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农业废弃物的日光温室番茄栽培基质配方筛选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吴科生 车宗贤 +4 位作者 卢秉林 张久东 杨蕊菊 崔恒 马菁 《甘肃农业科技》 2021年第3期6-10,共5页
以番茄品种粉禧1号为指示品种,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不同栽培基质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玉米秸秆、腐熟牛粪、河沙、蛭石、珍珠岩、凹凸棒石粉按体积比7.0∶0∶1.5∶0.5∶0.5∶0.5、3.5∶3.5∶0∶1.0∶1.0∶1.0... 以番茄品种粉禧1号为指示品种,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不同栽培基质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玉米秸秆、腐熟牛粪、河沙、蛭石、珍珠岩、凹凸棒石粉按体积比7.0∶0∶1.5∶0.5∶0.5∶0.5、3.5∶3.5∶0∶1.0∶1.0∶1.0、3.5∶3.5∶1.0∶0.5∶0.5∶1.0混配的栽培基质为好,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4833、29249、28458 kg/hm^(2),且番茄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单株结果数、单株结果重、商品性等性状均较优。可在河西地区日光温室蔬菜基质栽培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日光温室 栽培基质配方 筛选 农业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还田利用对辣椒生长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2
作者 吴科生 孙建好 +4 位作者 赵建华 李伟绮 杨新强 陈亮之 何旭刚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73-77,共5页
通过探索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新途径,使河西灌区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得到资源化循环再利用。以辣椒品种美国红为指示作物,在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区研究了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还田对辣椒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废旧基... 通过探索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新途径,使河西灌区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得到资源化循环再利用。以辣椒品种美国红为指示作物,在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区研究了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还田对辣椒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废旧基质30 t/hm^(2)+80%常规施肥(N 300.0 kg/hm^(2)、P_(2)O_(5)96.0 kg/hm^(2)、K_(2)O 72.0 kg/hm^(2))时,辣椒折合产量最高,为32340 kg/hm^(2),较不施肥对照增产27.31%,较常规施肥处理(N 375.0 kg/hm^(2)、P_(2)O_(5)120.0 kg/hm^(2)、K_(2)O 90.0 kg/hm^(2))增产12.84%;产值、净产值均最高,分别达到71148.0、45742.0元/hm^(2),较不施肥对照分别增加15261.4、7705.4元/hm^(2),较常规施肥处理分别增加8096.0、4360.0元/hm^(2)。该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还田配施化肥模式能有效提高辣椒产量、产值,建议在河西灌区灌漠土区辣椒生产上加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 还田利用 产量 经济效益 河西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箭筈豌豆种质资源评价 被引量:17
3
作者 卢秉林 包兴国 +2 位作者 张久东 杨新强 曹卫东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96-1302,共7页
通过对甘肃42份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种质资源进行研究评价,以期为甘肃绿肥种植筛选优良的箭筈豌豆品种。结果表明,42份箭筈豌豆种质资源各性状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是构成箭筈豌豆产量的主要要素。籽粒产量、... 通过对甘肃42份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种质资源进行研究评价,以期为甘肃绿肥种植筛选优良的箭筈豌豆品种。结果表明,42份箭筈豌豆种质资源各性状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是构成箭筈豌豆产量的主要要素。籽粒产量、鲜草产量、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4个指标可以反映箭筈豌豆性状的优劣。通过籽粒产量、鲜草产量、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4项指标进行聚类,可以分为4类,Ⅰ、Ⅱ类相对较好,共有7份材料,籽粒和鲜草产量分别在2 623.26~2 990.25和32 357.70~35 967.38 kg·hm^-2,其中苏箭3号、陇箭1号和333/A属于早熟品种,麦类作物收获后的套复种、玉米(Zea mays)前期间作、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绿肥间作、果树绿肥间作和单种绿肥5种利用模式均适宜;山西春箭碗和MB5/794属于中熟品种,则适宜与马铃薯间作、果树间作和单作;西牧820和波兰箭碗属于晚熟品种,则只适宜与果树间作和单作两种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筈豌豆 种质资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河西灌区冬绿肥栽培技术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久东 车宗贤 +5 位作者 包兴国 卢秉林 吴科生 杨蕊菊 崔恒 陈震 《甘肃农业科技》 2020年第9期85-87,共3页
从品种选择、适时播种、整地施肥、田间管理、利用方式、后茬春玉米肥料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甘肃河西灌区冬绿肥栽培技术。
关键词 冬绿肥 栽培 技术 河西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关键种影响植物残体还田条件下木质素酚浓度——基于30年长期有机培肥试验 被引量:4
5
作者 祝玲月 王晓玥 +5 位作者 陈晏 卞清 包兴国 张久东 车宗贤 孙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3,共8页
探究不同植物残体还田条件下微生物关键种如何影响木质素酚的浓度(木质素酚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旨在为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培肥土壤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本研究以河西绿洲灌区的灌漠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30 a以施加绿肥(GM)、小麦秸秆(SW... 探究不同植物残体还田条件下微生物关键种如何影响木质素酚的浓度(木质素酚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旨在为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培肥土壤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本研究以河西绿洲灌区的灌漠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30 a以施加绿肥(GM)、小麦秸秆(SW)、氮肥(N)、绿肥配施氮肥(GMN)、小麦秸秆配施氮肥(SWN)以及不施肥(CK) 6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培肥试验。结果表明:GM和SW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小麦秸秆参与还田的处理显著提高了总木质素酚浓度以及3种木质素酚类单体的浓度,其中总木质素酚浓度在SW处理中分别比CK、GM、N、GMN和SWN处理高了109%、122%、115%、164%和57%;对比不施肥和施化肥处理,植物残体还田显著提高了微生物关键种F3(盘菌纲,Pezizomycetes)、F26(被孢霉菌纲,Mortierellomycetes)、F173(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B74(阿尔法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B87(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本研究共鉴定出15个关键种,其中关键种B831(属阿尔法变形菌纲)与木质素酚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在SW处理下显著富集。本研究为农业生态系统不同培肥方式下微生物关键种如何影响植物衍生的木质素酚提供了科学参考,为深入了解植物残体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用绿肥 长期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累积 木质素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留茬免耕对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卢秉林 包兴国 +3 位作者 车宗贤 张久东 吴科生 杨蕊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7-126,共10页
为探寻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高效可持续生产耕作措施,基于2004年设置的长期留茬免耕田间定位试验,针对单作小麦、春小麦/玉米、春小麦/大豆3种典型春小麦种植方式,在长期留茬免耕和传统翻耕条件下,通过分析2004-2018年小麦产量、产量构成... 为探寻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高效可持续生产耕作措施,基于2004年设置的长期留茬免耕田间定位试验,针对单作小麦、春小麦/玉米、春小麦/大豆3种典型春小麦种植方式,在长期留茬免耕和传统翻耕条件下,通过分析2004-2018年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来诠释长期留茬免耕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同时分析评价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旨在为区域内春小麦的高效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单作小麦、春小麦/玉米和春小麦/大豆3种种植方式下的春小麦籽粒产量在年际间变动较大,呈锯齿状波动。与传统翻耕处理相比,留茬免耕的增产效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强,长期留茬免耕可以提高春小麦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且间作相比单作可以更好地维持产量的可持续稳定生产能力。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叠加效应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其中,2004-2012年留茬免耕主要通过显著提高穗粒数来增加小麦产量;2013-2018年,单作小麦和春小麦/大豆时,留茬免耕主要通过显著提高千粒质量来增加小麦产量,春小麦/玉米时,留茬免耕主要通过显著增加穗长来促进小麦生长,进而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气温、降雨量和穗粒数在春小麦产量中起主要作用,收获指数和气温在春小麦产量稳定性中起主要作用,穗长和产量在春小麦产量可持续性中起主要作用。综上,留茬免耕是河西绿洲灌区单作小麦、春小麦/玉米和春小麦/大豆3种春小麦种植方式下切实可行的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温度 秸秆 留茬免耕 春小麦 产量 产量稳定性 产量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绿肥减施化肥对毛叶苕子产草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张久东 包兴国 +4 位作者 曹卫东 车宗贤 卢秉林 杨新强 吴科生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70,共5页
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绿肥减施化肥对复种毛叶苕子鲜草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绿肥与减施化肥并复种毛叶苕子可生产优质绿肥鲜草17 093~19 110 kg/hm2;减施化肥30%的处理较农民习惯施肥增效12 09... 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绿肥减施化肥对复种毛叶苕子鲜草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绿肥与减施化肥并复种毛叶苕子可生产优质绿肥鲜草17 093~19 110 kg/hm2;减施化肥30%的处理较农民习惯施肥增效12 091元/hm2,经济效益提高64.7%,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1.8g/kg和10.5 mg/kg,而施氮量较高的处理并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施用绿肥7 500 kg/hm2可以代替氮肥67.5~90 kg/hm2,具有培肥土壤和节能、减排、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有机质 减施化肥 复种 毛叶苕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新垦盐碱荒地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霍琳 王成宝 +3 位作者 逄焕成 杨思存 李玉义 姜万礼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5-111,共7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甘肃引黄高扬程灌区新垦盐碱荒地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0~10、10~20 cm和20~40 cm土层平均容重分别降低了9.31%、6.16%和4...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甘肃引黄高扬程灌区新垦盐碱荒地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0~10、10~20 cm和20~40 cm土层平均容重分别降低了9.31%、6.16%和4.29%,总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0.00%、7.56%和4.95%;有机无机肥配施降低了0~20 cm土层紧实度,且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降低的幅度越大;施肥能改善新垦盐碱荒地土壤养分状况,与N0M0(CK)处理相比,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5.2%~24.0%,全氮、磷、钾分别增加了20.83%~58.33%、10.85%~81.40%和2.80%~15.42%,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了4.18%~113.42%、51.43%~312.38%和5.84%~32.22%。施肥能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增幅在13.4%~168.8%;氮肥在作物产量增加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增幅达53.5%~130.7%,而有机肥的增幅只有8.8%~22.1%。同时,有机无机肥配施也能显著改善玉米植株性状,施氮肥300 kg·hm^-2、有机肥24 t·hm^-2处理的株高、穗长、行粒数最高,施氮肥600 kg·hm^-2、有机肥24 t·hm^-2处理的穗粗、穗行数和百粒重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新垦盐碱荒地 土壤理化性状 玉米产量 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水盐分组成对土壤水盐迁移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2
9
作者 郭全恩 南丽丽 +1 位作者 李保国 曹诗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123-128,共6页
淡水资源不足和盐渍化是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子。研究水盐迁移参数是水盐调控的重要目标。为此,该研究以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果园土样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平土柱入渗法,探讨不同盐溶液(氯化钠、氯化钠和氯化镁、氯化钠和氯化钙、氯化... 淡水资源不足和盐渍化是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子。研究水盐迁移参数是水盐调控的重要目标。为此,该研究以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果园土样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平土柱入渗法,探讨不同盐溶液(氯化钠、氯化钠和氯化镁、氯化钠和氯化钙、氯化钠和氯化钾)在矿化度均为3 g/L的条件下对土壤水分扩散率和盐分离子水平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分组成的灌溉水质和含水率对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灌溉水矿化度均为3 g/L的条件下,氯化钠盐溶液传输水分的潜在能力最大,加入一定的复盐对水分的传导起到阻滞作用,阻滞能力的大小是: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镁。不同盐分组成的灌溉水对土壤碳酸氢根和硫酸根的水平迁移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对盐分、钙离子和钠离子水平迁移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入渗距离对土壤pH的影响以及灌溉水盐分组成对土壤钠吸附比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灌溉水盐分组成对模型参数初始值和终止值有显著的影响,参数初始值和终止值均呈现:氯化钠>氯化钠和氯化镁>氯化钠和氯化钾>氯化钠和氯化钙。因此,从微咸水利用和盐渍化土壤改良的角度考虑,在微咸水灌溉中加入一定量的钙制剂可抑制水分扩散和降低土壤盐分含量;从灌溉方法来看,需从地块的两端轮换灌溉可预防地块一端脱盐而另一端积盐的现象。这一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干旱、半干旱地区微咸水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盐分 土壤水分 扩散率 水平迁移 Boltzmann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绿肥饲草与减施氮肥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卢秉林 包兴国 +4 位作者 张久东 杨新强 杨文玉 李全福 曹卫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0-175,共6页
通过3年定位试验,在河西绿洲灌区,研究不同比例减少化学氮肥用量的情况下,间作针叶豌豆和毛叶苕子2种豆科绿肥饲草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针叶豌豆时,施用农民习惯化学施氮量90%的效果最好,虽然该模式下... 通过3年定位试验,在河西绿洲灌区,研究不同比例减少化学氮肥用量的情况下,间作针叶豌豆和毛叶苕子2种豆科绿肥饲草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针叶豌豆时,施用农民习惯化学施氮量90%的效果最好,虽然该模式下玉米籽粒产量下降了0.63%,但是差异不显著,而且可以多收针叶豌豆籽粒1 987.34 kg·hm-2、针叶豌豆干草1 374.35 kg·hm-2,同时经济效益最高,为36 364元·hm-2,高于农民习惯施肥18.05%。间作毛叶苕子时,虽然所有化学氮肥减施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均低于农民习惯施肥,但是在施用农民习惯化学施氮量90%的情况下减产幅度最低,只有2.76%,达到了14 263 kg·hm-2,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且可以多收毛叶苕子干草3 175.47 kg·hm-2,同时经济效益最高,为32 136元·hm-2,高于农民习惯施肥4.33%。而且这2种种植体系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可见,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玉米种植时,间作收获籽粒为主的针叶豌豆和间作以收获豆科饲草为主的毛叶苕子,均能减少10%的化学氮肥用量,其中间作针叶豌豆的经济效益高于间作毛叶苕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饲草 玉米 间作 减施氮肥 经济效益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灌区小麦与豆科作物间作和复种模式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久东 包兴国 +3 位作者 曹卫东 车宗贤 卢秉林 杨新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6-791,共6页
为了探讨小麦与豆科作物的间复种高效种植模式,本试验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间作大豆、小麦复种毛叶苕子等5个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以复种毛叶苕子压青处理小麦产量最高,为7175kg·hm-2;间作、复种豆科作物的处理经... 为了探讨小麦与豆科作物的间复种高效种植模式,本试验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间作大豆、小麦复种毛叶苕子等5个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以复种毛叶苕子压青处理小麦产量最高,为7175kg·hm-2;间作、复种豆科作物的处理经济效益均高于单作小麦,以小麦间作大豆根茬处理经济效益最高,为23142元·hm-2,较单作小麦增值45.6%。毛叶苕子压青处理能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了3.5、0.4、12.2 mg·kg-1和2.4g·kg-1,具有较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小麦间作、复种绿肥作物种植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为当地绿肥作物生产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大豆 间作 土壤肥力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漠土长期有机配施土壤肥力特征和作物产量可持续性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吴科生 车宗贤 +4 位作者 包兴国 张久东 卢秉林 杨新强 杨蕊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3-340,共8页
为揭示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灌漠土土壤培肥效果,依托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定位培肥试验(1988-至今),设计有机肥磷肥配施(MP)、有机无机配施(1/2MN+P)、氮磷配施(NP)和不施肥(CK)4个处理,测定其第31年和已有的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数据... 为揭示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灌漠土土壤培肥效果,依托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定位培肥试验(1988-至今),设计有机肥磷肥配施(MP)、有机无机配施(1/2MN+P)、氮磷配施(NP)和不施肥(CK)4个处理,测定其第31年和已有的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数据,研究灌漠土长期有机培肥对土壤肥力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第31年和历年平均值与试验初始值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72.5%和24.9%,土壤全氮增加72.3%和25.7%,土壤全钾增加16.1%和33.0%;与无肥对照(CK)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54.9%和19.1%;土壤全氮增加47.3%和14.9%,土壤全磷增加73.0%和15.3%。有机无机配合施用能有效降低土壤pH。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第31年和逐年平均值与对照(CK)相比,小麦/玉米间作体系产量增加149.2%和139.2%,肥料贡献率(FCR)为0.58,变异系数(CV)为0.21,可持续性指数(SYI)为0.61,养分和产量各项指标均达到高优水平。灌漠土长期有机无机配施措施能持续增加灌漠土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贡献率,显著提高小麦/玉米间作体系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研究结果可为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农田土壤科学培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有机培肥 灌漠土 土壤肥力特征 产量稳定性 产量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秸秆还田土壤肥力 和作物产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吴科生 车宗贤 +4 位作者 包兴国 张久东 卢秉林 杨新强 杨蕊菊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9-70,共12页
系统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壤养分的演变规律、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分析作物产量及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利用河西绿洲灌区31年(1988-2018年)的灌漠土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开... 系统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壤养分的演变规律、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分析作物产量及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利用河西绿洲灌区31年(1988-2018年)的灌漠土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开展了以秸秆与磷肥配施(SP)、秸秆与氮磷肥配施[1/2(S+N)P]、氮磷配施(NP)、不施肥(CK)为处理的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了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pH,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间作体系灌漠土土壤养分演变规律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第31年和逐年平均值与试验初始值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73.3%和25.8%,土壤全氮增加50.6%和21.7%,土壤全磷增加22.5%和3.8%,土壤全钾含量增加19.9%和38.2%;与对照(CK)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55.3%和20.0%;土壤全氮增加28.8%和15.9%,土壤全磷增加50.2%和13.4%;土壤全钾增加23.5%和0.2%。秸秆连续还田9年后小麦产量比对照平均降低5.8%,第10年开始小麦产量逐年增加,比对照平均增加65.9%。玉米产量在秸秆连续还田13年间比对照平均降低8.2%,之后较对照平均增加22.0%。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施用秸秆或秸秆氮磷肥配施,土壤培肥效果均显著优于单施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秸秆与氮磷化肥配施能持续提升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秸秆还田 河西绿洲灌区 灌漠土 土壤肥力特征 作物产量稳定性和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中盐基离子存在形态及其与改良酸性土壤的关系 被引量:16
14
作者 袁金华 徐仁扣 +1 位作者 俄胜哲 车宗贤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5-82,共8页
为研究生物质炭中盐基离子存在形态及其与改良酸性土壤的关系,通过厌氧热解的方法于300、500和700℃下制备了玉米秸秆炭。考察了热解温度对玉米秸秆炭水溶性、交换性和盐基总量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考察了添加玉米秸秆炭对酸性土... 为研究生物质炭中盐基离子存在形态及其与改良酸性土壤的关系,通过厌氧热解的方法于300、500和700℃下制备了玉米秸秆炭。考察了热解温度对玉米秸秆炭水溶性、交换性和盐基总量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考察了添加玉米秸秆炭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影响玉米秸秆炭各形态盐基离子含量,玉米秸秆炭总K、总Na、总Ca、总Mg、水溶性K、水溶性Na、水溶性Ca、交换性Ca和交换性Mg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显著增加;水溶性Mg和交换性K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先增加后下降。玉米秸秆炭中的K和Na主要以水溶态存在,约40%的Ca和30%的Mg以交换态存在,约50%的Ca和70%的Mg以其他形态(主要为难溶态)存在。添加玉米秸秆炭能极显著提高酸性土壤pH和降低土壤交换性Al3+含量,提高和降低幅度随热解温度升高极显著增加。总K+总Na+总Ca+总Mg含量可以作为衡量玉米秸秆炭提高酸性土壤pH能力的间接指标。添加玉米秸秆炭能极显著提高土壤交换性K、Na和Mg含量,能显著提高交换性Ca和总盐基离子含量。玉米秸秆炭总K和总Na含量是提高土壤交换性K和Na含量的决定因素,交换性Ca含量在提高土壤交换性Mg和交换性盐基总量中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炭 热解温度 盐基离子形态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勒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5
作者 郭全恩 李保国 +2 位作者 南丽丽 曹诗瑜 陈建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4-938,共5页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研究绿洲荒漠演化过程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500 m间隔取样尺度下甘肃省玉门镇饮马农场一条绿洲荒漠过渡带(荒漠、荒漠-绿洲、绿洲)土壤呼吸...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研究绿洲荒漠演化过程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500 m间隔取样尺度下甘肃省玉门镇饮马农场一条绿洲荒漠过渡带(荒漠、荒漠-绿洲、绿洲)土壤呼吸速率在不同时期(5、7、10月)的时空变异性,并结合过渡带不同监测点的植被盖度、土壤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容积含水量以及土壤0~20 cm土层pH值、盐分、HCO_3^-、Cl^-、Ca^(2+)、Mg^(2+)、SO_4^(2-)、K^+、Na^+等理化性质分析,探讨了环境因素与土壤呼吸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从荒漠向绿洲过渡,土壤呼吸速率从荒漠端的1.21μmol·m^(-2)·s^(-1)逐渐增大到绿洲端的4.85μmol·m^(-2)·s^(-1),增加3倍。从季节变化来看,7月份土壤呼吸速率最大,10月份土壤呼吸速率最小,5月份土壤呼吸速率居中。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异系数为64.1%~78.1%,属中等变异。从空间相关性来看,7月和10月土壤呼吸速率的块金值为0.065和0.113,均小于0.25,空间相关性强;5月份土壤呼吸速率的块金值为0.690,空间相关性中等。研究发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流域 绿洲荒漠过渡带 土壤呼吸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膜还田时玉米秸秆的腐解率和还田层的温湿度变化趋势 被引量:5
16
作者 卢秉林 包兴国 +3 位作者 车宗贤 张久东 杨新强 王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43,87,共7页
采用尼龙网袋法对河西绿洲灌区带膜还田时玉米秸秆的腐解率及其还田层的温、湿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旨在为当地玉米秸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早晨8∶00左右可以提高土壤表层温度,在傍晚8∶00左右可以减缓土... 采用尼龙网袋法对河西绿洲灌区带膜还田时玉米秸秆的腐解率及其还田层的温、湿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旨在为当地玉米秸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早晨8∶00左右可以提高土壤表层温度,在傍晚8∶00左右可以减缓土壤温度降低,其中翻压带膜还田时,秸秆还田层的日均相对湿度、最大相对湿度和最小相对湿度均高于覆盖带膜还田,但是相对湿度的日较差却低于覆盖带膜还田。同时,还田层的日最低温度高于覆盖带膜还田,而日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温度日较差却低于覆盖带膜还田。还田层温度、相对湿度和腐解时间是还田秸秆腐解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还田层的温度影响最大,相对湿度和腐解时间其次。秸秆覆盖带膜还田时,还田层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还田秸秆的腐解起主要作用,腐解时间起次要作用。秸秆翻压带膜还田时,还田层温度、相对湿度和腐解时间三者对还田秸秆的腐解率均起主要作用。翻压带膜还田30天进入秸秆腐解高峰期,月腐解率达15%~16%,覆盖带膜还田60天进入腐解高峰期,月腐解率达11%~16%。经过180天的腐解后,翻压带膜还田的秸秆累积腐解率为72.5%,覆盖带膜还田秸秆的累积腐解率为56.0%。可见,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秸秆带膜还田时,翻压带膜还田要好于覆盖带膜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膜还田 玉米秸秆 腐解速率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通径分析 河西绿洲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盐化潮土施镁对玉米幼苗生长、活性氧自由基代谢和锌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思存 霍琳 +1 位作者 王成宝 姜万礼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4-361,共8页
【目的】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盐化潮土地玉米缺锌现象非常普遍,土壤镁含量高通常被认为是造成土壤和作物缺锌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探讨了绿洲盐化潮土锌、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盆栽模拟试验方法,以硫酸镁为原料,设加入Mg2+0、74、147... 【目的】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盐化潮土地玉米缺锌现象非常普遍,土壤镁含量高通常被认为是造成土壤和作物缺锌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探讨了绿洲盐化潮土锌、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盆栽模拟试验方法,以硫酸镁为原料,设加入Mg2+0、74、147、221、515 mg/kg,形成交换性Mg含量分别为287.3、349.2、411.6、487.9、755.2 mg/kg的混合土壤,来模拟绿洲盐化潮土含镁量低、较低、中等、较高、极高5种类型。在玉米生长期间浇灌去离子水,用重量法控制水分的供应。玉米生长45 d收获,测定株高后,采集心叶下第二个叶片鲜样用于测定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植株分地上部和根系,烘干粉碎后用于测定锌的含量。【结果】1)较高和极高的土壤交换性镁抑制玉米幼苗的生长。镁加入量为22l mg/kg,土壤交换性镁含量达到487.9 mg/kg时,玉米植株矮小,生长已受到胁迫,加入量为515 mg/kg,土壤交换性镁含量达到755.2 mg/kg时,玉米株高显著降低了14.5%,植株叶缘焦枯,个别植株叶片出现白色条纹,表现出明显的镁中毒症状和典型缺锌症状。2)随施镁量的增加或土壤含镁量水平的提高,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干重分别降低了11.9%~38.3%和4.6%~23.0%,茎叶干重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根系。3)随施镁量的增加或土壤含镁量水平的提高,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了9.4%~45.9%,用量达到515 mg/kg时几乎降低了一半,导致地上部叶片出现枯黄。叶片SOD、POD、CAT活性都是先升高再迅速降低,峰值分别出现在147 mg/kg、74 mg/kg和147 mg/kg,用量达到515 mg/kg时分别降低了49.75%、48.06%和32.21%;MDA含量始终呈增加趋势,增幅在20.39%~183.58%。4)施镁显著降低了玉米幼苗的锌含量和吸收量,但对茎叶和根系的抑制程度不同。与不施镁处理相比,茎叶锌含量降低了4.05%~57.09%,吸收量降低了15.41%~73.55%;根系锌含量降低了7.55%~18.99%,吸收量降低了11.62%~37.40%,不管是锌含量还是吸收量,根系的降低幅度都明显低于茎叶。这也导致锌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显著降低,施镁147 mg/kg时锌的转运率还有46.60%,施镁515 mg/kg时只有34.55%,仅达到不施镁水平的62%。5)随着施镁量的增加或土壤含镁量水平的提高,土壤有效锌含量也显著降低,降幅在11.4%~46.6%,特别是施镁515 mg/kg,土壤交换性镁含量达到755.2 mg/kg时,土壤有效锌含量已降至0.47 mg/kg,超过了土壤缺锌临界值(DTPA-Zn【0.5 mg/kg)。【结论】绿洲盐化潮土上的玉米缺锌问题与土壤含镁量水平密切相关,随着施镁量的增加,玉米幼苗的生长受到抑制,株高、干重、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和SOD、POD、CAT活性都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增加。施镁抑制了玉米幼苗对锌的吸收,对茎叶的抑制程度明显高于根系,导致锌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率显著降低。施镁降低了土壤有效锌含量,用量达到515 mg/kg时,土壤有效锌含量已低于缺锌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化潮土 土壤交换镁 锌营养 活性氧自由基代谢 玉米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盐化潮土有效锌含量与盐分离子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思存 霍琳 +1 位作者 王成宝 姜万礼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0-557,共8页
以张掖市甘州区和临泽县绿洲盐化潮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具有代表性、正常耕作种植、前茬为玉米的典型地块0~20 cm耕层土样分析化验,研究了区域土壤有效锌和盐分离子含量特征,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不同盐分离子对... 以张掖市甘州区和临泽县绿洲盐化潮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具有代表性、正常耕作种植、前茬为玉米的典型地块0~20 cm耕层土样分析化验,研究了区域土壤有效锌和盐分离子含量特征,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不同盐分离子对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河西绿洲灌区盐化潮土有效锌含量介于0.289~0.736 mg/kg之间,平均为0.473 mg/kg,变异系数为18.68%,超过70%的土壤低于缺锌临界值(0.5 mg/kg),且土壤有效锌含量有随含盐量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效锌含量与HCO_3~–、Mg^(2+)、Na^+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l~–、Ca^(2+)、K^+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SO_4^(2–)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Mg^(2+)对土壤有效锌含量表现出强烈的直接和间接负效应,HCO_3~–表现出很大的直接负效应和强烈的间接正效应,Cl~–、K^+和Na^+均表现出较强的直接和间接负效应,SO_4^(2–)表现出较弱的直接和间接正效应,Ca^(2+)表现出较弱的直接和间接负效应。Mg^(2+)、HCO_3~–和Na^+是影响土壤有效锌含量变化的3个主导因素,对决定系数R^2的贡献超过了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盐化潮土 有效锌含量 盐分离子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定额和绿肥交互作用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袁金华 俄胜哲 车宗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3-234,共12页
【目的】研究灌溉定额、绿肥及其交互作用对河西绿洲灌区带田小麦、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探寻适合灌区带田的水肥管理模式。【方法】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处理为灌溉定额,设三个水平为4500、6000和7500 m^3/hm^2;裂区处理为绿... 【目的】研究灌溉定额、绿肥及其交互作用对河西绿洲灌区带田小麦、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探寻适合灌区带田的水肥管理模式。【方法】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处理为灌溉定额,设三个水平为4500、6000和7500 m^3/hm^2;裂区处理为绿肥,设两个水平为不种绿肥和种植绿肥;裂-裂区处理为化肥,设两个水平,为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化肥处理氮、磷、钾肥料用量分别为N 525 kg/hm^2、P2O5 150 kg/hm^2、K2O 90kg/hm^2。【结果】与4500 m^3/hm^2的灌溉定额相比,6000 m^3/hm^2和7500 m^3/hm^2的灌溉定额极显著增加了小麦和玉米的籽粒产量及其收获指数,增加了小麦和玉米籽粒的氮磷钾吸收量及其养分收获指数,小麦籽粒产量形成的氮生理效率和玉米籽粒产量形成的氮磷钾生理效率;极显著降低了小麦百公斤籽粒氮需求量和玉米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绿肥种植与否对小麦、玉米籽粒产量均没有显著影响。种植绿肥极显著降低了玉米籽粒的收获指数和钾收获指数。灌溉定额4500 m^3/hm^2与种植绿肥交互作用下,玉米磷收获指数最低;灌溉定额6000m^3/hm^2与种植绿肥交互作用下玉米磷收获指数最高。种植绿肥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显著降低了玉米百公斤籽粒磷钾生理效率。4500 m^3/hm^2灌溉定额下种植绿肥进一步加剧了干旱的胁迫程度,导致玉米百公斤籽粒氮、磷需求量显著增加,对钾的需求量极显著增加,磷生理效率显著下降,钾生理效率极显著下降。【结论】灌溉定额是河西绿洲灌区带田小麦玉米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籽粒氮磷钾吸收量和氮磷钾收获指数、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和氮磷钾生理效率的决定因素。亏缺灌溉定额(4500 m^3/hm^2)下,种植绿肥会降低小麦/玉米带田籽粒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在6000 m^3/hm^2的灌溉定额下,建议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应配合种植绿肥,提高产量和肥料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收获指数 养分吸收量 养分需求量 生理效率 灌漠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管理对春小麦产量和根际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袁金华 俄胜哲 +2 位作者 车宗贤 包兴国 曾希柏 《土壤与作物》 2017年第1期17-24,共8页
为确定灌漠土带田春小麦高产的水肥管理模式,本研究采用裂-裂区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灌溉定额(4 500m^3·hm^(-2)、6 000 m^3·hm^(-2)和7 500 m^3·hm^(-2))、绿肥(不种绿肥和种植绿肥)、化肥(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及其交互作... 为确定灌漠土带田春小麦高产的水肥管理模式,本研究采用裂-裂区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灌溉定额(4 500m^3·hm^(-2)、6 000 m^3·hm^(-2)和7 500 m^3·hm^(-2))、绿肥(不种绿肥和种植绿肥)、化肥(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及其交互作用对春小麦产量和根际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溉定额能显著增加春小麦产量,与4 500 m^3·hm^(-2)的灌溉定额相比,6 000 m^3·hm^(-2)和7 500 m^3·hm^(-2)的灌溉定额对春小麦产量的增加幅度为7.73%和9.99%。与不施化肥相比,施用化肥对春小麦的增产幅度为132%。绿肥和化肥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极显著,种植绿肥和施用化肥条件下春小麦产量最高,为2 639 kg·hm^(-2);种植绿肥和不施化肥条件下春小麦产量最低,为987 kg·hm^(-2);两者相差167%。随灌溉定额的增加,春小麦根际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降低的趋势,含水量和pH值呈极显著增加的趋势。种植绿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的速效氮、有机质和含水量,能极显著降低土壤的pH值。施用化肥能极显著提高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和含盐量,能极显著降低土壤的速效钾、含水量和pH值。灌溉定额与化肥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影响表现显著,4 500 m^3·hm^(-2)的灌溉定额和施用化肥条件下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7 500 m^3·hm^(-2)的灌溉定额和不施化肥条件下土壤速效氮含量最低,两者相差80.6%。依据本研究得出的灌漠土带田春小麦高产的最佳水肥管理模式为:6 000 m^3·hm^(-2)的灌溉定额、种植绿肥和施用化肥相结合。此管理模式下的带田春小麦产量为2 667 kg·hm^(-2),根际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水量和pH值分别为106 mg·kg^(-1)、34.7 mg·kg^(-1)、93.6 mg·kg^(-1)、23.3 g·kg^(-1)、11.5%和8.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管理 根际土壤 灌漠土 春小麦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