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食品安全发展态势的战略情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美玲 郭军康 《现代情报》 CSSCI 2010年第9期19-22,共4页
结合共词分析法与战略坐标对食品安全发展态势做战略情报分析,得到当前国内食品安全研究领域的8个热点,为进一步定量分析各热点的发展趋势绘制了战略坐标图,研究结果表明:食品卫生监督、食品安全管理及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残... 结合共词分析法与战略坐标对食品安全发展态势做战略情报分析,得到当前国内食品安全研究领域的8个热点,为进一步定量分析各热点的发展趋势绘制了战略坐标图,研究结果表明:食品卫生监督、食品安全管理及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残留危害物质及检测是当前研究的中心内容;食物中毒及有害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处于探索阶段;农产品安全及食品标准尚不成熟;食品污染和食品RFID追溯制度处于研究领域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共词分析 战略坐标 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存阳离子(Ca、Zn、K)对土壤镉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宋正国 徐明岗 +2 位作者 丁永祯 孙楠 唐世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5-489,共5页
采用盆栽与吸附试验,研究了镉污染赤红壤上,施用相同摩尔浓度的钙、钾与锌对小油菜生物量、镉吸收量及土壤镉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和高镉污染赤红壤上,施用锌明显增加小油菜地上部生物量,较对照分别增产21.1%和7.82%。不同阳离子(钠... 采用盆栽与吸附试验,研究了镉污染赤红壤上,施用相同摩尔浓度的钙、钾与锌对小油菜生物量、镉吸收量及土壤镉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和高镉污染赤红壤上,施用锌明显增加小油菜地上部生物量,较对照分别增产21.1%和7.82%。不同阳离子(钠、钙、钾和锌离子)共存改变土壤吸附镉能力的程度不同,与钠体系相比,钙、钾和锌体系中土壤镉吸附量分别降低65.6%、72.0%和96.9%,共存离子降低土壤镉吸附量的次序为锌离子>钾离子和钙离子,锌离子的影响最为明显。高镉污染赤红壤上,钙和钾使小油菜吸镉量分别增加5.5%和14.4%,低于低镉污染赤红壤上钙和钾使小油菜吸镉的增加量(分别为16.6%和19.6%);锌明显降低小油菜吸镉量,高和低镉污染赤红壤上,较对照分别减少45.8%和35.0%。3种阳离子与镉共存时,对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差异取决于竞争吸附与竞争吸收的大小,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存离子 小油菜 赤红壤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蒙特卡洛的土壤镍污染及健康风险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白晓瑞 唐景春 +1 位作者 师荣光 杨杰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3-126,共4页
采集天津市郊区115个土样以及相对应的19种蔬菜作物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土样和蔬菜作物中镍的污染含量,计算各类蔬菜的富集系数,并根据富集系数大小进行聚类分析。由聚类结果将蔬菜作物大致分为3类:富集系数最低的瓜果类;富集系数较高的... 采集天津市郊区115个土样以及相对应的19种蔬菜作物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土样和蔬菜作物中镍的污染含量,计算各类蔬菜的富集系数,并根据富集系数大小进行聚类分析。由聚类结果将蔬菜作物大致分为3类:富集系数最低的瓜果类;富集系数较高的叶菜类;玉米富集系数最大,独立为一类。利用Crystal Ball和Origin拟合土壤及蔬菜中镍质量浓度的分布特性,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建立土壤-作物-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借助Crystal Ball软件实现蒙特卡洛模拟。结果显示:瓜果根茎类健康危害系数为0.15,叶菜类健康危害系数为0.27,表明根茎瓜果类及叶菜类的镍含量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玉米的健康危害系数较大为2.3,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风险处于不可接受水平。为降低健康风险,该区域土壤应少种玉米类富集危害系数较高的作物,改种其他富集系数较低的蔬菜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健康风险分析 土壤 蒙特卡洛模拟 富集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甲恶唑对小麦叶片蛋白和叶绿素含量及SOD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亚宁 陈春 +2 位作者 李国东 刘庆余 田莉莉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3-548,共6页
为了探明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Z)的生态毒理效应,通过实验室人工控制毒理实验,研究了低浓度SMZ暴露对小麦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绿素(CHL)和蛋白质(S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染毒7d后,各浓度组小麦叶片的SOD活性均... 为了探明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Z)的生态毒理效应,通过实验室人工控制毒理实验,研究了低浓度SMZ暴露对小麦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绿素(CHL)和蛋白质(S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染毒7d后,各浓度组小麦叶片的SOD活性均被显著诱导(P<0.01),并且染毒浓度的升高增强了SOD的活性,表明SMZ暴露胁迫下,小麦可启动自身的保护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由基损伤。而小麦叶片的CHL含量,随着SMZ染毒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且当SMZ暴露浓度较高时,小麦叶片的CHL含量被显著抑制(P<0.05))。当SMZ染毒浓度为0.05~0.50mg·L-1时,SP的含量被显著诱导(P<0.01));1.00mg·L-1SMZ对SP的含量产生显著(P<0.01)抑制,这说明SMZ染毒剂量将对蛋白质的合成产生严重影响。综上,SOD的活性变化可反映出SMZ暴露对小麦的污染效应及其生态毒性作用,但将其作为评估SMZ污染暴露的生物标志物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甲恶唑 小麦 生态毒理效应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微肥对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莫良玉 范稚莲 冯人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3-64,共2页
在田间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3种氨基酸微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微肥处理的马铃薯块茎产量均比清水对照的高,其中氨基酸微肥Ⅲ处理的产量最高(37 769.19 kg/hm2),其次是氨基酸微肥Ⅰ(35 564.07 kg/hm2)和... 在田间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3种氨基酸微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微肥处理的马铃薯块茎产量均比清水对照的高,其中氨基酸微肥Ⅲ处理的产量最高(37 769.19 kg/hm2),其次是氨基酸微肥Ⅰ(35 564.07 kg/hm2)和氨基酸微肥Ⅱ(31 794.84 kg/hm2),比对照分别提高25.15%、17.84%和5.35%;氨基酸微肥Ⅲ、氨基酸微肥Ⅰ和氨基酸微肥Ⅱ处理的马铃薯商品率比对照分别提高5.4%、3.1%和2.0%;氨基酸微肥处理的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淀粉含量提高23%~40%,蛋白质含量提高41.9%~17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氨基酸微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溴环十二烷在土壤中的归趋及植物吸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亚宁 冯秀娟 +2 位作者 刘庆余 陈春 李国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9,共5页
在实验室人工控制条件下对典型溴化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HBCD)的3种异构体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照组(无植物种植)与单种组(分别单独种植白菜、萝卜)土壤中总HBCD浓度下降了90%以上,混种组(混合种植白菜与萝卜)土... 在实验室人工控制条件下对典型溴化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HBCD)的3种异构体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照组(无植物种植)与单种组(分别单独种植白菜、萝卜)土壤中总HBCD浓度下降了90%以上,混种组(混合种植白菜与萝卜)土壤中HBCD的浓度下降了50%以上,土壤对HBCD的物理吸附是导致土壤HBCD浓度下降的重要原因。混种组土壤中HBCD的质量浓度约为420μg/kg,远高于单种组,充分说明植物种间竞争会增强HBCD的生物有效性。白菜和萝卜对HBCD的吸收量很小,其中α-HBCD倾向于在白菜和萝卜组织中蓄积,而γ-HBCD则倾向于在土壤中分布。由此可知,土壤吸附会降低HBCD的生物有效性以及人类暴露风险,而植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可能使HBCD的环境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溴环十二烷 环境归趋 植物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麝香对蚯蚓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春 周启星 +1 位作者 刘潇威 李松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1-407,共7页
为探讨多环麝香对土壤动物的毒性效应,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供试生物,采用滤纸接触法与自然土壤法,考察了吐纳麝香(AHTN)和佳乐麝香(HHCB)对蚯蚓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滤纸法测得的AHTN和HHCB对蚯蚓的急性经皮毒... 为探讨多环麝香对土壤动物的毒性效应,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供试生物,采用滤纸接触法与自然土壤法,考察了吐纳麝香(AHTN)和佳乐麝香(HHCB)对蚯蚓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滤纸法测得的AHTN和HHCB对蚯蚓的急性经皮毒性为中等毒性,对蚯蚓的48h-LC_(50)分别为20.76和11.87μg·cm^(-2),而自然土壤法测得的AHTN和HHCB对蚯蚓的14d-LC_(50)分别为436.3和392.4μg·g^(-1),2种多环麝香皆属低毒物质。HHCB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大于AHTN,但2种毒性测定方法中不同的染毒介质和毒性作用途径使AHTN和HHCB的急性毒性等级的界定有所差异。AHTN和HHCB对蚯蚓繁殖率的抑制作用较对生长速率更为明显,2种多环麝香对蚯蚓繁殖率的无可见效应浓度(NOEC)均为30μg·g^(-1),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均为50μg·g^(-1)。研究表明,蚯蚓繁殖率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监测或表征土壤中多环麝香的污染水平及其亚急性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麝香 吐纳麝香 佳乐麝香 赤子爱胜蚓 急性毒性 亚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