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盛耀 贺晓云 +3 位作者 祁潇哲 邹世颖 许文涛 黄昆仑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共7页
2014年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达到1.815亿hm2,转基因植物商业化发展给全球农业和环境带来巨大收益,但是其安全性问题仍然受到广泛争议。目前,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评价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各国政府对评价程序的具... 2014年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达到1.815亿hm2,转基因植物商业化发展给全球农业和环境带来巨大收益,但是其安全性问题仍然受到广泛争议。目前,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评价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各国政府对评价程序的具体要求还存在差异。为了在法律法规层面规范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程序,中国农业部颁布了《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涵盖了详细的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内容。本文结合案例分析,对该指南中的食用安全评价部分详细解析和论述了包括营养学、毒理学、致敏性以及非期望效应等安全评价程序,旨在为我国转基因植物的食用安全评价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植物 食用安全评价 营养学评价 毒理学评价 致敏性评价 非期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科普型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许文涛 程楠 +2 位作者 朱龙佼 罗云波 黄昆仑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18期314-316,322,共4页
转基因食品为解决未来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带来希望,但是略显高深的科学知识和公众的莫名恐慌使其科普教育变得十分困难和紧迫。本文就高等教育中开设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与科普型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 转基因食品为解决未来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带来希望,但是略显高深的科学知识和公众的莫名恐慌使其科普教育变得十分困难和紧迫。本文就高等教育中开设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与科普型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提出了相应改革与实践的具体措施,此外又列举了3个典型案例作为本课程科普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参考,旨在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使科学服务于社会,培养出适合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安全 科普型教学 改革措施 实践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包琪 贺晓云 黄昆仑 《生物安全学报》 2014年第4期248-252,共5页
自199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以来,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长,2013年种植面积已达1.75亿hm2。其在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环境保护、提升粮食营养质量和品质、制药以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了重要作... 自199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以来,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长,2013年种植面积已达1.75亿hm2。其在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环境保护、提升粮食营养质量和品质、制药以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转基因商业化生产的深入,转基因技术的潜在风险性引起了社会以及国际上更广泛的关注。事实上,在转基因技术出现之初,科学家们就开始关注其安全性问题。相关国际组织(FAO、WHO、CAC、OECD等)经过数次研究制订了一系列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有关的评价原则、指南与措施等。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这些安全评价策略也在不断完善。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和管理体系。转基因食品在进入市场前要经过十分全面以及系统的安全性评价,包括营养学、毒理学、过敏性等方面,从而保障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 安全性评价 发展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晨光 许文涛 +1 位作者 黄昆仑 罗云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97-305,共9页
目前世界各国都以不同方式要求企业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这就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控制体系为线索先后介绍了世界各国的转基因标识制度及其必要性和国内外转基因分析检测技术的新进展,其... 目前世界各国都以不同方式要求企业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这就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控制体系为线索先后介绍了世界各国的转基因标识制度及其必要性和国内外转基因分析检测技术的新进展,其中包括一些新颖的检测技术,如二代测序技术、等温扩增技术、组学分析技术等,最后预测了这些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 分析检测技术 分子特征 等温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组学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晨光 许文涛 +1 位作者 朱鹏宇 付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88-295,共8页
转基因技术备受世人关注,且转基因作物关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因此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地位极其重要,各种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前进与发展。组学分析技术成为安全评价工作的新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转基因组学分析技术的必要性,组学分析... 转基因技术备受世人关注,且转基因作物关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因此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地位极其重要,各种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前进与发展。组学分析技术成为安全评价工作的新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转基因组学分析技术的必要性,组学分析技术的发展,世界主要转基因作物组学评价发展情况及未来转基因组学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对转基因安全评价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作物 组学分析 组学策略 多组学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改良型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升 罗云波 黄昆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7-343,共7页
研究证实营养素在疾病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摄入不足将影响人体健康,所以营养素的补充强化已成为各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益成熟,营养改良型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围绕转基因技术在植物营养改良方面的应用,综... 研究证实营养素在疾病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摄入不足将影响人体健康,所以营养素的补充强化已成为各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益成熟,营养改良型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围绕转基因技术在植物营养改良方面的应用,综述了转基因技术在提高植物中维生素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矿质元素含量和降低植物中有害因子、改善脂肪酸组成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同时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商业化进程提出了建议。以期使读者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转基因技术在改良植物营养价值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植物 营养改良 营养成分 有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纸法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7
作者 程楠 何景 +2 位作者 董凯 罗云波 许文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6-261,共6页
试纸法作为一种简便、高效、低成本的检测手段,其发展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本文从纸层析技术、化学比色技术、酶抑制技术、免疫分析技术、生物化学技术以及分子生物技术6个与试纸法结合的快速检测技术出发,对试纸法的... 试纸法作为一种简便、高效、低成本的检测手段,其发展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本文从纸层析技术、化学比色技术、酶抑制技术、免疫分析技术、生物化学技术以及分子生物技术6个与试纸法结合的快速检测技术出发,对试纸法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纸基微流控芯片、纳米颗粒标志物和试纸分析仪为例分析了典型的试纸法创新途径;最后对试纸法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纸法 食品安全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用引物多重PCR技术检测3种病原微生物 被引量:12
8
作者 商颖 许文涛 +6 位作者 元延芳 梁志宏 石慧 翟志芳 张雅楠 罗云波 黄昆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3-106,共4页
为寻找快速且准确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在普通多重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通用引物多重PCR(universal primers-multiplex PCR,UP-M-PCR)技术。利用该技术对食品中主要的3种致病菌——大肠杆菌、... 为寻找快速且准确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在普通多重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通用引物多重PCR(universal primers-multiplex PCR,UP-M-PCR)技术。利用该技术对食品中主要的3种致病菌——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进行同时检测,经过单重PCR验证、二重以及三重UP-PCR反应条件和体系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5pg目标DNA,复合引物和通用引物的加入量分别为2nmol/L和300nmol/L。此方法检测灵敏度高、病原菌检测限低,可在实践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单增李斯特菌 沙门氏菌 通用引物 多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油DNA提取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何景 许文涛 黄昆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82-386,391,共6页
对食用油DNA提取方法、样品基质和食用油加工工艺对食用油DNA提取的影响进行了系统阐述;综述了检测基因、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定性PCR、实时定量PCR和分子标记技术在食用油DNA检测中的应用现状;讨论了食用油DNA提取和检测中存在的... 对食用油DNA提取方法、样品基质和食用油加工工艺对食用油DNA提取的影响进行了系统阐述;综述了检测基因、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定性PCR、实时定量PCR和分子标记技术在食用油DNA检测中的应用现状;讨论了食用油DNA提取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 DNA提取方法 样品基质 加工工艺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菇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闫燕 许文涛 +5 位作者 苏春元 罗云波 王一南 谷新晰 戴蕴青 田洪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0-193,共4页
以实验室自行培育的平菇为实验材料,分别使用CTAB法、SDS-CTAB法以及高盐酶解法提取平菇基因组DNA,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限制性酶切及PCR检测来衡量基因组质量。结果表明,使用CTAB法很难得到高质量的基因组DNA,OD260/280仅为1.5左右,... 以实验室自行培育的平菇为实验材料,分别使用CTAB法、SDS-CTAB法以及高盐酶解法提取平菇基因组DNA,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限制性酶切及PCR检测来衡量基因组质量。结果表明,使用CTAB法很难得到高质量的基因组DNA,OD260/280仅为1.5左右,而且伴有较多的杂质,电泳条带拖尾严重;使用EcoRI限制性酶对其进行酶切分析,效率较低,同时PCR检测不能得到有效扩增;而使用优化后的SDS-CTAB法及高盐酶解法提取平菇DNA,能够获得质量高、纯度好的基因组DNA,OD260/280基本保持在1.8~2.0之间,电泳条带较为清晰均一,使用EcoRI限制性酶对其进行酶切分析,酶切效果较好,并且DNA质量能够满足PCR检测的模板要求。说明SDS-CTAB法以及高盐酶解法提取的平菇DNA能够满足分子水平操作的要求,两者相比,前者成本较低,后者产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菇 基因组DNA 提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安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1
作者 许文涛 朱龙佼 +2 位作者 程楠 黄昆仑 罗云波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期341-343,346,共4页
为满足新食品安全背景下的高素质人才需求,食品安全课程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读食品安全事件成因并给出应对方案的能力。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释放,培养收效甚微。本文尝试引入案例教... 为满足新食品安全背景下的高素质人才需求,食品安全课程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读食品安全事件成因并给出应对方案的能力。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释放,培养收效甚微。本文尝试引入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改革的可行性、科学性、重要性进行探讨,并在如何实现无缝嵌合、选择案例、实践新型教学模式几个层面进行了理论探索,以期为高素质食品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课程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中基因组提取方法的比较及水体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淑红 许文涛 +3 位作者 石慧 程国灵 罗云波 黄昆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75-379,共5页
以河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沸水浴法、SDS法、CTAB法、酚氯仿法和改良法提取河水中的基因组,对提取效果进行比较,确定出最佳提取方法;并利用传统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人工污染样品中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检测,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以河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沸水浴法、SDS法、CTAB法、酚氯仿法和改良法提取河水中的基因组,对提取效果进行比较,确定出最佳提取方法;并利用传统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人工污染样品中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检测,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实验利用4种自然界水体验证了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加入溶菌酶的酚氯仿法对河水中的DNA提取效果最好;传统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结果一致,且分子生物学方法比传统培养法节省一半左右的时间;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检测出自然界水体中的铜绿假单胞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水 提取基因组 传统培养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学技术及其在食品科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龑 许文涛 +2 位作者 赵维薇 郝俊冉 黄昆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32,共7页
后基因组时代的主要研究任务即是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其发展迅速,有望成为解决生命科学领域诸如食品品质与安全等科学问题的有力工具。组学研究为食品科学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在食品加工、贮藏、营养... 后基因组时代的主要研究任务即是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其发展迅速,有望成为解决生命科学领域诸如食品品质与安全等科学问题的有力工具。组学研究为食品科学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在食品加工、贮藏、营养素检测、食品安全以及食品鉴伪等领域中已有广泛的应用。综述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以及组学技术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学 蛋白组学 代谢组学 食品科学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荞麦水溶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分子量的测定 被引量:9
14
作者 许文涛 张方方 +2 位作者 罗云波 王颖 黄昆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22-24,共3页
通过热水浸提法从荞麦中提取水溶性多糖,并用离子交换柱和凝胶过滤柱对荞麦多糖进行分离纯化、测定其分子量。结果表明,荞麦多糖粗品用Savag法脱蛋白后,采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cryl S-400HR柱层析纯化,得到荞麦多糖(FEP),... 通过热水浸提法从荞麦中提取水溶性多糖,并用离子交换柱和凝胶过滤柱对荞麦多糖进行分离纯化、测定其分子量。结果表明,荞麦多糖粗品用Savag法脱蛋白后,采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cryl S-400HR柱层析纯化,得到荞麦多糖(FEP),经过凝胶柱色谱分析表明,FEP为均一多糖。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用AKTA快速液相蛋白层析仪的紫外检测器在280nm波长处检测蛋白质含量。最后根据用不同分子量标准葡聚糖做出的标准曲线,测定出FEP分子量(Mw)为172044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多糖 分离纯化 分子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20
15
作者 赵维薇 许文涛 +2 位作者 王龑 彭晓丽 黄昆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7-64,共8页
介绍代谢组学的研究技术,主要包括核磁共振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同时介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库。对目前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生物研究领域、资源环境,以及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 质谱 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弹性蛋白酶在猪肉嫩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卓君 王雷 +4 位作者 许文涛 谷欣晰 李筱婷 梅晓宏 黄昆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2-45,共4页
以木瓜蛋白酶作为对照,研究本实验室构建的重组毕赤酵母表达产物即弹性蛋白酶在肉类嫩化方面的应用,测定酶的活力,并对酶的最佳作用条件进行研究,进一步对其在肉类嫩化应用中加酶量、加入方式,肉的处理温度和时间进行优化。实验利用质... 以木瓜蛋白酶作为对照,研究本实验室构建的重组毕赤酵母表达产物即弹性蛋白酶在肉类嫩化方面的应用,测定酶的活力,并对酶的最佳作用条件进行研究,进一步对其在肉类嫩化应用中加酶量、加入方式,肉的处理温度和时间进行优化。实验利用质构仪和嫩度计测定肉的剪切力的变化,按照剪切力与嫩化程度成反相关的规律并结合显微镜观察结果综合判断肉的嫩化程度。结果显示:利用注射法把酶液均匀注射入经过75~80℃水浴加热20~30min处理的肉样中,加入酶量约20~37mg/mL,处理时间为2.5~6h时,该重组弹性蛋白酶对肉的嫩化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弹性蛋白酶 肉类嫩化 显微镜 剪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野生羊肚菌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武冬梅 许文涛 +4 位作者 谢宗铭 李全胜 祝建波 沈海涛 罗云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2,共6页
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征并结合r DNA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分析技术分析了根据形态特征挑选的、采自新疆伊犁、塔城、石河子、乌鲁木齐、阿勒泰五地区的31株野生羊肚菌子实体。r DNA ITS序列分析表明,采自新疆兵团185团且... 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征并结合r DNA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分析技术分析了根据形态特征挑选的、采自新疆伊犁、塔城、石河子、乌鲁木齐、阿勒泰五地区的31株野生羊肚菌子实体。r DNA ITS序列分析表明,采自新疆兵团185团且形态学分类为半开羊肚菌(Morchella semilibera)的2株菌株实为羊肚菌科常见属钟菌属的皱盖钟菌(Verpa bohemica)。以2株皱盖钟菌作为外类群,29株样品与来自Gen Bank的羊肚菌属各物种进行ITS序列聚类,可以分为四大聚类群,其中25株菌株与Morchella sp.Mel-17/19/20/34、Morchella sp.Mel-23/24/31/32、Morchella sp.Mel-13/26聚为第I类群;半开羊肚菌单独聚为第II类群;1株菌株与Morchella frustrata聚为第III类群;3株菌株与Morchella sp.Mes-6、Morchella sp.Mes-7、Morchella sp.Mes-17共同聚为第四类群。结合形态学特征,初步认为,上述五地区羊肚菌属至少由7个物种构成。根据国内最新研究资料,其中2种为中国新纪录种,分别为Morchella sp.Mes-17和Morchella frustrata(中立羊肚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野生羊肚菌 物种多样性 内转录间隔区(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野生羊肚菌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8
18
作者 武冬梅 许文涛 +2 位作者 谢宗铭 罗云波 李全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1-384,共4页
羊肚菌是一种大型真菌,风味独特,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是世界公认的一类珍稀食药用真菌。新疆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野生羊肚菌资源。通过对新疆野生羊肚菌资源的分布、营养成分及人工栽培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羊肚菌是一种大型真菌,风味独特,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是世界公认的一类珍稀食药用真菌。新疆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野生羊肚菌资源。通过对新疆野生羊肚菌资源的分布、营养成分及人工栽培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提出新疆野生羊肚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将来的发展趋势,为新疆野生羊肚菌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野生羊肚菌 研究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赭曲霉毒素A生成转化及致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郝俊冉 许文涛 黄昆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27-433,共7页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曲霉属(Aspergillus.sp)和青霉属(Penicillium.sp)真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它的生成受温度、水活度等的影响。检测食品及饲料中OTA含量的基本方法有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曲霉属(Aspergillus.sp)和青霉属(Penicillium.sp)真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它的生成受温度、水活度等的影响。检测食品及饲料中OTA含量的基本方法有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OTA因被认为与巴尔干半岛肾病有关而引起全球的关注,研究发现,OTA具有肾毒性、肝毒性、免疫毒性、基因毒性等,并且主要是通过促进膜的过氧化反应,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和影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蛋白及关键因子的转录表达等来达到致毒效应。吸附、转化、降解是OTA脱毒的主要方式。本文就OTA的检测方法、生物合成、致毒机制和脱毒转化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赭曲霉毒素A 检测方法 生物合成 致毒机制 脱毒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检测肉品的新型通用单引物多重PCR技术 被引量:5
20
作者 商颖 许文涛 +6 位作者 元延芳 梁志宏 石慧 翟志芳 张雅楠 罗云波 黄昆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16-419,共4页
在市场中,牛、羊肉中掺杂价格便宜的猪肉,以次充好的欺骗行为屡见不鲜,而且近些年来出现疯牛病、禽流感等疾病,肉品的种属鉴定变得至关重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多重PCR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但是其扩增效率和检测限达不到理想... 在市场中,牛、羊肉中掺杂价格便宜的猪肉,以次充好的欺骗行为屡见不鲜,而且近些年来出现疯牛病、禽流感等疾病,肉品的种属鉴定变得至关重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多重PCR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但是其扩增效率和检测限达不到理想要求。为寻找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生肉品种的方法,在普通多重PCR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通用单引物多重PCR(CSP-M-PCR)技术,该方法的体系中,所有目的片段共用一样的上游引物进行扩增,检测限可达5μmol/L。此方法不仅弥补了普通多重PCR扩增效率较低、检测限不理想的缺点,还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降低了检测的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通用单引物 同时检测 肉品种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