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干流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珠江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早期资源现状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跃飞 李新辉 +2 位作者 杨计平 李捷 帅方敏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7-924,共8页
长洲水利枢纽是珠江干流最下游一级的梯级水坝,其正常蓄水后必然改变下游的水文环境特征,也必将对下游的鳡鱼产卵场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解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珠江鱤鱼(Elopichthys bambusa)的资源现状,2008 2013年在珠江肇庆江段... 长洲水利枢纽是珠江干流最下游一级的梯级水坝,其正常蓄水后必然改变下游的水文环境特征,也必将对下游的鳡鱼产卵场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解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珠江鱤鱼(Elopichthys bambusa)的资源现状,2008 2013年在珠江肇庆江段设立固定采样点,通过定量弶网对鳡鱼早期补充群体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珠江鳡鱼苗主要出现在4月中旬至8月上旬,多年平均持续时间为97±21 d,盛期在5 7月,鳡鱼苗占鱼苗早期补充群体总量的0.46%±0.21%.鳡鱼苗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每年伴随洪峰有3-5次苗汛出现,苗汛次数与洪峰次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苗汛峰值大小与径流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鳡鱼苗多年平均资源量为16.89×10^8±9.16×10^8尾,繁殖群体总量约为52.8 t.研究表明: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鳡鱼早期资源量呈下降趋势,但珠江禁渔缓解了长洲水利枢纽建设对珠江鳡鱼资源的影响.基于以上结果,为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珠江鳡鱼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苗 早期补充群体 长洲水利枢纽 珠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江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6
2
作者 李捷 李新辉 +4 位作者 贾晓平 谭细畅 王超 李跃飞 邵晓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795-5805,共11页
目前连江梯级开发至12级,为了解梯级开发后连江鱼类群落状况,于2009年3月和2010年4月对连江上、中、下游7个代表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以及环境因子分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鱼类98种,分属于9目20科75属。海南墨头鱼Garra pingi hainanensis... 目前连江梯级开发至12级,为了解梯级开发后连江鱼类群落状况,于2009年3月和2010年4月对连江上、中、下游7个代表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以及环境因子分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鱼类98种,分属于9目20科75属。海南墨头鱼Garra pingi hainanensis、南方长须鳅鮀Gobiobtia longibarba meridionalis为连江新纪录种。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小鳈Sarcocheilichthys parv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餐Hemiculter lecuisculus等小型鱼类在鱼类群落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对鱼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结果表明连江鱼类被划分为3个类群,即下游河口类群、中下游类群及中上游类群;S2、S3两个站位鱼类物种多样性(H')、丰富度(D')和均匀度(J')均高于其他站位。通过对连江各站位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发现:河宽、温度、海拔、pH值和水坝之间的距离5个因子与鱼类群落相关性较强(P<0.05)。与历史资料对比后发现,连江鱼类种类、分布、生态类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江 鱼类群落 环境因子 典型对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下游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模式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超 赖子尼 +3 位作者 李新辉 高原 李跃飞 余煜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4398-4408,共11页
西江肇庆段是珠江干流汇入珠三角河网水域的咽喉通道,对2009年该江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变化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245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和绿藻是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类群,分别占总种数的42.44%和3... 西江肇庆段是珠江干流汇入珠三角河网水域的咽喉通道,对2009年该江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变化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245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和绿藻是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类群,分别占总种数的42.44%和34.69%,其次是裸藻和蓝藻。PCA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各类群的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趋势主要受水温和径流量的影响。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高温季节高,低温季节低的特征,除因大多数藻类物种直接喜好高温之外,径流量的增大有助于真浮游绿藻种类的外源注入及半浮游和偶然性浮游硅藻种类的增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11月。然而8月份第1个高峰出现之前,生物量波动不大,尽管水温的升高有助于生物量的增加,但是径流量增大所带来的稀释作用掩盖了水温上升对浮游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和数值与总浮游植物极其接近,主要得益于真浮游硅藻物种颗粒直链藻在总种群中的绝对优势地位。综上,水温升高对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增长均有促进,径流量的增大虽然有助于种类丰富度的增加,但不利于生物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 浮游植物 周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的西江广东鲂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跃飞 李策 +3 位作者 朱书礼 杨计平 夏雨果 李新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75-983,共9页
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是珠江中下游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但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资源日趋衰退,科学评估其资源利用现状,对合理开发与科学养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9—2015年西江肇庆江段渔业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分析了... 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是珠江中下游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但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资源日趋衰退,科学评估其资源利用现状,对合理开发与科学养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9—2015年西江肇庆江段渔业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分析了广东鲂生长与死亡相关特征及参数变化;利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ield per recruitment,YPR)模型、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Spawning biomass per recruitment,SBR)和生物学参考点评估了西江肇庆江段广东鲂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西江广东鲂体长(L)和体重(W)关系为W=1.518×10^(-5)L^(3.051)(R^2=0.962,n=2252),生长方程为Lt=419.989[1–e^(-0.225(t+0.172))];现有捕捞强度(F平均1.27/年)远超过种群开发可承受水平(F_(40%)=0.53,F_(0.1)=0.27,F_(20%)=0.94);YPR_(ave)=30.58 g,远低于YPR_(0.1)(36.73 g)和YPR_(max)(45.89 g);SBR=11.5%,低于20%的下限临界参考点。西江广东鲂种群资源已过度开发,处于补充型捕捞过度和生长型捕捞过度状态。目前珠江禁渔期制度的实施对广东鲂资源补充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提高开捕体长至250 mm资源恢复效果将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鲂 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 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生物学参考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肇庆江段赤眼鳟开口后仔、稚鱼的异速生长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方灿 李新辉 +5 位作者 李捷 李跃飞 帅方敏 杨计平 武智 朱书礼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103-109,共7页
运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珠江肇庆江段的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开口后仔稚鱼的异速生长及其生态学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赤眼鳟开口后仔鱼的游泳、感觉和摄食器官快速分化,许多器官的发育存在异速生长:身体各部分中,头长... 运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珠江肇庆江段的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开口后仔稚鱼的异速生长及其生态学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赤眼鳟开口后仔鱼的游泳、感觉和摄食器官快速分化,许多器官的发育存在异速生长:身体各部分中,头长、尾长和头高为正异速生长,腹长在开口后至20日龄为负异速生长,20日龄后为正异速生长;体高也存在正异速生长,但生长拐点(18日龄)前后均为正异速生长。在头部器官中均存在异速生长拐点,吻长、眼径和眼后头长的生长拐点分别是开口后23、19和16日龄。运动器官中,背鳍、腹鳍、臀鳍及尾鳍均存在异速生长,且分别在开口后18、19、17和14日龄达到生长拐点。游泳、感觉及摄食相关的器官的优先发育,使开口后的仔鱼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与早期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能力,对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 赤眼鳟 仔鱼 发育模式 异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种鲌亚科鱼类微卫星鉴别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琳 李新辉 +4 位作者 杨计平 李跃飞 李捷 帅方敏 朱书礼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2-105,110,共5页
应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鉴别珠江3种主要鲌亚科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鳊(Parabamis pekinensis)、海南红鲌(Culter recurviceps).从GenBank和文献资料中初选3种鲌亚科鱼类的微卫星标记,设计108对微卫星引物,用PCR扩增... 应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鉴别珠江3种主要鲌亚科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鳊(Parabamis pekinensis)、海南红鲌(Culter recurviceps).从GenBank和文献资料中初选3种鲌亚科鱼类的微卫星标记,设计108对微卫星引物,用PCR扩增3种鱼的基因组DNA,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选出每种鱼的特异微卫星标记,共获得16个特异性标记.其中,微卫星标记F-524在广东鲂和海南红鲌中扩增的目的片段为309~320 bp,在鳊中无扩增条带;微卫星标记L-4在鳊和海南红鲌中扩增目的片段为160~201 bp,在广东鲂中无扩增条带;微卫星标记L-7在广东鲂和鳊中扩增的目的片段为160~190 bp,在海南红鲌中扩增的片段为123~143 bp.3个微卫星标记,单独使用1个特异性标记或几种特异性微卫星标记相结合,可快速从分子水平鉴别出广东鲂、鳊、海南红鲌,从而解决3种鲌亚科鱼类早期发育过程中形态比较相似,通过形态鉴定比较困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 鲌亚科 微卫星 鉴别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郁江中游金陵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被引量:5
7
作者 徐田振 李新辉 +4 位作者 李跃飞 杨计平 武智 朱书礼 李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25,共7页
2012—2013年3—9月在郁江金陵江段开展了漂流性鱼卵、仔稚鱼补充群体定点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共有鱼卵、仔稚鱼21种(类),隶属4目8科。优势种为鲳(Hemiculter leucisculus)(22.2%)、鳅虎鱼(Gobiidae)(15.0%)、逕属(Hemibarbus)(14.4%)、... 2012—2013年3—9月在郁江金陵江段开展了漂流性鱼卵、仔稚鱼补充群体定点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共有鱼卵、仔稚鱼21种(类),隶属4目8科。优势种为鲳(Hemiculter leucisculus)(22.2%)、鳅虎鱼(Gobiidae)(15.0%)、逕属(Hemibarbus)(14.4%)、银逗(Squalidus argentatus)(7.2%)和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5.5%)。每年流经金陵断面的卵苗总量平均为1.29×108尾,以产黏性卵和沉性卵鱼类仔稚鱼为主,产漂流性卵鱼类仔稚鱼占卵苗总量的22.3%,未采集到四大家鱼鱼卵和仔稚鱼。卵苗发生在5—8月,以6月为盛期,月平均卵苗密度达0.041 4 ind·m–3。鱼卵密度、仔稚鱼总密度与径流量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n=270),径流量与鲳、银逗、逕属仔稚鱼密度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n=270)。与历史资料对比,郁江鱼类产卵场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四大家鱼产卵场基本消失,仅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鲮(Cirrhinus molitorella)、银逗等小型产漂流卵鱼类还能成功补充,但资源量较小。径流量的年际波动是影响郁江中游早期资源补充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稚鱼 鱼类早期资源 产卵场 郁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河网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超 李新辉 +4 位作者 赖子尼 曾艳艺 高原 刘乾甫 杨婉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835-5847,共13页
珠三角河网水域是珠江之水流入南海的必经之地,对2012年该水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383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和绿藻是最主要类群,其次是裸藻和蓝藻。颗粒直链藻原变种... 珠三角河网水域是珠江之水流入南海的必经之地,对2012年该水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383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和绿藻是最主要类群,其次是裸藻和蓝藻。颗粒直链藻原变种是调查水域的本底物种,也是最优势种;而变异直链藻和网球藻分别是枯水季节和丰水季节的指示物种。从季节变动看,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呈现枯水季节高、丰水季节低的特征,主要与径流导致的稀释作用和透明度升高引发的沉降损失有关。从空间分布看,总生物量呈现自西南向东北升高的趋势,主要与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关,而且空间分布格局无季节差异。从不同类群的相对组成上看,硅藻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绿藻和裸藻次之,这与20世纪80年度初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硅藻在枯水季节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在丰水季节由于绿藻和裸藻优势的明显增大,导致硅藻的优势下降,这与流域中一些死水区域如水库、浅滩中的蓝绿藻和裸藻在丰水期涌入干流有关,PCA分析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外,不同站位在相对组成上的季节变动还受盐度的影响。综上,物理因子包括与径流相关的稀释作用和与透明度相关的沉降损失不仅影响总生物量的季节变动,也影响不同类群的相对组成;而化学因素如营养盐含量是决定总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与河口潮汐作用相关的盐度变化对类群相对组成的空间分布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河网 浮游植物 生物量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颗粒直链藻种群生态特征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超 赖子尼 +5 位作者 李跃飞 李新辉 Sovan Lek 洪颐 谭细畅 李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4793-4802,共10页
西江肇庆段是珠江干流汇入珠三角河网水域的咽喉通道,结合长期定点连续采样和空间季节性调查,重点对2009年西江干流肇庆段的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的种群生态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全年中,颗粒直链藻在总种群中所... 西江肇庆段是珠江干流汇入珠三角河网水域的咽喉通道,结合长期定点连续采样和空间季节性调查,重点对2009年西江干流肇庆段的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的种群生态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全年中,颗粒直链藻在总种群中所占百分比均值为25.37%,与总种群丰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表明颗粒直链藻是西江浮游植物群落的重要优势种。调查期间发现了颗粒直链藻的4种形态,包括原变种(var.granulata)、极狭变种(var.angustissima)、弯曲变种(var.curvata)和极狭变种螺旋变型(var.angustissima f.spiralis)。其中,原变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其相对百分组成的年均值为91.47%,推测为原变种的形态结构比其它3种形态更容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进而形成优势群体。颗粒直链藻总密度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11月,主要得益于适宜的水温、相对稳定的水体和较高的营养盐水平,这些均有助于颗粒直链藻的生长繁殖。第一个高峰之前,颗粒直链藻总密度未出现明显的波动,这很可能是由于水体径流量增大导致的稀释作用和频繁降雨导致的水体剧烈波动对颗粒直链藻增长的负作用掩盖了水温上升所带来的益处。从空间分布来看,颗粒直链藻总丰度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S1、S5和S6站点,这与营养盐最大值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 颗粒直链藻 种群生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鲂幼鱼对铜、镉胁迫的氧化应激响应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曾艳艺 赖子尼 +5 位作者 杨婉玲 高原 王超 刘乾甫 张威振 赵李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72-1979,共8页
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是具重要经济价值的珠江流域特有鱼类,已列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品种。近年来,随着河流固有生境持续破坏,重金属等水体污染问题不断加剧,以广东鲂为代表的当地特有鱼类资源急剧下降。文章以铜、镉暴... 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是具重要经济价值的珠江流域特有鱼类,已列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品种。近年来,随着河流固有生境持续破坏,重金属等水体污染问题不断加剧,以广东鲂为代表的当地特有鱼类资源急剧下降。文章以铜、镉暴露对广东鲂幼鱼48 h的半致死浓度值LC50暴露浓度强度为1个毒性单位(TU)为基准,以室内静水实验法研究了铜、镉离子在低效应浓度、中效应浓度、高效应浓度(分别对应于0.01 TU、0.03 TU和0.11 TU)胁迫对广东鲂幼鱼的氧化应激效应,以期找出适宜的生物标记物,完善珠江水域污染评价与预警体系。结果显示,广东鲂幼鱼MDA、GSH、T-AOC、SOD和CAT(以Pr计)随暴露浓度及暴露时间发生变化,其范围分别在1.08~7.34 nmol·mg-1、0.42~22.82 mg·g-1、0.10~1.32U·mg-1、2.45~13.24 U·mg-1和0.01~0.09 U·mg-1之间。其中,GSH、MDA和T-AOC在铜、镉暴露后第1天迅速响应至高值,相应的各浓度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曲线回归结果显示,GSH与暴露浓度c(以TU量计)之间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拟合方程为GSH=-2112(c-0.084)2+18.1,r=0.847,n=10,P=0.012,暴露浓度阈值为0.084 TU。SOD和CAT则在暴露后第4天响应至高值。曲线回归结果显示,SOD与c及CAT与c之间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拟合方程分别为SOD=-2073(c-0.059)2+14.3,r=0.840,n=10,P=0.014;CAT=-21.2(c-0.056)2+0.102,r=0.877,n=10,P=0.006,相应的暴露浓度阈值分别为0.059 TU和0.056 TU。与暴露浓度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的各指标中,GSH响应最为迅速,SOD和CAT的响应最为灵敏,加之SOD与CAT相关性极强,表明GSH、SOD和CAT这3种氧化应激指标可作为珠江流域水体污染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鲂 重金属 氧化应激 毒性单位 生物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河网水域栅藻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超 李新辉 +5 位作者 赖子尼 曾艳艺 高原 刘乾甫 杨婉玲 LEK Sovan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00-1811,共12页
珠三角河网水域是珠江之水流入南海的必经之地,对2012年该水域浮游植物群落中的栅藻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时空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栅藻24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具刺和无刺种类分别为11种和13种。出现率... 珠三角河网水域是珠江之水流入南海的必经之地,对2012年该水域浮游植物群落中的栅藻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时空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栅藻24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具刺和无刺种类分别为11种和13种。出现率高且生物量贡献率大的物种仅3种,包括被甲栅藻原变种(Scenedesmus armatus var.armatus)、被甲栅藻博格变种双尾变型(S.armatus var.boglariensis f.bicaudatus)和二形栅藻(S.dimorphus),分析认为这3个物种在栅藻种群中的生态优势很可能与其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关联。栅藻种类丰富度的季节分布呈现丰水期高于枯水期的特征,空间分布呈现河网中部站位低于外侧站位的特征。此外,种类丰富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季节差异,丰水季节呈现河网中部站位明显低于外侧站位的特征,而枯水季节西江沿线站位种类丰富度明显偏低。分析认为,水温和径流是影响栅藻种类丰富度季节变动的关键因素;同时,径流也是影响总种类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的关键因素,而水温和营养盐是影响不同季节种类丰富度的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栅藻种群生物量的季节分布呈现丰水期高于枯水期的特征,空间分布表现为珠江桥站位的生物量明显高于其它站位。分析认为,径流和水温是决定种群生物量季节变动的关键因素,而营养盐、水体稳定性和盐度是决定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的关键因素。栅藻生物量与种类丰富度的关系基本符合单峰模型,且偏重于单峰模型的上升区,丰富了全球多样性模式的分级特征和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河网 栅藻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河网裸藻的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超 李新辉 +1 位作者 赖子尼 刘乾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657-5669,共13页
珠三角河网是珠江汇入南海的必经之地,2012年对该水域裸藻门及各属的多样性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裸藻12属84种,其中裸藻属是最主要类群,其次为扁裸藻属和囊裸藻属。珠三角河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水... 珠三角河网是珠江汇入南海的必经之地,2012年对该水域裸藻门及各属的多样性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裸藻12属84种,其中裸藻属是最主要类群,其次为扁裸藻属和囊裸藻属。珠三角河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是该水域裸藻物种多样性丰富的主要原因。季节特征显示,丰水期裸藻的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均明显高于枯水期。除了洪水引发的裸藻物种的外源供给增大外,泄洪所带来的有机质的增加也是有利因素。此外,丰水期对应的高温也是有益条件。空间特征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丰水期河网外侧站位的生物量和种类丰富度高于中部站位,主要原因是受径流影响较大;枯水季节除广州附近站位的值明显偏高外,其它站位间差异不大,营养盐的空间格局是主要决定因素。尽管裸藻主要依赖于沿江静水水体中的外源供给,分析表明,其在随水流下行的过程中存在增长过程。不同藻属相对组成的结果显示,扁裸藻属和囊裸藻属因属于生长缓慢的K-选择策略型,富集营养物质的能力不及裸藻属,仅在枯水期与裸藻属形成互补优势。裸藻门及主要属的生物量与种类丰富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偏重于多样性单峰模式的上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河网 裸藻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直链藻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超 刘杨 +1 位作者 李新辉 赖子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5276-5283,共8页
基于1975—2014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直链藻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发现,每年发表论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增幅不大;单篇论文的作者数增长缓慢,近5年每篇论文的作者数开始大于4名;发表论文的学术杂志的影响因子... 基于1975—2014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直链藻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发现,每年发表论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增幅不大;单篇论文的作者数增长缓慢,近5年每篇论文的作者数开始大于4名;发表论文的学术杂志的影响因子中等偏下,学术影响力不大;以上也映射出此研究方向的冷门性。欧美发达国家对直链藻学术论文的贡献最大,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有关直链藻的研究内容仍偏重于基础性研究,分类、多样性和种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仍保持一定的热度。淡水湖泊和江河流域是开展直链藻研究的主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直链藻属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人工鱼巢增殖鲤鱼效果评估 被引量:15
14
作者 潘澎 李跃飞 李新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49,共5页
2015-2016年在西江郁南、云安和高要江段开展了人工鱼巢增殖鲤鱼的实验工作,通过实施期间鱼巢粘附鱼卵数量以及同期鲤鱼资源状况调查对其增殖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年人工鱼巢分别粘附鱼卵量达4.78亿粒和4.66亿粒,粘附鱼卵孵化... 2015-2016年在西江郁南、云安和高要江段开展了人工鱼巢增殖鲤鱼的实验工作,通过实施期间鱼巢粘附鱼卵数量以及同期鲤鱼资源状况调查对其增殖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年人工鱼巢分别粘附鱼卵量达4.78亿粒和4.66亿粒,粘附鱼卵孵化出膜后统计全部为鲤鱼,按照自然水体鲤鱼苗的成活率5%计算,两年分别可增殖鲤鱼苗2 120万尾和2 020万尾,实现渔业捕捞经济效益增长达1 272万元和1 212万元。实践证明:选择好适宜的鱼巢投放位置和下水时间,保持鱼巢材料的新鲜能使人工鱼巢达到更好的效果,人工鱼巢是一种简单可行且易推广的鱼类增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 人工鱼巢 鱼类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鳠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及适应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亚秋 李新辉 +1 位作者 李跃飞 徐田振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9,共6页
为了解斑鳠(Mystus guttatu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特征,采用形态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斑鳠消化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斑鳠为一种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解剖观察其消化道结构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肝脏和胰脏为其主要的外消化腺。... 为了解斑鳠(Mystus guttatu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特征,采用形态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斑鳠消化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斑鳠为一种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解剖观察其消化道结构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肝脏和胰脏为其主要的外消化腺。组织学观察发现口咽腔上皮组织中有较为丰富味蕾和黏液细胞;食道粗而短,肌层发达,且含有丰富的黏液细胞;胃贲门部和盲囊部,体壁较厚,胃壁内侧有丰富的黏膜褶皱,黏膜层为单层柱状上皮,分布大量的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管状腺体,胃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层,外层为纵肌层;斑鳠肠道系数为(0.89±0.11),肠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肠腔内有丰富黏膜褶皱,褶皱高度从前向后逐渐降低。肠黏膜上皮肠粘膜表层为单层柱状上皮,在黏膜上皮分布大量的黏液细胞。肝脏与胰脏分离,肝脏分为两叶,胰脏弥散分布于肠系膜上。斑鳠消化系统结构特征与其喜好摄食甲壳类动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鳠(Mystus guttatus) 消化系统 组织学 肠道系数 显微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鲤仔稚鱼生长及消化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亚秋 李新辉 +1 位作者 李跃飞 李策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2-366,共5页
为了探究了鲤(Cyprinus carpio)仔稚鱼的生长过程中主要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实验测定了鲤从孵化出膜到40日龄(日龄,Day after hatching)仔稚鱼期间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几种消化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仔稚鱼全长以及体重在15日龄后... 为了探究了鲤(Cyprinus carpio)仔稚鱼的生长过程中主要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实验测定了鲤从孵化出膜到40日龄(日龄,Day after hatching)仔稚鱼期间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几种消化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仔稚鱼全长以及体重在15日龄后增速加快,特定生长率为14.81%。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糜乳蛋白酶、碱性磷酸酶以及氨基肽酶在1日龄仔鱼体内均能检测到活性。在仔稚鱼发育过程中,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仔鱼摄食前消化酶的活性出现一定的上升,随着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以及营养方式的转变,其消化酶活性从3到25日龄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而25日龄到实验结束鲤仔稚鱼的消化酶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标志着其消化功能趋于完善。根据不同发育时期鲤消化酶活性的变化,设计有机可腐化的材料制备人工鱼巢以提高人工鱼巢的生态修复功能,降低饥饿对仔稚鱼成活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Cyprinus carpio) 西江 消化酶 生长 仔稚鱼 人工鱼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不同食性鱼EST及α-AMY同工酶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红亮 李新辉 +5 位作者 吴垠 杨计平 朱书礼 李捷 李跃飞 帅方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8期89-94,共6页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Hemiculter leucisculus)、鲮(Cirrhina cuvier)、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鳜(Siniperca chuatsi)6种不同食性...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Hemiculter leucisculus)、鲮(Cirrhina cuvier)、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鳜(Siniperca chuatsi)6种不同食性鱼的肝脏、肌肉、心脏、眼、鳃、肾等6种新鲜组织的酯酶(EST)及α-淀粉酶(α-AMY)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不同食性鱼6种组织中均存在EST和α-AMY同工酶的分布,他们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这些鱼中,EST同工酶的种类和表达程度较α-AMY同工酶都占优势;肝脏和肾脏中EST和α-AMY同工酶的活性高于其他组织;EST和α-AMY同工酶在不同食性鱼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EST和α-AMY同工酶的特性分析,可了解并研究鱼类当前的食性状态,进一步掌握鱼类栖息环境的营养源与生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T α-AMY 同工酶 食性 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