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农业面源污染分区的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刘涓 谢谦 +2 位作者 倪九派 魏朝富 吕家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431-2441,共11页
在三峡库区建立生态农业园是解决库区农业、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有效措施。以农业面源污染分区为基础,探讨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农业园的建设模式和对策。结果表明:(1)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将生态农业园规划为三大生态农业区,低海拔平坝丘陵生... 在三峡库区建立生态农业园是解决库区农业、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有效措施。以农业面源污染分区为基础,探讨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农业园的建设模式和对策。结果表明:(1)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将生态农业园规划为三大生态农业区,低海拔平坝丘陵生态农业区适宜发展"粮果蔬-猪-沼气-粮果蔬+休闲旅游"复合型高效农业模式,中海拔低山生态农业区可采用"粮-林-畜-沼气-草"的生态农业园建立模式,高海拔高山生态农业区适宜发展林草牧药复合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2)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种植园、生态养殖园和生态综合园为该区的生态农业园建设方向。划分归并后的五大农业面源污染产污区中,库首外围丘陵山地产污区适宜以生态种植园为主导发展方向;库尾丘陵山地产污区可主营生态养殖园;余下3个产污区的发展核心都宜放在生态综合园建设。(3)三大生态农业区中的中海拔低山生态农业区和五大产污区中的库中平行岭谷产污区是库区生态农业园的建设重点。(4)为保障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应积极促进国家、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断创新和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农业生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生态农业园 农业面源污染 模式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山地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关键技术研究——以重庆松藻矿区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黄晶晶 张坤 +2 位作者 魏朝富 胡斐南 钟茫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4-174,共11页
煤矿的井工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以重庆松藻矿区3个典型区域的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为例,采用三区划分法对采煤沉陷区进行预测,探讨了采煤沉陷区预测及土地整治关键技术问题,以期为喀... 煤矿的井工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以重庆松藻矿区3个典型区域的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为例,采用三区划分法对采煤沉陷区进行预测,探讨了采煤沉陷区预测及土地整治关键技术问题,以期为喀斯特山地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1)赶水沉陷区涉及稳定、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三类,安稳沉陷区涉及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两类,打通沉陷区涉及稳定和非稳定两类;(2)水源破坏是松藻矿区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而相应的水利工程技术成为松藻矿区沉陷区整治的重点,同时也是沉陷区整治是否有效的重要评定标准之一;(3)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关键技术为:土地平整工程主要规划布局在未来影响区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布局要尽量避开易于发生拉裂和垮塌的断层附近.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关键技术在于:在土地平整技术上,土地平整设计更强调耕作田块的稳定性,防止田面沉降;在水利工程技术上,非稳定区和未来影响区的工程设计C20砼浇筑厚度应大于稳定区;对于道路工程设计,非稳定区和未来影响区生产路主要采取预制钢筋砼板方式,而稳定区内生产路路面采用C20砼浇筑.科学地分析预测采煤沉陷区对合理制定土地整治技术及土地整治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喀斯特地区 土地整治 工程技术 三区划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流转胁迫下农户生计多元化选择与可持续性水平——基于重庆市合川区188户的调查数据 被引量:12
3
作者 蒋佳佳 张仕超 +1 位作者 邵景安 王金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4-326,共13页
农户生计资源重组是在耕地流转胁迫下对经济机会的反馈响应。基于重庆市合川区川柠柠檬示范园188户耕地流转农户及其394块流转耕地地块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流转农户劳动力特征和流转耕地的数量、质量及耕作半径特征,进而剖析耕地流转后农... 农户生计资源重组是在耕地流转胁迫下对经济机会的反馈响应。基于重庆市合川区川柠柠檬示范园188户耕地流转农户及其394块流转耕地地块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流转农户劳动力特征和流转耕地的数量、质量及耕作半径特征,进而剖析耕地流转后农户多元化生计选择策略,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成果3方面构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生计多样化指数、收入多样化指数、非农化水平及家庭纯收入指标,对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耕地流转致使农户自然资本严重减少,家庭生计结构由农业主导型向非农主导型转变,生计种类显著增加,趋于多元化。2)耕地流转后,农户生计资本总指数增加,且农户生计资本属性间及各类型农户间的增长率存在分异。耕地流转导致5大资本失调,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降低。3)不同类型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在流转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提升强度从大到小表现为非农主导型农户>农业主导型农户>非农型农户>纯农型农户。总之,农户在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的内部冲击下,生计资本得以重组,致使农户生计的分化与转型,而多元化生计有助于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流转 农户生计 多样化 可持续性水平 生计资本 生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层土壤剥离潜力评价方法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心佩 钟守琴 魏朝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89-296,I0002,共9页
在开发建设项目日益扩大增长的今天,剥离被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是缓解人地矛盾,保护耕地资源的有效措施。该文在Arc GIS的技术支持下,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从耕层土壤质量与耕地质量2个角度,提供了一种定量评价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可剥离... 在开发建设项目日益扩大增长的今天,剥离被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是缓解人地矛盾,保护耕地资源的有效措施。该文在Arc GIS的技术支持下,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从耕层土壤质量与耕地质量2个角度,提供了一种定量评价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可剥离的耕层土壤剥离潜力的方法。将研究区耕层土壤质量等级图层与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质量等级图层叠加,得出江津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可剥离耕层土壤资源潜力,可剥离的耕层土壤总面积达到了30.18 km2,占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总面积的76.39%,主要集中在江津区经济发达、非农建设发展迅速,地势低平、集中连片、交通便利、增值潜力巨大的中北部地区。根据江津区耕层土壤质量等级以及江津区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质量等级,将可剥离的耕层土壤划分为3个等级,以便确定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层土壤剥离的优先秩序以及后备土壤资源;可剥离的优质耕层土壤资源稀缺,一级可剥离耕层土壤面积仅为0.32 km2,占可剥离耕层土壤总量的1.03%,二级可剥离耕层土壤面积为4.64 km2,占可剥离耕层土壤总量的15.37%。因此在丘陵山地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耕地保护任务重大,更需对被占用优质的耕地进行耕层土壤剥离。该文为区域开发建设、耕地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后续的耕层土壤利用规划乃至西南丘陵山地区的非农建设规划布局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 剥离 非农建设 耕地 潜力评价 江津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紫色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综合肥力评价与比较 被引量:30
5
作者 谢军 方林发 +3 位作者 徐春丽 张淑香 张跃强 石孝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00-1507,共8页
【目的】为探求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和土壤综合肥力的演变,寻求合理评价西南紫色土区域土壤综合肥力的方法。【方法】本研究以7年的定位试验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内梅罗指数法、相关系数法和因子分析法对不施肥对照(CK)、化... 【目的】为探求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和土壤综合肥力的演变,寻求合理评价西南紫色土区域土壤综合肥力的方法。【方法】本研究以7年的定位试验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内梅罗指数法、相关系数法和因子分析法对不施肥对照(CK)、化肥优化施用(OP)、在化肥优化基础上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MF)、在化肥优化基础上有机肥氮替代100%化肥氮(OM) 4个处理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施肥处理下蔬菜和玉米的平均产量均表现为MF处理最大。在蔬菜季,MF处理显著提高了产量,相比OP和OM处理,榨菜分别增产27.8%和16.0%,大白菜分别增产28.6%和8.7%;在玉米季,MF处理的产量最大,为9907kg/hm^2,显著高于OP和OM处理,分别增产1199 kg/hm^2和1273 kg/hm^2。通过分析土壤单项肥力指标与作物产量的相关关系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与作物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对紫色土土壤肥力贡献大,是表征紫色土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用3种评价方法计算的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值(IFI)均表现为OM> MF> OP> CK,施用有机肥处理(MF和OM)处理IFI值要显著高于优化施肥处理。3种评价方法的IFI值与作物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关系,但3种评价方法的相关系数平均值从大到小表现为相关系数法(0.5292)>内梅罗指数法(0.5252)>因子分析法(0.5130),表明相关系数法比内梅罗指数法和因子分析法更可靠。【结论】在蔬菜-玉米轮作体系下,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能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土壤综合肥力水平。从3种评价方法的精确性来看,相关系数法比内梅罗指数法和因子分析法更可靠,在实践中优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 产量 土壤综合肥力评价 内梅罗指数法 因子分析法 相关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区水稻土抗剪强度的水敏性特征 被引量:19
6
作者 胡斐南 魏朝富 +3 位作者 许晨阳 魏能峤 钟茫 钟守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7-114,共8页
土的抗剪强度是工程设计中重要的依据指标,同时也是土壤精准耕作,大型农业器具设计的一个基本参数。紫色水稻土长期处于淹水状态,为研究其抗剪强度的水敏感性特征,该文以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大柱村国土整治项目区内紫色水稻土为试样,采... 土的抗剪强度是工程设计中重要的依据指标,同时也是土壤精准耕作,大型农业器具设计的一个基本参数。紫色水稻土长期处于淹水状态,为研究其抗剪强度的水敏感性特征,该文以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大柱村国土整治项目区内紫色水稻土为试样,采用调控含水率变化,通过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研究其抗剪强度的水敏感性特征,并为实际工程中处理紫色水稻土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同一围压下,紫色水稻土的最大主应力差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相同含水率下,随着围压的升高最大主应力差增加,但这种增加趋势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2)当含水率处于界限含水率附近时,抗剪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减变化较为缓慢;含水率大于某一值后紫色水稻土抗剪强度随含水率增加而减小。3)紫色水稻土的粘聚力随含水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峰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4)紫色水稻土内摩擦角与含水率之间具有明显的线性负相关性。该研究可为地区农业基础工程的设计到施工,以及工后更好地控制路基路堑的稳定性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剪强度 含水率 试验 水敏性 紫色水稻土 三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区土地流转与整治联动下的资源整合及价值变化 被引量:27
7
作者 张仕超 魏朝富 +1 位作者 邵景安 李治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7,共17页
土地顺畅流转并带动各种资源高效整合和土地价值提升是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文以重庆市江津区慈云镇小园村和永兴镇黄庄村、旸岩村为研究区,将流转地块图件数据与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农户调查数据有机结合,采用收益还原法、... 土地顺畅流转并带动各种资源高效整合和土地价值提升是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文以重庆市江津区慈云镇小园村和永兴镇黄庄村、旸岩村为研究区,将流转地块图件数据与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农户调查数据有机结合,采用收益还原法、市场价格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对耕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发展权价值进行估算,探讨了土地流转与整治联动下土地分散小户经营与集中规模经营的资源整合及价值变化。结果表明:土地流转与整治联动下田块规模扩大、形状趋于规则、田面更加平整,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田块平均面积、平均形状指数和平整度指数的相对改善程度分别为38.19%、2.54%和30.95%,田间道路密度与沟渠密度指数的绝对改善程度分别达50和75 m/hm2以上;生产成本增加,但综合效率明显提高。土地流转后每公顷人工成本和农资成本分别高出流转前的1.58~24.84倍和1.22~8.04倍,而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本产出率分别高出流转前的21.46~45.74倍、6.26~14.59倍和1.09~3.71倍,且总投入产出率均高于流转前的1.1倍以上;农业发展投资主体由一元化转为多元化。土地流转前农户自筹资金占100%,土地流转后自筹资金与政府投资占比分别介于24.53%~79.31%和20.69%~75.47%之间,且样区Q1和Q6分别引入了18%和13.54%的社会资金;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土地流转后均提高2倍多,而生态价值降低,平均损失率达34.83%,价值结构不均衡在加剧。因此,在产业政策导向下整合各涉农部门资金集中进行田块规划和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或续建,建立以土地整治为先导,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农户自主或委托村集体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思路,既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顺畅流转,带动产业类型与经营模式双重转变,又有效整合土地、设施、资金、劳动力和农资等农业生产要素,发挥资源整合效率,还极大提升了土地综合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生态 土地流转 资源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模式比较 被引量:8
8
作者 黄晶晶 张坤 魏朝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76-379,共4页
重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和"地票"的实质都是农村建设用地流转,但两者在运行程序和增值收益分配上还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挂钩与"地票"的区别在于:(1)挂钩中耕地是采取"先占后补"的方式,而&... 重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和"地票"的实质都是农村建设用地流转,但两者在运行程序和增值收益分配上还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挂钩与"地票"的区别在于:(1)挂钩中耕地是采取"先占后补"的方式,而"地票"是采取"先补后占"的方式,"地票"对耕地的保护力度更大、保护效果更好;(2)挂钩指标只能是小范围的置换,不能突破项目区的范围,而"地票"指标能够大范围、远距离的置换,其落地范围受限小、城市建设用地更集中、布局更优化、对于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更有效;(3)挂钩收益分配的主体包括农民、集体组织和当地政府,而"地票"收益主要是在农民和集体组织之间分配。因此,增减挂钩可以说是"地票"的一种特殊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减挂钩 “地票” 运行程序 运行成本 增值收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土地资源整合模式:土地流转与整治 被引量:8
9
作者 张仕超 李治猛 魏朝富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9-236,共8页
受耕地细碎化、宅基地空置化、土地利用粗放化、耕地保护严峻化和新型四化同步推进的多维驱动影响,乡村土地顺畅流转并带动城乡资源高效整合成为我国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互动机制创新的难点。为此,从土地产权流转、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 受耕地细碎化、宅基地空置化、土地利用粗放化、耕地保护严峻化和新型四化同步推进的多维驱动影响,乡村土地顺畅流转并带动城乡资源高效整合成为我国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互动机制创新的难点。为此,从土地产权流转、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整治三个层面,论述了乡村土地资源整合模式。研究表明:土地流转是土地使用权转移和收益再分配,农用地整治是土地自然属性与利用方式的重构和调整,而居民点复垦、新村建设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优化和整体效用的提升。尽管从土地产权和工程改造层面,构建了特定区域或特定目标的土地产权流转模式和田-水-路-林-村工程建设模式,但尚未形成"协调、互动、统筹"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模式体系。因此,如何将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融为一体,通过政策引导与工程改造双向加力,搭建城乡资源高效整合和双向流动的统筹链,成为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耦合模式创新的关键点。而该模式的创新发展,既应突破土地流转体制障碍,又应突破新增耕地受路、沟、渠、林等占用多且乱的限制,农业产业化受土地细碎化、基础设施薄弱化的限制,城乡建设用地受置换不对接的限制,还应吻合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现实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土地 资源整合 土地流转模式 土地整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山-谷-水耦合界面的三峡水库地表覆被转换轨迹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华 邵景安 +3 位作者 张仕超 王金亮 高明 魏朝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49-257,共9页
利用三峡库区多时相LUCC遥感解译数据、水系和DEM数据,考虑淹没时间的连续性和地表覆被的自然特性,构建地表覆被分类体系,对比识别水库不同运行阶段地表覆被转换的宏观时空格局,旨在找出不同覆被转换轨迹的山-谷-水界面分布与地形梯度... 利用三峡库区多时相LUCC遥感解译数据、水系和DEM数据,考虑淹没时间的连续性和地表覆被的自然特性,构建地表覆被分类体系,对比识别水库不同运行阶段地表覆被转换的宏观时空格局,旨在找出不同覆被转换轨迹的山-谷-水界面分布与地形梯度特征。结果表明:水库不同运行阶段,1库区地表覆被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多样化转换,但总体格局不变,均以透水性的季节性绿色覆被和常绿性绿色覆被为主,占整个库区的96%以上;2库区地表覆被间的转换方向和规模呈阶段性差异,但主要地表覆被转换方式在3个运行阶段基本一致,表现为季节性与常绿性绿色覆被间互转、灰色覆被吞噬季节性绿色覆被不断扩张、水位上升淹没绿色覆被和蓝色覆被,只是其空间分布与延展呈现较大阶段性差异;3库区局部山-谷-水界面地表覆被间的转换呈显著差异,前两阶段(1997—2003年和2003—2006年)以山-山界面地表覆被转换为主,后一阶段(2006—2009年)主要是山-谷界面地表覆被间的转换,且同类地表覆被在山-谷-水界面上的转换流向也发生阶段性变化;4库区主要地表覆被转换方式的分布符合自然和人类活动的规律,在海拔和坡度2个地形梯度上具有显著差异性,但坡向仅对淹没区转换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库区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水库 地表覆被转换 山-谷-水界面 蓄水变动 运行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铁铝矿物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龙娟 廖宇琴 +2 位作者 文首鑫 木志坚 杨志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3-1140,共8页
为了解活性铁铝矿物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的贡献,量化了重庆西部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与耕作制度下61个典型农田土壤的表层(0~30 cm)、中层(30~60 cm)、底层(60~100 cm)3层的活性铁铝矿物所固定的有机碳量(OC_(Fe-Al))。结果表明:OC_(Fe-Al... 为了解活性铁铝矿物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的贡献,量化了重庆西部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与耕作制度下61个典型农田土壤的表层(0~30 cm)、中层(30~60 cm)、底层(60~100 cm)3层的活性铁铝矿物所固定的有机碳量(OC_(Fe-Al))。结果表明:OC_(Fe-Al)表现为表层(均值2.02 g·kg^(-1))>中层(均值1.37 g·kg^(-1))>底层(均值1.19 g·kg^(-1));OC_(Fe-Al)占土壤总有机碳的范围为12.8%~83.6%。3层土壤的活性铁铝矿物平均固碳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石灰岩土最高(1.83 g·kg^(-1)),紫色土最低(1.40 g·kg^(-1));在不同耕作制度中,水旱轮作用地最高(1.65 g·kg^(-1)),旱作用地最低(1.50 g·kg^(-1));在不同地形中,陡坡地最低(0.97 g·kg^(-1)),平地(1.53 g·kg^(-1))与缓坡地(1.54 g·kg^(-1))较高;OC_(Fe-Al)与土壤Fe、Al及T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0.01)。总体而言,活性铁铝矿物固碳是土壤固碳的重要机制且对底层土壤碳库的贡献率更大;而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土壤pH等均会影响活性铁铝矿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活性铁铝矿物 土壤固碳 土壤类型 耕作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整理工程对丘陵山区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
12
作者 钟茫 任镇江 +2 位作者 刘涓 黄晶晶 魏朝富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71-1276,共6页
通过测定土地整理前后Ⅰ区(由水田改成的旱地)、Ⅱ区(平缓旱地)和Ⅲ区(坡度较大区的旱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计算了比水容量,探讨了水分含量与土壤颗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土地整理后,土壤水力参数残余含水量(θr)、饱和含水... 通过测定土地整理前后Ⅰ区(由水田改成的旱地)、Ⅱ区(平缓旱地)和Ⅲ区(坡度较大区的旱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计算了比水容量,探讨了水分含量与土壤颗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土地整理后,土壤水力参数残余含水量(θr)、饱和含水量(θs)、进气吸力的倒数(α)、孔隙大小分布指数(n)在不同质地间的大小排序略有差异,表现出θr基本不受地质影响,而θs、α和n则大致符合质地越粗值越大的规律;②土壤比水容量在低土壤水势段较高,随着土壤水势的增加水分含量明显降低直到基本不变;③在低压力段.土壤容重显著影响土壤的持水性,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0.020~0.050 mm沙粒和黏粒含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呈负相关.其他粒径土壤含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田间持水性主要受土壤容重的影响;随着压力的增大土壤水分含量与粉粒含量的正相关性增强,与土壤容重的正相关性减弱.土地整理显著改变土壤的持水性能,影响程度的大小与土地整理工程的扰动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工程 土壤持水特性 VAN GENUCHTE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转型视角下山地丘陵区农地规模经营影响因素与分区 被引量:4
13
作者 廖仕梅 刘卫平 +1 位作者 谢德体 倪九派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1-188,共8页
乡村发展转型下,结合地理空间差异探讨农地规模经营,对厘清山地丘陵区规模经营条件空间差异及经营模式分区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为研究区,并以乡村转型发展为研究视角,运用Pearson分析方法对村域农地规模经营影响因... 乡村发展转型下,结合地理空间差异探讨农地规模经营,对厘清山地丘陵区规模经营条件空间差异及经营模式分区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为研究区,并以乡村转型发展为研究视角,运用Pearson分析方法对村域农地规模经营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与探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农地规模经营条件进行评价及分区。结果表明:水田面积比重、流转租金、农村剩余劳动力指数、灌溉保证率、道路网密度与农地规模经营呈显著正相关,地块细碎化程度、坡度及距城镇距离等与农地规模经营呈显著负相关;农地规模经营条件空间差异显著,可分为规模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拓展区、山地农业特色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因此,山地丘陵区农地规模经营应全面考量经营条件并引导经营模式分区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转型 山地丘陵区 农地规模经营 影响因素 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不确定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魏晓飞 魏朝富 +1 位作者 王三 方勤先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1-214,共4页
为了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切实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土地利用布局的优化,通过研究不确定性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不确定性的表现,提出不确定性因素主要为大环境不确定性、政... 为了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切实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土地利用布局的优化,通过研究不确定性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不确定性的表现,提出不确定性因素主要为大环境不确定性、政策不确定性、区域发展趋势不确定性以及其他偶发性不确定性等,并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完善、方案优化和法律地位增强等3方面探索减小或抵消不确定性因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不确定性 权威性 导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页岩发育土壤的颗粒特性及其对抗剪强度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冉卓灵 钟守琴 +1 位作者 刘波 魏朝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7-134,共8页
土体发生破坏最开始往往是从内部的土壤颗粒破坏开始,而抗剪强度是反映土体抵抗剪切破坏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以紫色页岩发育的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样颗粒组成以及不同含水率和垂向压力下的抗剪强度,研究页岩发育的土壤颗... 土体发生破坏最开始往往是从内部的土壤颗粒破坏开始,而抗剪强度是反映土体抵抗剪切破坏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以紫色页岩发育的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样颗粒组成以及不同含水率和垂向压力下的抗剪强度,研究页岩发育的土壤颗粒特性及其对抗剪强度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从坡顶至坡脚,土壤颗粒组成与其母岩颗粒组成具有显著相关性;土壤中<0.25 mm颗粒累计含量在995.65~998.62 g/kg之间,其中以0.25~2 mm岩石碎屑存在的土壤颗粒含量为439.80~510.40 g/kg,以0.25~2 mm团聚体存在的土壤颗粒含量为6.01~80.50 g/kg,随着位置高程的降低,土壤中岩石碎屑和团聚体的含量并没有显著变化。在含水率从7%增加到25%的过程中,土壤水分与内摩擦角呈负相关关系且对内摩擦角的影响随着高程的降低缓慢减小,而对黏聚力的影响是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单一坡位黏聚力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是随高程降低变化并不明显。因此,在紫色页岩发育的土壤颗粒组成中存在大量<2 mm的岩石碎屑,这些大量致密坚硬的岩石碎屑提高土壤抗剪强度同时减弱了抗剪强度的水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抗剪强度 颗粒组成 <2mm岩石碎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山地土地整治区与非整治区景观梯度格局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阎叙酉 刘卫平 魏朝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345-350,共6页
本文以重庆市綦江区2001—2013年土地整治项目布局图为基础,利用景观指数分析法,对比分析了土地整治区与非整治区景观梯度格局特征。由此得出:地形地貌决定了丘陵山地非整治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土地整治工程显著地改造了整治区景观格局... 本文以重庆市綦江区2001—2013年土地整治项目布局图为基础,利用景观指数分析法,对比分析了土地整治区与非整治区景观梯度格局特征。由此得出:地形地貌决定了丘陵山地非整治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土地整治工程显著地改造了整治区景观格局。建议今后仍应积极开展耕地整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景观格局 梯度分析 綦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各器官碳氮累积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谢军 徐春丽 +4 位作者 陈轩敬 王珂 李丹萍 张跃强 石孝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0-58,共9页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选取:1)不施肥(CK);2)农民习惯施肥(FP);3)推荐施肥(OP);4)有机肥氮替代100%化肥氮(OM);5)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MF)5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植株及各器官碳氮含量、碳氮分配比例及C/N的影响,为西南紫色...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选取:1)不施肥(CK);2)农民习惯施肥(FP);3)推荐施肥(OP);4)有机肥氮替代100%化肥氮(OM);5)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MF)5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植株及各器官碳氮含量、碳氮分配比例及C/N的影响,为西南紫色土地区合理施肥、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FP处理相比,MF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植株生物量,达26.2%。相比OM和OP处理,MF处理显著增加玉米苞叶和根茬中碳浓度,分别增加5.4、4.2g·kg-1和7.4、21.3g·kg-1,同时增加玉米苞叶、根茬、穗轴和籽粒中的碳储量,玉米茎秆和籽粒中的氮储量也有增加。此外,相比FP处理,MF处理能显著增加玉米整株的碳储量和氮储量,达29.1%和16.9%。等氮水平下,MF、OP处理均能增加玉米苞叶和籽粒中碳同化物的分配比例,MF处理玉米籽粒中氮素的分配比例较OP和OM处理分别增加1.7%和3.6%,同时MF处理能使玉米维持较高的C/N。综上,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能增加玉米植株的生物量,同时提高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和碳素的累积,增加玉米籽粒中碳同化物和氮素的分配比例,同时,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能使玉米植株维持较高的C/N,有利于产量的形成,该施肥方式不仅能够促进氮素的高效利用,减少化肥的投入,还能够减少化肥损失,降低氮素损失引发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施肥 玉米 生物量 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紫色土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划分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慈恩 唐江 +4 位作者 连茂山 陈林 翁昊璐 樊晶晶 魏朝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9-584,共16页
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对重庆市境内的41个紫色土典型剖面进行鉴别、检索和分类定名,并与其发生分类进行参比。结果表明,41个紫色土典型剖面分别被划归为4个土纲(人为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6个亚纲、12个土类和19... 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对重庆市境内的41个紫色土典型剖面进行鉴别、检索和分类定名,并与其发生分类进行参比。结果表明,41个紫色土典型剖面分别被划归为4个土纲(人为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6个亚纲、12个土类和19个亚类等系统分类高级单元,被划归为雏形土土纲的剖面最多,其次为新成土土纲,仅有9个剖面被划归为紫色湿润雏形土或紫色正常新成土;雏形土土纲和新成土土纲均分别对应紫色土发生分类的3个亚类(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而淋溶土土纲则仅与酸性紫色土1个亚类相对应;地形、海拔、母岩和人为活动与紫色土的土壤水分状况、剖面发育、颜色以及其他理化性质等关系密切,是影响重庆市紫色土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划分的重要因素;针对多数紫色土个体达不到紫色砂、页岩岩性特征的色调标准以及铁质湿润雏形土的下设亚类不能充分反映紫色土属性(如石灰性、酸性等)差异等问题,建议适当放宽紫色砂、页岩岩性特征的颜色要求或增设石灰铁质湿润雏形土和酸性铁质湿润雏形土2个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土壤系统分类 诊断层 诊断特性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谢军 赵亚南 +6 位作者 陈轩敬 王珂 徐春丽 李丹萍 张跃强 王定勇 石孝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250-2255,共6页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并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探求长期不同施肥管理措施:(1)CK(不施肥);(2)NPK(氮磷钾);(3)NPKS(化肥+稻草还田);(4)1.5NPKS(1.5倍化肥+稻草还田);(5)NPKM(化肥+猪粪)下0~20,20~40和40~60cm土层的溶解性有机质(D...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并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探求长期不同施肥管理措施:(1)CK(不施肥);(2)NPK(氮磷钾);(3)NPKS(化肥+稻草还田);(4)1.5NPKS(1.5倍化肥+稻草还田);(5)NPKM(化肥+猪粪)下0~20,20~40和40~60cm土层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DOM的影响较小,化肥配施秸秆NPKS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均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DOM的含量,在0~20cm耕层土层DOM含量比化肥NPK处理分别提高39.1和12.1mg·kg^(-1)。相比不施肥和氮磷钾处理,化肥配施秸秆或配施有机肥明显降低0~20和20~40cm土层溶解性有机质碳与有机氮的比值,提高了土壤供氮能力。长期施肥对40~60cm土层DOM含量和溶解性有机质碳氮比没有明显影响,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0~20和20~40cm土层,相对于不施肥和氮磷钾处理,NPKM,NPKS和1.5NPKS处理能提高土壤DOM的共轭结构和腐殖化程度;在40~60cm土层,提升效果不明显。化肥配施秸秆或有机肥能增加0~20cm土层的紫外光谱吸收值(SUVA_(254),SUVA_(260)和SUVA_(280))和吸收系数α(355),降低吸光度比值(A_(250)/A_(365)),表明0~20cm土层DOM的芳香度、疏水性、分子量和CDOM含量增加,在20~40和40~60cm表现不明显。不同土层的A_(300)/A_(400)值均大于3.5,表明土壤中主要以富里酸为主。综上,长期化肥配施秸秆或配施有机肥能够提高0~20和20~40cm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含量,降低溶解性有机质碳氮比,提升土壤肥力;同时增加0~20cm土壤DOM共轭结构、腐殖化程度、芳香度、疏水部分比例和平均分子量。长期施肥对40~60cm土层DOM含量和结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溶解性有机质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綦江区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分异格局 被引量:5
20
作者 阎叙酉 魏朝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534-537,共4页
为提高土地整治宏观决策合理性,本文以重庆市綦江区土地整治项目数据为基础,采用标准差异指数、变异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綦江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治项目呈波浪式递增;投资规模、建设规模和新增耕地... 为提高土地整治宏观决策合理性,本文以重庆市綦江区土地整治项目数据为基础,采用标准差异指数、变异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綦江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治项目呈波浪式递增;投资规模、建设规模和新增耕地规模呈东南、西北部高的特点,项目个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零散;各镇街土地整治的绝对规模在增大,相对差异在减小;建设水平空间差异较大,并分析了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异质性特征;建议綦江区未来应坚持农用地整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自相关 空间差异 綦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