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系统耦合与系统相悖研究动态 被引量:33
1
作者 林慧龙 侯扶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52-1258,共7页
综述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系统耦合与系统相悖的内涵及其发展过程 ,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种间耦合、不同生产层之间的纵向耦合、不同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横向耦合、系统的界面过程与系统耦合、生物的时间... 综述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系统耦合与系统相悖的内涵及其发展过程 ,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种间耦合、不同生产层之间的纵向耦合、不同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横向耦合、系统的界面过程与系统耦合、生物的时间地带性与系统耦合是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系统耦合与系统相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 5个前沿领域。对系统相悖量化工作将是今后系统耦合、系统相悖理论研究的关键 ,综合运用多种非线性科学方法解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耦合和系统相悖的数量化工作可能是系统耦合和系统相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耦合 系统相悖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46
2
作者 江小雷 张卫国 +1 位作者 严林 王刚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8-13,共6页
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是生态学领域所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本研究利用人工构建的一年生植物群落,就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和功能群成分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 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是生态学领域所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本研究利用人工构建的一年生植物群落,就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和功能群成分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作用机制———取样效应和生态位互补效应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群落生产力呈增加趋势,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存在正效应,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总体效应可通过生产力与物种数的二次函数关系y=-37.463x2+478.63x+1097.3,(R2=0.9167)得到较好的体现。功能群多样性和功能群成分均对系统功能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物种数一定时,功能群多样性较高的群落其生产力水平也较高,而功能群多样性一致时,含C3、C4功能成分的群落其生产力水平较其他群落的高。分析结果还表明,在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中,取样效应和生态位互补效应共同发生作用,说明物种的特性及物种在资源利用方面表现出的异质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可能都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 生产力 取样效应 生态位互补效应 超产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动态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3
作者 王莺 夏文韬 梁天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7-88,共12页
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研究是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反映了植被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总量。近年来将遥感数据引入到NPP的模型设计和估算中已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它利用遥感获得的全覆盖数... 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研究是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反映了植被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总量。近年来将遥感数据引入到NPP的模型设计和估算中已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它利用遥感获得的全覆盖数据,使区域及全球尺度的NPP估算成为可能。回顾了NPP研究历史,综合分析了气候相关统计模型、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的优缺点;以CASA、C-FIX和BIOME-BGC这3种遥感参数模型为例,阐述和分析了该类模型的特点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提出了NPP模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遥感参数模型 CASA C—FIX BIOME—BG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草地农业系统,治理民勤荒漠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侯扶江 常生华 南志标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8-74,共7页
民勤县是我国乃至全球沙漠化及其防治的"模式标本"。历史上,民勤土地沙漠化与大规模垦荒种植所构建的农业系统呈现一一映射关系,是畜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斗争与融合的产物。民勤现行农业系统主要有3个问题:一是环境恶化,主要表... 民勤县是我国乃至全球沙漠化及其防治的"模式标本"。历史上,民勤土地沙漠化与大规模垦荒种植所构建的农业系统呈现一一映射关系,是畜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斗争与融合的产物。民勤现行农业系统主要有3个问题:一是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奇缺、地下水位迅速下降、补给困难、水质变坏;二是种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种植结构单一、作物种植盲目追随市场、经济作物更替频繁;三是科技支撑水平低,节水技术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农业高新技术的使用效果适得其反,荒漠区农业与绿洲农业缺少系统耦合,防治沙漠化的农业措施缺乏系统性。民勤县沙漠化防治的出路在于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应该遵守农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原则、生产原则和经济原则,构建适应性的作物—家畜综合农业生产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 沙漠化 草地农业系统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农业系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关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反思 被引量:21
5
作者 任继周 侯扶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9,共4页
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类对动物性食物的需求将持续增强。由于农业系统的结构性缺陷和监管渠道不畅,动物性食品安全形势却日益严峻。国内外食品安全的历史教训和经验表明,草畜耦合是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系统性基础,草地农业系... 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类对动物性食物的需求将持续增强。由于农业系统的结构性缺陷和监管渠道不畅,动物性食品安全形势却日益严峻。国内外食品安全的历史教训和经验表明,草畜耦合是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系统性基础,草地农业系统则提供草畜耦合不可替代的平台,这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整合管理职能,简化管理机构,建立并完善适应于草地农业系统4个生产层的管理体系,将提供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在我国,破除"以粮为纲"保食物安全的思维定式、树立建设草地农业系统的决心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农业系统 动物生产 畜产品 食品安全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43
6
作者 侯扶江 徐磊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10-225,共16页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1个阶段,生态系统健康的思想萌芽;包括2个亚阶段:环境健康与生态系统的知识积累,生态系统健康的思想准备。第2个阶段,生态系统健康学的形成;包括基础理论构建与方法论构建2个亚阶段,分别以&...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1个阶段,生态系统健康的思想萌芽;包括2个亚阶段:环境健康与生态系统的知识积累,生态系统健康的思想准备。第2个阶段,生态系统健康学的形成;包括基础理论构建与方法论构建2个亚阶段,分别以"生态系统健康"术语的出现与VOR评价方法的确立为标志。第3个阶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实践,以CVOR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发展,经历了单因子罗列法、单因子复合法、功能评价法和界面过程法4个阶段,体现关键生态过程是指标选择的重要标准,多指标的综合化是健康评价的发展趋势。生态系统健康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健康的评价体现了阈值的思想,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层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 指标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草地农业系统确保粮食安全 被引量:18
7
作者 任继周 常生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共4页
我国可以多途径实现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农业系统的转型,建立并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草地农业系统;改革管理体制,为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培育草地农业系统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挖掘草地农业系统的科技开发潜力,提高生态生产力。... 我国可以多途径实现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农业系统的转型,建立并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草地农业系统;改革管理体制,为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培育草地农业系统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挖掘草地农业系统的科技开发潜力,提高生态生产力。建议增大对草原的投入,形成以草地农业系统为基础的粮食安全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农业系统 粮食安全 管理 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耦合模式及耦合宏观经济价值分析——以肃南山地-张掖北山地区荒漠-临泽绿洲为例 被引量:32
8
作者 林慧龙 肖金玉 侯扶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65-971,共7页
应用合作对策理论提出河西走廊山地 -荒漠 -绿洲复合生态系统的 4个可行的耦合模式 ,在现有能值投入水平和科学管理力度下 ,4种耦合模式分别增加肃南山地 -张掖北山荒漠 -临泽绿洲动物生产系统和绿洲植物生产系统的宏观经济价值 3.6 7、... 应用合作对策理论提出河西走廊山地 -荒漠 -绿洲复合生态系统的 4个可行的耦合模式 ,在现有能值投入水平和科学管理力度下 ,4种耦合模式分别增加肃南山地 -张掖北山荒漠 -临泽绿洲动物生产系统和绿洲植物生产系统的宏观经济价值 3.6 7、4 .0 2、1.0 3和 4 .6倍。用能值概念和度量标准 ,以耦合后新增宏观经济价值为对策论中合作对策的特征函数 ,筛选出模式 是 4种耦合模式中的最佳策略组合即最优的耦合模式。该模式下 ,家畜对高山草地的压力减小 ,退化的山地子系统得以恢复 ,脆弱的荒漠子系统得到保护 ,绿洲种植业系统也因为家畜的加入、系统多样性提高 ,系统稳定性加强。研究方法避免了传统的纯货币评价分析方法对耦合产出所含环境资源评价的缺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 能值分析 宏观经济价值 最优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高寒草地放牧系统生态风险的AHP决策分析及管理对策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文龙 苏敏 李自珍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28,共7页
本研究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系统探讨了制约高寒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风险因素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剖析了生态风险分析内涵,应用多层次的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决策分析方法,对甘南玛曲高寒草地放牧系统的生态风险进行了综... 本研究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系统探讨了制约高寒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风险因素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剖析了生态风险分析内涵,应用多层次的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决策分析方法,对甘南玛曲高寒草地放牧系统的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导致高寒草地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的诸风险因素中,长期超载放牧是主要风险因素,其权重达0.4803;其次是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降水减少风险和鼠害、虫害风险,其权重分别为0.2902和0.1558;人类其他不当活动(挖药材、采矿等)的风险影响较小,其权重仅为0.0737。在研究区风险防范的诸管理措施中,围栏轮牧(降低放牧强度)措施和针对严重退化草地实施的补播、施肥、封育等综合措施的效果最佳,其相应组合权重分别为0.3060和0.2661;灭鼠和建植人工草地等措施均有一定的效果。基于上述风险评价分析,提出了高寒草地放牧系统生态风险防范的主要管理对策与措施,为草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定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高寒草地 放牧系统 生态风险 AHP模型 管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的农业专家系统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宝康 张学通 梁天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42-47,共6页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网络的专家系统的开发已成为当前农业专家系统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基于网络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研究进展及其构建技术的论述,提出当前农业专家系统存在综合性、实用性不强,系...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网络的专家系统的开发已成为当前农业专家系统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基于网络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研究进展及其构建技术的论述,提出当前农业专家系统存在综合性、实用性不强,系统开发工具较少,通用性低、适用对象窄和普及推广不力等方面的问题。系统总结了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发展前景:1)三层C/S结构成为网络构建技术的主流,系统智能化进一步提高;2)无线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专家系统成为可能;3)基于网络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工具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4)集成3S(GPS、GIS、RS)和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更加广泛;5)数字电視将成为广大农村地区普及推广农业专家系统的强势媒体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农业专家系统 研究进展 前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两西”地区草地农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广 侯扶江 黄高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84-188,共5页
“两西”地区草地组成变坏,生产力下降,可利用面积减少和环境恶化,分析了草地退化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提出了退化草地治理的原则:生态建设产业化,因地制宜与系统整治相结合,重恢复、中保护、轻利用和保持政策连续性。河西... “两西”地区草地组成变坏,生产力下降,可利用面积减少和环境恶化,分析了草地退化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提出了退化草地治理的原则:生态建设产业化,因地制宜与系统整治相结合,重恢复、中保护、轻利用和保持政策连续性。河西地区的目标是通过山地-绿洲-荒漠系统耦合建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复合型草地农业系统及其产业链,定西地区是参与建立黄土高原巨型畜牧业基地,两地区以草业为纽带建立灌溉农耕区-雨养农耕区耦合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两西”地区 草地 农业现状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环境系统植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55
12
作者 杨惠敏 王冬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4-252,共9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 stoichiometry)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和化学元素(主要如C、N和P等)平衡的科学,为研究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过程中的计量关系和规律提供了一种综合方法。陆地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10年... 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 stoichiometry)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和化学元素(主要如C、N和P等)平衡的科学,为研究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过程中的计量关系和规律提供了一种综合方法。陆地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10年来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已涉及到天然草原、森林、湿地和农田等亚系统,研究内容除了测定生态化学计量比,还将不同系统、功能群和物种间植物的计量学特征进行比较,以及将计量学特征与环境因子偶联研究。笔者对草-环境系统植物C、N和P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论述了天然草原系统植物C、N和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类植物 元素计量比 环境因子 草-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
13
作者 郭正刚 牛富俊 +1 位作者 湛虎 吴青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294-3301,共8页
多年冻土的发育是青藏高原冻土区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而多年冻土退化效应是目前青藏高原研究的热点。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多年冻土退化的过程中,土壤温度逐渐升高,土壤含水量下降,有... 多年冻土的发育是青藏高原冻土区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而多年冻土退化效应是目前青藏高原研究的热点。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多年冻土退化的过程中,土壤温度逐渐升高,土壤含水量下降,有机质含量降低,植被类型表现为从沼泽化草甸演替为典型草甸,草原化草甸,最终成为沙化草地,群落植物组成从湿生或中湿生逐渐向中生、中旱生乃至旱生转变,草层高度变矮,植被盖度下降,α和β多样性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在草原化草甸阶段达到最大;草地植物生物量和载畜能力总体表现为降低趋势,但在典型草甸和草原化草甸之间差异不显著。植被经济类群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优良的莎草科和禾本科牧草比例下降,而毒杂草比例显著增加,牧草品质下降,饲用价值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退化 冻土环境 植物多样性 群落组成 草地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46
14
作者 杨晶 沈禹颖 +5 位作者 南志标 高崇岳 牛伊宁 王先之 罗彩云 李光棣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5-82,共8页
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3种保护性耕作: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对玉米-大豆-小麦轮作系统产量和土壤全氮、全碳、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1至2... 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3种保护性耕作: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对玉米-大豆-小麦轮作系统产量和土壤全氮、全碳、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1至2007年,10茬作物的总产量在ts、nts处理下分别比t提高3.63和1.62t/hm2,而nt处理则比t处理显著降低2.48 t/hm2。7年后,tt、s、nt和nts处理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15.4%,30.2%,16.2%和49.5%。总有机碳含量相应提高2.5%,18.7%,11.7%和74.0%,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ts,nt和nts处理下分别比t处理提高16.0%,16.2%和38.1%;土壤碳氮比在tt、s、nt和nts处理下较之7年前分别降低了11.41%,8.54%,3.91%和2.72%,ts、nt和nts处理下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比t处理提高12.6%,20.1%和46.6%,说明秸秆覆盖+免耕均有利于提高该轮作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改善碳库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 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三种豆科人工草地的植被与土壤特征 被引量:25
15
作者 常生华 侯扶江 +1 位作者 于应文 南志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32-937,共6页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 4龄苜蓿 (Medicago sativa)、沙打旺 (Astragalus adsurgens)和甘草 (Giycyrrhiza uralensis)单播人工草地为材料 ,人工牧草、杂草和土壤 3方面研究了其生产性能和生态特性。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 ,沙打旺种群高...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 4龄苜蓿 (Medicago sativa)、沙打旺 (Astragalus adsurgens)和甘草 (Giycyrrhiza uralensis)单播人工草地为材料 ,人工牧草、杂草和土壤 3方面研究了其生产性能和生态特性。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 ,沙打旺种群高度平均高于苜蓿 33.8% ,是甘草的 6 .2倍 ;苜蓿的密度分别是甘草和沙打旺的 5 .9倍和 2 .6倍 ;沙打旺盖度最大 ,苜蓿次之 ,甘草最小。三种牧草的地上生物量及其占群落生物量的比例依次是苜蓿 >沙打旺 >甘草 ;苜蓿种群生物量占群落的比例接近沙打旺 ,二者远高于甘草。甘草人工草地的杂草种数、杂草生物量及其生物量占群落的比例均最大。0~ 10 0 cm土层内三种人工草地的地下生物量依次为甘草 >苜蓿 >沙打旺。 0~ 10 0 cm土层内营养物质含量 :全 P,苜蓿 >甘草 >沙打旺 ;全 N,苜蓿与甘草接近 ,高于沙打旺 ;速效 P、速效 N都是甘草最高 ;有机质含量 ,苜蓿接近甘草、高于沙打旺。讨论了管理措施与人工草地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人工草地 豆科牧草 杂草 生物量 土壤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0年青藏高原草地生长状况遥感动态监测 被引量:27
16
作者 冯琦胜 高新华 +2 位作者 黄晓东 于惠 梁天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5-81,90,共8页
基于1970个地面实测数据,结合MODIS EVI和NDVI数据,利用留一法交叉验证方法确定了适合青藏高原地区草地生长状况的遥感反演模型,估算了2001-2010年草地生物量干重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近10年草地生物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MO... 基于1970个地面实测数据,结合MODIS EVI和NDVI数据,利用留一法交叉验证方法确定了适合青藏高原地区草地生长状况的遥感反演模型,估算了2001-2010年草地生物量干重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近10年草地生物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MODIS的NDVI较EVI能更好地估算草地生长状况,指数模型反演的草地鲜重和风干重精度最高,而盖度反演适合使用乘幂模型;确立了基于MODIS-NDVI的青藏高原地区草地鲜重、风干重和盖度反演模型;青藏高原地区2001-2010年草地地上生物量总体有增加趋势,但不显著;月际变化较大的草地类型主要有沼泽类、山地草甸类和高寒草甸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地上生物量 空间变化 反演模型 留一法 交叉验证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 被引量:56
17
作者 侯扶江 南志标 任继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1-234,共24页
作物与家畜是农业系统的核心组分,相互作用推动农业系统不断进化。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中,作物生产与家畜生产之间构成较为完整和通畅的物流与能流网络,它经历了6个演化阶段:原始的食物收集系统(OHF)→原始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OICL)... 作物与家畜是农业系统的核心组分,相互作用推动农业系统不断进化。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中,作物生产与家畜生产之间构成较为完整和通畅的物流与能流网络,它经历了6个演化阶段:原始的食物收集系统(OHF)→原始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OICL)→粗放的专门化生产系统(ES,ESC和ESL)→粗放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EICL)→集约化的专门生产系统(IS,ISC和ISL)→集约化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IICL),经过2次专门化和3次整合,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主要综合系统类型包括传统的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C-ICL)、作物/天然草地-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R)、草田轮作-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CF)、栽培草地-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SP)、农林牧复合系统(ICL-W)和作物-家畜/基塘综合生产系统(ICL-P),相互之间沿着一定的环境梯度演替。集约化系统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粗放型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较为普遍,两者在系统结构、作物与家畜的互作模式、外部投入与生产力水平、生产目的等方面明显不同。作物-家畜互作对农业系统中土壤、植物、微生物、家畜、营养物质循环、能量平衡和经济效益有显著作用。国内外对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的内涵、发展阶段、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有诸多异同,但是尚存在研究对象不全面,尺度单一,方法不可靠,主要针对的是作物系统,及能流分析与物流分析脱节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作物 家畜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 混合农业系统 能量平衡分析 放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芒草不同季节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87
18
作者 牛得草 董晓玉 傅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5-920,共6页
内稳性理论和生长速率理论是生态化学计量学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为探讨高等植物不同发育阶段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内稳性特征以及与生长速率的关系,研究了黄土高原天然草地建群种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地上组织C... 内稳性理论和生长速率理论是生态化学计量学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为探讨高等植物不同发育阶段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内稳性特征以及与生长速率的关系,研究了黄土高原天然草地建群种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地上组织C、N、P含量季节动态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探讨家畜采食对植物体内元素内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样地(1)长芒草3-7月地上生物量逐步增加,且最大生长速率出现在3-5月;3-5月植物体C∶N、C∶P、N∶P显著提高,不符合生长速率理论。(2)长芒草C含量3-5月显著升高,5-9月差异不显著,而N和P含量3月含量最高,5-9月逐渐降低;3-9月,长芒草的C∶N与C∶P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而N∶P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生育时期长芒草C含量和N∶P的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3.65%和6.60%,表现出较强的内稳性,而N、P含量及C∶N、C∶P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放牧样地,(1)长芒草叶片N、P含量均高于围封样地,C∶N和C∶P小于围封草地,且5、7月N∶P高于围封草地。(2)长芒草C含量和N∶P变异也较小,但N∶P变异明显大于围封草地,为21.30%。表明放牧影响长芒草C、N、P计量特征,且C、N∶P具有较强的内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含量 生育阶段 生长速率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内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08年甘南牧区草地地上生物量与载畜量遥感动态监测 被引量:87
19
作者 梁天刚 崔霞 +2 位作者 冯琦胜 王莺 夏文韬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2,共11页
草地地上生物量监测是草地资源空间格局动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草畜平衡综合分析的基础。利用2006-2008年甘南牧区草地调查资料和Terra/MODIS每日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GA,建立了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模拟分析了甘南州及各县市草... 草地地上生物量监测是草地资源空间格局动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草畜平衡综合分析的基础。利用2006-2008年甘南牧区草地调查资料和Terra/MODIS每日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GA,建立了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模拟分析了甘南州及各县市草地资源在2001-2008年期间的各旬、月和年的生物量及理论载畜量变化动态。研究结果表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的乘幂函数可以较好地模拟甘南牧区草地地上的生物量鲜重,拟合模型平均估产精度为76.7%,可很好地模拟牧草生长状况较好时期(5-10月)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变化动态。甘南牧区草地生长主要集中在5月上旬-10月下旬期间,草地旬最大地上生物量数字图像可以较客观地反映草地植被生长发育的总体规律。但是,个别旬生物量受大范围长时间阴雨多云天气状况及放牧家畜数量有较大变动情况的严重影响。2001-2008年不同草地类型的月最大生物量动态变化曲线均呈单峰抛物线形式,全州平均最大生物量均出现在7月,但不同年份产量达到最大值的月份有所变化,主要集中在7-8月。甘南州草地地上总生物量年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全州8年平均总地上生物量为109.31亿kg。2005年全州草地植被年总生物量最高,达129.1亿kg,其次为2006,2007和2002年,分别为113.2,110.7和109.0亿kg。由于气候条件和不同县市草地面积及生长状况等存在较大差异,其理论载畜量也存在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牧区 草地地上生物量 载畜量 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下陇东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26
20
作者 周少平 谭广洋 +4 位作者 沈禹颖 南志标 高崇岳 Li Guangdi 杨晶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7期69-76,共8页
在黄土高原西部连续5年定位观测了4种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下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中的水分动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受降水的影响较大。... 在黄土高原西部连续5年定位观测了4种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下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中的水分动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受降水的影响较大。年内和年际的变率大,200cm内土壤含水量在350~600mm变动;土壤贮水量5—7月上旬因作物利用迅速下降,在雨季得到补充,到冬季缓慢下降;水保耕作措施对玉米Zea mays、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大豆Glycine max生育期200cm土体耗水量影响不大,但秸秆覆盖能有效增加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没有造成轮作系统的减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降低.免耕、秸秆覆盖可增加农民收入;在土地利用强度极高的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改大豆为利用营养体的豆科牧草。可提高系统的水分和光能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免耕 水分动态 水分利用效率(WUE) 轮作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