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州市新增耕地利用与质量研究
1
作者 戴文举 刘庆清 +5 位作者 赵烨 李伟秋 周波 戴军 程炯 邓南荣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93-196,共4页
以化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农用地分等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近年来化州市新增耕地的利用情况与质量等别状况。结果显示,化州市2009—2011年间共新增耕地1 135.38 hm2,主要分布在缓坡台地或低丘山坡上,基础设施齐全,利用程度较高。新增... 以化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农用地分等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近年来化州市新增耕地的利用情况与质量等别状况。结果显示,化州市2009—2011年间共新增耕地1 135.38 hm2,主要分布在缓坡台地或低丘山坡上,基础设施齐全,利用程度较高。新增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分别达到14.7、10.4等和5.7等,与周边原有旱坡耕地相比,自然质量等高0.9个等别,利用等别高1.2个等别,经济等别高1.2个等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增耕地 自然质量等 利用等 经济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料及接种蚯蚓对高速公路建设损毁土壤的短期培肥效应 被引量:4
2
作者 袁中友 任宗玲 +2 位作者 杨淇钧 刘青 戴军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5-584,共10页
利用温室盆栽类芦试验,选取21个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和酶活性指标,采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短期内不同肥料及"蚯蚓-有机物料"协同对被高速公路建设损毁的赤红壤的培肥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养分释放控制因子、养分... 利用温室盆栽类芦试验,选取21个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和酶活性指标,采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短期内不同肥料及"蚯蚓-有机物料"协同对被高速公路建设损毁的赤红壤的培肥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养分释放控制因子、养分供应容量因子和养分供应强度因子是影响土壤综合质量的3个主因子,反映了21个土壤指标所提供的90.04%信息量。同等施肥水平,施蚓粪、牛粪比施化肥能显著改善土壤养分释放控制因子,提高土壤养分供应容量,提升土壤综合质量,促进类芦生长,增加类芦生物量;单施化肥仅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供应强度,但由于肥效释放过快抑制了类芦生长,类芦生物量甚至低于对照(P<0.05);用因子分析法得到不同处理土壤综合质量的排序为5.0%牛粪>5.0%蚓粪>5.0%"牛粪+蚯蚓">2.5%蚓粪>2.5%牛粪>2.5%"牛粪+蚯蚓">5.0%化肥>蚯蚓>2.5%化肥>对照,与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和类芦生物量的排序基本吻合。短期内,对于被高速公路建设损毁的土壤,施有机肥是最优的培肥改良方式。利用因子分析对不同土壤培肥改良方式下土壤综合质量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 蚯蚓粪 蚯蚓 高速公路 类芦 土壤肥力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对高速公路建设损毁土壤的微生物学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袁中友 梁中龙 +3 位作者 杨淇钧 刘青 吴家龙 戴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63,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短期内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损毁赤红壤的微生物学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温室盆栽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试验,以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损毁的赤红壤为对照(CK),设计3个处理,分别为与蚓粪等NPK量的化肥(...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短期内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损毁赤红壤的微生物学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温室盆栽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试验,以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损毁的赤红壤为对照(CK),设计3个处理,分别为与蚓粪等NPK量的化肥(HF)、牛粪(NF)和蚓粪(YF),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施NF处理较施HF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土壤呼吸、代谢熵、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提高了70%、96%、1 239%、699%、300%、1 155%和272%,土壤转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61%、37%、36%、119%、259%、1 973%、175%和550%,YF处理较施HF处理的相应微生物指标分别显著提高了80%、130%、1 458%、773%、295%、324%和285%,相应土壤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66%、40%、52%、128%、302%、1 641%、182%和428%(P<0.05)。【结论】短期内,施NF和YF的有机肥处理比施HF处理更有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提高土壤酶活性,提升工程建设损毁土壤的综合质量;施NF和施YF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和酶活性的影响差异不大。添加有机肥是快速修复工程建设损毁土壤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高速公路 微生物学性状 酶活性 土壤修复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西南丘陵山区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与产能变化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林和明 肖北生 +5 位作者 陈旭飞 李建华 许欢 杨小雪 戴军 周波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02-206,215,共6页
为对粤西南丘陵山地区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与产能情况进行研究,以化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农用地分等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近年来化州市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和产能的状况。结果显示,化州市2003—2011年耕地总体质量有所提升,平均自然质量... 为对粤西南丘陵山地区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与产能情况进行研究,以化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农用地分等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近年来化州市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和产能的状况。结果显示,化州市2003—2011年耕地总体质量有所提升,平均自然质量有0.21个等别的提升,利用等质量有0.18个等别的提升,经济等质量提升了0.33个等别。耕地总面积净增了1 069.86hm2,在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过程中,充分完成了耕地总面积不减少的任务,并且耕地的总产能增加了4.08万t,为保障化州乃至全省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北丘陵山区 耕地数量 耕地质量 耕地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技术与方法的探讨——以化州市耕地质量等级监测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戴文举 林和明 +5 位作者 肖北生 张俊青 许欢 杨小雪 戴军 周波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9-193,共5页
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有利于揭示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特征,进而实现对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的管理。在分析化州市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工作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 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有利于揭示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特征,进而实现对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的管理。在分析化州市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工作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该项工作的技术难点、工作重心以及可能改进的方面,以期为全面开展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监测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矿区与非矿区土壤酸化特征及铝形态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家龙 郭彦彪 +7 位作者 张池 邓婷 王皓宇 杨淇钧 刘青 周波 任宗玲 戴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30,共10页
【目的】通过对华南矿区和非矿区土壤样品的酸化特征及铝形态进行对比分析,为华南地区土壤酸化研究及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南地区31个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pH、有机质、交换性酸、黏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 【目的】通过对华南矿区和非矿区土壤样品的酸化特征及铝形态进行对比分析,为华南地区土壤酸化研究及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南地区31个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pH、有机质、交换性酸、黏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连续浸提法测定了土壤铝形态,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矿区和非矿区土壤中铝的形态分布。【结果】矿区土壤的交换性氢(Ex-H)(2.75 cmol·kg^(-1))显著高于非矿区土壤(0.97 cmol·kg^(-1));矿区土壤的pH(H_2O)(3.44)、CEC(b=6.43 cmol·kg^(-1))、黏粒(w=13.05%)、弱有机结合态铝(Al Orw)(b=3.44 mmol·kg^(-1))和有机结合态铝(Al Or)(b=12.96 mmol·kg^(-1))的含量均分别显著低于非矿区土壤(4.39,12.70 cmol·kg–1,28.64%,8.32和41.46 mmol·kg–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矿区和非矿区土壤的交换态铝(Al Ex)与pH(H_2O)均呈显著负相关(r=-0.577**和-0.671**);矿区和非矿区土壤Al Ex与交换性酸总量(r=0.927**和0.662**)、交换性氢(r=0.976**和0.555*)及交换性铝(r=0.870**和0.632**)分别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矿区和非矿区土壤的综合酸化特征差异显著,按pH<3.50、3.50≤pH<4.50、4.50≤pH<5.50和pH≥5.50划分的土壤综合特征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矿区土壤的酸性更强,有机结合态铝含量较低,而非矿区土壤具有较高的pH(H_2O)、CEC和黏粒含量,矿区和非矿区土壤酸化特征不同,且不同pH梯度土壤的酸化特征也不同。因此,在矿区土壤酸化改良中,pH和有机质的提升尤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铝形态 矿区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赤红壤和红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崔莹莹 吴家龙 +3 位作者 张池 周波 任宗玲 戴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3-90,共8页
【目的】综合分析华南地区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团聚体水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影响,以期为蚯蚓改善土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室内盆栽培养试验,在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赤红壤和红壤中分别接... 【目的】综合分析华南地区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团聚体水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影响,以期为蚯蚓改善土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室内盆栽培养试验,在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赤红壤和红壤中分别接种生态类型不同的4种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南美岸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壮伟远盲蚓Amynthas robustus和参状远盲蚓A.aspergillum,研究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南美岸蚓、壮伟远盲蚓和参状远盲蚓的添加均显著增加了2种土壤中的大团聚体(d>2000μm)比例(P<0.05),其中,赤红壤中其分别提升了35.20%、44.81%和37.88%,红壤中其分别提升了14.92%、25.31%和20.18%;与空白对照相比,壮伟远盲蚓的添加均显著降低了赤红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和水稳性小团聚体(250μm≤d≤2000μm)的比例,却显著提升了赤红壤水稳性微团聚体(d<250μm)的比例(37.84%,P<0.05);4种蚯蚓的添加均显著提升了2种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P<0.05),其中添加参状远盲蚓的2种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均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2种不同的土壤中,不同蚯蚓作用后土壤的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华南不同生态类型的蚯蚓对赤红壤和红壤的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不同;内栖型蚯蚓(南美岸蚓和壮伟远盲蚓)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结构的改善效果最好;深栖型蚯蚓(参状远盲蚓)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破坏作用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土壤结构 土壤团聚体 分布 稳定性 团聚体破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子爱胜蚓对赤红壤铝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孟豪 吴家龙 +2 位作者 张池 崔莹莹 戴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8-54,共7页
【目的】研究蚯蚓添加对华南地区赤红壤酸化特征和铝(Al)形态的影响,为华南赤红壤的酸化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用赤红壤培养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 40 d后测定蚓粪和土壤pH、有机质、全氮和阳离子交换量(CEC)... 【目的】研究蚯蚓添加对华南地区赤红壤酸化特征和铝(Al)形态的影响,为华南赤红壤的酸化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用赤红壤培养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 40 d后测定蚓粪和土壤pH、有机质、全氮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连续浸提法测定土壤各铝形态含量,包括交换态铝(AlEx)、弱有机结合态铝(AlOrw)、有机结合态铝(AlOr)、无定形态铝(AlAmo)、氧化铁结合态铝(AlOxi)、非晶态铝硅酸盐和三水铝石(AlAag);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不同处理土壤中铝的形态分布。试验以未添加蚯蚓的土壤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相比,蚓粪的pH提高了1.27,全氮、CEC、AlOr以及交换性K、Na、Ca含量分别提高了62.16%、38.22%、355.70%、151.38%、65.38%和51.90%;蚓粪和土壤AlEx含量分别降低了50.95%和53.14%。蚓粪的pH、CEC、AlOr含量和交换性K、Na、Ca含量显著高于未吞食土壤。【结论】蚯蚓可提升土壤pH和土壤AlOr的含量,促进交换性Ca、Mg的释放,降低土壤AlEx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土壤铝形态 PH 交换性盐基离子 赤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