,T2和T3 2种节水灌溉方式的稻田群体结构得到优... 以大田双季晚稻为试验对象,通过设置淹水灌溉(T1)、间歇灌溉(T2)和精准灌溉(T3)3种灌溉方式,研究比较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的群体建成、温光利用特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T1比较,T2和T3 2种节水灌溉方式的稻田群体结构得到优化,田间温光条件改善,氮磷养分的吸收和转化速率加快,干物质生产量及肥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且T3的增产和节水效果要优于T2。具体表现为T1较T2和T3的最高茎蘖数分别增加7.28%和8.86%;T3的成穗率较T1和T2分别提高20.47%和3.98%;在拔节期和抽穗期,T3的透光性较T1的分别提高41.39%和32.79%,较T2分别提高11.17和12.50%;田间温度在拔节期较T1和T2分别提高1.32℃和0.38℃,在抽穗期分别提高1.33℃和0.16℃;T3在抽穗前和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速率较T1分别提高14.58%和15.13%,氮积累速率分别增加8.17%和173.95%,磷积累速率分别增加3.70%和35.59%;T3总水分经济利用效率和总水分生物利用效率较T1分别增加72.34%和93.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晚稻 农田生态 水肥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稻-稻”三熟制早熟冬油菜氮高效基因型及鉴定指标筛选 被引量:3
15
作者 钱银飞 邱才飞 +5 位作者 彭春瑞 邹小云 姚易根 裴润根 刘根如 杨文孙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0-840,共11页
【目的】旨在筛选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的氮高效早熟冬油菜基因型及其简易筛选指标。【方法】利用田间小区试验,选用了生育期185 d以下的的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种植的14种早熟冬油菜基因型,进行正常施氮(N_(1))和不施氮(N_(0))处... 【目的】旨在筛选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的氮高效早熟冬油菜基因型及其简易筛选指标。【方法】利用田间小区试验,选用了生育期185 d以下的的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种植的14种早熟冬油菜基因型,进行正常施氮(N_(1))和不施氮(N_(0))处理。根据不同冬油菜基因型氮肥利用率(NUE)的差异,利用树状聚类分析进行分类,形成高、中、低3种氮效率基因型。同时通过逆向溯源的方法,观察分析3种氮效率基因型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的产量构成、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等方面的表现特征。总结分析出氮高效冬油菜基因型的一些简易判断的指标。【结果】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油菜在产量形成、主要农艺性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N1处理下成熟期早熟冬油菜的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和变异系数基本表现大于N0处理。因此,以N1处理下不同基因型的农艺性状表现作为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的鉴别标准。N1处理下,氮高效基因型比氮中效和氮低效基因型产量高、单株角果数多、每角粒数多、株高高、主花序长、一级分枝数多、角果密度高、各部位干物质积累量高、籽粒中氮含量高、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均较高。【结论】沣油737是适合南方“油-稻-稻”三熟制的氮高效早熟冬油菜;正常施氮条件下,成熟期较多的单株角果数与每角粒数,以及较高株高是判断早熟冬油菜氮高效基因型的简易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稻-稻 三熟制 冬油菜 氮高效 树状聚类 筛选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制红壤旱地芝麻产量提高的关键土壤肥力因子探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丰娟 吕茹洁 +4 位作者 汪瑞清 林洪鑫 张志华 魏林根 肖运萍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3期331-339,共9页
本研究在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红壤上,种植10个芝麻品种(赣芝5号、赣芝9号、青麻、金黄麻、武宁黑芝麻、玉山黑芝麻、豫芝11号、丰城白芝麻、中芝13号和樟树褐芝麻),研究不同生育期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芝麻产量的关... 本研究在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红壤上,种植10个芝麻品种(赣芝5号、赣芝9号、青麻、金黄麻、武宁黑芝麻、玉山黑芝麻、豫芝11号、丰城白芝麻、中芝13号和樟树褐芝麻),研究不同生育期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芝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芝麻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pH、有效磷、有效锌、纤维素酶和脲酶活性呈升高趋势。与苗期相比,各指标花期分别升高4.1%、19.4%、15.4%、11.1%、21.4%,成熟期分别升高3.3%、12.9%、13.0%、70.4%、11.3%。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和蛋白酶活性呈降低趋势,花期分别降低8.2%、1.7%、30.3%、17.1%,成熟期分别降低9.0%、5.8%、33.2%和30.3%。速效钾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花期分别升高23.3%、10.7%,成熟期分别降低20.6%、3.5%。有效硼含量、蔗糖酶活性呈“V”型变化,花期有效硼含量降低41.4%,成熟期升高7.3%;花期蔗糖酶活性降低25.8%,而成熟期与苗期无差异。与苗期相比,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花期未产生显著差异,但成熟期却降低了33.5%。土壤有效锌、速效钾、有效硼、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在芝麻生育期间和品种间变化较大,而土壤全氮、有机质、pH值、β-葡萄糖苷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在芝麻生育期间和品种间则相对稳定。苗期土壤速效氮含量和蛋白酶活性,花期土壤有效硼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以及成熟期土壤pH值与芝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注重芝麻基肥的氮肥投入,花期喷施硼肥,同时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或其他措施阻控土壤酸化是红壤旱地芝麻产量提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芝麻产量 土壤酶 置信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县域水稻产量变化的关键土壤肥力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楚 黄晶 +8 位作者 申哲 李继文 韩天富 艾栋 颜俊 孙耿 陈金 柳开楼 张会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90-99,共10页
土壤肥力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关系有助于优化不同区域水稻生产和科学培肥。该研究基于县域研究尺度,选取了中国东北的方正县、长江中游的宁乡市和长江中下游的进贤县,分析水稻绝对产量、相对产量和... 土壤肥力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关系有助于优化不同区域水稻生产和科学培肥。该研究基于县域研究尺度,选取了中国东北的方正县、长江中游的宁乡市和长江中下游的进贤县,分析水稻绝对产量、相对产量和可持续产量指数,并探讨不同区域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肥力因素。结果表明:由于稻作模式不同,宁乡市的两季水稻产量(9414.89 kg/hm^(2))显著(P<0.05)高于方正县的一季稻产量(8224.31 kg/hm^(2))和进贤县的晚稻季产量(5691.38 kg/hm^(2)),但方正县的水稻相对产量均值(89.88%)显著(P<0.05)高于宁乡市(73.84%)和进贤县(65.67%),且方正县的可持续产量指数也相对较高(0.86),显示出该县域在产量和稳定性方面的优势;依据相对产量划分的低、中、高产水平的分析表明,高产水平下方正县、宁乡市、进贤县的土壤肥力指标和综合肥力指数较高。不同县域影响相对产量的主要肥力因子不同,方正县、宁乡市、进贤县水稻可持续产量指数变化的关键肥力因素分别是土壤有效磷(贡献度为8.68%)、碱解氮(贡献度为12.92%)、有机质(贡献度为15.37%)。在后续的水稻生产中,建议方正县重点关注土壤有效磷的管理,宁乡市和进贤县则应注重提升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肥力 水稻 产量 典型县域 可持续产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磷钾处理对木薯产量、养分积累、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49
18
作者 林洪鑫 袁展汽 +3 位作者 刘仁根 肖运萍 黄雪花 汪瑞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57-1465,共9页
于2010和2011年,以木薯品种华南205(SC205)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方案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施肥处理对木薯产量、养分积累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通过多元回归建立红壤旱地木薯的施肥效益方程。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鲜薯产... 于2010和2011年,以木薯品种华南205(SC205)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方案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施肥处理对木薯产量、养分积累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通过多元回归建立红壤旱地木薯的施肥效益方程。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鲜薯产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缺氮处理的鲜薯产量显著低于缺磷和缺钾处理,对鲜薯产量的影响N>K2O>P2O5;施肥处理中以N2P2K2处理的鲜薯产量、鲜薯淀粉含量、鲜生物量、养分收获指数和经济效益最高,而产投比以N2P2K0处理最高,N1P2K1处理其次,N2P2K3处理最小。木薯植株养分积累总量K2O>N>P2O5,平均100 kg鲜薯养分需求量分别为1.00、0.91和0.11 kg,平均养分收获指数分别为0.53、0.33和0.46。相关分析表明,木薯产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施钾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施磷量相关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三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达到经济最佳产量时的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205.37、65.43和311.30 kg/hm2,产投比为6.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414”试验 木薯 养分积累利用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66
19
作者 侯红乾 黄永兰 +3 位作者 冀建华 刘益仁 刘秀梅 胡兆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9-396,共8页
为明确缓/控释肥(slow/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CRF)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连续2年在南方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双季稻大田试验,比较了不施氮肥(CK)、推荐分3次施肥(OF)、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100CRF)和一次性基施... 为明确缓/控释肥(slow/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CRF)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连续2年在南方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双季稻大田试验,比较了不施氮肥(CK)、推荐分3次施肥(OF)、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100CRF)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80CRF)条件下,双季稻的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2年4季产量平均表现为80CRF>100CRF>OF>CK,其中80CRF、100CRF和OF分别比CK增产25.32%、23.93%和22.54%(P<0.05),而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年籽粒平均吸氮量中,早稻100CRF、80CRF处理均显著高于OF处理(P<0.05),晚稻100CRF处理显著高于OF处理(P<0.05),但80CRF处理与OF无显著差异,秸秆吸氮量与籽粒一致。100CRF、80CRF处理下氮肥吸收利用率均显著高于OF处理(P<0.05);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以80CRF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和OF处理(P<0.05);2012年晚季80CRF的氮肥生理利用率、土壤氮素依存率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处理(P<0.05),2013年早晚稻均以OF处理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处理(P<0.05);2年定位试验中的80CRF处理与OF处理氮素生理利用率无显著差异。因此,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产量水平与推荐分次施肥水平相当,但施用缓/控释肥能显著提高水稻氮素吸收量和含量。全量施缓/控释肥虽能提高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但氮素生理利用率降低;在推荐施肥的基础上减量20%施用缓/控释肥的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农艺利用率、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氮肥生理利用率与推荐施肥无差异;即在稳产的基础上,提高了氮素的利用效果,是值得推荐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 产量 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4
20
作者 侯红乾 冀建华 +3 位作者 刘秀梅 吕真真 蓝贤瑾 刘益仁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8-765,共8页
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30 a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氮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 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30 a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氮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氮素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等养分量NPK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能显著提高30 a双季稻平均产量(P<0.05),增产幅度在2.47%~5.73%,其中30F+70M处理产量最高,且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之间有显著差异,30F+70M处理显著高于50F+50M处理(P<0.05)。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产量表现不同,低量有机肥配施处理在试验前期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高量有机肥配施处理在试验中后期增产效果明显。与等养分量NPK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30 a平均吸氮量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每生产1 t籽粒对氮素的需求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20.57~20.94 kg)低于NPK处理(21.77 kg),其中30F+70M、70F+30M处理具有较高的氮素生产效率。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30 a平均氮肥吸收利用率与等养分条件下NPK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氮肥生理利用率显著提高。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不同肥力水平稻田应选择适合的比例,中低肥力水平稻田以30%有机肥配施较为合适,而高肥力水平稻田宜选择50%、70%有机肥配施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水稻产量 水稻吸氮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